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她追尋職業理想去支教;於是,江南翰墨在秦巴山區啟蒙——
1200公裡,是常州市經開區到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的距離。落在地圖上,不過毫釐。
去年8月,宋劍湖小學教師章志英,懷揣一顆助力漢濱教育脫貧的熱心,跨越千裡,前往漢濱區鼓樓小學支教。
一年真誠付出,她收穫了一顆顆童心,還被評為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優秀教師。
「當時,教育局領導打電話給我,問我願不願意去陝西支教,我直接回答『好的,沒問題』。領導倒是有點意外,反覆問我,要不要和家裡人商量一下。」電話裡,章志英一再肯定:「我願意。」
▉ 在章志英的心中,到貧困地區支教,如同「戰地醫生」「邊疆戰士」,是滿腔熱血的職業理想,無法衡量得失。
事實上,早在2014年,章志英就經歷過1個月的援疆支教。「就是這短短的一個月,讓我真切感受到,有些地方、有些孩子,更需要我們。」
不惑之年還有機會尋求遠方,是幸運的;但家庭的牽絆,卻也真切在擺在眼前。
章志英和丈夫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年事已高,兒子剛上高一,從未和母親分開過。「我一走,兩邊父母都要丈夫照看,兒子從小到大沒離開過我,會不會不適應?」
» 「媽媽,我是個大男孩了,可以自己住校!保證成績不掉下來!」看出了媽媽的為難,懂事的兒子楊毅主動提出住校。
» 丈夫也給她立下「軍令狀」:「你去後安心工作,家裡的老人孩子我都會照顧好,你放心。」
就這樣,帶著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章志英開啟了漢濱的支教之行,分配到安康市漢濱區鼓樓小學任教。
▉ 然而,一場家庭的考驗也悄然而至。
中秋節過後沒多久,丈夫打來電話告訴她:「父親因為心絞痛住進了ICU病房,血管已經堵了90%以上。你不要擔心,過幾天就能轉到普通病房了。」身為醫生的丈夫這樣說,章志英稍稍放了心。
十一假期回常州,牽掛父親的她直奔醫院。當天中午,父親已經手術安裝了3個心臟支架。等章志英稍稍平靜下來,丈夫試探著說:「怕你著急,還有一個情況在電話中沒跟你講。爸爸在做胸部掃描的時候發現肺部有陰影,醫生判斷很可能是癌症。」
擔心、內疚、自責、心疼……種種情緒交織,見到躺在病床上的父親,章志英的眼淚頓時如斷了線的珠子噼裡啪啦直落。窗外,是秋天桂花的馥鬱香濃;病房裡,只有消毒水的味道。
領導得知情況後,問她是否要終止支教工作?正在猶豫想要放棄之時,病床上的父親很嚴肅地對她說:「你在家,我的病又不會好起來。你好好教書,我好好治病。」
擰不過父親,章志英按時回到工作崗位。一個月後,父親在上海中山醫院做了肺部腫瘤切除手術,恢復良好。
「作為女兒,在父親最需要照顧的時候不在身邊,唯一安慰自己的就是把支教工作做好,當做對父親的另一種回報。」
▉ 剛到學校不久,章志英工整美觀的字跡堪比「印刷體」,立刻吸引了師生的注意。原來,熱衷書法的她,還是江蘇省書協會員、常州市青少年書協理事、常州書協志願服務委員。
支教一年中,她利用宋劍湖小學的書畫校本課程經驗,結合當地實際,給全校教師做了《正確有效地指導學生寫字》的講座,執教了《祝福安康》《走之底》等書法展示課,開辦了書法特色課,將自己主編的校本書法教材《墨緣》贈送給了鼓樓小學。來自江南的翰墨書香,啟蒙著秦巴山區的千名師生。
▉ 面對蘇陝差異,章志英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愛心傳遞。她一直堅信:教育是一種生命關懷,教育的功能不只是傳遞知識,還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搖動另一朵雲,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
「我見到了很多當地留守兒童,渴望愛又不敢說出口。」
一次,周末鄉村小學圓夢活動上,她和孩子們一起互動遊戲。人群中,一個小男孩拿東西丟她。「他其實是想引起你的注意,但不願意走過來和大家一起做遊戲。後來我走過去抱抱他,和他講講話,他帶著我去爬山看風景,講了好多心裡話。」
教學工作之餘,章志英聯繫其他支教老師,先後到烏埡小學、鐵路中心小學、關家鎮黃堡小學開展愛心公益捐贈活動,組織愛心人士跟留守兒童建立「一對一」結對幫扶關係。今年6月12日,在其牽線搭橋下,一家常州企業為鼓樓小學捐助了5萬元,用於幫扶留守兒童、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殘疾學生。
9月8日,是章志英在鼓樓小學支教的最後一堂書法公開課。課程結束,學生們紛紛圍攏過來,訴說不舍。
五年級的張怡然說:「章老師,明年我們拍畢業照,你一定要回來一起拍。」
「好的,我一定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