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外賣廚房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了,從2016年到現在,外賣廚房模式也有3年之久了,目前有:熊貓星廚,黃小遞,食雲集,吉刻聯盟,餓了麼未來餐廳,宜家space 10, Yeast工作室等,每家拓展規模20-300家門店不等,平均融資2000萬美金以上,還被Uber創始人收購一家。
模式以集約廚房場地,到集約後廚管理,再到集約大小品牌入駐,共享外賣廚房提供一站式操作空間,從廚房出品,到線上接單運營,讓各品牌的外賣點位遍布到更多區域,減少品牌開單店的各種成本支出,因為外賣,所以外賣,這幾年共享廚房的發展怎麼樣呢?從一些數據來看,似乎他們活得都不錯。以熊貓星廚為例,本是投資出身的李海鵬這3年頻繁融資,2019年初又獲5000萬美金的輸血,可以說活>風生水起,當然,失敗的也不少。
從這些平臺來看,大家似乎做了一個二房東的事,就像筆者的一個朋友經常在找幾百平的商鋪,然後分租給各個餐飲小商家,做一些美食廣場,大家各做各的,可以堂食,也可以外賣,只是少了一些共享廚房的服務,假如所有的美食廣場,都去做共享外賣廚房小商業模式,也提供一站式服務,把二房東的逼格調調提高那麼一點,那麼是不是共享廚房平臺會引來更多的競爭者?
這一點是肯定的,商業模式一旦成熟,會有更多的入局者來瓜分這個市場,大家都來做這件事情了,相信未來一定會有當年團購模式中的百團大戰一樣的場景出現,也會有幾家獨角獸存活下來並壯大到第一第二跑道,當然還會有一些人打算拋開這個模式,另闢蹊徑,去創造一種新的模式。比如,各個招商連鎖品牌店,各種餐飲培訓機構,以加盟商家或學員為入口,在公司培訓完畢之後,為商家或學員去完成一個共享廚房的布局,幫助他們更低成本的創業,這樣的事情你以為不能做嗎?當然可以,因為用餐,外賣,這麼高頻的事,只要渠道適合,場地適合,再加上物流供應鏈適合,那麼能參與的入局者會很多。
誰擁有資源,誰就會優先擁有市場。在選址,運維,招商,合規性都在同一起跑線時,誰先做了,誰就將擁有主動權,甚至是主導權。吃吃飯美食分享平臺的創始人茅雷雷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私廚分享概念,他在國外見過廚師的地位,可以和食客面對面的聊天,回國創業便想到了私廚分享平臺,希望讓更多的食客認識為他們製作食物的主廚。
作為一個餐飲創業者,最難解決的是廚房,而家庭廚房為他們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後來北京的回家吃飯,阿里巴巴的覓食等均大手筆入局,並殺入外賣市場,但由於食品安全,家庭廚房的不規範等問題,這場私廚大宴最終沒能持續下去。
但大家能看到在今天,共享廚房其實是解決了當年的這個問題,不管是從食品安全,還是從廚房管理,都有了全新的升級,你要做創業,做外賣,找個共享外賣廚房,有你想要的鋪位和設備,你只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奉獻給消費者即可,
未來將打造新一輪的私廚共享廚房,以打造私廚個人IP,為主廚打call,弱化企業品牌,強化個人品牌,或將是未來共享外賣廚房的另一條路。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