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歲中年職場男,最終還是選擇放棄華為海思offer

2020-12-16 騰訊網

最近幾年,輿論都在熱炒國內以華為為代表的很多企業拒絕35歲以上中年男人。內容半真半假,做為一名在職場混跡10年的中年職場男,面對華為優厚的待遇,我也動搖過,然而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

我認為:職場上永遠是平等的,只不過你需要有平等的資格。不選擇華為,不是它不要你,而是你應該有更全面的考慮。

初入職場選職業,職場老人選崗位

當你才剛畢業,你要面臨的是職業選擇,選擇哪個行業?成長型的,還是萎縮型的?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選擇技術與技術相關的,還是與市場相關的?

而當你工作多年,經過多年的沉澱和積累,你已經不應該再考慮行業和你的職業方向了。任何一個大的掉頭,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我說:初入職場選職業,職場老人選崗位。你要選擇「滾雪球型崗位」,而應該避免「推石頭型崗位」

什麼是「推石頭型崗位」 和「滾雪球型崗位」 ?

西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他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國王。 但是,由於西西弗斯觸犯了眾神,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是,每次還沒到山頂就又滾下山去,於是他就不斷重複做這件事,他的生命就在這樣一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

我們有些崗位就類似這樣的情況,你每天都很忙碌,沒有一刻空閒,然而卻是在做著一件重複而無意義的事情。我們稱這種崗位叫「推石頭型崗位」。

與之對應的就是「滾雪球型崗位」,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積累,收入也同步增長。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是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那條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

推石頭型崗位

跳槽選擇的誤區

誤區一:只關注當下的薪酬待遇

人為了錢而工作,看似非常有道理。孩子上學,買房買車,無一不是要錢。如果你是這樣的話,最大的問題是:你將透支未來的錢來實現你現在的「欲「。

誤區二:只看重公司的名氣

網際網路時代,公司的名氣已經不再是通過實實在在的口口相傳。大多數公司都很注重營銷,和利用網際網路,甚至招大量的網絡寫手來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到華為,大家都會覺得這是中國的驕傲,仿佛民族振興就靠這一家公司來實現了。好像所有優秀的人都要去華為,為了偉大的理想去奮鬥。

然而,實際是這樣的嗎?華為接近20萬員工,你要考慮的是你是否真是裡面的牛人,還是只是一個陷阱,進去做個高級操作工。當然,它一定不會吝嗇花三個人的錢,來買兩個人沒日沒夜完成四個人的工作。

華為公司

避免佔用時間和精力的「推石頭型崗位」,三步法選擇「滾雪球型崗位」

給自己明確定位

只有知道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才能知道自己該走向何方。企業一般會用到一個方法,我覺得對於個人,也可以借鑑,那就是SWOT分析法。

S(strength)優勢:我的優勢就是我是一名綜合性,複合型人才,我是技術出身,做過五年技術,我又做過項目管理和團隊管理。

W (weakness) 劣勢:我的專業背景不足,尤其管理經驗都是在工作中邊學邊做中得來的。

O(opportunities)機會:我可以做一名技術經理,兼顧技術和管理,讓自己可持續性更強。

T(Threats) 威脅:就業機會不多,技術經理僧多粥少。

SWOT分析

給自己定個小目標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師,去搶市場上技術經理的位置實在是太難了。每個公司的組織架構不同,有些公司只有技術經理一個人帶幾十人的團隊。而有些公司可能技術經理下面還有根據客戶分類的不同的小主管。

我可以先成為一名小主管,只是帶三四個人,專注於某幾個特定的客戶。等工作個幾年之後,你可以通過晉升,或者再次跳槽去到更高的職位。

邊學邊做,同時注意抬頭看天

有了目標,你就要去朝著目標努力。不能一味的死幹,也要多注意抬起頭來多總結反思。同時,實現跨越,你需要先做好自身實力上的準備。目標管理的實質就在於你在實現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

有意識的積累,主要側重三個方面:知識儲備的積累,工作技能的積累,人脈的積累。

對於知識儲備,你可以去參加一些管理型的課程,比如利用空閒時間去攻讀MBA課程。也可以通過自己去買一些管理學書籍,儘量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

對於工作技能,你就要去實踐你書本的知識,儘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去運用和總結。

對於人脈的積累,在公司內部,注意和領導的多接觸,請示匯報的作用也有一方面的原因是為了建立關係。在公司外部,你可以通過參加一些論壇,加一些人的領英,微博日常中去交流。

結束語:做為一名職場人,你從畢業到退休,最少有三十多年的漫長職業道路。在任何一次選擇前面,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將自己的發展性和成長性放在首位考慮。

你和企業之間只是僱傭關係,沒有哪個企業會因為你的「苦勞」和「奉獻」,在你變老的時候同情你。

相關焦點

  • 放棄海思,就能保住華為?阿爾斯通說:你很幼稚!
    有人據此延伸出美國的「真實」意圖——其實不是針對整個華為,而就是針對海思這個自研晶片的公司罷了。開始傳播一個所謂華為自救新思路——放棄海思,或者說拆分海思,這樣就等於華為放棄了晶片自研,美國就會發放許可證,讓華為購買美國的晶片,這樣就能保住華為了。
  • 華為裁員7000,騰訊勸退35歲以上員工,中年人如何成職場贏家?
    職場中年危機,始於35歲!網際網路時代,為什麼35歲以上的人,在職場上如覆薄冰?一不小心就會被辭退?無論百度、騰訊,還是華為,他們要勸退的35歲以上的員工,他們要裁掉的人,無非就是這些處於底層的中年人,或者勉勉強強混跡於中層,能力平平,沒有任何升遷希望,又很容易被取代的中年人。職場博弈,怎樣讓勝算更大?
  • 35歲真的是職場的分水嶺嗎?如何才能做好職場「下半場」
    在職場中最尷尬、最糾結的莫過於35歲的年齡,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個職場危機。畢竟在很多公司和企業的招聘要求上,就明確的要求: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因為很多人,一到35歲,比精力比不過年輕人,比時間也是比不過年輕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年輕人,可能會沒結婚、沒對象,更沒有像35歲的中年人一樣有家庭分散了其精力和時間。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 華為海思晶片 10 年備胎史!
    28年間,海思從未安逸過,正是這份「不安分」,才讓海思結出碩果。時間要回到2004年秋天,那一年,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在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的基礎上註冊成立。為什麼成立海思?當華為要做手機晶片的消息傳開後,人們紛紛認為華為是在學習三星和蘋果。
  • 職場中,如何在30歲的時候應對未來35歲的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當下焦慮的重要原因,比如我今年就30歲了,幾乎每天都在思考35歲的自己會有怎樣的人生,抑或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提前規劃,未雨綢繆,已經成為了如今職場人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課,別總等到危機來臨的那一天,才來後悔為什麼自己30歲的時候不想想今天35歲失業的問題呢。
  • 微軟員工求助:拿到阿里、華為總包100w的offer,怎麼選?
    關於996跟965的選擇,如果你遇到了,你會怎麼選?在某職場論壇,一位職場人發出求助。到自己身上發現還是不知道如何選擇,目前在國外大廠,正在找國內的工作為回國做準備。也有網友說到:身邊有996後財務自由的,但我覺得是是倖存者偏差。 認識的到35歲的前輩有一個,在35之前連年漲薪,今年35歲,跳槽就是赤裸裸的降薪,雖然降完還是50以上,但是她仍然覺得很迷茫,身邊走下坡路的是大多數。
  • 中年職場逃不開35歲定律,不滿於現狀,儘早避開副業創收的誤區
    這話怎麼說呢,人到中年,35歲是一個門檻,跨過了成就輝煌,跨不過一擼到底。最近看到很多有關職場的文章,宣揚中年危機感,其實也對也不對。有說職場中成為有專業能力的人,成為業內領頭人或者如何學到職場的求生之道等等這些所謂的「心靈雞湯」。其實這些只能說明其中一點,不能概括全部,對於剛進職場的小年輕來說,也許會如獲至寶。
  • 蘋果首席設計師離職,人到中年,拼的是Plan B
    喬納森·艾維1967年出生,今年52歲。已經步入中年卻能毅然離開工作了27年的蘋果,關鍵在於他還有其他的選擇,有自己的Plan B。人到中年,拼的是Plan B。01日劇《大叔的愛》中,有這麼一段臺詞:不要大聲責罵那些年輕人,他們會立刻辭職。
  • 華為年薪70+萬,211講師、985助教,三份offer,我該怎麼選?
    問題是這樣的:國內TOP3高校高分子方向博士生,以下三個offer:華為研發崗,坐標深圳,年薪70+,工作很有可能996,離家較遠,有中年失業風險;西北地區某211,家鄉省會,年薪如果是兩所高校之間的選擇,壓力可以承受的情況下,個人覺得還是要去一個好的平臺,對於年輕人而言,最恐怖的詞彙應該是「穩定」了,三個選擇都很好,關鍵在於你選擇哪個後能讓自己自適。
  • 35歲職場危機!轉行,誰給你的勇氣?
    過去,人們常說「中年危機」,而在現在的職場上,很多人面臨的是「35歲危機」。工作了十多年,步入35歲的年紀,想要跳槽時,卻發現多年的經驗積累不吃香了,這時候,35歲的職場人不淡定了。但是,在轉行前,他並沒有做好「窮3年」的準備,現實的困難只能讓他最終了放棄。所以說,轉行在很多時候就意味著從零開始,光有精神準備還不夠,你要做好較長時間低收入的物質準備。3年以上的財力準備,能夠讓你大膽地嘗試,轉行成功的機率則會大增。【二】你選擇的新行業,和目前工作領域有關聯嗎?
  • 我25歲,985碩士,剛畢業竟遭遇職場「中年危機」
    02現在總談到35歲的中年危機。但中年危機,真的不止35歲才有。比如我們這批學生,可能剛一畢業,就遇到了自己的「中年危機」。名校光環也沒用了。僧多粥少,男生優先,很多你看不上的選擇,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 超職教育:35歲的職場人都去哪了?人生的天花板,不在年齡
    「35歲以上職場人去哪兒了?」與其問他們去哪了,不如先思考一下:問問題的人是誰?不是35歲以後的人,而是一群95後甚至00後,這群初入職場的新人,非常好奇一個問題——我在公司怎麼看不到35歲以上的人了?他們都老了嗎?
  • 35歲程式設計師被電信雲、華為和阿里同時錄取,看到薪資比較後,太酸
    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選擇或者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那麼努力白費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了。在最近的職場論壇上,就有這樣一個熱門的帖子:35歲程式設計師被電信雲、華為和阿里同時錄取,看到薪資比較後,太酸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35歲程式設計師,早到的中年危機
    一個有家室、35歲、在職場不上不下的程式設計師,他會面臨一種什麼樣的處境?蘇建祥是個典型樣本:他有一個4歲的孩子,每個月幼兒園學費5000元,各種培訓班支出一兩千;他在深圳買了兩套房,一套自住,還有一套是給孩子以後準備的學區房,只有二三十平方米,但房貸加起來一個月要付3萬多元,粗算下來,一個月差不多4萬元的支出,他和在醫院工作的妻子兩個人的收入剛剛維持收支平衡。
  • 28歲、35歲、45歲,職場上的年齡歧視與職業危機
    年齡歧視在中國職場是公開的與歐美職場禁止歧視不同的是,年齡歧視在我國職場是公開的,很多公司、機構並不迴避這個問題。28歲以下工程師、專員、普通職員;35歲以下的經理、管理崗位;45歲以下的中高層管理崗位(總監、副總、總經理)......這些經歷,只要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都知道,一些公司甚至寫入招聘條件中。
  • 32歲當總監,35歲送外賣,「職場35歲現象」比想像中更心酸
    01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搞笑圖瘋傳:碼農28歲是高級工程師,35歲就是外賣小哥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張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無論是碼農、產品經理,還是市場、運營、HR,無一例外都是25歲成為工程師或專員,28歲成為高級工程師或經理,32歲成為該崗位的總監
  • 35歲中年危機?不存在的
    今天有朋友給我發了個提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
  • 如何邁過職場「35歲門檻」:回家考編成許多人的選擇
    職場焦慮,如何邁過「35歲門檻」閱讀提示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事實上,與其說是35歲門檻,不如說是試錯和適應的窗口縮短了。
  • 職場兵法7:中年,有危機,更有大轉折的契機
    中年危機,就是指年齡在35-65歲之間的中年人(男性居多),因為生理上的老化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導致身心上持續的壓力、疲勞和緊張。這個階段的中年人主要特點是: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變大,但是體力和精力開始持續下降,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更年輕同事的競爭和更高昂的業務指標好像要壓垮自己。
  • 拯救職場女性中年危機:35歲以後,你需要做這4件事!
    35歲,正是帛裡裹珠風月初霽的年紀。 但很多女性的35歲,卻處於心慌、焦慮、迷茫的狀態之中。 因為職場上的35歲,正是事業黃金的分割線,上升管理階層的人早就上去了,站在底層的人依然站在底層,看不到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