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旦」是怎樣煉成的?——荀慧生自述

2020-12-20 戲曲秦腔經典
少年荀慧生

餘之先世,有宦於東光者,遂為東光籍也。族戶甚繁,人口甚眾。餘以清光緒己亥豬年冬12月5日生。數歲時,族人忽謂餘父盜賣祖墓樹木,不容於族,於是父母兄弟四人被逐出鄉。父貧無生計,乃至天津,以造香為業,所得之利甚微,不足以養贍家口。或謂之曰,梨園子弟,可得多金。今老伶小桃紅方收子弟,若能鬻二子於彼,必能獲利數十金也。父乃賣餘兄弟於小桃紅,時餘兄慧榮九歲,餘八歲,實六周歲耳。

師待弟子甚虐,兄不能堪,夜遁歸。小桃紅至家索償身價,並將餘送還。父怒基,撻餘無算。既而又將餘賣與龐啟發,此餘始人梨園之緣由也。梨園購買弟子皆立文契,龐啟發購餘時,亦循其例,書某人賣於某於某某習戲,身價銀五十元。若不遵約束,打死勿論,倘不幸被車馬撞死,亦不許家屬過問,投河覓井,自尋短見,與師無幹,以七年為限,方準贖身。噫!餘亦父母所生也,命竟不值一文如是乎?

時兄亦被賣,異日復遁,龐索之,父不與,乃退洋二十五元,兄竟還家。餘自是去二親而依龐氏,雖曰學徒,其待遇之虐,直西洋之黑奴耳。以麻作鞭,浸人水中,名之曰「懶驢愁」,餘或稍懈怠,則以此鞭之,餘急痛而啼號,則以棉花塞口,使不能作聲,龐之妻子及其門人,皆來按餘手足,使不得轉動。餘在龐處將十年,屢遭大創,畏龐如虎,唯其所欲,不敢少抗。但自忖輟業返家,亦無生理,忍痛鑽研,或有一線生機。沉舟破釜,惟飲泣聽命而已。

龐使餘學秦腔花旦,首先練蹺,蹺系用堅木製成舊時婦女弓足形狀,所謂三寸金蓮。上有木柄,系以長帶,牢固縛於足趾,每起立,則趾尖向地,餘不能移步,則令扶杖而行。甫半日即令去杖,立於磚上,磚初猶平置,後則側立,稍有傾欹,則鞭笞之。餘視此數寸之磚,直如萬丈懸崖,然而畏撻不敢不登,及今思之,尚欲下淚。又縛竹籤於腿彎曲處,使不得曲。日以繼夜,不許解蹺,灑掃雜役皆著蹺為之。其尤其者,於賓朋往來,應對進退,亦必嫋娜搖擺,效婦人形態,睡時亦不去蹺。在鄉村演唱移動時,同科友伴,或乘車,或徒步,餘則縛蹺尾隨,康莊坦途,步履無殊,一遇泥途土徑,則無異蹭蹬之蜀道矣。其行之苦痛,則不言而喻。鄉村演出條件簡陋,龐夫婦輒臥大炕,其子亦各得其所,唯餘則露宿階前簷下,餘之苦痛,如此其極。

待蹺功步行已覺自如,乃以袋盛鐵砂,縛於足面,重量日以逐加,每袋由數兩以增至二斤有餘,鍛鍊與阻力相抗衡,以期撤砂後健步如飛,舉重若輕,又飽嘗一番辛酸滋味。龐師綽號有「活扒皮」之稱,信不誣也。餘兼習青衣,甫三月即令出演平津門小道子魁星樓。時值帝後大喪,所謂國孝,各戲園停演,僅在茶肆說白清唱。餘第一日演《忠孝牌》(又名《雙官誥》)之王春娥,用藍帕裹首,身著竹市長衫,腰系長巾,至今思之,其狀極為可曬。

荀慧生《辛安驛》

是時居大元寶胡同,鮮魚肆也。院鄰某伶工忘其姓名,但記眾呼為「首飾樓」,因其年逾半百,無論粉墨登場,與私居燕處,其釵釧簪環,插戴從無已時,時人故以「首飾樓」譏之。謂其以飾炫眾,仍不能避其「人老珠黃」之諱。有弟子銖兒藝名小靈芝,與餘年相若,先餘一年登臺,即蜚聲海上名旦王靈珠是也。另有一賣魚王姓者,善醫,亦居院中。謂之「大雜院」。餘初演於國孝之秋,口誦鑼鼓,不穿戲衣,而餘之技藝又未精熟,登臺時而忘詞、荒調,錯謬百出,以致觀眾倒彩如雷,龐當場即用木梆擊餘之頸,歸家大肆撻楚。後餘取名為詞者,即不忘創痛,而兼以自勵也。自演出後,又謂餘嗓音不足,命改習武旦。以無梆子腔高亢之音也。然武打非性所喜,迫於嚴師,自不敢違,而唯命是聽。餘以後從低音而譜制新腔者,發奮之心,亦從肇於此。

餘武旦教師綽號「菜墩子」,已不能憶其本名。先使餘習地功,首向下,足向上,貼壁倒立,以兩臂支住全身,是謂拿頂。伊復在旁持餘足以助餘臂,既而釋手,餘臂力弱,竟傾跌於地,鼻口皆破。繼練步法,走花梆子、打腳尖、和弄豆汁、提鞋、槍絹子、前仰後合、左搖右擺等身段。並練毯子功,摔搶背,先從平地摔起,漸登椅自上而下弊。次登桌由一張、兩張、三張,以次遞加,翻身下摔。左右搶背,一般適用右搶背,因左搶背吃力而並不討好,人多不走,但練功時,則求全責備,必使無缺。桌所以三張為度,以舊時舞臺建築本不甚高,且頂有天井,翻下時,足腿稍有牽掛,鮮不骨斷筋折,傷生頓刻。尚有烏龍攪柱,翻筋鬥等撲跌項目,精熟後,復練把子功。練此功要夏季著羊裘、冬季穿單、夾,圍絛系布條,背扎布旗四面,頭戴破額子,插以舊雉尾,手執竹、木刀槍,足登木蹺,與教師演各式靶子。冬季練跑圓場於積冰之上,夏則於烈日之下,輕快體態合度後,乃頂以磁碗,碗注清水,行動時,必須頭頂平直,身正步穩,使水不外溢。戲衣中唯靠最為笨重,故以羊裘代之。女靠多飄帶,故需系布條。冬夏冷暖異著者,所以抗寒暑也。至於雉尾,所謂之翎子功,為武旦行不可少者,不但從頭頂加以運用,尤以貫串全身之力,仍要顧到通身之美。圓場頂水,以求持久平穩,始能從動作中求得美妙,自無跳躍搖躥之醜。餘性鈍拙,屢演不熟,所受撲責亦不知其數矣。教師為餘下腰,置餘於膝,上下左右伸曲之,一日用力過猛,將餘首穿下部而過,餘腰竟斷,龐師與伊交涉,遂辭退之。餘臥床月餘,醫治始愈,距死僅一線耳。

清末,龐師應北京各班社之聘任教師。餘以手把徒弟,即隨身弟子又為金錢所買者,隨師在各班學習。時皮黃與梆子間雜演唱,俗謂之為「兩下鍋」。餘所習雖為梆子,亦緣是於皮黃漸有薰染,只未能登臺耳。初隨師在慶壽和科班,該班為宦官王老爺孫弼臣所倡辦,初科名世者,有李多奎、王多壽、賈多才、次科以慶字序,已不能詳記。繼轉在正樂科班教學班,此為李維良所倡辦,李氏系權閹李蓮英之侄,後由孫佩亭即十三紅掌管,改名三樂科班。傑出者有尚小雲、王三黑、沈三玉等。後又在義勝和搭班,班主為郭寶臣,即老元元紅。該班人才濟濟,梆子名宿如一千紅、十三紅、崔靈芝、張黑等,薈萃一堂,於時稱盛。龐師尚在長春科班、承平科班、鳴盛和、小吉祥、群益等科班任教,不過均為時甚暫,總之龐師至何班任教,餘即隨往各班學習,所歷亦云多矣。

荀慧生《大英傑烈》

辛亥革命成功後,一時風尚所趨,梆子有漸形衰替之勢,復以餘嗓音不適於高亢之聲,乃改習皮黃,亦偶爾間雜演唱,時白牡丹之藝名已漸露頭角,無異龐師啟發之搖錢樹子矣。無幾,賣身文契限期屆滿,而訟爭亦繼之而起。蓋餘以九歲鬻於龐師,訂期七年,至十六歲理應滿期,復我自由。而龐師把持,一再刁難,不肯踐約。亦由立字之初,雖有年數而無起止月日,幾經折衡,糾纏莫解。時三樂科班主人李繼良詳悉原委,深抱不平,代為主持,涉訟公庭。封建社會時代,法條偏護封建利益,辯證確鑿之後,仍以折衷辦法,延長報效之期,許龐師分潤所得之半。餘以息事寧人計,遂含混結案。

迨餘十七歲時忽嗓敗,內行俗謂倒倉。但大嗓喑,而小嗓必出,以有志皮黃,乃求深造,休養之暇,專心肄習。親加指授者,有皮黃前輩,如路玉珊(即路三寶)、陳桐雲、吳菱仙、水仙花(即郭際湘,幼名「五十」)、張彩林、孫怡雲、趙硯奎之二兄諸先生。後從王瑤卿先生指點攻錯,朝夕盤桓,為時最久,略樹根底。感於皮黃與崑曲之脈息相通,復從喬惠蘭先生(喬玉林之父)習崑曲《琴挑》《遊園驚夢》《痴夢》《思凡》《鬧學》從李壽山先生習《水鬥》,從曹心泉先生(即曹二庚之父)習崑曲《盤絲洞》。

次年十八歲,遂改業皮黃,與楊小樓、餘叔巖、龔雲甫、王蕙芳、朱桂芳、梅蘭芳、王風卿諸先生同臺演於香廠新明大戲院,京劇人才,網羅殆盡。該院為繼第一舞臺後最近代建築,具體而微,堂皇過之,分科設職,儼如官署,為軍閥張勳所建,後毀於火。餘演出聲名鵲起,只以宗派積習,隱存內外同異之見,雖未致當面誹笑,而冷嘲熱諷,飽受同行之譏。基至餘在舞臺演唱時,皮黃前輩李順亭、劉景然、龔雲甫等,在後臺肆口嘲笑,慫恿同儕引吭高歌梆子腔,以亂吾聲。其意以為素習梆子竟改皮黃,文野有別,雅俗不倫,直視為越等僭分,大逆不道,極盡排擠之能事。

餘十八歲時,經楊小樓、李壽山、朱文英(名武旦朱桂芳之父)介紹與名青衣吳彩霞六妹名春生者結婚,吳氏固梨園世家也。時寓前門外西河沿五鬥齋。發轎之前天陰雨,至是忽澈晴,群贊為光明和諧之兆,雖屬迷信之觀,亦見眾人之心為之豁朗也。於賀客如雲,皆大歡喜中婚禮告成,當然不免循鬧房陋俗。

結婚後、因在京改唱皮黃,不見容於同業,精神半消耗於掙扎,乃暫避鋒芒,攜眷憤走滬上,餘父母兄長均隨行,長女愛喜已生,九歲時夭亡。至滬後,謬承彼都人士青睞、許為新聲佳奏,蜚聲鵲起。時卜居上海仁昌裡,翌年生長子愛和,取名令香,滬上俗尚浮靡,彌月時,群以湯餅筵宴為慫恿,餘不能拂眾意,循例款客,以為慶賀。餘名既噪,外埠延聘者紛至沓來,乃於滬,杭、甬、嘉,湖一帶迴翔者,達七年之久。餘二十五歲,鳥倦知還,始重返故鄉,雖非衣錦而歸,虛名已博定評。側身京朝,而門戶之見仍未盡泯。卒以群眾歡迎,無殊滬上,始漸合攏,變毀為譽,對餘新作許為獨出心裁、不同凡響。隨之攀親認故者,踵趾相接,前倨後恭,判若天壤,審其意,不過以成敗論英雄也。世態人情,今古同轍,思之可笑。

荀慧生練功照

在滬上一帶演出,劇目除固有折子戲外,偏重於傳統劇之整理,凡劇情介紹,不甚完備者,均為添加頭尾,以使故事詳明。如全部《販馬記》(王又宸、馬連良曾扮演李奇),全部《英傑烈》《得意緣》《十三妹》《玉堂春》《花田八錯》《杜十娘》,本為老鄉親即孫菊仙所贈,均改為本戲,為滬上一時所傳摩。或由崑曲移植,如《盤絲洞》之改為皮黃,皆是時所創製。及北返,滬上所演各劇在京亦成流行劇本。時無著作保障,久而便失作者姓名,鮮有再溯本源者。歸來時,值各家競排新劇,餘乃擇傳奇、說部或其他劇種之可傳者,均酌加增刪、渲染,改為京劇,脫片斷折戲之窠臼。如《釵頭鳳》《還珠吟》等劇,不下五十餘本,皆為返京後所創製者。因劇本新成,聲必重譜,凡古典名著優美作品,為保存文學之完整,求與音律之適合,如《釵頭鳳》詞、《還珠吟》古樂府,按宮協商,淺歌低詠,往往廢寢忘食,俾畫作夜研究,必有所得而後已。繼續演作,屢譜新聲者十餘年不稍輟。餘三十二歲時,各家鼎峙,愛好京劇藝術者,倡為月旦於新聞紙,公開推選,眾議所歸者四人,即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與餘,共評為四大名旦,一時之舉,不期竟傳播之遠,實屬僥倖。餘三十九歲,盧溝橋變起,慨國難之日深,痛民族之苦重,已無意於新制,有息影之退心。惟既傾歷年積蓄於留香飯店之經營,不得不復登舞臺而獻技。知我罪我,不能顧矣。

餘自幼貧窮,被賣學藝,飽受痛苦,幸賴立志堅定,學有微成。凡吾子孫,不但應知吾所遭際,半生顛苦,風雨摧殘,更當立志堅定,精研所學,以世吾業。拉雜書之,補餘日記。

相關焦點

  • 京劇「四大名旦」,他們的藝術特色到底是什麼樣的?
    京劇的「四大名旦」,估計喜歡戲曲的人沒有不知道的,可是誰能想到,開始可不叫「四大名旦」,叫做「四大金剛」,我的天,夠生猛的吧。當時天津報人沙大風,就是那個給孟小冬冠以「冬皇」的著名記者,覺得這個稱呼不好聽,一夥唱旦角兒的,怎麼弄的和健身教練差不多,於是,他給改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稱譽:「四大名旦」。這樣說沒多少技術含量,但是直觀明了,一目了然!
  • 民國時期著名戲曲表演家荀慧生,其得享盛名的背後付出了什麼
    1、荀慧生的生平經歷中國京劇旦角行當中荀派藝術流派的創始人荀慧生,原是唱河北梆子出身的,後來改唱皮黃(京劇),在這點上,沒成名之前頗受人詬病。荀慧生幼年出身農民家庭,1907年隨父母到天津謀生,父親將他與兄長荀慧榮賣到了小桃紅梆子戲班學戲。
  • 「四大名旦」的藝術風格及啟示
    原標題:繼承 發展 超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四大名旦」的藝術風格及啟示  核心閱讀  「四大名旦」在各自舞臺上完成繼承、發展與超越,都留下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傳世的經典劇目,更留下寶貴的創造經驗與啟示,共同創造京劇發展史上的高峰。
  • 「四大名旦」子承父業的後輩們
    "四大名旦"指的是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四位旦角大師級藝術家。由於家族的原因,他們的後輩也有許多優秀的京劇名角,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三:程硯秋(程硯秋大師後輩中無人從事京劇事業)四:荀慧生---荀令香、荀令萊荀令香是荀慧生的長子,也是著名的京劇旦角演員,師承"通天教主"王瑤卿。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荀慧生、尚小雲與梅蘭芳、程硯秋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京劇四大名旦。大家知道,荀慧生先生原是梆子演員,為練就一身過硬的蹺功,他要在兩張桌子和一個凳子,再加一塊豎起的青磚上踩著蹺耗三炷香,儘管隨時都有粉身碎骨的危險,大腿後面還要綁著兩頭削尖的竹籤。
  • 荀慧生《花田錯》、《辛安驛》等
    荀慧生先生是梆子戲出身,他的戲中有不少梆子戲的特點,更是移植了一批梆子劇目,代表的有五出。《花田錯》:原是梆子戲,1912年,荀慧生先生改編,加上後半部。荀慧生幼年學梆子時的開蒙戲,一為《辛安驛》,一為《花田錯》。這兩個戲均經荀慧生的太老師侯俊山先生(老十三旦)親自指點。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好詞好句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根據自身經歷寫的人物形象,下面電百科就來介紹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好詞好句。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介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出生於烏克蘭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他的經歷和他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童年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小時候飽受欺凌和羞辱。十月革命後,他參加了紅軍,參加了保衛蘇聯政權的鬥爭。
  • 荀慧生與芙蓉草
    荀慧生著 和寶堂編訂《小留香館日記》中國戲劇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芙蓉草自傳荀慧生、芙蓉草金仲仁、孫甫亭《釵頭鳳》這年(小編註:1929年)……那時中原邀京角,一星期只唱四、五、六日四天,這天正是荀慧生演到末天。他見了我分外親熱,因為何雅秋死了,他正缺個貼旦,便很誠懇地邀我回京合作,並且以幼年「三樂科班」同學時的感情來說服我。他還問我天津虧空多少,我說只缺數十元,荀當即給了我50元,實際我欠人2000元。
  •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歷史的車輪滾過,在文學的長途中留下了一件瑰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誕生在蘇聯的戰爭年代,在殘酷的戰爭與戰火的硝煙中,他決定持筆戰鬥於文學,一篇篇文章字裡行間都住滿了革命的熱血,他就是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一位蘇聯的文學巨匠。這本書,幾乎可以看作是作家的自傳。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譯者黃樹南去世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譯者黃樹南去世   為南師大教授,其全譯本12年再版印刷30次  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文學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全譯本譯者,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教授、碩士生導師黃樹南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8月24日7時25分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77歲。
  • 毅進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連環畫原稿展出(圖)
    昨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最著名的毅進版本連環畫原稿開始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那些連環畫裡藏著的「青春記憶」讓很多現場的觀眾唏噓不已。此後,在1972年、1982年兩次再版,直到2000年和2008年分別再版,毅進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總計發行超過200萬冊,每次都激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在1963年舉行的首屆全國連環畫藝術評獎中,「當代保爾」毅進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獲得繪畫二等獎。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故事不止在書裡……
    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裡中國鋼鐵業實現超預期增長「鋼與城」「鋼與韌」「鋼與綠」「鋼與智」的故事見證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點擊連結,閱讀詳版: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故事不止在書裡文字記者:謝希瑤、王賢、王昆、梁曉飛、何欣榮、陳灝 視頻記者:馬誌異、鄧馳旻、梅元龍、陳旺、林凱 報導員:麻明磊、馮宇 新媒體編輯:譚慧婷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讀後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受益匪淺,內心震撼,心潮洶湧,激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堅硬,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文/劉開)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文/劉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是由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基於自身的經歷改寫而成。主要內容是保爾歷經重重磨難,最終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戰士的故事。也被譽為「社會主義的教科書」。 這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同於其他五花八門的小說。它所反映的現實意義是無法比擬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並不是什麼達官顯貴。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啟動?顯然和未來政策面有關。我們可以關注補漲個股機會。
  • 《優秀裁判文書是怎樣煉成的?》第三篇
    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的文書總量已突破1億篇有200篇被最高法院評為「全國法院百篇優秀裁判文書」其中上海法院11篇法官不需要名片裁判文書就是法官最好的名片10月29日下午4點直播的《法眼看天下》特別節目呈現十期全媒體系列訪談《優秀裁判文書是怎樣煉成的
  • 操控是怎樣煉成的(一) 後傾角的玄機
    操控是怎樣煉成的操控是怎樣煉成的如果以上比較晦澀難懂的術語還無法讓你明白其中的奧妙,那麼我只能拿出殺手鐧:無助力、1:1轉向、全敞篷的自行車和摩託車來舉例了。操控是怎樣煉成的操控是怎樣煉成的總結:實際上由於轉向助力尤其是電動助力轉向日漸多見的原因,轉向後傾角對於轉向力度和高速穩定性的差異表現貢獻已經日漸減弱,而對於轉向回饋依然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同車型在這方面的設計取向有所不同,消費者也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駕駛習慣選擇合適自己的車型。
  • 好書推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煉的不是鋼鐵,煉的是鋼鐵意志
    01.推薦書目:《鋼鐵是怎樣煉成的》02.作者介紹: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布爾什維克戰士,代表作品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暴風雨所誕生的》 。03.內容簡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講述了名叫保爾·柯察金的年輕人,少年時就經歷了蘇俄的十月革命、國內戰爭,拿槍和敵人殊死作戰,留下滿身傷痕。戰爭結束後,他拼命工作至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他從把對舊生活自發的反抗改變為自覺的階級鬥爭,在鬥爭中自己成長為一個堅強的革命戰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