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三裡屯大彎鉤 青年橫財發展會
提起辣條,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垃圾食品」,是地溝油,是一門不起眼的小生意。
可最近有消息稱,衛龍正在與中金公司、摩根史坦利和瑞銀合作,計劃明年在香港進行IPO,募資十個億,美金。
正當大家都在關注衛龍計劃上市的消息時,我卻注意到了一點——衛龍的老闆劉衛平來自湖南岳陽平江縣。
這個縣有多狠呢?它是「辣條之鄉」,全國辣條年產值580億,平江縣能佔200億,全國有將近1000家辣條企業,90%都是湖南平江人開的。
△ 圖源:網絡
原本屬於貧困縣的平江,硬生生地靠著辣條脫貧了。辣條成了平江的支柱產業,安排了近七萬人就業,一年工資能發20多個億。
果真就「平江人,平江魂,賣辣條當人上人」了。
平江是怎麼成為「辣條之都」的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其實,最初的辣條發明出來並不是只給小孩和年輕人吃的零食,而是主食的調味品。
平江縣盛產醬幹豆製品,據說在清代都是宮廷貢品。因為平江農耕稀缺,交通不便,醬幹就成了當地人養家餬口的手藝。
△ 圖源:網絡
可在1998年,一場洪水影響了平江,醬幹的原材料大豆價格飛漲,從7毛一斤飛漲到1.5元一斤,醬幹行業舉步維艱。
此時,三個決定做出一番事業的男人站了出來,想從這哀鴻遍野的行業中掘出一筆橫財。
他們分別是在長沙做麻辣生意失敗而返鄉的邱平、做玻璃生意的鐘慶元和在廣東打工返鄉的李猛能。
三人本來想在醬幹行業大幹一場,卻沒趕上好時候。李猛能沒有氣餒,他想試試能否挖出一線生機。
偶然間,一位做農副產品批發的老闆告訴他:「雖然醬幹行業現在不行了,但食品市場仍然有很大的需求,你要是能做出創新產品,我負責收購。」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儘管李猛能還不知道自己能做出什麼新品,但機會擺在面前就一定要抓住。
李猛能一口答應下來,回頭便拉著鍾慶元和邱平琢磨這事。三人在農貿市場轉了一圈後發現,量大且便宜的原材料就是麵粉。
可他們完全不懂食品加工,怎麼辦?
正巧,他們鄰居是做米線的。看到做米線的機器後,敢想敢幹的李猛能當即就買了臺二手米線加工機回來,在自家院子裡開始鑽研。
老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上個諸葛亮。
雖然他們對機械操作和麵粉加工一竅不通,剛開始做的東西根本沒法吃。可一起研究了幾個月後,加上邱平做醬幹的手藝,他們還真做出了一款類似麵筋的熟食製品。
這,就是辣條。有著醬幹的鹹味和辣味的麵筋製品,一經推出,大受歡迎。
而在2000年時,有經銷商對邱平說,小孩都愛吃甜的。於是,「調味帶師」邱平便開始在辣條中增加甜味,以此奠定了辣條的味道框架,鹹、辣、甜。
加了甜味的辣條,開始從小範圍經營走向全國了。這一年,是2002年,第一場雪比以往來得晚了一些。
這時,辣條也衍化出了南、北兩大派系。北派的領頭羊,便是衛龍。
衛龍的創始人叫劉衛平,1978年生人,一家人靠著母親做醬幹來維持生活。小時候的劉衛平經常挑著母親做的醬幹走十幾裡山路去售賣。
1997年,高中畢業後的劉衛平決定外出打工。在廣東的一家臺資廠打工時,劉衛平看到別人能把兩三千人的工廠管理得井井有條,他不禁想像,自己未來能不能也成就一番大事呢?
△ 圖源:食業家
就在辣條橫空出世時,平江大多數醬幹小作坊都開始生產辣條了,市場一片火熱,劉衛平也注意到了這片商機。
因為辣條的製作方法簡單,生產門檻非常低,這麼多小作坊都在做辣條,麵粉自然是不夠用了。而平江縣作為南方地區,不主產小麥,從外地運麵粉到平江的運輸成本又太大。
於是,很多人開始北上,前往小麥的主產地——河南,那裡不僅有充足的原料,還有廉價的勞動力,做辣條再合適不過了。
劉衛平也細細地研究了一番。他注意到河南的漯河,鐵路線交匯,交通發達,以後用於運輸和開拓市場十分方便。
1999年,劉衛平帶著打工多年攢下的錢,坐上了開往漯河的火車。考察了兩天後,劉衛平的弟弟劉福平開始從老家帶人來漯河創業。
一開始,他們只賣一些從老家帶的豆皮和人造肉之類的辣條。
但有一次,劉衛平吃了一碗牛筋面後發現,這面的口感非常好。隨即便買了一臺生產牛筋面的簡易膨化機,將焦糖和辣椒麵往牛筋面裡一加,取名「魚條」,也就是後來的衛龍辣條。
△ 牛筋面 圖源:網絡
起初,劉衛平每天從早到晚推著三輪車沿街叫賣辣條,既是老闆也是打工人。
隨著辣條越賣越好,劉衛平的辣條事業也逐步走上了正軌。
2002年,辣條設備經過改進後產量暴增,劉衛平在2003年註冊了「衛龍」商標,在2004年成立漯河平平食品有限公司。
與其他只顧埋頭賺錢的辣條廠不同,劉衛平不想以小作坊的形式一直走下去。在那時,他就意識到了將辣條普及出去的重要性。
△ 圖源:中國搜索
於是,他開始找人做地推,把衛龍的小廣告和海報貼滿大街小巷,通過報紙的軟文和講座等形式讓人們知曉辣條。
這招很管用,衛龍啪的一下打開了漯河市場,很快便從漯河開始向河南乃至全國擴張。
劉衛平把賺到的錢繼續投入辣條生意中。他在2004年就花費幾百萬從歐洲購入了一條全自動生產線,同時設立了專業的質檢團隊。
2005年,新聞曝光了的辣條黑作坊的內幕,讓辣條市場的境遇急轉直下,大批的辣條企業開始倒閉。
△ 衛龍的生產車間
劉衛平卻逆勢而行,建立了駐馬店生產基地,不斷地擴大產能。
直到2010年,辣條市場依然萎靡,「五毛辣條」仍然是人們眼中廉價的「垃圾食品」形象。在其他廠商紛紛縮減成本求存活的時候,衛龍卻斥資5000萬開始進軍豆製品市場,我們熟知的「親嘴燒」等產品就在這一年誕生。
△ 圖源:前瞻網
不僅如此,衛龍還請來了趙薇和楊冪等明星代言,誓要為辣條正名。衛龍一邊提升自身實力,採用全自動化無菌生產車間,一邊大力搞宣傳,讓外界看到衛龍辣條的乾淨衛生。
而現在,說到辣條,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衛龍的辣條做得乾淨正規。
提到衛龍,人們還會想到另一個詞——「營銷鬼才」。
因為市場定位就是年輕人的零食,所以衛龍要與年輕人玩在一起,把無釐頭精神發揮到底。於是,「一根辣條壓壓驚」橫空出世。
△ 比如模仿蘋果風格的Hotstrip系列
而魔性土味的營銷和更加高端的包裝,讓衛龍把「五毛辣條」賣出了十幾倍的價格和幾十億的銷量。
△圖源:前瞻網
辣條的平均毛利率接近50%。2018年,衛龍營收35億元,2019年,衛龍整體營收49.09億元,增速近43%。而劉衛平的目標是讓衛龍在2020年的營收達到72億元,然後在2022年達到百億營收。
2000年時,河南有4000多家調味麵製品企業,而在2017年只剩下了236家。走出平江的劉衛平帶著衛龍走上了「辣條北派巨頭」的位置,也讓衛龍辣條賣到了海外,成了「奢侈品」。
而辣條南派也有一個領頭羊,那就是平江的麻辣王子。
2000年,退伍軍人張玉東看到了平江的「辣條熱」,創辦了玉峰食品,當時估計他也沒想到自己的辣條廠能成為如今的「辣條南派扛把子」。
彼時,張玉東身上還背負著之前做生意虧欠的一百萬元。
△ 張玉東,圖源:掌上嶽陽
辣條,讓平江這個貧困縣變得火熱了起來。每到春節和開學季,平江的辣條供不應求,每家辣條廠都有四五輛全國各地的貨車等待拿貨,有的一等就是半個月,辣條經營者們可以說是「閉著眼睛躺著賺錢」。
而勞動力成了稀缺資源,辣條廠招工甚至需要靠「搶人」。
那時的張玉東會在過完春節後派員工進村「搶工人」。為了招到工人,辣條廠除了開出高額工資,還會給介紹新員工進廠的老員工一筆「茶水費」。
可隨著曝光辣條的新聞播出,整個行業陷入了衰弱。辣條廠家也支稜不起來了,出門遇到有人問「做什麼生意呢」,也只敢說自己是做熟食的。
△ 央視3.15晚會中曝光的小作坊辣條
張玉東也一籌莫展,他在市場調研時發現,因為對辣條「髒」的印象太深,家長平時都不讓孩子買辣條吃,學校的小賣部也是遇到檢查就把辣條藏起來,孩子們買個辣條都像街頭交易一樣偷偷摸摸。
張玉東看到了辣條行業的漏洞所在,新興產業太年輕,門檻太低,連個統一的標準都沒有。於是,他和其他幾位辣條從業者牽頭制定了辣條行業第一份地方標準。
行業重新洗牌,把黑作坊踢出局,優勝劣汰。
打鐵還需自身硬,2008年,玉峰食品的第六家生產基地建成,張玉東還在2013年投資3000萬建立了製藥級的生產車間。
△ 麻辣王子的製藥級車間
決心突破的張玉東,咬牙砍掉了廠裡賣得最好的「一塊錢辣條」,當時廠裡一年6個億的銷售額,「一塊錢辣條」佔了3個億。
這種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只有張玉東清楚,辣條行業想挺直腰杆,就得自己找回尊嚴。
隨著原料升級,取消防腐劑,麻辣王子也逐漸從小賣部廉價辣條升級為各大商超裡的正規軍。主要消費群體也不僅限於小學生了。
今年,麻辣王子也是動作頻頻,先是與平江職業技術學校合作了「辣條專業班」,讓學生們學習從研發辣條到上市銷售辣條的各個環節。
後來,麻辣王子又參加了「辣條博物館」,和眾多辣條品牌一起踏入風口,搞起了直播帶貨。
如今,麻辣王子主攻南方市場,是長沙人心中最火的辣條。而衛龍則主攻北方市場,遠銷海外。江湖人稱——「南玉峰,北平平」。
所以兄弟們,勿以錢小而不賺。當年哥倫比亞人通過古柯鹼打造了他們的財富帝國,如今平江人靠著辣條也創造出了他們的財富帝國。
設計/視覺:小李老師
原標題:《湖南平江人是怎麼成為「辣條皇帝」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