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著名戲曲表演家荀慧生,其得享盛名的背後付出了什麼

2020-12-19 紅辰夢劫

導讀: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靜一動之謂陰陽。「唱、念、做、打」是中國戲曲的4種藝術表演手段,荀慧生主張唱和念兩者相結合,做與打的形體舞蹈,互相協調,方寸間無不呈現出陰陽兩極的相濟和對立。戲曲藝術的舞動表演中,仍然需要穿插呈姿塑形的靜、凝、停、頓,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戲曲藝術中的「起與伏」、「開與闔」、「凝與散」、「張與弛」,一動一靜,一招一式,言行之間直觀地展示了陰陽中的兩極。優秀的戲曲演員在舞臺上的表現,一定是陰陽有致,動靜得體。

荀先生在《荀慧生藝術散論》中提到:「我國戲曲藝術是有一套表演程式的。程式就是動作的組織化與舞蹈化。,每一個動作、身段,都有一定的分寸和式樣,串聯起來的動作、身段,都要安排得諧和一致。」

大匠能予人以規矩,不能予人巧。

旦行裡分青衣、花旦、閨門旦、武旦、刀馬旦、彩旦等工,這是古代婦女生活在舞臺藝術中的反映。以前的女性地位不高,更沒有到舞臺上拋頭露面去唱戲的,因此戲曲中的女性角色只能讓男人來喬裝扮演。旦角演員在舞臺、生活兩度空間中性別陰陽的對立及轉換,戲裡戲外扮演著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及性格命運,一些旦角名家在生活中依然會流露出女性化的神態和動作也就不足為奇了。

1、荀慧生的生平經歷

中國京劇旦角行當中荀派藝術流派的創始人荀慧生,原是唱河北梆子出身的,後來改唱皮黃(京劇),在這點上,沒成名之前頗受人詬病。荀慧生幼年出身農民家庭,1907年隨父母到天津謀生,父親將他與兄長荀慧榮賣到了小桃紅梆子戲班學戲。沒想到這小桃紅性格古怪,癖好不雅,慧榮不堪受辱,被欺負後第二天就逃走了,慧生獨自逃回了家。之後,荀慧生又被賣給了十三旦傳人龐啟發為徒,在龐家學徒期間,受盡了苦頭,和家奴並無二致,遭受打罵更是家常便飯。

2、刻苦學藝,得遇貴人

老生常談,每個成功的人都極為自律。據其弟子回憶,荀慧生60歲仍練功不輟,荀先生說:「演戲要把人物演活了,琢磨其性格、心態。」荀慧生幼年在龐家班學藝的時候,夏天穿棉襖,冬天穿單衣,頭頂大碗,足履冰水,點香火頭練轉眼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練出了紮實的基本功,為日後的藝術之路打下了基礎。

1910年荀慧生隨師進京,得到了侯俊山親傳的《辛安驛》、《花田錯》等戲。這時的荀慧生只能說學會了唱戲的技巧,雖說以藝名「白牡丹」小有名氣,但是他從來沒了解過自己扮演的戲中人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人物的內心感受如何?直到遇到了第一個貴人,革命志士,春陽社社長王鐘聲,參演了王鐘聲導演的話劇《黑奴籲天錄》,飾演其中的小黑奴「露茜」,王鐘聲教他識字,教他揣摩戲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做人的道理,可以說王鐘聲開啟了他藝術之路的大門。

「荀慧生(1900年~1968年),祖籍河北阜城,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四大名旦」之一。字慧聲,號留香, 藝名白牡丹,原名詞,又名秉超、秉彝;與餘叔巖合演《打漁殺家》後,改名為荀慧生。」

3、拜師王瑤卿

王瑤卿老先生主張創新,博採眾長,首創了熔青衣、花旦、刀馬旦於一體的「花衫」行當。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都曾在王先生門下學藝,得到過他的指點。王瑤卿因材施教,根據四人發音、表演、特長的不同而分別培養成為各自的流派創始者。荀慧生對戲曲藝術的改革創新,離不開王鐘聲和王瑤卿對他的言傳身教。我們說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思想主張很大一部分是在成長階段受到老師和朋友的影響,人們常常說「良師益友」亦是如此。

荀派藝術——戲劇藝術的發展和傳承

1、求新、求變的藝術理念

在民國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各種思潮湧現,受封建殘餘的影響,大多數人依舊抱殘守缺,循規蹈矩;而有小部分人接受了新文化思想,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政治主張,還是民間藝術理念,求變、求新成為主流思想。在戲曲唱腔藝術方面荀慧生大膽破除傳統局限,發揮個人嗓音特長,吸取昆、梆、漢、川等曲調旋律,大膽創新。

2、敢於標新立異,大膽創新, 吸收其他劇種的唱法,開創了獨特的荀派藝術。

荀慧生的唱腔柔媚婉約,聲情並茂;他從戲中人物的感情與心境出發,字正腔圓,腔隨情出,令人著迷。他還十分注重道白藝術,吐字清晰,聲情並茂,他創造出融韻白、京白為一體的念白,韻調別致,具有特殊的表現力。

3、令人欽佩的民族氣節

荀慧生是一個獨立於世,品潔高尚的人,對世俗權力的不屑一顧,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在日寇佔領北平期間,荀慧生幾次與日本特務周旋,拒絕為日本人演出。在文革時期,他也沒有向誰低過頭,倔強、執著的信念是他成為一代宗師的關鍵,也是他最終殞命的原因。

結語:

戲如人生,人生亦如戲!我們看歷史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成長經歷,要有所得。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戲,但是沒有一次是為權貴演出的。荀慧生為了拓寬自己的藝術修養開始學習繪畫,曾拜吳昌碩為師,他又向齊白石、陳半丁、傅抱石、李苦禪、王雪濤等名師求教。我們常說戲劇來源於生活,荀慧生就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細節,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女人的神態和動作,經過藝術加工搬到舞臺上就會引起觀眾的共鳴。

人生如戲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前十大學排名,復旦沒上榜,這所大學的排名卻高得驚人
    在中山先生逝世之後,為紀念中山先生為中國所做的貢獻,他所創辦的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是中國南方最富盛名的高校,在民國時期以其優秀的教育理念以及人才培養位列全國高校第八,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許多院系被分離出去,後又經過多次重組才形成現在的中山大學。現在中山大學也是中國南部最出名的高校,時至今日,它的聲譽日隆,已經邁向世界名校之列。
  • 舊書漫談——平劇彙刊看民國京劇的繁榮
    常在舊紙堆中翻找,每遇的心儀之書便盡力買下,然好書實是不易得,價高只好望之心嘆!雖是如此,亦樂此不疲。近購得民國時期的京劇書籍一本,自覺有趣,故此來與諸君共賞之。此書名《平劇彙刊》,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9月創刊,上海戲學書局出版,陳慈銘發行,先後由李白水、沈乃葵主編,曹亮節、範叔年、陳偉倫、胡孔障、張錫磷等助編。周刊。
  • 手勢是戲曲程式的具體表現 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其實,在戲曲王國裡,除了京劇,崑曲、梨園戲、川劇等劇種的旦角手勢,也是婀娜多姿、儀態萬方。對崑曲、梨園戲、京劇旦角手勢發展脈絡的追溯,可以窺測到戲曲表演程式形成與變化的軌跡,體悟到戲曲演員手勢創作的無限空間。
  • 文人要在民國時期混得好,須得四大「絕活」傍身
    民國文人混江湖,須得幾樣「絕活」傍身:一二三四但凡在江湖上混,要想讓人一眼看出身份、職業,也就是獲得某種識別度,須得有一副行頭。例如算命先生至少得拿一副寫著「鐵口直斷,禍福先知」的條幅,郎中身上要背著藥匣子,剃頭的那副一頭熱、一頭冷的擔子,騸匠背後總會背著一大堆紅色的小布條……這其實也是一種非語言的商業廣告。
  • 民國時期著名大學的名校長
    下圖中的這些人不但是民國時期著名大學的名校長,更是大教育家、大科學家、大思想家等等,對中國的貢獻不可等閒視之。相信你們看了以後也會和我一樣肅然起敬!
  • 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原標題: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戲曲表演中的手勢,是「四功五法」中的「五法」之一。業界有句行話:「內行人一伸手,就知有沒有。」這些都說明手勢在戲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但在當下戲曲舞臺創作中,似乎忘記了手勢之美,忘記了手的無盡創造力。
  • 《遊龍戲鳳》看各家演各派,各有其風韻之美
    尚小雲、劉景然於民國十年( 1921 年) 4 月17 日三慶園,程硯秋、高慶奎於同年12 月25 日華樂園均曾演出此戲。對於尚、程二位,《戲鳳》均為初演。白牡丹荀慧生倒是為四大名旦中最早唱此戲者,民國四年( 1915 年) 7 月14 日於丹桂園皆演出此戲,但從文獻看,《梅龍鎮》只他一人,正德之演者為何不落名,難道是為片段劇唱? 荀是四大名旦中唯一工花旦者,他唱《戲鳳》為最早者也是常情。
  • 走進中華戲曲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何人才能稱四大花旦?
    走進中華戲曲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何人才能稱四大花旦?中國戲曲分:「生、旦、淨、末、醜。」你知道為什麼他們是花旦,又為什麼能成為戲曲界四大花旦嗎?想了解其中的知識奧秘就點進來瞧瞧吧!你知道他背後的艱辛故事嗎?程硯秋代表劇目:《竇娥冤》程硯秋先生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藝術大師、京劇演員、京劇旦角,四大名旦之一的他自創程派,其派的韻味濃厚,頗有餘音繞梁之感!
  • 民國時期20大國立高校今何在
    2,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前身為1911年建立的清華學堂,它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培養中國本地的人才,清華學堂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成為民國時期的一所著名的學府。1928年7月1日,國立武漢大學正式定名,成為民國時期最富盛名的國立高校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國立武漢大學在竺可楨老校長的帶領之下西遷至貴州遵義市湄潭縣,在這裡堅持了長達七年的辦學歷程,在這個時期,國立浙江大學大師雲集,有竺可楨,蘇步青等著名的科學大師,並且培養出像李政道這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被譽為「東方劍橋」。
  • 民國時期最佳課本,小朋友暑假就學這個
    它是胡適、豐子愷、梁漱溟、茅盾、竺可楨、李四光等一代民國時期學界巨擘的小學必讀教材。  民國時期一代大師們,都在學什麼?可是,這些樂器有什麼區別?它們長成什麼模樣?它們名字的出處是什麼?         就是這套廣博的「百年語文第一書」,孕育出了一批民國文化大師,而它的背後也是一個傳奇。
  • 民國時期的自由戀愛風潮,背後是什麼在主導?
    而且,這一相見、相知到相愛的過程又會歷經波折,這不禁讓人好奇,在民國這樣一個新舊更迭的複雜時期,社會對自由戀愛的接受度、男女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度以及這些帶來的影響和思考都呈現怎樣的奇妙情狀? 總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民國女性思想解放,戀愛觀開放前衛,青年人嚮往自由戀愛;封建禮教對女子思想和行為的壓迫,舊傳統對自由戀愛的巨大束縛;上流社會的文人才子對自由戀愛的執著,急於掙脫禮教束縛的情緒。 為何民國時期會興起自由戀愛風潮呢?
  • 民國時期著名歌星、《玫瑰玫瑰我愛你》原唱姚莉去世
    原標題:民國時期著名歌星、《玫瑰玫瑰我愛你》原唱姚莉去世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19日電(任思雨)7月19日,著名歌星、《玫瑰玫瑰我愛你》原唱姚莉離世,享年96歲。姚莉是民國時期著名歌星,與周璇、白虹等人並稱1940年代「上海灘七大歌后」之一,曾被鄧麗君、徐小鳳等歌星視為偶像,代表作《玫瑰玫瑰我愛你》傳唱至今。姚莉。
  • 荀慧生《花田錯》、《辛安驛》等
    荀慧生先生是梆子戲出身,他的戲中有不少梆子戲的特點,更是移植了一批梆子劇目,代表的有五出。《花田錯》:原是梆子戲,1912年,荀慧生先生改編,加上後半部。荀慧生幼年學梆子時的開蒙戲,一為《辛安驛》,一為《花田錯》。這兩個戲均經荀慧生的太老師侯俊山先生(老十三旦)親自指點。
  • 民國時期淮安湯包的風採
    然而,民國年間的淮安湯包又是怎樣的呢?請看來自民國年間報刊中的湯包「秀」! 這是目前所見民國時期報刊中,淮安湯包第一次登場,至今已百年有餘。在「湯包」一文後,註明了作者「栩園」,此人究竟為何人,已不可考。關於湯包,文中介紹說:「淮安河下地方所制湯包,大逾饅首兩倍,皮甚薄,口不甚滿而湯極多,味美絕倫,尋常市上所售者,肉餡皆苦無湯,蓋不知其制餡時固有秘法也。予家嘗自製肉餡,使點心鋪制為饅首、餃子、湯包、湯圓等,均頗得法。
  • 荀慧生與芙蓉草
    觀其景況甚寒,餘念幼時同班,又見伊殷勤,送伊洋三百餘元,命伊料理瑣碎帳目,並勸伊同餘回京,搭餘班演唱,車票一切等項目餘負責。歸京後同餘做配角,小有精彩。並與伊介紹朋友甚多捧場幫忙,故此人緣甚佳。第一日在吉祥同餘唱戲,送伊戲份六元。戲畢同餘回寓,煙榻雲:「二哥知我在天津演戲的戲份至少八元。」餘當時亦不覺難過,知伊貧寒之故。
  • 民國時期的10大國學大師,誰排第一合適?
    那麼,在民國時期都有哪些舉足輕重的國學大師呢?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民國時期的十大國學大師。 NO.10 劉文典(1889—1958) 代表著作:《淮南鴻烈集解》、《莊子補正》、《說苑斛補》、《三餘札記》等 知名弟子:吳組緗 人物評價:劉文典學識淵博,學貫中西,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校勘學大師,同時也是著名的莊子研究大師。其代表作《莊子補正》被陳寅恪稱為是能夠「一匡當世之學風,而示人以準則」的莊子研究開山之作。
  • 民國時期十三大頂級學府
    民國時期,學術氛圍濃厚,大學強調學術自由、兼容並蓄。進步學生求學孜孜不倦、一絲不苟。再加上民國時代,四面帝國主義環伺,正值國難當頭的日子,熱血青年們自然同仇敵愾,奮力進步。而正因為全民奮進,力爭上遊,所以民國時期,中國也擁有諸多享譽世界的名校,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民國時代的中國頂級學府。當然不包括抗戰特殊時期諸多高校共組的西南聯大,只表述單一大學。
  • 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上海的糕點在民國時期有哪些種類?
    歡迎來戚記聊古今文化,有人問,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揭秘一下。民國時期人們的主食和現在類似,就是米飯、麵食和糕點。和現在一樣,民國時期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人的主食是麵食。民國時期上海人的主食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糕點,上海的糕點最初只有小圓子、小餛飩和米松糕等,後來隨著民國時期很多外地人到了上海,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糕點開始在上海流行。其中蘇州糕團最先到了上海,蘇州糕團的最初經營者是南京東路的五芳齋糕團店,這家店的工作人員都來自蘇州。
  • 【往事】民國時期的清麗校服
    民國時的新潮文藝女們似乎都曾有一張讓人難忘的清新校服照,可見中國校服不是沒有過好時光,只是時代轉變讓有些美一度銷聲匿跡。而在內地校服斷層的時期,香港很多學校秉承傳統,繼續以旗袍為校服。再往遠點回顧,1929年,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制服作出規定。按照規定,女性校服分為兩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二是襖與裙,襖為藍色,長僅過腰,袖長剛過肘,裙為黑色,長及足踝。前一種多見於老照片中,而後一種則是時下以民國時期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中最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