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中信出版社,作者 原研哉,國際級平面設計大師、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藝術總監,內容摘自《探索家:家的未來》
我的專業是對信息進行呈現,至今為止我參與了很多項目,地產開發、百貨店、生活雜貨、食品、書籍、交流、展覽會等各種各樣的項目。通過這些項目對社會有了多方面的接觸,也深感未來的社會問題將是非常複雜的。
核心家庭觀念逐步深入,同時單身生活者數量也在不斷增多。在經濟發展和大量人口湧入城市的大背景下,人與人仿佛越來越分散的趨勢難以阻擋。與此同時,伴隨著雲技術、交通、通信以及安保服務事業的發展,人與人之間新的聯繫和融合方式也應運而生。共享服務或超越物理空間的人際網絡構建等生活方式層出不窮,生活中的滿足與充實的定義也在發生著變化。
也就是說,我們將迎來什麼樣的未來,在產業背後的科技大門敞開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或者關於幸福的形態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一直以來,機器人、大數據、信息基礎設施等等這些都是作為單獨課題被看待,但是單從社會或技術發展一方面出發,很難找到協同思考未來問題的路徑。在什麼地方能夠同時探討所有的這些問呢?
「家」就成了最獨特的選擇。
適合自己的生活, 才是幸福的原點
從本質上來講,家是一個遮風擋雨、躲避風險的庇護所。後來出現了集合住宅,雖然可以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卻與理想中的居住空間存在天壤之別。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工作成了人生的軸心,家成了供人睡覺的地方,人們更重視它與公司之間的距離,而不是為了享受人生。泡沫經濟崩潰以後,人們發覺公司並不是幸福的來源,幸福需要自己把握,就這樣,生活的重心才發生了改變。
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人來到無人島以後,首先會去尋找食物,滿足生理需求。然後會用木材搭建住所,滿足安全需求,接下來會去探尋村落,這是社交需求。找到村落,成為其中的一員之後,就會萌生成為村落首領的想法,來實現個人價值,這是尊重需求。
▲以村為家,成為社區主人
即使滿足了這四項需求,幸福也不會如期而至。因為還需要最後一項,即思考自我生存方式的自我實現的需求。所謂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是通過編輯來確立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是人生中最為高尚的需求。
「家」不單純是住宅產業化的商品。它既是各個產業的交叉點,又是文化生活的基礎。
在社會日新月異、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住宅」成為一個極具激發性的話題,而中國的年輕人必須自己去找到全新的答案。我不認為西方的住宅風格適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而反倒覺得,中國現在面臨的全新局面很有可能會對世界住宅史產生影響。
如今,中國開始把古老的村莊和群落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加以保護。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漸漸向城市遷徙,由此,城市人口正在以迅猛的勢頭膨脹,而留下空無一人的村莊,正面臨著即將消逝的宿命。
▲居住的未來,令人眷戀的未來之家
牽引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企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產商曾經掌握著時代的命脈,而如今,在電子結算的背景之下,支配著電子商務的企業正在強勢地引領著經濟發展的方向。中國已經進入無現金社會,掃二維碼支付甚至已經普及到路邊小攤。再來看一下作為一種出行工具的自行車,隨著數據解析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掀起了共享單車的大潮。
如今的年輕人,他們不再安於進入傳統企業,而是以創業為目標投身創新公司,隨之而來的就是辦公室形態和服務形式的進化。誠然,技術革新和由此引發的社會變革是一種全球普遍的趨勢,但是,變革最為激烈、最生機勃勃的國度一定非中國莫屬。
「家」是多種產業集於一體的平臺,是人們對未來希望和充足生活的一項指標。因此,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憧憬怎樣的生活?可以設想怎樣的居住環境?具體地思考這些問題,對於預測未來,無疑是一種頗具實踐意味的嘗試。
HOUSE VISION展分別於2013年和2016年先後在東京舉辦。眾所周知,日本現在正面臨著人口減少和老齡化帶來的眾多問題。怎樣才能渡過這些難關?我認為通過「家」,可以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突破口。無論是人口的減少,還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發展趨勢,都是無法輕易改變的。但我們可以看到,科技能夠通過「家」來分析生活和居民的情況,進而維持生活質量;還可以通過豐富高效的物流系統來減輕生活負擔。
▲未來出行與能源之家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到100歲已經不是天方夜譚了。在這樣一個時代,如果我們把這些課題和問題作為一種全新的能量來推動產業的進化,那麼,日本就可以扭轉當前的消極局面,開闢出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比如試想一下「冰箱從室外打開的家」,初次聽說的人可能完全不知所云,但是結合物流的未來和生活日誌數據分析帶來的服務創新,以此為前提進行思考,我們不難發現「冰箱從室外打開的家」裡潛藏著巨大的可能性。在人們進出住宅的門口,只需增設一扇集數據、物流、安全性且高科技的「門」,這個社會就可以發生戲劇性的改變。
▲從室外就能將冰箱打開的家
獨居成為一種最普遍的家庭結構,這種現象不僅在日本成為常態,今天的世界都開始被分割成零散的「個體」。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著每個人和世界,工作、服務和幸福的形式也超越了社區和家庭,通過個體的意識和愛好聯繫在一起。
雖然我們和家人同住一個屋簷下,但倏忽間可以意識到,其實每個人都在朝著不同的方向生活。一家人圍坐在同一張餐桌旁,卻各自埋頭看自己的手機,這種場景已經屢見不鮮了。對於徹底被分割成個體的社會或人群,如何在另一個維度的關係中重新聯結起來,尋找一種全新的充實和幸福這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一大課題。
至此為止,我策劃了多次展會,從各個角度來思考「家」,其中一個體會就是:如果人類可以獲得安寧的空間是「家」,那麼,「家」在太古時代就已經完成了。人類最早創造的「家」「豎穴式住居」,就已經可以充分地滿足飲食、睡眠、為家人提供安心感等功能了。
▲創造舒適生活的無印良品之家
因此,「家」的進化雖然也包括舒適度、安全性的提高,但歸根結底體現了人類「對新生活方式的欲望」,使人意識到「原來還可以這樣生活」。
通過牽引社會發展方向的先進企業,與富有卓越洞察力和設計才華的建築師鼎力合作,將這種「家」以具體的形態展現出來。言及進步,其實就是直面技術和創造帶來的挑戰。通過近距離接觸HOUSE VISION的展館,觀展者的意識裡一定會萌生出鮮活的欲望。若是人們的希冀造就了「城市」,那麼,人們心中萌生出的欲望,正是我們的未來。
HOUSE VISION 2018 BEIJING EXHIBITION的主題是「新重力」。之所以比喻為一個物理術語,是因為我想表達一種思想,即中國正在掀起的社會變革是一個未知的環境,決定著引領全球的新生活方式和服務方式,甚至是幸福的方向。換言之,在今天的中國大地上,正發生著可以稱之為「新重力」的現象。
▲2018北京 HOUSE VISION 小米的火星之家
這種「重力」不僅僅是先進性和豪華程度的競爭,還蘊含著一種包容性,可以把歷史、傳統、過去的遺產也作為一種未來的資源。希望大家通過這裡展示的「家」,可以體會到一種對新生活的欲望、對充實生活的感觸。
▲2018北京 HOUSE VISION
「家」是創造高品質的「生」的場所。每一個人都應當自主地去打造一個居住空間,既感到充實,又心懷自豪感。期待這個項目能夠引發一場小小的思想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