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達醫曉護的第2533篇文章
我們上一次介紹了尿失禁的診斷分型以及病因病機。
今天我們繼續講尿失禁的治療,主要介紹兩個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我鍛鍊的物理療法---盆底肌訓練和膀胱訓練。
1. 盆底肌訓練
(參照《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
盆底肌訓練(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又稱為凱格爾(Kegel )運動。盆底肌訓練為治療尿失禁的一線療法,尤其是壓力性尿失禁或是以壓力性尿失禁為主的混合性尿失禁。(A級證據)。
可參照如下方法實施:患者取仰臥位進行訓練,持續收縮盆底肌(即縮肛運動---收縮尿道、肛門和會陰部肌肉)不少於3秒(根據個人情況可適當延長),鬆弛休息2-6秒,剛開始做每次5-10分鐘,每天3遍,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段練習,如8:00,14:00,20:00。或每天做150-200次縮肛運動亦可。
注意事項:
1)訓練時不可進行憋氣,腹部、背部、大腿及臀部要放鬆並保持如常呼吸。
2)體位選擇:可取坐位或站立位,有條件者可進行仰臥位訓練。
3)訓練時長:需持續2-3個月才可見明顯效果。
下面介紹一下盆底的肌肉,盆底主要有盆底肌群,由肛提肌、尾骨肌及覆蓋在兩肌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共同組成。
肛提肌是盆底肌鍛鍊的主要肌肉,由一對對闊肌,倆側聯合形成漏鬥狀,封閉小骨盆大部。
肛提肌可分為恥骨直腸肌,恥骨尾骨肌和髂骨尾骨肌,我們可以看到恥骨直腸肌繞過肛管,與對側連接,成U型,可起到肛門括約肌的作用,協助排便。當盆底肌收縮時,恥骨直腸肌聯合恥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共同協作,使得肛門向前、向上移動,同時肛門會擠壓陰道與尿道,此時對於尿失禁患者來說尿道內的壓力大於膀胱上部所傳下來的壓力,尿液就不會從尿道漏出,從而減少尿失禁的發生。
2.膀胱訓練
膀胱訓練是一種行為治療,主要針對尿急、尿頻(多於每兩小時排尿一次)為主的急迫性尿失禁。通過使用遞增排尿時間表,以減少排尿頻率,增加膀胱容量,並恢復正常膀胱功能。堅持排尿時間表,患者用各種方法來抵制緊迫感,包括放鬆,分散注意力,或盆底肌肉收縮。包括排尿習慣訓練、定時排尿、延時排尿、間斷排尿。
首先,訓練前讓患者至少記錄3天的排尿日記,以確定初始排尿間隔,制定排尿時間表,然後指導患者運用抑制尿急的方法,逐漸延長排尿間隔,以逐步減少排尿次數,增加膀胱容量,最後達到2-4小時排尿1次。
抑制尿急的方法有:坐下來做5次深呼吸;做5次快速有力的盆底肌肉收縮運動;將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專心的工作上等。適用於混合性尿失禁,可使75%-85%患者治癒或症狀改善。
此外,對於咳嗽、打噴嚏、跳繩漏尿(壓力性尿失禁)和尿頻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均有的患者,可以將膀胱訓練和盆底肌訓練同時進行,會比單一方法的效果更顯著。
最後,需對尿失禁患者進行生活方式的指導,主要有定時排尿、避免對膀胱有刺激的食物、飲水管理、減少咖啡因的攝入、戒菸、戒酒、控制體重等。還可進行適當活動鍛鍊。減少咖啡因的攝入可以減輕壓力和尿失禁的緊迫性,為了避免脫癮症狀,咖啡因的減少應該逐步進行,可能包括混合咖啡因和脫咖啡因飲料漸進食。
盆底肌訓練為治療尿失禁的一線療法,盆底肌訓練結合膀胱訓練用於尿失禁的婦女。(評級:強烈推薦,高質量證據)。
作者:香山中醫院 白富裕
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院李振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