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死記硬背」,人們大多都會持不以為然的否定態度,認為它已不合時代潮流,但一味地放棄「死記硬背」的做法,也正是當今文科教學的一大失誤。
比如著名語文教育專家黃玉峰老師就曾一針見血的指出:「死記硬背有什麼不好,在記憶強盛的青年時代,就是要死死地記一些,硬硬地背一些,這就是語文基礎,這就是本錢。現在中小學語文教學過多的『架空分析』,是在浪費學生的大好時光,是不符合讀書規律的。我認為死記硬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更為必要。」
誠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借鑑記憶的「獨孤九劍」,然而,有時那些看似「笨方法」的方法,卻同樣能夠讓我們在記憶的陣地上勝出。
首先,「死記硬背」是兒童學習規律決定的。
我們知道,兒童的識記主要是以機械識記為主的,理解力十分有限。如果過分強調在理解的基礎進行識記,那麼,兒童在大好的機械識記年齡裡,識記的東西就會十分有限。兒童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機械識記的潛能就得不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反過來看,成人的理解力比較強,但如果過去識記的東西很有限,提供給成人理解的內容也會很有限,因此成人的理解力也就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我們不去充分挖掘和開發兒童的機械識記能力,在他們識記能力很強的時候,沒有讓他們儘可能多的「死記硬背」一些將來對他們有用的東西,過分強調在理解的基礎進行識記,那麼,人生「排錯的程序」不但沒有得到彌補,反而將被強。
我們還知道,在兒童階段,機械識記的東西有不容易遺忘、記憶時間長的特點,因此我們應該重新認識「死記硬背」,機械識記在兒童學習文科中的作用。
我們應該遵循兒童學習的規律,在他機械識記能力十分強的時候,就讓他們識記儘可能多的東西,為他們將來有更多的可供理解的內容,提供足夠量的知識儲備。這就如同牛羊吃草一樣,在虎狼未來之前,爭搶更多的食物;物競天擇,使牛和羊具備了反芻的生理功能,它們先將草吃進嘴裡,但不急於消化,等到閒暇時再進行反芻、消化。
我們的語言學習、語言積累就如同牛羊反芻一樣,也有一個先機械的識記知識、佔有知識,日後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過程。我們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知識的反芻現象。如果我們是這樣看待傳統的語文教學,我們就不會輕易地否定「死記硬背」了。知識的反芻必須建立在「死記硬背」和生吞活剝的基礎之上,沒有一定量的知識和語言素材儲備,就無法進行知識的反芻。
其次,「死記硬背」是漢語學習特點決定的。
漢語負載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漢語有著它獨特的表達方式,漢語表達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華美的文化風採,如果沒有足夠的語言積累,歷史文化積澱,漢語的表達必將失去它特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風採。
要真正的掌握漢民族的語言,運用好我們的母語,就不得不下苦功夫,花大力氣進行語言的積累和祖國歷史文化知識的積澱,這種積累和積澱必須在兒童階段開始,兒童不需要馬上理解他識記的語言素材和歷史文化典故,但必須首先識記這些東西,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們會慢慢地咀嚼和回味他們在兒時所積累和積澱的東西,理解和消化他們積累的語言素材和歷史文化典故,並化作他們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形成獨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呈現出語言的個性來。
這種表達方式既有歷史的底蘊,又有文化風採。漢語的學習就是這種,這要求學習者必須在兒時「死記硬背」一語言素材,必須「死記硬背」一些歷史文化典故,以備以後順暢自如,意蘊華美地進行表達。
古今文學建樹很高的大家,無不是熟讀成誦的高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超人的「機械記憶」促使他們成為名家。巴金12歲能背幾部書,《古文觀止》能倒背如流,巴金自己也曾很有感觸地說:「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我後來寫了二十多本散文跟這個啟蒙先生很有關。」茅盾更能抽背《紅樓夢》中的任一章節。郭沫若、魯迅驚人的「機械記憶」能力令世人驚嘆。臺灣作家三毛作品中,隨時都會有令你嘆服引用恰切的古詩文,又何嘗不來自於她頭腦中熟記的內容呢?由此可見,漢語的學習有它自身的特點,這個特點之一就是「死記硬背」、機械識記。沒有滿腹經綸的積累,就沒有出口成章的表達。
「死記硬背」作為文科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其重要的地位自不待言,對此,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還「死記硬背」以應有的地位。積極地正面引導學生,教育學生要學習古人的那種苦學精神,多讀多背,熟讀成誦,培養良好的讀、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