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十世紀著名作家太宰治(一九〇九-一九四八)的這部短篇小說集中譯本,收錄有《人間失格》、《GOODBYE》、《維庸之妻》、《陰火》、《滿願》、《候鳥》、《心之王者》、《秋風記》、《雪夜的故事》、《美男子與香菸》、《奔跑吧!梅勒斯》共十一篇(有些篇章更像散文而不是小說)。除了最後一篇,大多都是充滿了陰鬱、頹廢的論調和色彩——自然,這也正是太宰治作品的特色。
《人間失格》無疑是太宰治的代表作。小說採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假借是公開某人的手記(共有三部分),這是日本私小說的常用方式吧,芥川龍之介也使用過,例如《某愚人的一生》。當然,西方小說也有不少使用到這種技巧的,如義大利作家斯維沃的《澤諾的意識》、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法國作家薩特的《噁心》等。
順便提一下,這篇小說的中譯版本非常多,不過在譯名上倒是出人意料地基本保持了一致。那麼,這個書名應該如何理解呢?一般認為是指失去了作為人的資格。但解釋為喪失人格、尊嚴似乎亦可以,正如「第一手記」開篇所云:「我這一生,儘是可恥之事。」
那麼,到底是什麼讓這個主人公可恥地度過了一生呢?社會?家庭?教育?個人性格?這些應該都算是吧——關於這方面,研究者們估計已發表了很多相關的論文了吧。
主人公打出生起仿佛就沒有想過「好好做人」。他先是小丑一般逢場作戲,討別人歡喜,繼而結交損友,在花天酒地中醉生夢死,自甘墮落,隨意利用那些喜歡他的女子。他曾有過一次自殺未遂,但生還後依舊「死性不改」,最後徹底淪為了一個「廢人」。——文論家也許會認為這是對社會、對人性(例如利己主義)的抨擊和批判,但或者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只是一種虛無的消極思想:人生毫無意義,並不值得活下去……
某種層面來說,這個角色應該是超出了時代的局限的,換言之,每個時代都會有這種厭生之徒。這也有點像俄國文學的「多餘人」形象,在我們當下社會依然也是存在的。
倘若要從太宰治自身去考察,可能不得不說他本身性格就是病態的,特別是他對自殺的痴迷(眾所周知,他本人多次自殺未遂後才得償所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作家似是本就有自殺傾向的傳統,從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後面還有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等。
在這個譯本收錄的這些作品中,除了《人間失格》,《秋風記》中也有頗多談論自殺話題的文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