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刑責年齡下調,大連女童被害案追責能否迎來轉機?

2021-01-10 界面新聞

記者 | 牛其昌編輯 | 翟瑞民1

隨著我國對低齡未成年人刑責範圍進行調整,大連13歲少年殺害10歲女童案是否能追究刑責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該修正案將從2021年3月1日起實施。

「希望這條新法能用在針對蔡某的量刑上。」12月27日,得知我國最低刑責年齡正式下調至12歲的消息後,被害女童淇淇的母親賀女士對界面新聞表示,目前家屬正在跟律師溝通,準備向法院提交材料繼續上訴。

界面新聞此前報導,2019年10月20日,淇淇在從美術班放學回家的途中被蔡某殺害。因蔡某某未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警方對蔡某某實施收容教養,期限為3年。

隨後,淇淇家屬對蔡某及其父母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蔡某一家賠償經濟損失、精神損害賠償等共計100餘萬元並賠禮道歉。2020年8月10日,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法院判決,蔡某的父母蔡某、莊某須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在遼寧省級平面媒體上向原告淇淇母親及家人公開賠禮道歉,判處蔡某、莊某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合計128萬餘元。但截至目前,該案後續賠償事宜並未徹底解決。

針對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最新規定,被害女童家屬的代理律師田參軍對界面新聞表示,「修正案釋放了非常積極的信號,就是要追求公平,順應時代發展,修補法律漏洞,補齊對低齡未成年人惡性刑事犯罪進行制裁時無法可依的短板,可在社會上起到一定的警示和震懾作用,預防類似惡性案件再次發生。」

界面新聞注意到,最後獲得通過的刑法修正案與原草案(第二稿)相比,不僅增加了適用範圍,而且將「報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修改為「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

田參軍對此表示,「因為追訴是對過去的犯罪行為在法定期限內起訴和追究刑事責任,這條規定或是為大連女童被害案預留了適用窗口。」

不過,對於本案是否適用追訴條款,山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加良認為,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則,只有法律生效後,再有這種行為才能用這個法條來做評價。因此,在明年三月刑法修正案生效之前的案件,應不適用修正案的規定。

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律師付建也表示,刑法第十二條明確規定了有關刑法溯及力的問題,即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不能用事後之法去處罰之前的行為。據此,大連女童被害案是不會啟動追訴程序的。

「『追訴』並非『追溯』,所謂追訴權,是法律賦予最高檢的一項特殊職權。法律規定了案件的追訴時效,也明確了超過追訴時效的,不再追究其責任,在上述的規則之外,法律又對於一些社會危害性極其嚴重、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極大、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極其惡劣的罪行,規定了最高檢的核准追訴權,由最高檢察機關來決定是否追訴刑事責任。」付建表示。

付建認為,追訴的前提是行為人當時的行為本身構成犯罪而且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只是由於某些特殊原因導致犯罪嫌疑人不能及時受審。而大連女童受害案中,行為人當時並未達到刑責年齡,因此無需承擔刑事責任,即便現在新法出臺,在新舊法交替時適用法律也是要遵循「從舊兼從輕」原則。

界面新聞注意到,在以往重大案件中,也曾有超過追訴時效但檢察機關仍舊啟動追責的案例。2017年6月21日,經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人民檢察院逐級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法院對一起發生在23年前的惡性搶劫殺人案兩名犯罪嫌疑人分別判處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十年。

2018年3月21日,河南省新密市檢察院發布消息稱,由該院最初辦理、層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依法核准追訴的一宗20餘年前發生的侵害幼女案一審有果,法院採納了檢察機關的公訴意見,依法以強姦罪判處被告人劉某某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在判決生效後賠償民事訴訟原告人各項經濟損失共計4.29萬元人民幣。

付建指出,最高檢是否核准追訴,是要綜合犯罪動機、主觀惡性、危害結果、社會影響等各方面因素來綜合考量的,因此,是否核准追訴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談及本案下一步打算,田參軍表示,「目前需要先觀察一段時間,明確修正案的適用時間後再進行下一步工作,希望此次修正案會為本案追究刑責帶來轉機。」

相關焦點

  • 刑責擬下調!大連受害女童案或迎新轉機,律師:行兇男孩或重判
    10月13日,一則「刑事責任年齡擬調整」的消息登頂熱搜,12歲至14歲故意殺人等犯罪或將負刑事責任,不少網友表示強烈支持。 「這一天我已經等了好久,終於看到了希望」大連遇害女童的媽媽得知此消息後,此案或迎新轉機?
  • 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下調,大連10歲遇害女童家屬這樣說
    文丨糞提 審丨易桉 導讀:隨著我國刑法修正案的通過,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擔負刑事責任的最低年齡從14歲,降低到了12歲。這意味著如果犯下故意殺人、故意傷害或者其他手段殘忍的罪行,哪怕犯罪者只是12歲,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 最低刑責年齡「個別下調」很有必要
    而由於這些刑事案件的「始作俑者」都是一些「年齡不滿14周歲」的青少年,因而往往都是免於刑責處罰,頂多給予收容教養。比如:2019年,大連13歲的蔡某某殺死同一小區10歲女孩淇淇,並拋屍灌木叢。但因蔡某某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警方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只對其實施3年收容教養。再如:今年10月4日,江西萍鄉市第七中學八二班一女生被多名男女學生輪流掌摑、腳踹。
  • 最低刑責年齡擬「個別下調」是一種「必要糾偏」
    而由於這些刑事案件的「始作俑者」都是一些「年齡不滿14周歲」的青少年,因而往往都是免於刑責處罰,頂多給予收容教養。比如:2019年,大連13歲的蔡某某殺死同一小區10歲女孩淇淇,並拋屍灌木叢。但因蔡某某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警方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只對其實施3年收容教養。再如:今年10月4日,江西萍鄉市第七中學八二班一女生被多名男女學生輪流掌摑、腳踹。
  • 律師解讀未成年人刑責年齡下調:應重視學校、家庭、社區教育
    未成年人的刑責年齡下調!日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此前,關於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應該下調多次引發討論。2019年遼寧大連女童被害案更是將輿論推向了高潮。在這起案件中,13歲的男孩將年僅10歲的女孩連捅7刀。因為行兇時男孩不滿14歲,未達到法定刑責年齡,被處以三年的收容教養。受訪律師認為,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反映的是在犯罪低齡化的現實新情況之下,社會對法律適時調整的需求。
  • 刑責年齡擬下調,勒緊低齡犯罪「韁繩」
    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刑責年齡擬下調,「小惡魔」更難逃
    比如,只是在最近兩年內,就有湖南沅江12歲男童弒母案,去年大連的13歲男童「七刀捅死」女童案,今年安徽的12歲男童殺害堂妹案……今天(10月13日),一則新聞刷遍網絡:「最低刑責年齡擬下調:降至12周歲!」
  • 未成年人刑責降低至12歲 大連10歲遇害女童家屬:高興到不知說啥
    原標題:未成年人刑責降低至12歲 大連10
  • 如何理解最低刑責年齡「個別下調」?
    支持下調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民眾很多,大家都懷揣著樸素的社會正義感,認為惡魔年齡即便再小,也理應受到法律制裁,不能放縱犯罪行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刑法學界大家張明楷教授、周光權教授等,均認為現行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是合適的、恰當的,立法面對洶湧的民意時,要保持謹慎。
  • 最低刑責年齡「個別下調」是合適調整
    即將提請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次審議稿擬「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 14歲以下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引發的血案,每每成為輿論關注熱點,引發巨大社會爭議。
  • 下調刑責年齡,世異則備變
    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大體的梳理一下有一下三個方面: 第一種聲音,世異則備變,下調刑責年齡勢在必行。 按照我們的現有刑法規定,未滿14周歲的孩子哪怕是故意殺人、放火、強姦、販毒,都無需承擔刑事責任。這一規定,是考慮未滿14周歲的孩子心智不成熟,出於保護未成年人的良善初衷,給那些無意之中觸犯法律的孩子一個可期的未來。
  • 下調未成年人刑責年齡 能有效遏制犯罪低齡化嗎?
    未成年人的刑責年齡如何下調?針對這個公眾關注的問題,10月13日上午,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刑責年齡「個別下調」草案二審稿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做出個別下調。
  • 評論1+1:擬下調刑責年齡,法律的硬度和溫度實現更好統一
    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然而,近年來,一些低齡未成年人實施的惡性犯罪案件,比如,2018年湖南省衡南縣13歲男孩錘殺父母案,去年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案,對被害人和社會造成嚴重傷害,也刺痛了公眾的心,多次引發是否立法應該下調刑事責任年齡的討論。
  • 快評丨最低刑責年齡擬「個別下調」,修法「一盤棋」落下高明一子
    據報導,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今天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草案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同時,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將收容教養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圍繞最低刑責年齡這個熱點話題,歷來爭議不休。
  • 大連女童琪琪被害案,被告父母被司法拘留
    據大連女童琪琪被害案代理律師田參軍律今日透露的消息,大連女童被害案民事被告蔡某某的父母已被沙河口區人民法院採取司法拘留【司法拘留】大連女童被害案民事賠償部分法院判決生效後來源:大連公開
  • 「刑責年齡個別下調」具有震懾效應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擬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未滿14周歲不再是逃避刑責的「擋箭牌」,將具有震懾效應,能有效遏制未成年人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死等惡性犯罪,實質上也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保護措施。 未成年人的心智還不成熟,認知能力有限,遇事或發生糾紛時容易衝動,特別是在其他人教唆和慫恿下,就會做出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為。
  • 最低刑責年齡或將下調至12周歲,您怎麼看?
    12至14歲故意殺人等犯罪或將負刑責▽▽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13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2019年10月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案件13歲大連男孩蔡某某將在同小區內居住的10歲女孩淇淇殺害,並拋屍灌木叢。
  • 個別下調犯罪刑責年齡具有積極意義
    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曾表示,提請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擬「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在完善專門矯治教育方面做好銜接。此次刑事責任年齡的下調,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現實情勢所趨,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意義。
  • 下調未成年人刑責年齡,能否管住「小惡魔」?
    此番立法機關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擬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是順應現實、回應民意的結果,體現了立法與時俱進。而只有儘快建立「家長責任制」,家庭、學校、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避免未成年人誤入歧途,有效減少未成年人犯罪。
  • 最低刑責年齡擬下調→
    今天,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草案對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收容教養的規定作出修改,冒名頂替上大學擬寫入刑法。12至14歲故意殺人等犯罪或將負刑責草案規定,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