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心碰撞靈犀在 不謀而合一字同
——漫說王貞白《御溝》詩的修改及原因
0、簡述概況
有一位晚唐詩人現在鮮為人知,他「篤志於詩」曾起碼創作了五百首以上的詩歌,他與羅隱、貫休、方幹一起被時人稱為「江西四大詩人」。從存詩來看,他專攻五律,極少五絕,七言律、絕不過寥寥數首。其詩頗多佳作,寫景狀物筆致清婉,多有獨到之處。
他在唐末即詩名遠揚,文學地位歷代均獲很高評價。或說其詩歌成就已「臻前輩閫閾(達到前輩的水平)」(唐王定保《唐摭言》),或把他跟鄭谷並列(五代孟賓於《碧雲集序》),或贊其詩「清潤典雅」(元辛文房《唐才子傳》)。
他天性耿直,為人正派,看不慣晚唐黑暗政治和官場腐敗,在35歲前毅然棄官歸隱,大有東晉五柳先生掛印逃官的風骨。除寫詩著述外,他又創辦「山齋書舍」造福桑梓,培養人才。南唐時期他病卒於鄉裡,朝廷敕贈光祿大夫「上柱國公」封號,為他建立「道公祠」,他就是晚唐著名詩人王貞白。
一、早年苦讀
王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著有《靈溪集》7卷行世,現今詩多亡佚,存世僅100首左右。
早年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讀書時,他曾寫下兩首《白鹿洞》的詩,其一曰:「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此詩自述當年讀書心無旁騖、寸陰是競。不是修行的道人前來說笑,他全部情思都在周公孔子的儒家精義裡。
「一寸光陰一寸金」通俗精警,廣為傳播,成為人們珍惜時間的警句。其後元代教育家同恕曾在詩裡直接引用,明代的《增廣賢文》更收錄此句作為教育兒童的格言,可見其影響之深廣。
二、兩獲科甲
由於刻苦攻讀,王貞白在20歲時就登進士第。說起考進士,也遭遇了一番有驚無險的周折。那一場科考雖陡起波瀾,但他實力超俗,脫穎而出。
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王貞白參加崔凝主持的科舉考中進士,發榜錄取二十五人。甫一發榜,即市井議論紛紛,認為此科有暗箱操作之嫌,遂紛紛向上舉報。礙於輿論的壓力,朝廷推翻已經放榜的結果而詔令翰林學士陸扆(yǐ)進行複試。陸扆雖有「自點狀元」的傳言,但畢竟是前朝宰相政治家、文學家陸贄的族孫,家學淵源,本人也是工於屬辭,文思敏捷的飽學之士。他抖擻精神,共擬了兩賦兩詩四道題,命題難度之大,批閱過程之嚴,使得25位進士最終僅有十一人過關,其餘直接淘汰。這場科考,20歲的王貞白不愧為青年才俊,以兩獲科甲的實力為自己贏得了榮譽。
然而王貞白仕途並不順利,他於中進士後七年方被授予官職。耿直的性格讓他看不慣官場的腐敗,滿腔的豪情讓他對黑暗現實倍感失望,他雖春秋鼎盛,仍憤而辭官,歸鄉隱居,潛心教學,著書自娛,與貫休、羅隱、方乾等人吟詩唱和。
三、詠物抒懷
在王貞白的詩歌創作中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
一次,他寫了一首即景抒情的五律《御溝》詩,全詩如下:
一帶御溝水,綠槐相蔭清。 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 鳥道來雖險,龍池到自平。 朝宗本心切,願向急流傾。
詩的大意是:
玉帶似的皇宮水道悠長,槐蔭掩映清波蕩漾。
水裡蘊含著皇帝的恩澤,沒有沾染塵俗的骯髒。
穿越高山峻岭的險要,終達這裡的平坦寬敞。
奔向天子的心雖然急切,但更願迎擊驚濤駭浪。
御溝是流入皇宮的河道,凡是都城皇宮,外面都有溝渠環繞,這是皇宮與民間的隔離帶,有著護衛皇家兼具防火等功用。詩裡的御溝即指唐都城長安的皇宮御溝。
首聯寫御溝景色,溝似玉帶,槐綠水清;頷聯以水喻皇帝聖明,不染塵滓;頸聯寫御溝之水來自遠方,歷經險阻才到達皇宮,暗示自己經過千辛萬苦方得功名;尾聯表達自己不懼艱難危險,希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心情。此詩雖有頌聖的俗套,算不上王貞白的代表作和上乘佳什,但全詩託物言志,表現作者入仕後不甘平庸的態度,展示自己的豪情宏願,表達為國解難的志向情懷,飽含著積極向上的意義。
四、不謀而合
對這首詩,王貞白感覺不錯比較滿意,於是三分請教七分炫耀地抄錄好前往拜訪貫休。詩僧貫休是一位大他43歲的前輩、名滿天下的著名詩人。此時的王貞白也已年少得志,頗有詩名。因兩人算得上忘年交的要好詩友,又都是性情中人,不拘小節,所以貫休看後,略一沉吟也就拋去了虛頭巴腦的繁文縟節,單刀直入,直截了當說道:詩雖然很好,只是有一個字尚欠穩妥。
王貞白一向對自己的作品頗為自負,期待中的高光場景沒有出現,反而遭受批評,成了至暗時刻。心理反差之大,讓他臉上有些掛不住。他沒有聽完,即一言不發,站起身來,揚袂而去。貫休一怔,莫非又上演當年自己見錢鏐拒改「十四」為「四十」的橋段?轉念一想,以己之眼力指瑕,當無挑剔;以彼之性格處事,必能接受。貫休雖是詩僧,但也是高僧大德,隨即悟出其中另有奧妙,遂微笑說,他不願別人明白指出,而要自己獨自思索,我相信憑他的敏捷文思,一定很快就能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說罷,拿起毛筆,在手心寫了一個字。
日不移晷,王貞白果然面露喜色地走進來說:您說要改的是不是「此波涵帝澤」的「波」字,我改此句為「此中涵帝波」,您看可以嗎?貫休聽罷,笑而不答,舒開掌心,只見手心裡寫著一個「中」字。兩人相視而笑,異口同聲道:所見略同,不謀而合。
五、淺析原因
為何要把「波」字改為「中」字呢?
一、從創作規律看。五言律詩因其字數少,下語用詞最貴經濟,故有「字眼」之說,而此詩裡「涵」與「濯」就是兩句的字眼。頷聯又稱詩喉,古人多於此處寫出名句,故必須千錘百鍊,務求字字璣珠。這也是二人都聚焦頷聯而王貞白迅速找出問題所在的原因。
二、從全詩內容上看,「波」字與多處詞義重複。「水、澤、流」都是水,「清、濯、池」也寓含水的意思,「波」字再寫水,不僅疊床架屋,對詩意沒有幫助,反而不夠精煉,顯得囉嗦,更是喧賓奪主,湮沒了本句的字眼「涵」字。改為「中」字,不光用詞靈動變化,而且「帝澤」不限於水之皮,擴大至整道御溝,意義有所擴展增強。
改一字讓此詩形式更加工整、詞性更有變化、意義更耐咀嚼、整體更加出彩,可為吟詩鍊字的典範。王貞白虛心接受建議、堅持獨立思考、詩意必從己出的創作態度,對我們的寫作、修改和研討也有著積極的借鑑意義,畢竟只有經過自己認真體味、努力思索後的修改,哪怕只是一字一詞,都是獨自創作的經驗,都是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