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由於粗心大意導致出現的錯誤,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四則運算忘記優先順序導致錯誤;去括號該改變運算符號的忘了變號,簡單的能口算的也算錯;上一行或題目中的數抄錯的情況。題目中的數據,與自己列的算式中的數不一樣,那這樣得出來的答案能是準確答案嗎?
我們在數學練習題當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改錯題。比如下面這道五年級的數學題。
數學小博士出了一道有餘數的除法題,粗心的馬小虎把被除數248寫成824,這樣商比原來多了12,而餘數正好相同,小博士讓馬小虎改正過來,親愛的小朋友,你可不能像馬小虎那麼粗心,請幫他改正。
分析:這一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條件。商比原來多了12,而與餘數正好相同。我們說有餘數的除法,兩個數除以同一個數,如果它們的餘數相等的話,根據餘數三大性質之一:差的餘數等於餘數的差。餘數相減正好抵消了,餘數變為0了。所以這兩個數相減(大減小)得到的差,一定會是這個除數的倍數。
根據這個性質,我們可以算出除數:(824-248)÷12=48
所以之前的算式我們也可以列出來,248÷48=5……8
我們一直強調,做數學題最好是要驗算一下,驗算只花少量的時間就可以判斷這道題有沒有做對,我們驗算一下。
824÷48=17……8,17-5=12,經驗算完全符合題意。
下面圖是六年級的考試題,學生也是很粗心,題目中給的數是12000,列式的時候居然寫成了1200,後果也是可想而知了,老師想給分也給不了。
這題按道理來說都不難,而且學生也應該可以做得出,但是犯了相當低級的錯誤:抄錯數。題目中所給的數與自己所列的算式中的數居然不一樣都沒發現。如果會去檢查,把算出的答案帶到題目中驗算的話,這個是一眼可以看得出來的。
還是在同一張試卷,也是犯了粗心的毛病,40÷20=20?估計數學老師要氣得吐血。套用《西遊記》中一句臺詞:不要和別人說我是你師傅。
由於後面的幾種材料都是需要根據第1步的計算結果代入,所以這題全部錯誤,看著寫得滿滿當當的,但是這些都全部做了無用功。
在做數學題,尤其在一開始的時候,應該養成一個比較良好的習慣。比如脫式計算,不要粗心大意,算數的時候在一開始儘量一步一步來,尤其是帶括號要去括號的,需要特別留意要不要改變運算符號。一般三到四步寫得數,儘量避免直接一兩個等號就寫答案。第一老師不知道這答案是怎麼來的?抄來的?還是自已算的?另外省略了步驟,做錯了自已也不容易發現。
不少學生的分數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丟掉,怎麼被扣掉都不知道,按道理來說上面這兩道應用題是可以全部拿到分的,可是這樣粗心一分都沒有。
你說這樣的得失分不可惜嗎?這個又能怨誰?
下面這題求陰影部分面積,也是錯得很可惜。
思路是知道,不過太粗心,中間白色部分小圓的直徑當成了半徑。4分就這麼丟了。
還有一些細節方面也是數學中容易出現的扣分的地方,比如說最後面這一道在一個長方形中畫一個最大的圓。
圖是已經畫對了,但是沒有把圓的半徑或直徑標出來,這樣被扣了1分。
記得我們在前幾篇文前兩篇文章中有提到過一句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這句話放在數學中是不適用的。也算你寫得再多,分析思路錯誤,計算錯誤等等這些錯誤都會讓你的付出全部白費。
孩子挺聰明,題都會,就是太粗心了,丟了不該丟的分。這是很多老師與家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應該讓孩子明白,粗心導致的錯誤丟分和不會做是一回事,相關的知識掌握得不是很牢固。有必要讓他們認識到這個習慣的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