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學習中,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夠對英語記憶清晰,表達流暢,使用準確,理解到位呢?在閱讀英語中,能夠讀到裡面的知識點,如果一段英語,讀過之後,不能總結,就無法分享。在表達的時候,就找不到重點,會讓聽的人越聽越聽不明白。所以,鍛鍊表達能力,其實就是鍛鍊思維能力;鍛鍊思維,就是在理解上去訓練,理解是要靠思考,思考是在學習過之後,輔助和引導,從而完成對事物的認知,並達到熟練使用的程度,才能稱為理解。所以落腳點在哪裡呢?就是在熟練掌握。對單詞熟悉,其實並不是見得多,聽得多;而是能夠在實踐中使用的多。語言表達流暢,其實是思維清晰,在語境中,表達準確而無疑慮。在什麼語境下,使用什麼單詞,對語境足夠熟悉,就不會對單詞有疑惑。在聽力中,聽到什麼語境,就能準備理解。如果只聽到發音,而感知不到語境,發音代表的詞義未必是單一的,怎麼去理解整個句子呢。
為什麼「in the car」和「on the bus」不一樣呢?如果沒有畫面感,只能記住。畫面感是印象,來源於生活。在學習的時候,就已經結合了語境去理解和使用,就不用拆分去記憶。一個單詞或句型上記得越多,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回憶,如果在聽力中,怎麼會有足夠時間去回憶呢?聽力中,聽到馬上感到,是使用英語思維去聽。英語思維怎麼訓練呢,就是在英語環境中,去認知和理解英語單詞,對事物有了足夠的熟悉,就不會覺得單詞陌生了。
如果單詞沒有聽到語境感,那只是聽到發音,而不能理解。當聽到了語境,就已經理解單詞了。就像孩子聽到爸爸的聲音,思維中馬上會有爸爸的印象。而不是對聽到的聲音,仔細考慮分析之後,再理解。所以,在對單詞記憶,其實就是對語境的掌握。在實踐中能夠掌握,還需要特別記憶嗎?因為在語境中已經有了思維中的單詞,語境是事物的語境,事物是情景中的事物。所以語言表達的時候,思維中會有情景。老師在教孩子互動口語的時候,也是結合情景模擬,來讓口語更生動,使用更準確。
日常生活中,家長總是喜歡帶孩子去參觀,認知一些新鮮的事物。所以對事物,都是結合了情景。在討論事物的時候,也是結合了情景,然後形成了思維中的語境。在英語學習中,如果單詞就是對應一個畫面,那畫面和孩子有什麼關係呢?搞不明白這個關係,就不能掌握單詞。畫面是事物的畫面,對事物,是要理解的,記憶是暫時的,經過理解之後的記憶,是輕鬆的。比如一個足球,如果孩子不知道是可以踢的,可能會捧在手裡,生怕掉在地上摔壞了。英語單詞,其實是一件事情或多個事情的經驗總結。要在具體事情中去經歷它,體驗它的含義。啟蒙階段,使用直接經歷認知;提升階段,使用間接經驗去學習。但總歸是要掌握的,能掌握,是能力的問題;但學習要使用,有能力了,如果不用;或該用的時候不知道用,那會覺得沒有用。其實並不是沒有用,是自己不知道怎麼用罷了。
英語學習是為了學科,如果學科結束了,學習也結束了嗎?可見,學習並不會結束。學習是連續不斷的,在實踐中學,又應用到實踐中去。學習英語,學的是知識和經驗;學過了,經驗不會丟失,知識也能夠應用。很多時候,把英語當成事物去完成了,而不是把它當做工具來使用。英語本身是沒有趣味的,而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才能發生自己感知的趣味。去記憶沒有趣味的,還不如在有趣的事物中去溝通。比如聽英語故事,聽得認真,就不會厭倦聽力過程。而英語故事,就是英語的目的。學習英語,就是要掌握英語的目的,而不是把英語本身當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