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海:虛構者薛憶溈

2020-12-22 騰訊網

[摘要]在薛憶溈身上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生於湖南的他,似乎回到故鄉和曾經居留的深圳,就是地方作家;一旦到了北京或上海,人們談論他的時候,他就是全國性作家。

薛憶溈

薛憶溈的書有點門檻,讀進去卻非常有意思。譬如他這本小說,敘事速度非常快,幾個動作,或者只是一個照面,內心已經走過了千山萬水。

大約十四五年前,我住在大學的宿舍裡,有個朋友常在下班後找我玩。說是玩,其實他來了便往我的鋪位上一躺,一言不發,直到夜深了他回自己的住處睡覺。我則在電腦桌上繼續看自己的書,不用因為自己的怠慢而感到愧疚。有一天晚上,他來到宿舍,在照例躺下之前,丟給我一本皺皺巴巴的雜誌,跟我說,你讀讀上面的《一段被虛構掩蓋的家史》。那天晚上破例,我跟這個從來不談文學的朋友談到很晚,從理想主義談到虛無,以致要到室友出言提醒,才知道我們已經聊到很晚很晚了。

那時候,我們都還不知道薛憶溈是誰。在那次談話之後,我也只在閱覽室的往期雜誌上,找到他零零星星的幾個短篇,《歷史中的一個轉折點》《首戰告捷》《計程車司機》。後來,忘記從哪裡獲知他有一個長篇《遺棄》,便到處尋找。學校圖書館遍尋不獲,後來是在上海圖書館找到了這本書。不知是不是我的記憶出了問題,反正那一版《遺棄》,留在我腦海中的印數是兩百冊。

回想起來有些奇怪,那個跟我聊薛憶溈的朋友,很少關注虛構作品,他更關心的是時政和經濟,滿心揣著的,是家國的大事,不知怎麼就跟我談起了薛憶溈。照理,薛憶溈的小說是屬於最本質上的虛構一類,是馬爾克斯、卡爾維諾、喬伊斯的傳承,跟所謂的家國之事好像沒什麼直接的關係。長篇《遺棄》則更是一個玄思式的作品,除了能從中看出作者的思辨深度,實在讀不出跟時事有什麼特別的聯繫。是什麼吸引了那個朋友呢?

我畢業之後,又過了六七年,到了一家文學批評雜誌工作,想起了朋友對薛憶溈的推崇,就讓他寫一篇評論文章來。他猶豫了很長時間,文章終於來了,在關於薛憶溈不多的評論文章中,顯得非常突出,我也由此明白了他為什麼會喜歡《一段被虛構掩蓋的家史》。他關心的現實和家國之事,與薛憶溈虛構指向的某些東西,居然內在有密切的關聯。從這裡大概也不難推測,薛憶溈居然用虛構的形式,對準或者說寫出了一個時代的核心秘密,從而在遠較小說技藝廣泛的領域,產生了獨特的共鳴。

仍然是在雜誌工作的時候(我現在還是在這裡工作),忽然收到了薛憶溈一組題為「與馬可·波羅同行」的文章,解讀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文章發表不久,就有師友讚嘆,說文章寫得好,其間思維之複雜、構想之精妙,對一些問題的洞見,幾乎構成了思想的多維景象,顯示其絕非凡品。因為這批文章,我把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找出來對照著看,並沒有從原作中獲得太多高於解讀文章的東西。我因此得以推斷,薛憶溈應該是極為傑出的閱讀者——如果《看不見的城市》是個起點,薛憶溈是個高點,說明薛憶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卡爾維諾;如果《看不見的城市》隱含更加高明的東西,普通人很難識別出來,那薛憶溈就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引路人。

薛憶溈喜歡重寫自己的作品,不管是前面提到的《遺棄》《與馬可·波羅同行》,結集為《文學的祖國》《一個年代的副本》的隨筆,還包括為數不算少的中短篇,無論是結集還是未結集的,幾乎都經歷了被他自己重寫的命運,有些作品甚至就此從中篇變為了長篇。或許對薛憶溈來說,對作品一字一句的改動,都牽連著他對整個世界的認識,那熱病發作式的、潔癖重症患者似的對文字的改動,都是他在調準自己對時代的認識,仿佛錯下了一個字,瞄準的箭矢就會失控,有了脫靶的危險。

當然,薛憶溈絕不只是在重寫舊文,否則他就有蹈襲自我的嫌疑不是嗎?2014年,薛憶溈出版了長篇新作《空巢》、隨筆集《獻給孤獨的輓歌》,2016年,則有《希拉蕊、密和、我》問世。如果說《空巢》顯示了薛憶溈對題材的敏感,並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應了時代的某些問題,《希拉蕊、密和、我》則充分展示了薛憶溈在虛構上的出色才華。

從《希拉蕊、密和、我》的開篇,你能聞到熟悉的卓越虛構作品的氣息。一個移民加拿大的中年男性,老婆剛剛去世,女兒搬離了他,並不再跟他聯繫。韓國女孩出現,把他帶到溜冰場,並就此結識了兩個行為獨異的女性,她們各有著自己深受的傷害和無法言明的心事。小說開始的時候,敘事騰挪的空間很小,但小說對敘事者自身之外的人的想像,豐富,複雜,細微,精確,充滿狂想意味。我很久沒有看到過了,一個寫作者在這麼小的可能裡把細節填充得這麼飽滿,類似於秘密空間遊戲,對方的心思不打開,你只能去猜想,把每一個心靈角落都嘗試著探索一下,看看能出現什麼。有時對方只是一個無意的動作,卻會引出一段長長的想像。

薛憶溈的書有點門檻,讀進去卻非常有意思。譬如他這本小說,敘事速度非常快,幾個動作,或者只是一個照面,內心已經走過了千山萬水。薛憶溈對敘事節奏的把控,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的使用,都是用過心思的,可以仔細琢磨。或許正因如此,薛憶溈的寫作具有典型的節制特徵。他的文字從不鋪張揚厲,而是把情感和行為都控制在含蓄所能容納的範圍之內,因此敘事上少見有溢出的部分,雖然每個細節都充分伸展,有著狂亂意味,總體卻細膩,緊緻,密不透風,幾乎沒有多餘的東西可以楔進敘事的縫隙。不難看出,這些敘事既有現實的蛛絲馬跡,卻早就經過了薛憶溈機械般精準的虛構加工。

有些寫作者會到一定時候放棄對人物的管控,任他們按自己的性格邏輯發展下去,看看他們會走到什麼地方。另外一些寫作者,如納博科夫,則決不允許人物失控,每一個細節都須經過精密的設置。薛憶溈無疑是納博科夫序列的作家,在閱讀時就幾乎可以斷定,《希拉蕊、密和、我》的整個流程,都是在他心裡細細密密走過一遍的。即使人物共讀莎士比亞十四行部分,本可以展示他自身傑出閱讀才華,薛憶溈也讓它完全符合人物自身的邏輯,這部分就不僅是知識傳授,也傳達著人物的性格,推動著故事的進展。

在薛憶溈身上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生於湖南的他,似乎回到故鄉和曾經居留的深圳,就是地方作家;一旦到了北京或上海,人們談論他的時候,他就是全國性作家;等他去到蒙特婁,接受各路國外媒體的採訪,就又成了世界性作家。這原因,或許就跟他上述的虛構方式有關。相對於虛構傳統悠久複雜的歐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虛構充滿誤解,不是認同為胡編亂造,就是只認可放手讓人物自己活動的那種。其實,虛構是對世界的一種思考方式,無論怎樣的虛構,都得是一個完整的自洽世界,運行邏輯出錯是絕不允許的。薛憶溈的虛構方式和對文字的克制,讓他在很多時候不容易辨認。他嚴密的虛構世界運行邏輯,要求這一種極為細微的鑑賞力,這對很多人來說太過嚴厲了,得不到更為廣泛的認可,本就應該是他寫作方式的題中應有之義。

因為這嚴密的掌控,我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偶爾會為薛憶溈擔心,覺得如此多的細緻心思和細微心事,像是充分燃燒的火球,不小心就會耗盡人的耐心和體能。好在,我在《希拉蕊、密和、我》的後半部分,看到了放鬆的可能。小說開頭的時候,「我」對這個世界已經完全絕望,完全孤絕地立在塵世上。偶然出現的女孩帶來另外的偶然,已絕望至將死的世界復活,「我」又開始慢慢打開了自己,並有了結尾處的新生活。就這樣,薛憶溈用一本小說,既完成了對希拉蕊與密和的安慰,也完成了對「我」自身的治療——沒錯,好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就是這樣,既是對外在世界的治療,又是自我的治療。我相信,薛憶溈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是慢慢放鬆下來,完成了他的自我治療。

(文/黃德海)

《希拉蕊、密和、我》,薛憶溈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36.00元

相關焦點

  • 從薛憶溈筆下看內心的風景
    [摘要]一直以來,薛憶溈都被視為「中國文壇最迷人的異類」,他在小說世界裡建構了「深度模式」。在多數人看來,薛憶溈「不落俗套」接續了先鋒文學的餘脈,以小說的方式與存在主義哲學暗通款曲。已出版長篇小說《遺棄》《空巢》,小說集《流動的房間》《不肯離去的海豚》《計程車司機》《首戰告捷》《十二月三十一日》,隨筆集《文學的祖國》《一個年代的副本》《與馬可·波羅同行——讀〈看不見的城市〉》和《獻給孤獨的輓歌——從不同的方向看「諾貝爾文學獎」》以及訪談集《薛憶溈對話薛憶溈》等。
  • 薛憶溈「深圳人」系列英譯本國外獲獎
    晶報記者 歐陽德彬 我們熟知雨果的巴黎,喬伊斯的都柏林和狄更斯的倫敦,現在,英語世界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深入了解薛憶溈筆下的深圳。蒙特婁當地時間三月二十日上午,薛憶溈的短篇小說集《計程車司機》英譯本《Shenzheners》榮獲蒙特婁「藍色都市」國際文學節年度「多元文化獎」。
  • 薛憶溈 寫作是一項需要「如履薄冰」的事業
    薛憶溈 作家,生於湖南郴州,現居蒙特婁。1991年獲臺灣《聯合報》文學獎,著有《深圳人》《遺棄》《流動的房間》《通往天堂的最後那一段路程》《空巢》《白求恩的孩子》等。《空巢》作者:薛憶溈 版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年7月《深圳人》作者:薛憶溈 版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薛憶溈連續第三年 獲「年度小說家」提名
    【深圳商報訊】(記者 蘇海強)根據3月21日公布的第14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提名結果,薛憶溈憑充滿哲理和詩意的小說集《十二月三十一日》再獲「年度小說家」提名。這是薛憶溈連續第三年獲得此項提名。 2014年薛憶溈憑語言精湛、思想深邃的小說集《首戰告捷》首次獲得此項提名,2015年他憑好評如潮的長篇小說《空巢》再獲此項提名。
  • 薛憶溈的《空巢》 是異類還是主流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個故事還可以有另一個版本:薛憶溈在短暫的心靈觸動之後,把這位司機的人生感悟發到了微信朋友圈,然後母親給他點了一個贊,然後,故事或者就此結束,或者薛憶溈可以就此與母親進行一場關於理解的深刻對話,就像他曾一次次地追問外婆一樣。
  • 黃德海作《詩經消息》:關於《詩經》的加加減減
    黃德海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高凱)「我寫《詩經消息》,『消息』的思路就是損益,也就是加加減減。黃德海如此形容自己的新作《詩經消息》。現代以來,《詩經》主要被當作一部詩集,得到閱讀、研究,對它的體會、品味也常常從文學角度出發。
  • 薛憶溈談《空巢》 探中國家庭人禍的歷史與哲學
    薛憶溈  1964年出生於湖南郴州,現居加拿大蒙特婁。1981年考入北京航空學院,1985年獲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  薛憶溈被稱為中國文學中最迷人的異類,他對語言極為痴迷,力圖將數學的精準與詩意的濃密融為一體。其最新小說《空巢》從今年7月18日起在晶報連載40餘天,出版之後大獲肯定。11月16日,薛憶溈亮相西西弗書店萬象城店,以《空巢中的婚姻和愛情》為題進行演講,晶報記者在活動之前對他進行了專訪。他談寫作、生活、人生態度,談天分對一個作家的重要性,談未來的計劃,等等。
  • 作家薛憶溈:中文小說翻譯成外文時遭遇改動,作家該不該插手
    7月23日,薛憶溈做客上海大眾書局,分享自己小說翻譯過程中的故事。英語、法語文學界如何接受一本深圳背景的小說文學作品在被譯介之後多大程度上能保持原作韻味,一直是翻譯中被探討的話題。對薛憶溈來說,減少翻譯對作品本身氣質的影響更為重要。
  • 講堂直擊|法譯本《深圳人》11月面世,薛憶溈替英譯本鳴冤:「碘酒」不是「紫藥水」!
    2017年大年初一,加拿大魁北克Hachette集團旗下的一家出版社找到薛憶溈,表示有作家有意翻譯《Shenzheners》這本小說,並出了優厚的條件欲買下此書的版權。「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外婆給我的壓歲錢」,薛憶溈幽默地描述了這一刻,這份「新年紅包「,他當然是欣然接受。
  • 薛憶溈:中國文學到了真正關注中國人精神生活的時候
    編者按:薛憶溈最新的長篇小說《希拉蕊、密和、我》首先在《作家》第五期全文刊出,隨後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在上海書展期間推出單行本,引起許多讀者和學者的關注。這部作品不僅故事離奇、敘述流暢,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還從一個罕見的視角解析「全球化」時代人的生存困境,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小說作者與研究者之間的這篇對話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地理解這部獻給「全球化」時代的作品。
  • 那些永不結果的謊言,薛憶溈《空巢》簡析
    薛憶溈的《空巢》就描寫了這樣一位視名譽為生命的母親,兒女都不在家,自己又很少與人來往。在她以為自己會在獨守空房的日子裡度過餘生時,一個詐騙電話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讓她在一天的時間內回憶起自己的一世清白和被異化的一生。小說改編自作者母親的真實經歷。
  • 不要再讓受騙成為一種習慣,探究薛憶溈的《空巢》受騙細節
    作家薛憶溈,力圖將數學的精確與濃密詩意融為一體,在其2014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空巢》小說中,為我們展現了80歲母親最後一次精彩高潮的電信詐騙案過程及心路歷程。探究受騙細節,不要再讓受騙成為一種習慣。
  • 薛憶溈:在寒冷的魁北克,遇見「暴君」一般的法語老師
    (《異域的迷宮》,薛憶溈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6月版)
  • 劉志榮:一個「有恆」的人 ——黃德海印象
    這和主編,前先鋒文學批評家、現先鋒藝術評論家吳亮有關。看雜誌的編輯意圖,吳亮似乎是認為,一個文化、評論雜誌,要有自己的特色,除了刊發鍾意的作者的文章外,更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