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早點長大,早點成才,他們把還不到3歲的孩子送進幼兒園,美其名曰,讓孩子早點獨立。當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家長確實是因為家裡沒人帶孩子,自己又要上班,無奈之下,只能提前把孩子送進幼兒園。
跟我們一個院子住的張阿姨的孫子周周就是2歲半入的園。
而與之對應的,有另一部分家長,選擇了讓孩子推遲到4歲才入園。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因為孩子3歲左右經常生病,體質比較弱,朋友擔心孩子入園後,得不到很好的照顧,所以,索性晚一年送孩子入園。
張阿姨的孫子周周入園時2歲半,原想著,周周在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不會孤單,還能學到很多東西,大人也輕鬆,結果,入園之後,孩子狀況百出,不是拉在褲子裡了,就是孩子打人了。張阿姨除了每天接送孩子,偶爾還得跑幼兒園去給孩子送褲子,或是給被打孩子家長賠禮道歉。
張阿姨說,周周入園後頻繁生病,一個學期下來,有近一半的時間都在看病吃藥,比自己在家帶累多了。若不是兒子兒媳堅持送園,想讓周周早學東西,她真的不想再送園了。
自己累也就罷了,張阿姨還發現,周周入園後,脾氣越來越暴躁了,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動手打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周周4歲才有所好轉。
我的那位4歲才把孩子送園的朋友則是另一種狀況。
她晚一年送園,最初是無奈之舉,看著別的同齡孩子都上幼兒園了,自己的孩子還窩在家裡,她也曾十分焦慮,特別是看到朋友那些入園的孩子,能唱會跳,自理能力越來越強,學會了溝通和合作,她就特別的羨慕和嫉妒。
但等到女兒4歲送園後,她卻收穫了一個又一個驚喜。
朋友的女兒是直接上的中班,從始至終,孩子沒有因為上幼兒園哭過一次,不僅如此,孩子還經常跑去安慰別的孩子:別哭啦,媽媽會來接你的。
除此外,女兒還是老師的得力小幫手,經常主動幫著收拾玩具,擺放桌椅,拿著繪本給其他小朋友講故事,很多小朋友都喜歡跟她玩,老師也特別喜歡她。
朋友特別慶幸當初晚了一年送園。
這兩個例子,正說明了,有時候,快就是慢,而慢就是快。孩子的成長是有其內在發展規律的,拔苗助長,並不會讓孩子長得更好,有時候,遵從孩子的生長節奏,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去適應,孩子反而能發展得更好。
格賽爾讓一對46周大的雙胞胎A和B做爬梯實驗,他讓A每天練習10分鐘,6周後,A爬5級梯只需26秒,而從沒練過爬梯的B則需要45秒。
第一輪:提前學爬梯的A,優勢明顯。
之後,他讓A和B同時進行兩周的爬梯訓練,結果,B超過了A,10秒就爬上了5級梯。
第二輪:經過同樣的訓練,B反超了A。
格賽爾的結論是:46周練習爬梯,為時尚早,訓練只會事倍功半,而52周開始爬梯,時間剛剛好,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自然是事半功倍。
其實,孩子上幼兒園的時間,並沒有一個定論,如果孩子準備好了,3歲上幼兒園就很好,若孩子還沒準備好,家長可以適當延遲孩子入園的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就算你家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也不建議3歲前送孩子入園。因為3歲前的孩子,還處於親子依戀階段,家庭撫養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多跟爸爸媽媽在一起。
越早入園,孩子的分離焦慮會越嚴重,有的孩子甚至會性情大變,變得越來越暴躁。而孩子太小入園,也會更多地表現不多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喜歡調皮搗蛋等。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愛和照顧,而不是所謂優質的學前教育。再好的老師,也不如一對有愛的父母。
若你的孩子以下3點達標,年齡滿3歲,可以放心地入園,1到2周就能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
1、 生活自理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吃飯、睡覺和上廁所這三項能力。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
1) 吃飯訓練:可以在孩子1歲左右開始,給孩子準備好看的小勺小碗,讓孩子主動學習用勺子吃飯。孩子吃飯的時間可與父母同步,父母給孩子示範吃飯的動作,並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和讚賞。
2) 睡覺訓練:這一點從孩子出生就要有意識的培養,讓孩子逐步養成固定時間入睡的習慣。如果能在入園前,讓孩子的午睡時間與幼兒園的時間同步就最好了。
3) 如廁訓練:可在孩子18個月左右開始,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小馬桶,給孩子示範動作。同時,還要讓孩子學會清楚地表達自己如廁的意願:媽媽,我想尿尿或拉臭臭。
2、 基本的規則意識。
孩子在2歲半左右,他的邏輯和秩序感會逐步建立,為了讓孩子很好地服從老師的指令,與其他小朋友更好地相處,家長在入園前要為孩子植入一些基本的規則意識。
家長具體怎麼做?
1) 多創造一些條件讓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耍。當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和摩擦時,家長可以抓住時機,引導孩子去了解規則,比如,不能搶別人的玩具,如果想玩,可以提出自己的請求,或跟小朋友交換玩具玩。
2) 藉助一些優秀的繪本,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了解規則。
3) 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要儘量避免孩子自我為中心,家人不要太過寵溺孩子。
3、 強健的體魄。
大多數孩子入園後都會經歷一段頻繁生病的時期,這是因為孩子體質還比較弱,一個老師要同時照顧多個小朋友,無法像家裡那樣為孩子提供一對一,甚至是多對一的精細照顧,孩子很容易生病,而且孩子們還特別容易交叉感染。
要想讓孩子儘量少生病,只能增強孩子的體質。
需要家長做什麼?
1、 給孩子接種疫苗,這能預防很多兒童常見的疾病。
2、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勤洗手。
3、 多孩子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
4、 保證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5、 多帶孩子做一些戶外運動,加強身體的鍛鍊。
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贏在起跑線,但3歲前,如無特殊的原因,請讓孩子留在你的身邊,更多地跟爸爸媽媽相處,早期的依戀,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這會讓他獲得充分的安全感,擁有受益一生的情感滋養。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