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2月21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楊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給我國傳染病防控帶來了巨大挑戰和難以估量的損失,其中疫情前期因診斷困難而造成的問題也讓人萬分心急。針對於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分子醫學研究院譚蔚泓院士和楊朝勇教授團隊與湖南大學蔣健暉教授團隊發明了一種便攜傻瓜式的現場快速分子診斷新技術,突破了核酸快提、恆溫逆轉錄擴增、可攜式實時螢光檢測和比色檢測三個關鍵技術,開發了新型冠狀病毒家庭簡易快速檢測試劑盒和相關技術,目前該項目獲得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辦公室(國家科技部)會同藥監局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快速檢測產品研發」項目優先支持,並被推薦納入藥監局應急審批通道。
譚蔚泓院士表示,現有冠狀病毒感染診斷的金標準是核酸檢測,這類技術靈敏度高、特異性好,但需要特殊的實驗室環境和精密儀器,只有較好的醫院、第三方分子檢測等醫療機構具備相關設備,資質和技術能力,日承接能力有限。傳染病疑似患者只能集中到醫院進行採樣和檢測,導致我國有限醫療資源的擠兌和透支,而且易造成患者間交叉感染而導致疫情的持續發展。市場上現在有多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檢測的產品,最近新開發的也不少,但不是以家庭自檢式為目標的。因此,團隊在確立研究方向時認為當前亟需發展能在社區乃至家庭應用的快速現場檢測技術。這個技術應該幫助醫護人員和民眾在床邊、家庭、社區對感染病疑似患者進行現場篩查,實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等重大疫情就診分流,從而解決集中檢測造成的醫療資源透支和交叉感染的嚴峻問題。
據悉,項目已完成了核酸快提和恆溫逆轉錄擴增技術的攻關。日前正與多家定點醫院合作進行臨床試驗,已完成100多例臨床樣本的測試,陽性樣本的檢出率約為90%,其它檢測指標到達金標準水平。目前正在完成檢測試劑盒的優化和定型,希望最終的產品能夠類似驗孕棒,普通民眾按照產品說明書即可自行完成自檢,根據檢測提示,有需要確診的再行到醫院確診,避免盲目擠兌醫療資源和人群聚集的交叉感染。
這個平臺技術具有可拓展性,根據病毒或病原體的相關基因信息,設計不同引物,可實現各種傳染病病原體的快速現場和家庭檢測,相信該技術的應用,可提升我國應對突發急性傳染病和其它公共衛生事件爆發後的防控能力,避免重大疫情暴發時臨床資源的透支現象。
譚蔚泓表示,1月23日,團隊通過新聞了解到此次疫情的嚴重性,看到武漢很多人因為恐慌而紛紛擁入醫院求診,一方面醫院裡人滿為患、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病毒傳播,一方面很多患者初診無門求治無門,最終延誤病情、甚至失去生命。當時就想到如果能夠開發一個初步自檢的方法或者體系,可以讓其在這種情況下發揮作用。譚蔚泓很感謝同事、同道、各級領導和部門對這個想法給予了信任和支持,近一個月很多人,包括分子醫學研究院的曹澤暉博士,呂一帆博士和楊宇博士,都在為這個項目的最終實現而努力。在疫情面前,作為有相關專長的科研人員責無旁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成立的初衷就是要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開展應用研究,讓科學力量能夠真正解除病人的痛苦,真正為實現健康中國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