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一位大學校長決定競選美國中西部某州的議會議員。他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既精明能幹,又博學多識,很有希望贏得選舉。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謠言卻四散開來。3年前,在一次教學大會上,他曾與一位年輕漂亮的女教師有暖昧行為。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肯定是競爭對手感受到來自他的壓力,怕在競選中落選而故意釋放的虛假信息。可是,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此非常憤怒。由於無法控制這一惡毒謠言的怒火,他每次參加集會都要站出來澄清事實,竭力證明自己的清白。
實際上,當時聽到這個謠言的人並不算太多,即使聽到這一謠言的人也會質疑它的真實性。可是,這位校長卻似乎不能接受別人抹黑自己,他對此表現出極大的憤怒。只要有人提及這則謠言時,他就會表現得情緒失控,極力為自己辯白。他的表現反而讓這則謠言更像是真的,以至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這一桃色新聞,甚至他的太太都開始相信這則新聞的真實性了。最終,他中了競爭對手的詭計,在選舉中敗北,並且從此一蹶不振。這位大學校長的才幹足以支持他成功當選議會議員,可是為什麼最後落得個悲慘的結局呢?競爭對手的從中作梗固然是其中一部分原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在於他的情緒自控力太差。情緒自控力差的人,生活中的一點小挫折就可能將他打敗,將他從光明的坦途拉進黑暗的深淵。由於情緒自控力差,這類人常常脾氣暴躁,導致理智被情緒遮蔽,任由憤怒左右他做岀後悔莫及的事情。
在生活中有很多偶然的事情發生,有些是好事,有些是壞事。但是,好事未必會帶來好的結果,壞事也未必會導致壞的結局。很多人遇到不利的情況時,總是條件反射般地往壞的地方想。結果,當不利的局面發生後,他們會認為那是自己的命,是一種必然。相反,那些 能夠扭轉劣勢,最後取得圓滿結果的人,通常不會覺得自己命中注定會成功,而是知道那只不過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當自己心情愉悅時感覺世間萬物都是美好的;當自己心情低落時,感覺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意義。情緒一旦左右了人的思維,就會讓人們對這個世界、整個人生產生一種極端的認識。這種認識源於情緒,進而左右自己的行為,到最後又會反作用於情緒。所以,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情緒,人們就會陷入一種諸如「壞情緒一得罪人一辦壞事一情緒更壞」的惡性循環中。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情緒,其中有充滿正能量的,也有比較中性的,當然,更多的是負面情緒。我們控制情緒,並不是讓所有的情緒都變成正能量一來這不現實,二來也沒有必要。事實上豐富的情緒才代表了完整意義上的人生。所以,情緒缺失反而是人生中的一大遺憾。我們控制情緒的目的在於,不要讓自己的心迷失在情緒中。因為一旦那樣,即便是一些正能量的情緒,也會帶來諸如「得意忘形」的結果,而一些負面的情緒,甚至直接就會置人於死地。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本領。擁有這項本領的人,往往理智佔主導地位,遇事能放眼全局,考慮問題較為全面,所以做出的決定往往是正確的;沒有這項本領的人,往往情緒佔主導地位,遇事只關注某一個利益點,考慮問題較為片面,所以做出的決定往往是錯誤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時讓理智佔上風,而不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古人有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所以,讀者在從本書中汲取養料的同時,還應該堅守自己固有的、論據更充分的立場。唯有這樣,本書的內容才會與讀者已有的知識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