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作品中的「舊愛」與「新歡」如何引人入勝?

2020-10-31 李同歸

【本文節選自北京大學通選課程《愛的心理學》符祥瑞的小組作業。指導教師為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李同歸老師。大多數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學生們所有。如需要轉載,請聯繫本專欄。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村上春樹作品中的「舊愛」與「新歡」如何引人入勝?

符祥瑞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摘要: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擅長對人物內心世界和情感的刻畫,在他的筆下誕生了許許多多引人入勝的愛情故事,他關於愛情的文字更是被網友們集結成語錄廣泛傳播。村上春樹描繪的愛情故事為何如此引人入勝?這些愛情故事反映出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和個體心理?為了解答以上問題,我們使用了《愛的心理學》課程中的相關理論,對村上春樹的幾部代表作中的主要角色以及關係模式進行了分析,並結合作者的個人因素、創作的時代背景,從個人與社會兩個方面給出了答案。

關鍵詞:愛的心理學 村上春樹 文學作品 親密關係 表徵理論 依戀理論 愛情三角形理論 愛的故事理論

村上春樹


1 引言


1.1 作品簡介

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多有涉及男女愛情關係,其中幾部更是以純粹的「戀愛小說」的面目出現。我們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部長篇作品:

《挪威的森林》(後簡稱《挪威》):主角渡邊徹進入大學後,先後遇到了兩位女性——已故好友木月的情人直子,和活潑開朗的學妹綠子。起初,渡邊與直子相互吸引,兩人發生了關係,但後來直子不辭而別。而後,渡邊與綠子開始交往時,他又收到了直子的來信。在兩段關係中糾纏的渡邊陷入了迷茫,故事最後以直子自殺、渡邊決定與綠子重新開始而結束。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後簡稱《國境》):37歲的「我」事業興旺,有嬌美的妻子與可愛的女兒,可謂是成功人士。然而,「我」的內心卻飢餓乾渴,事業和家庭都填補不了,直到小學時的女友島本重新出現。島本對關於自己的一切守口如瓶,總是行蹤不定,但「我」還是接納了她,承諾拋棄一切與她私奔。兩人在郊外幽會一夜,第二天醒來時,「我」發現島本已經一去不回。



《尋羊歷險記》(後簡稱《尋羊》):「我」失蹤的好友鼠寄來一張羊的照片,一個神秘人命令「我」在一個月內找到照片中奇異的羊,於是「我」辭掉工作,與同居女友一起踏上尋羊之旅,一番周折後找到了鼠的住處,但沒能發現羊,女友也不知去向。最後鼠出現,告訴我真相:原來「羊」能夠寄生在人體內控制人,鼠為了不讓羊操縱自己,選擇了自殺。



此外,在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也出現了一些具有相當分析價值的故事,將會作為補充出現。

1.2 創作背景

1.2.1 社會背景

幾部長篇作品都創作於上世紀80-90年代。當時的日本已經進入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也帶來巨大的壓力、欲望的膨脹、感情的壓抑和交流的缺乏,焦慮和孤獨的情緒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蔓延。許多人感到精神空虛、找不到生活的意義,這種焦慮感和無力感在年輕人中尤甚。


1.2.2 有關村上春樹

與小說中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相反的是,村上春樹本人是一個「平凡而腳踏實地」的人,他22歲就結婚,與妻子相親相愛,生活十分規律。雖然是作家, 卻很少與文學界來往,甚至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1]

村上曾經自述,出生在冷戰年代的他,受到了時代的強烈影響,五六十年代動蕩的政治和七八十年代飛速發展的經濟,使得人們的情感、自我逐漸被發達的工業社會所異化,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因此產生的孤獨、無力與焦慮感。

2 人物分析


2.1 分析方法與理論簡述

在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出現的主要人物,大多數是都市生活中的普通人,雖然年齡、身份、背景各異,但卻具有某種內在的相似性。我們將主要運用以下幾個理論,分析其作品中幾類主要的人物形象,嘗試解釋這些人物形象的引人入勝之處:


表徵理論:表徵(representation)是信息在頭腦中的反映和呈現方式。每個人有一套自己的表徵體系,同一種事物在不同的表徵方式下會顯示出不同的特點。心理表徵可被分為六種類型:歸類、刻板印象、圖式、腳本、認知地圖和網絡模型。



成人依戀理論:主張童年的依戀經驗會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個體內部獨有的心理工作模式,並影響到成年後親密關係的建立、人際社會功能的表達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質的形成。按Bartholomew的四分法,成人依戀有著四種類型——安全型(反映了個體在人際關係中的舒適,對自我和他人都是積極的觀點),傾注型(具有焦慮和情緒化的特徵, 過度沉浸和依賴,即對自我消極, 對他人積極),輕視型(特徵是崇尚獨立即對自我積極,迴避親近即對他人消極),害怕型(特徵是焦慮、不信任和害怕拒絕,即對自我和他人都是消極的)[3]


2.2 男性主人公:普通而特殊、習慣獨行又不甘寂寞


村上春樹筆下的男性角色,從社會身份上看並無特別之處,都來自某個普遍的群體——大學生、公司職員、或是小有成就的中年人士,總是帶有來自這個群體的普遍特質,並且很少成為風頭浪尖的精英人物。然而,他們又是孤獨的,不僅在人格上有獨一無二之處,也似乎刻意地與自己所在的身份群體保持距離。例如,有別具一格的愛好;閉門不出,一個人喝酒、閱讀、聽音樂;即使有朋友、家庭、信任的人,也不願把自己徹底交給他們,不願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造成這種孤獨的因素有很多,例如,金錢關係主導的社會愈發增強著人的孤立性、與眾不同的愛好和思維……但最重要的因素,或許還是他們對自己的經歷和處境作出的表徵。


三本長篇小說中的男主人公,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淡漠,未能形成安全依戀,而青少年時期結交的摯友不是死去便是失蹤(鼠的失聯、木月的自殺),此前往往有過愛而不得的經歷,或是不完美的愛情。由於在遭受挫折時沒有及時得到安全基地的回應,他們會將這些負面的經歷表徵為負面的他人模型。這導致他們普遍不信任他人、與他人親密交往時會感到不適。


一般來說,在他們生活順利、自我感覺良好時,容易形成輕視型(Dismissing)依戀,如《國境》以及《尋羊》開頭處的主人公,自信專斷,不願與他人多接觸,即使有了配偶,兩人的關係也較冷淡;而當生活中遇到失敗或挫折時,他們則容易形成負面的自我模型,發展出害怕型(Fearful)的親密關係,既害怕孤獨、渴求他人的親近與認可,又害怕被拋棄,即使身處戀情之中也時刻擔憂恐懼。《挪威》中的渡邊,以及《尋羊》中遇到同居的耳模女友後的「我」都在某種程度上屬於這一類型。


雖然具有負面的他人模型,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如先前的經歷(《國境》中小學時代的女友島田、《尋羊》中的前妻和「與誰都睡覺的女孩」)、性衝動(《挪威》中渡邊與直子、玲子、綠子都發生了關係)等,這些主人公在人際關係的淡漠之餘,實際上仍舊潛藏著對親密關係、性關係的渴望。然而由於負面他人模型的影響,難以與一個人長相廝守的他們,極易發生多角戀、婚外戀或是一夜情。這類感情在文學作品中往往能引起激烈的矛盾與強烈的情感表達,因此吸引了許多讀者沉浸其中,甚至與主人公們感同身受。[2]

2.3 女性主人公:缺失感、率性與直覺、不存在中間性的選擇

村上作品中的許多女性角色都具有一種「缺失」感,其中不僅包括戀人逝去帶來的心理創傷(木月自殺後的直子,以及《海邊的卡夫卡》中戀人早逝的佐伯),也有不願袒露內心、刻意掩藏自我與情感,從而在他人眼中呈現出的「不完整」或是朦朧感。村上很少在這種感覺的形成原因處著墨,我們因此只能猜測,缺乏安全基地、負面經歷和負面的內在工作模型共同營造出了這種充滿悲劇色彩的缺失感。


雖然直子、佐伯們似乎始終為情感經歷所困,但她們並不是依附於戀人、沒有自我的木偶,而是率性獨立、我行我素的形象。此外,三本作品中的女主角都出現了短暫親密後的不辭而別——直子消失在深山中,島田和耳模女友都是在男主角睡去後從居所裡悄然離開。這種親密關係的突然中止,以及島田在《國境》中那段對於自己的感情「不存在中間性」(即:要麼是傾注型依戀的全情投入,要麼中止親密關係)的宣言,都反映出較高的依戀迴避、依戀焦慮水平。但相對不同的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女性角色們以負面的自我模型為主,當對他人存在生理需要或是渴望陪伴時,發展出形影不離的傾注型關係(直子和耳模女友與男主人公們的日夜相伴);當這樣的需求淡漠時,她們往往會一走了之。這樣極端的選擇加劇了愛情故事中悲劇與孤獨的成分,因此引發了許多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渴望親密關係卻愛而不得的人們的共鳴。

3 關係分析

3.1 分析方法與理論簡述

村上春樹的作品中出現的親密關係,在模式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大致可分為「舊愛」「新愛」兩個部分:前者又可分為主人公過去有過的刻骨銘心的愛情經歷,或者是脆弱而面臨挑戰的現有夫妻關係;後者則多是在孤獨與焦慮中相遇的典型男女主人公之間產生的愛情。我們將使用以下兩個理論分析它們:

愛情三角形理論:由心理學家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該理論認為愛情可以用親密,激情和決定/承諾三個元素來理解。親密是指在愛情中親近,連屬,結合等體驗的感覺;激情是指引發浪漫之愛,身體吸引,性完美以及愛情關係中相關現象的驅動力;決定/承諾是指一個人決定愛另一個人,並維持愛情的承諾。愛情的三個因素相互影響,相互組合,構成八種對應著不同愛情類型的組合。「愛情三角形」的幾何學取決於三個要素的數量與平衡。[3]



激情之愛:是一種強有力的情緒狀態。哈特菲爾德和拉普森(Hatfield & Rapson,1993)將激情之愛定義為「一種強烈渴望與另一個人在一起的狀態」。激情之愛是一個複雜的功能體,包含評價或欣賞,主觀感受,表達,模式化的生理過程,行為傾向和工具性行為。彼此相愛通常讓人感到滿足狂喜,單戀(分離)則令人空虛,焦慮或絕望。[3]


3.2 刻骨銘心的舊愛

典型例子如《國境》中「我」和島田在小學時期萌生出的情感,以及《尋羊》中「我」與「那個和誰都睡的女孩」發生的短暫關係。它們往往發生在人物較為年輕的時候,按愛情三角理論的分析方法,通常屬於親密主導的「喜歡」(如《國境》中「我」對島田的印象),以及激情與親密共同導致的「浪漫」(如《尋羊》中「我」與女孩的短暫親密)式愛情,而承諾的成分較少。親密成分在長期關係中的重要性高,而激情成分帶來的體驗明顯程度、心理生理捲入程度都很高,因此,這種類型的關係,往往對青少年時期的主人公影響巨大,在日後,他們會不斷回憶起這段關係,並且有意無意地重複這樣的愛情故事。


3.3 難以為繼的舊愛

典型例子如《尋羊》中「我」與已離婚的前妻的關係,或是《國境》中我與現任妻子的關係。這樣的關係缺乏激情,甚至缺少經常的親密,而承諾往往也只是空口無憑,屬於「空洞」甚至「空虛」的愛情。然而值得留意的是,這樣的愛情往往是主角尋求前一種「舊愛」的重現而不得後,「委曲求全」建立的親密關係。一開始不乏親密和激情,但由於先前經歷的影響過於深刻,激情開始消退,忠誠度波動不定,而親密也將隨著主人公的自我封閉甚至外遇而越來越少。


3.4 醍醐灌頂的新愛

三部代表作的重點都是此種類型的愛情,孤獨而缺乏安全基地的男女主角過著焦慮、壓抑、空虛的生活,他們彼此相遇,忽然產生強烈的相互吸引以至於形影不離,並發生了性關係。這種愛情中激情的成分相當高。Hatfield在他的激情之愛中提到,激情之愛產生的原因往往是生理喚醒,而引發生理喚醒的往往是較為負面,或難以控制的因素——生活中的失敗與挫折、分離焦慮、性衝動和窺探隱私的興奮感。

在傳統倫理語境中,這樣的愛往往具有強烈的叛逆色彩甚至罪惡感,但放在村上春樹那後現代色彩明顯、刻意對傳統倫理和資本主義社會發起挑戰的故事背景中,則不僅有了文學審美上的美感,更能夠為身處迷茫,對社會存在懷疑情緒的讀者們帶來宣洩情緒的出口,因此廣受歡迎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在這樣的感情中,主人公們往往默契地不去談承諾、談未來,承諾因素的缺失也讓這樣的新愛往往曇花一現、轉瞬即逝,人物們重又回到孤獨的生活、壓抑的人際關係中。這不僅是營造悲劇色彩的需要,更是對現實的忠實反映與妥協。

4 總結

村上春樹的作品中的親密關係,往往發生在現代社會中孤獨、焦慮而迷茫的市民階層人物中,人物由於早期經歷的不完美、安全基地的缺失和對過去經歷的負面表徵,多擁有負面的內部工作模型,男性角色以負面的他人模型為主,女性角色以負面的自我模型為主,我們認為,這與日本傳統文化中女性較低的地位和內省的傳統存在一定關係。

根據人物所處的階段,小說中的親密關係可分為舊愛與新愛兩大類,舊愛可分為在青少年時期為主角帶來重要影響、深刻改變了人物表徵模型的一段愛而不得的感情,以及在這類感情消退後,人物出於現實因素建立的較為脆弱的親密關係;新愛則是上述擁有負面工作模型的人物相遇、相互吸引的故事。由於生活中的挫折、被壓抑的性慾等生理喚醒因素的存在,這類愛情往往以激情為主導。然而,由於男女雙方在依戀模式上的缺陷,以及現實中的經濟、人際關係等因素,這類愛情缺乏承諾成分,因此往往以女方單方面的不辭而別結尾,主人公們又回到孤獨、壓抑而焦慮的生活狀態之中。

村上春樹的作品,是對上世紀中後期日本社會中某個特定階層與群體(往往是小市民和中產階層)經歷和心態的生動反映,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這些人對親密關係的想像,引發了情感的共鳴,因此在日本讀者以及本世紀處在相似社會環境裡的中國讀者群體中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為了緩解現代城市中人們普遍存在的孤獨和焦慮情緒,阻止這類愛情悲劇的繼續發生,我們應當重視安全基地的建設和形成正確表徵模型的重要性,重視培育父母與嬰兒的安全依戀關係、為青少年提供完善的心理疏導和性教育、親密關係教育,讓社會更有人情味、讓人與人之間不再相互孤立、相互傷害。

參考文獻

[1] 張俏巖, 宿久高. 從《挪威的森林》看村上春樹的孤獨感[J], 日語學習與研究, 2003(4).

[2] Hatfield, E., Singelis, T., Levine, T., Bachman, G., Muto, K. And Choo, P. (2007). Love schemas, preferences in romantic partners, and reactions to commitment. Interpersona 1(1), 1-24.

[3] 羅伯特·J·斯騰伯格, 凱琳·斯騰伯格. 愛情心理學[M],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0.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作品的英譯者回憶,村上如何成為世界級作家?
    《村上春樹和我》內容簡介本書寫了傑伊·魯賓和村上春樹因書結緣的種種趣事,一切從村上春樹打給魯賓的一通電話開始,延及兩位的文學交往,比如兩位的初次見面竟是在一次馬拉松比賽上,第一次拍到的照片竟然只拍到了魯賓的兩隻腳等等,這本書中不僅有魯賓在翻譯村上小說過程中發生的種種事件,也有文學觀的交流
  • 村上春樹的魅力
    作為村上小說的一個忠實讀者,我特別能夠理解這種現象級閱讀狂潮的原由所在,根據以往的讀後體悟稍稍刨挖出來一點根底——那就是村上春樹具有的獨特魅力。自1979年發表《且聽風吟》以來,村上春樹以其汪洋恣肆的才華和俊逸瀟灑的文筆,寫出了大量引人入勝的作品,尤以長篇小說令人拍案叫絕,《挪威的森林》和《海邊的卡夫卡》是無可爭議的代表作。
  • 對話「小確幸」發明人、村上春樹作品的譯者林少華,很多日本文學...
    著有《落花之美》《為了靈魂的自由》《鄉愁與良知》《夜雨燈》《小孤獨》《林少華看村上:村上文學35年》。譯有《挪威的森林》等村上春樹系列作品,及《羅生門》《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家作品共90餘部,影響深遠。
  • 村上春樹作品翻譯者:村上今年獲諾獎機率不大
    南方日報昨天專訪了村上春樹作品的內地翻譯家林少華。  林少華:「他早晚會得,但今年不是時機」  預測1:村上春樹今年摘諾獎?  村上春樹高居賠率榜單榜首已經不是近一兩年的事了,他已經「熱」了十年之久。去年,村上春樹和莫言這兩位亞洲作家在賠率榜上的「博弈」就非常精彩。
  • 村上春樹唯一的童話作品:《羊男的聖誕節》
    您初讀村上春樹是邂逅他的哪一部作品呢?筆者是《挪威的森林》,以後就順藤摸瓜讀完了村上春樹的全部作品。當一個人閱讀一個作家的整體作品後,他的人生也和這個作家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產生了一些化學反應。村上春樹之於你有何意義呢?對於我而言,他更像一個半個對標者,半個榜樣,說是對標者,並非我要趕超他,我和他或者他和我遠非同一類人,不具有太多可比性;說是榜樣,村上春樹身上的堅持,尤其是對個人生活的堅持,不盲從主流,這是我需要堅持並做出成果的。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一些網友感嘆村上春樹再一次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還有人曬出其作品中比較經典的句子。  也有不少人在討論,村上春樹啥時候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獲獎的可能性有多大?  「陪跑」文學獎的村上春樹  最近幾年,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但基本次次落空。
  • 我和村上春樹臭味相投 宜翻譯其作品
    消息發出後,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在其微博寫道:「接到了出版商的詢問單,問我是否願意翻譯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深知這個潭子的水深,是翻呢?還是不翻呢?」據悉,自《1Q84》始,村上春樹作品在中國的版權問題開始引發激烈爭搶。在此前,村上春樹的作品均由上海譯文出版,翻譯者林少華,用他本人的話說,自己至今已翻譯了村上春樹四十餘部作品。
  • 高產的村上春樹,最值得深讀的五本荒誕現實主義小說
    尋羊冒險記 (1982)《尋羊冒險記》非常不同尋常,很有趣,充滿典型的村上春樹式的隨意感與幽默感。這本小說實際上是村上春樹「青春三部曲」的最終曲,延續《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中「我」和「鼠」的故事。而這一次主人公是要出發去尋找一隻「特別的羊」,以滑稽而魔幻的方式,為三部曲畫上句點。從小說深意上講,這本書突出了二戰後的日本文化認同、性觀念轉變和宗教傳統演進的主題。
  • 村上春樹:如何與參與侵華的父親和解?
    村上春樹第一次在作品中涉及父子關係,是199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第七個男人》(收錄在短篇小說集《列剋星敦的幽靈》)。《列剋星敦的幽靈》[日] 村上春樹 著這是一個少年逃離父親的故事。小說中的主人公「我」十歲在海邊遭遇巨浪時,拋棄了好友K致使其被巨浪捲走。
  • 林少華,陪伴村上春樹三十五年
    這可能也是林少華在翻譯村上小說時如魚得水的一個原因吧。他先後翻譯了《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奇鳥行狀錄》等村上春樹系列作品四十一種,是世界上單獨翻譯村上作品最多的譯者。二、林少華評村上的作品村上春樹的每一部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作者在標題中予以展示。
  • 村上春樹又又又又又又又回來了!
    大家都期待著這次村上春樹會帶來怎樣「小確幸」風格的故事。畢竟從《挪威的森林》到《海邊的卡夫卡》,再到《1Q84》,村上春樹的寫作風格已自成一派。可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在70歲這一年,村上春樹一改往日的風格,轉向懸疑推理。
  • 村上春樹三部作品中文電子版發售 沒有《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樹喜愛村上春樹的讀者,除了紙質書外即將看到這位作家的部分電子書。「日本作家的數字版權一向很難取得,此次村上春樹作品的數字版權被上海譯文出版社取得,不得不說是一次令人驚喜的破冰之舉,」上海譯文出版社社長韓衛東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村上春樹作品數字版權的獲權與出版,更是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村上春樹無疑是中國最具知名度、最具號召力、引進出版作品最多的外國作家之一。
  • 劉歡「遇見」村上春樹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的譯者嶽遠坤、作家蘇更生、17歲的樂壇新人塗議嘉以及她的新歌《春上村樹》的製作人劉歡等人現場分享了各自與村上春樹之間的特殊連結。讀唱會現場,《中國好歌曲》第一季學員塗議嘉首先講述了她的新歌《春上村樹》與村上春樹的神奇連結。「當時歌曲創作完要取名,不能直接叫『樹』,相關的名字我們想了很多,比如『木又寸』等等。
  • 林少華:我印象中的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今年最新長篇《刺殺騎士團長》的中文簡體版仍將由「老搭子」林少華翻譯。目前,林少華正在緊鑼密鼓地工作,但仍撥冗為「夜光杯」寫下這篇專稿。本文作者(右)與村上春樹合影關於為人:做「心不 化 妝」之 人我見過兩次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的中文譯本之爭
    「村上作品是我最先翻譯的,版權是我最先引進的。」從1989年開始,林少華先後與灕江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共同構築了中文版的村上文字王國。在這個「王國」中,林少華獨立翻譯了41部村上春樹作品(《刺殺騎士團長》為第42部)。即使有人在網上貼出臺灣賴明珠的譯文與林少華的版本做對比,結果也通常是以「挺林派」的勝利而告終。可以說,對於村上的中譯本,林少華幾乎一度形成了壟斷。
  • 《林少華看村上》:林少華帶你讀懂村上春樹作品的異質性
    而村上春樹則是一種減肥藥,世上最受歡迎的減肥藥,人人都要吃。一句話道盡了村上春樹小說的受歡迎程度,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日本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歐美作家影響,鮮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文字風格輕盈,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的知名度。
  • 村上春樹新書「疫情下撫慰人心」|村上春樹|第一人稱單數|日本_娛樂
    該作品是村上春樹繼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之後時隔6年,也是繼小說《刺殺騎士團長》之後時隔3年問世的新作。一名拿到新書的男性讀者說,「在疫情時代,還得是村上的書。讀村上的小說能讓人獲得治癒。」有日媒分析稱,在圖書出版市場萎縮之際,村上春樹的新書有望成為新的暢銷書。《第一人稱單數》由8部短篇小說構成,其中《品川猿的告白》等短篇小說已公開發表。
  • 真·村上春樹數字版權來了《挪威的森林》等暢銷作品電子書、有聲...
    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公布,已經正式獲得村上春樹授權包括《挪威的森林》在內21部作品的數字版權,「真·村上春樹」的數字版權作品終於大批量進入中國。這21部作品中,《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奇鳥行狀錄》《舞!舞!舞!》
  • 村上春樹喊你看書啦!
    2019年5月,村上在發表於《文藝春秋》上的隨筆文章《棄貓,提起父親時我要講述的往事》中,對外公布了其父親曾是侵華日軍,及其殺害中國俘虜的殘忍往事,並公開呼籲「繼承歷史」「不能忘掉過去」村上春樹的作品魅力,從其對多種不同形式文學體裁的運用中就可體現 。但純粹的寫實,似乎不是村上的強項。對此,他自己也曾有言及。就思想性而言,表現出更高深度的文本,無疑是村上的非純寫實作品。
  • 《林少華看村上》: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的作家,教你書評怎麼寫
    村上春樹在我國,村上春樹無疑是最受歡迎的日本作家之一,其創作的作品如《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1Q84》等,出版以來深受廣大中國讀者喜愛。如果有一個人最懂得村上春樹,如果不是這個翻譯他作品最多的林少華,真的很難想到別人了。作為一個書評人,與作者的距離如此之近的時候,他所做的評論就從那種籠統中剝離出來,去放大那些他人看不到的細節,這不僅是一種優勢,更是一種能力。不知書,無以評書。不僅需要一覽全局的眼光,更需要一掘到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