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寫出「一寸光陰一寸金」流傳至今,卻在另一首詩裡遭遇質疑

2020-12-14 愛格律吧

詩心碰撞靈犀在 不謀而合一字同

——漫說王貞白《御溝》詩的修改及原因

0、簡述概況

有一位晚唐詩人現在鮮為人知,他「篤志於詩」曾起碼創作了五百首以上的詩歌,他與羅隱、貫休、方幹一起被時人稱為「江西四大詩人」。從存詩來看,他專攻五律,極少五絕,七言律、絕不過寥寥數首。其詩頗多佳作,寫景狀物筆致清婉,多有獨到之處。

他在唐末即詩名遠揚,文學地位歷代均獲很高評價。或說其詩歌成就已「臻前輩閫閾(達到前輩的水平)」(唐王定保《唐摭言》),或把他跟鄭谷並列(五代孟賓於《碧雲集序》),或贊其詩「清潤典雅」(元辛文房《唐才子傳》)。

他天性耿直,為人正派,看不慣晚唐黑暗政治和官場腐敗,在35歲前毅然棄官歸隱,大有東晉五柳先生掛印逃官的風骨。除寫詩著述外,他又創辦「山齋書舍」造福桑梓,培養人才。南唐時期他病卒於鄉裡,朝廷敕贈光祿大夫「上柱國公」封號,為他建立「道公祠」,他就是晚唐著名詩人王貞白。

一、早年苦讀

王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字有道,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人。著有《靈溪集》7卷行世,現今詩多亡佚,存世僅100首左右。

早年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讀書時,他曾寫下兩首《白鹿洞》的詩,其一曰:「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此詩自述當年讀書心無旁騖、寸陰是競。不是修行的道人前來說笑,他全部情思都在周公孔子的儒家精義裡。

「一寸光陰一寸金」通俗精警,廣為傳播,成為人們珍惜時間的警句。其後元代教育家同恕曾在詩裡直接引用,明代的《增廣賢文》更收錄此句作為教育兒童的格言,可見其影響之深廣。

二、兩獲科甲

由於刻苦攻讀,王貞白在20歲時就登進士第。說起考進士,也遭遇了一番有驚無險的周折。那一場科考雖陡起波瀾,但他實力超俗,脫穎而出。

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王貞白參加崔凝主持的科舉考中進士,發榜錄取二十五人。甫一發榜,即市井議論紛紛,認為此科有暗箱操作之嫌,遂紛紛向上舉報。礙於輿論的壓力,朝廷推翻已經放榜的結果而詔令翰林學士陸扆(yǐ)進行複試。陸扆雖有「自點狀元」的傳言,但畢竟是前朝宰相政治家、文學家陸贄的族孫,家學淵源,本人也是工於屬辭,文思敏捷的飽學之士。他抖擻精神,共擬了兩賦兩詩四道題,命題難度之大,批閱過程之嚴,使得25位進士最終僅有十一人過關,其餘直接淘汰。這場科考,20歲的王貞白不愧為青年才俊,以兩獲科甲的實力為自己贏得了榮譽。

然而王貞白仕途並不順利,他於中進士後七年方被授予官職。耿直的性格讓他看不慣官場的腐敗,滿腔的豪情讓他對黑暗現實倍感失望,他雖春秋鼎盛,仍憤而辭官,歸鄉隱居,潛心教學,著書自娛,與貫休、羅隱、方乾等人吟詩唱和。

三、詠物抒懷

在王貞白的詩歌創作中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趣事。

一次,他寫了一首即景抒情的五律《御溝》詩,全詩如下:

一帶御溝水,綠槐相蔭清。 此波涵帝澤,無處濯塵纓。 鳥道來雖險,龍池到自平。 朝宗本心切,願向急流傾。

詩的大意是:

玉帶似的皇宮水道悠長,槐蔭掩映清波蕩漾。

水裡蘊含著皇帝的恩澤,沒有沾染塵俗的骯髒。

穿越高山峻岭的險要,終達這裡的平坦寬敞。

奔向天子的心雖然急切,但更願迎擊驚濤駭浪。

御溝是流入皇宮的河道,凡是都城皇宮,外面都有溝渠環繞,這是皇宮與民間的隔離帶,有著護衛皇家兼具防火等功用。詩裡的御溝即指唐都城長安的皇宮御溝。

首聯寫御溝景色,溝似玉帶,槐綠水清;頷聯以水喻皇帝聖明,不染塵滓;頸聯寫御溝之水來自遠方,歷經險阻才到達皇宮,暗示自己經過千辛萬苦方得功名;尾聯表達自己不懼艱難危險,希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心情。此詩雖有頌聖的俗套,算不上王貞白的代表作和上乘佳什,但全詩託物言志,表現作者入仕後不甘平庸的態度,展示自己的豪情宏願,表達為國解難的志向情懷,飽含著積極向上的意義。

四、不謀而合

對這首詩,王貞白感覺不錯比較滿意,於是三分請教七分炫耀地抄錄好前往拜訪貫休。詩僧貫休是一位大他43歲的前輩、名滿天下的著名詩人。此時的王貞白也已年少得志,頗有詩名。因兩人算得上忘年交的要好詩友,又都是性情中人,不拘小節,所以貫休看後,略一沉吟也就拋去了虛頭巴腦的繁文縟節,單刀直入,直截了當說道:詩雖然很好,只是有一個字尚欠穩妥。

王貞白一向對自己的作品頗為自負,期待中的高光場景沒有出現,反而遭受批評,成了至暗時刻。心理反差之大,讓他臉上有些掛不住。他沒有聽完,即一言不發,站起身來,揚袂而去。貫休一怔,莫非又上演當年自己見錢鏐拒改「十四」為「四十」的橋段?轉念一想,以己之眼力指瑕,當無挑剔;以彼之性格處事,必能接受。貫休雖是詩僧,但也是高僧大德,隨即悟出其中另有奧妙,遂微笑說,他不願別人明白指出,而要自己獨自思索,我相信憑他的敏捷文思,一定很快就能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說罷,拿起毛筆,在手心寫了一個字。

日不移晷,王貞白果然面露喜色地走進來說:您說要改的是不是「此波涵帝澤」的「波」字,我改此句為「此中涵帝波」,您看可以嗎?貫休聽罷,笑而不答,舒開掌心,只見手心裡寫著一個「中」字。兩人相視而笑,異口同聲道:所見略同,不謀而合。

五、淺析原因

為何要把「波」字改為「中」字呢?

一、從創作規律看。五言律詩因其字數少,下語用詞最貴經濟,故有「字眼」之說,而此詩裡「涵」與「濯」就是兩句的字眼。頷聯又稱詩喉,古人多於此處寫出名句,故必須千錘百鍊,務求字字璣珠。這也是二人都聚焦頷聯而王貞白迅速找出問題所在的原因。

二、從全詩內容上看,「波」字與多處詞義重複。「水、澤、流」都是水,「清、濯、池」也寓含水的意思,「波」字再寫水,不僅疊床架屋,對詩意沒有幫助,反而不夠精煉,顯得囉嗦,更是喧賓奪主,湮沒了本句的字眼「涵」字。改為「中」字,不光用詞靈動變化,而且「帝澤」不限於水之皮,擴大至整道御溝,意義有所擴展增強。

改一字讓此詩形式更加工整、詞性更有變化、意義更耐咀嚼、整體更加出彩,可為吟詩鍊字的典範。王貞白虛心接受建議、堅持獨立思考、詩意必從己出的創作態度,對我們的寫作、修改和研討也有著積極的借鑑意義,畢竟只有經過自己認真體味、努力思索後的修改,哪怕只是一字一詞,都是獨自創作的經驗,都是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

相關焦點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並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
    比如說,你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是一句俗語,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慈禧所作的一首詩中的最後一句;比如說,你知道蘇軾的名句「一樹梨花壓海棠」,以為是描寫景色的古詩,殊不知,這是老夫少妻的隱晦說法。從小求學,就被家長和老師教導要珍惜時間。最常用的古詩句,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很寶貴,而且過去了就永遠找不回來。當時的我們貪玩,很少真正懂得這句古詩的意思。
  • 耳熟能詳的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到底出自哪首詩?
    有些詩句,我們可以倒背如流,但是卻不知道它是出自哪首詩,是哪位詩人的作品。比如說這首唐末王貞白的這首四句小詩《白鹿洞二首》: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其中的「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可以如數家珍地背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是出自哪首詩。這首詩是唐末五代初詩人王貞白的一首很著名的詩,這首詩是他科考學習狀態的真實寫照,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如果不是被窗外的行人打亂了思緒,詩人還在研究被視為珍寶般的書籍呢。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並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
    畢竟這兩句的意思是很切合的,能夠相互參照,尤其是後一句中的轉折,使得所表達的意義更加重了一層。「一寸光陰一寸金」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的《白鹿洞二首》,全詩如下: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所以詩人由心感嘆時間不夠用,寫出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因為自己讀書廢寢忘食,詩人遭到了一些人的嘲笑,但是詩人不以為然,因為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時間都用在了讀書上,也就是追尋儒家經典的確切認識。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唐詩是文人才子們思想精華的淬鍊,其中不乏人生的真知灼見,有許多句子千古流傳, 「一寸光陰一寸金」便是其中之一。這句勸勉世人珍惜時間的至理名言,我們寫文章常常引用,教導他人更是時時提及。問題來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出自哪裡?下一句是什麼?
  • 你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下一句嗎?很多人知道的都是錯的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貞白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其他三句很多人都並不熟悉,但是唯獨對於「一寸光陰一寸金」相信很多人都記憶猶新,時常被老師家長拎出來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進而讓大家珍惜讀書的時光,好認真學習。
  • 產生在九江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千古名句及這個典故由來的傳說
    像「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蘇仙」蘇軾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歷代文人墨客都曾在九江居住生活過,並且被九江的山水美景所傾倒,在這裡他們縱情山水、記敘遊蹤、敷陳掌故、抒發情懷,留下了眾多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名篇、題記、墨跡、軼聞,而且有許多沿用至今的成語典故的發生地就在九江,更是出自這些名家們筆下讚美九江的詩篇中
  •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寸光陰不可輕
    朱熹的這首《偶成》,讀來讓人頗有感觸。你是否知道,古人為何把時間稱作「光陰」,又為何用長度單位「寸」來衡量時間?光陰一詞的出現,與古代的計時工具有關。在清代以前,中國沒有鐘錶,要想計時很不容易。當然,這並不代表古時沒有計時工具——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通過對一些自然現象的不斷觀察,逐漸掌握了日升日落、星辰出沒、月亮圓缺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並以此為契機發明了各式各樣的計時工具。
  •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二年七班的陳偉業,我是來自二年七班的王思娜,今天我們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王思娜:我們的容顏總會老去,但四季的更替卻不會停止,那些散碎在筆尖的光陰,又寂靜又歡喜。高爾基曾說過:「時間是公平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陳偉業:在你的不經意間,又是春去秋來,花開花落,在你徘徊不定時,青春已逝,韶華不再。王思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
    古語有云,「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是多久?一」瞬間」是多長?只有0.36秒!一「剎那」呢?現代的計時單位,一天分為24小時,一小時為60分鐘,一分鐘為60秒等等,這樣的計時都很好理解。此外,在中國古代表述時間的詞彙中,光陰是用「寸」來量的。比如唐末詩人王貞白,早年在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讀書時,就曾寫下《白鹿洞詩二首》,其中一首中有「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句子。那麼,古代的時間為什麼用「寸」來表述呢?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一句是什麼?這道題難倒詩詞大會全場人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上一句是什麼?若是問下一句,大夥肯定能夠脫口而出"寸金難買寸光陰"可是上一句卻讓參賽者犯難,那麼接下來就看一下它被鮮為人知的上一句吧。不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最早出處並非《增廣賢文》,而是出自唐代詩王貞白《白鹿洞二首》。
  • 唐末詩人王貞白——「一寸光陰一寸金」真正的出處
    導語:從小我們便被「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名言警句教育,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在有限時間內散發無限的光芒。於是,我們就從小便以為「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原配」就是「寸金難買寸光陰」。這首出自《增廣賢文》的詩句已經被鐫刻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 「一寸光陰一寸金」,下半句不是「寸金難買寸光陰」,漲知識了!
    這時耳邊響起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從表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說一寸長的時間,其實和一寸長的黃金一樣非常的昂貴。眾所周知,黃金在古代是非常有分量的,而用黃金來和時間做比對,也說明了時間是極其寶貴的。
  • 千古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後半句是啥?多數人都弄錯了
    這時耳邊響起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詩句:「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從表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是說一寸長的時間,其實和一寸長的黃金一樣非常的昂貴。眾所周知,黃金在古代是非常有分量的,而用黃金來和時間做比對,也說明了時間是極其寶貴的。
  • 「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前一句是?詩詞大會選手:我真答不上來啊
    比如說「一寸光陰一寸金」,這種著名的珍惜時間的詩句,大家都知道。但其實提到「一寸光陰一寸金」,我們都會情不自禁脫口而出下半句「寸金難買寸光陰」,而要是問它的前一句是什麼?卻是鮮有人知。7字對仗,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句,都編寫在裡面,比如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著名的「一寸光陰一寸金
  • 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怎麼來的?「一寸陰」代表多長時間?
    其中,他們總結的經驗規律中,就包括時間的,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就是時間對人的重要性。那麼,俗語:「一寸光陰一寸金」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古人早就使用「寸陰」這個詞了。據歷史記載,在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珍惜時間手抄報來了!
    ——顏真卿2、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3、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6、時間的步伐有三種:未來姍姍來遲,現在像箭一樣飛逝,過往永遠靜立不動。——席勒7、誰對時間最吝嗇,時間對誰越慷慨。
  •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看看這10句話,你會更有緊迫感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2、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成功=艱苦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說空話。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沒有方法能使時釧為我敲已過去了的鐘點。3、一切節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省。
  • 一寸光陰一寸金,別再虛度光陰,逝去不再擁有
    一寸光陰一寸金,逝去不再擁有。時常會想到如果時光倒流了,回到曾經的哪一天。我會有另外的一種人生嗎?其實,年紀就是一種時間的增長,是從幼稚到成熟的增長。平凡中,突然的一個人一件事一個TA,就能夠一下子讓人成長起來,褪去幼稚變得成熟起來。
  •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新學期,與孩子共勉!
    自古以來,人們從未停下追求新知的腳步,古代的詩人更是寫下一篇篇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勸學詩詞,勉勵自己同時也鼓勵他人,探索永無止境的知識大道。《中國詩詞大會》播出五季以來,每一季節目中都有關於學習,關於奮鬥的經典詩詞。每每回看節目中的這些片段,不禁讓人心潮澎湃,再加上幾位嘉賓老師的精彩點評講解,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 一寸光陰不可輕
    一寸光陰不可輕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寫過一首《勸學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前兩句淺顯易懂,主要就是勸說珍惜時間,努力向學。放在我小的時候很多都是奢望,家窮學不起鋼琴等樂器,或者乾脆家鄉就沒有教這課的,如跆拳道、魔方等;另一方面就是自身學習不夠勤奮,導致現在只是儲備不是很多,常常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捉襟見肘。比如因為教學改革,現在在古詩詞選取比我上學時候要多不少,我明顯感到積累不足,這也就是為什麼咱班從二年級開始晨讀《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