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世界上已知可感染人的冠狀病毒共有7種,其中四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但危害性不大。它們分別是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另外三種傳染性和致死率就比較可怕了。分別是SARS-CoV、MERS-CoV、2019-nCoV。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世衛組織在冠狀病毒的命名規則上的變化。
SARS-CoV以前的那些常見病毒都是以HCoV為前綴,加特徵碼的命名規則。HCoV是「Human Coronavirus」的縮寫,譯為「人冠狀病毒」。
從SARS-CoV開始採用了疾病名稱加CoV後綴的命名規則。SARS-CoV全稱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V,譯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
由於是首次出現如此嚴重的冠狀病毒,世衛組織判斷其是偶發性的(事實上SARS-CoV也沒有跨年傳播)。因此命名缺乏可擴展性。當MERS-CoV爆發時,世衛組織小幅更改了命名規則。將疾病名稱的前兩個字母改為病毒最早發現地。MERS-CoV全稱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CoV,譯為「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
由於臨床中發現MERS-CoV會造成腎衰竭等非呼吸綜合症狀,而且病毒跨年傳播,至今未被消滅。到2019-nCoV時世衛組織徹底改變了命名規則。採用病毒最早發現的年份加nCoV後綴的命名規則,n代表新型的意思。用年份命名即保證了擴展性,又避免了地域歧視。但加n是什麼意思呢?表示一種全新的分類?好像又不是,有種畫蛇添足的感覺。不過這種命名規則體現出世衛組織採用了充滿中國智慧的中國方案。2019-nCoV譯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該病毒造成的疾病也被命名為COVID-19。全稱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譯為「2019冠狀病毒病」。這裡沒有「新」字,也不再將它指明為呼吸疾病。
看了世衛組織的命名,再看一下國內官方和媒體對三種疾病的通俗命名。SARS命名為「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沒有採用世衛組織的命名。MERS命名為「中東呼吸綜合症」,與世衛組織一致。COVID-19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也沒有採用世衛組織的命名。為什麼呢?首先這樣的命名方式讓國內民眾更易理解,其次病毒是在2020年爆發的,國內覺得採用COVID-20會更貼切。
很好奇,如果若干年後再出現冠狀病毒病,國內要怎麼命名,「新型非典型冠狀病毒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