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年前,在一個家長微信群裡,一位媽媽問我們知不知道距離他們這一屆一年級新生的高考倒計時還有多少天,這個問題一下子問懵了我,高考?在我看來還在很遙遠的將來呢,但這位家長嚴肅的告訴我們,從現在起到2027年6月7日只剩下4299天了,她說,我們足足浪費了6年的時光,應該從這一刻開始努力抓住所有時間,幫孩子建立四個三年計劃,一切向高考努力,別等閒白了少年頭,讓人生留下遺憾。這位家長的話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一切以高考論,這位家長的話太有道理了,現在不努力更待何時呢?然而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高考嗎?高考就是孩子人生的終點嗎?我們的孩子究竟是為什麼而學習呢?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在做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曾經有一個小學生問我:教練,我為什麼要讀書呢?我家就我一個孩子,父母的生意做的很好,現在家裡有七八套房子,每個月收房租就是一大筆收入,我以後靠這些錢就能生活的很好,為什麼要吃學習的苦呢?也有孩子這樣認為:「我真的很恨我的媽媽,她老是逼著我學習,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
絕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唯一的期望就是:好好學習,好好讀書!可是為什麼學習?學習的意義是什麼?卻很少有人告訴孩子,於是,我們看到,孩子上了高中,上了大學開始迷茫、空虛、痛苦,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有的孩子甚至通過自虐發洩內心的痛苦,到畢業找工作時,很多孩子放棄了大學的專業,從事著另外一份與專業完全無關的工作,繼續迷茫、痛苦著。
今天我們和大家來交流一下,或許你會找到你的想法和初衷。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這個問題對於很多人是都不敢問父母或是沒想到過問父母的問題,如果你問問你的爸媽:為什麼要學習?他們也會告訴你,他們也沒問過自己父母這個問題,我們只是知道去學校就得好好讀書,考出好成績,有了好成績才能上個好大學,上了好大學才能有一份好的工作,這是典型的「固定思維」,大部分父母都會強迫自己的孩子來完成整個學習過程。於是,就有了叛逆,有了迷茫,有了「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我們家庭就快樂」,這種教育觀念,讓我們的孩子無從選擇,甚至感受到父母窒息的愛,只能被動接受家長的觀念。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思考這個問題:
1、我們是為了自己而學習。
在這個時代,不管你從事哪個行業都需要文化基礎,文化基礎從哪來?就是從你讀的每一本教科書、上過的每一個學校而來,小學、初中、高中這些經歷會充分的發現你的特長是什麼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你會更清晰努力的方向是什麼。培養自己的特長是非常必要的,有一技之長才會讓你與眾不同。也許孩子未來想當醫生、警察、軍人、教師、企業家......不管是什麼樣的夢想,都要學會去堅持,去追求,讓孩子找到夢想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夢想才會有強大的動力;
2、我們是為了父母而學習。
《三字經》裡說:首孝悌,次見聞,中國傳統文化中,「孝」文化是核心,每位父母對孩子都是精心培養,諄諄教誨,我們要知道,孩子未來是要自己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的,所以,我們要教會他們如何適應社會,如何生存,如何創造人生。家庭需要傳承,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崛起,才讓我們看到家族、家庭的希望,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家庭責任。
3、我們是為了實現價值使命而學習。
中華民族延延生息,有志之士層出不窮,我們生活在新時代的紅旗下,我們要知道今天的和諧幸福來之不易。我們能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民族做些什麼?100多年前一群年輕人他們推翻了封建主義,建立了中華民國;90多年前一群年輕人建立了紅色政權,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經歷了14年的抗戰建立了新中國;30多年前又有一群年輕人他們創建了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購物方式;就在今年年初新冠疫情來臨又有一群人前去迎戰,用生命捍衛人民群眾的安全,他們是誰的父母?又是誰的兒女?我們的孩子未來是否能為這個民族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以上類似的這三條都是我們家長、社會和整個大的環境給我們的標準答案,但是唯一的答』案就是孩子自己去尋找,為什麼讀書?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就要問他,小學的孩子會說很多,比如:「認識新朋友」、「上學認字可以自己看故事」、「可以跟更多的小朋友做遊戲」......家長再刨根問底:「你為什麼要上學?」當我們再次問孩子的時候,可能有的孩子就沒有了答案,這時家長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意義,比如說:在古時候,有的人會捕魚,有的人會務農,有的人會狩獵,他們要都有相應的經驗和本領,那我們想學習這些經驗怎麼辦?所以就產生了「學校」、「私塾」,可以跟孩子讓解釋,這個教授的場所就是我們學習經驗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學校。我們要讓孩子帶著目標去上學,讓孩子感受到每天學習是增長經驗;初高中的孩子,你再問他學習的意義和目的,他們可能會說:考一所理想的大學,可能是考出好成績為了父母高興,也可能是因為學習某一個學科給孩子帶來的成就感,有的甚至什麼都不說,有的說:「教練,別鬧了,談什麼夢想!」。
有些孩子沒有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沒有那種「升級打怪」「滿血」的狀態,沒有得到甜頭,我們家長更得有耐心,幫他尋找學習的意義,那麼這種意義不是標準答案,家長的指引方向就是要幫孩子找到一個樂此不彼,為之持之以恆的目標,感覺到書中自有黃金屋。
體驗項目:學習目標規劃
完成步驟:
1、找個安靜的時間,父母拿出紙和筆,共同探討學習目標規劃;
2、在紙上寫出四個問題:
(1)你的學習目標是什麼?
(2)你為什麼要實現這些目標?
(3)你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途徑是什麼?需要付出什麼?
(4)不要那麼籠統,寫出具體可以衡量的標準,具體完成的時間。
3、父母要親力親為,陪孩子去完成這個規劃,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告訴孩子,要完成這些目標會經歷很多失敗,沮喪,甚至是氣餒的情緒,但這些目標一定是隨時調整的,能夠的著的,目標是死的,可行的規劃才是達到目標的唯一途徑。
在做完這個體驗,孩子一定會找到學習的意義,我們就是要讓孩子成為一個主動尋找讀書意義的人,而不是被動接受標準答案的生物!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被別人指揮著做事,你的孩子亦是如此。當你的孩子鎖定目標逐漸取得成果的時候,良性循環就開始了......
作者:劉教練
國家中級拓展培訓師,退伍軍人,擁有七年體驗式教學實戰經驗,在教育路上我們堅定初心,凝心鑄軍魂,立德育新人,感謝一路陪伴的你,我們一起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