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近期兒童性侵案頻繁見諸報端,觸發公眾憤慨譴責之餘,亦引起學界、業界激烈討論。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介紹,該中心最近做過一次調查,對2006年至2008年的340個兒童性侵案件進行統計分析,發現熟人作案的比例佔到了68%。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表示,學齡前兒童是性侵案的主要受害人群,而這類案件具有熟人作案、隱案率高等特點,在規範校園管理之餘,遠期的性教育和近期的防範性侵害教育是最關鍵環節。
抵禦能力小 防範意識弱
學齡前兒童是易害對象
作為青少年安全教育研究專家,在王大偉看來,學齡前後至小學階段的兒童是性侵案的主要易害對象。
「這個年齡抵禦傷害能力小,防範意識薄弱」,王大偉說,有這樣一個實驗,給女孩紅紙,讓她們貼到玩具小熊身體不能被觸摸的部分,「7歲以前的孩子大都貼到鞋子和眼睛上」。
有研究表明,性侵害學生案隱案率是1:7,如果有一起性侵案暴露,背後還有7起不被人所知。
教師性侵案具有隱蔽性
北京青少年法援中心日前在對2005年以來被報導的40起兒童性侵害案統計發現,國家公職人員涉及的案件有18件,約佔到總量45%,其中不乏教師性侵學生的惡性事件。
王大偉稱,儘管教師侵害學生案佔總體案件比例尚未有完整統計,但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中和性」。基於個別罪犯利用教師職業特殊性與工作之便,長期處於隱蔽狀態,有的假借「身體檢查、兒童輔導」等名義「把黑的說成白的」。
王大偉介紹,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性教育、防範性侵害教育特別是性侵救助上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鑑。西方有「被虐待兒童之母」,有「強姦救助中心」,「如果女孩被強姦了,送到救助中心,有生理救助、法律救助和心理救助。」
王大偉表示,目前國內此類機構很少,哪怕是民間機構的相關工作也不多,形成可推廣模式的更少。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