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主編:美國軟實力概念掩蓋了全球文化戰爭真相

2020-12-25 鳳凰網讀書

活動現場

國際文化戰略專家顏子悅認為,美國的「軟實力」概念已然風靡全球,其邏輯生長點是基於對冷戰以後美國所建立的單一超級霸權在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硬實力的全力維護,試圖藉助「軟實力」的概念,極力消除那些歷來維護自身文化主權的國家和地區的戒心,極力消彌價值觀念、文化信仰、歷史傳統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掩蓋了全球文化戰爭的真相,同時動用剛柔並濟、「軟」「硬」兼施的文化戰術來鞏固美利堅在新世紀的帝國霸業。

與此截然不同的是,中國近年來在對軟實力概念進行運用的過程中,已經在其中賦予了新的內涵,其基本的出發點在於通過增強中國的軟實力來更進一步地實現對內和諧發展,對外和平崛起的國家戰略,這在客觀上對於人類和平與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6月16日,《主流》作者、法國著名社會學家馬特爾先生來到他中國之旅的終點站——上海,這是他第二次來到這個時尚之都。上一次是2008年他為撰寫《主流》來到上海做調查,他沒想到四年之後的今天,《主流》的中文版在中國出版,因此,他非常感謝出版人顏子悅先生為《主流》中文版的出版所做的一切努力,使他能夠有機會再度來到上海,在這裡與媒體和讀者面對面地暢談主流文化以及全球文化戰爭。

此次媒體和讀者的見面活動由北京融達弘文文化藝術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和法國駐華大使館聯合主辦,上海大眾書局承辦,上海東方廣播故事廣播協辦,鳳凰網讀書頻道獨家媒體支持。

參加這次活動的嘉賓有《主流》作者弗雷德裡克•馬特爾先生、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專員易傑先生、國際文化戰略研究專家、《國際文化版圖研究文庫》主編顏子悅先生、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院長鄭涵教授和大眾書局董事長繆炳文先生等。

見面會上馬特爾先生與顏子悅先生和鄭涵教授圍繞「全球文化戰爭」展開了精彩的對話和交流,並回答了現場觀眾的提問,現場觀眾對專家們的精彩發言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馬特爾先生說,「主流文化」是被大眾所喜愛的文化,為了爭奪更多的世界市場的份額,世界各國和各地區正在相互進行激烈的競爭,這就是文化戰爭。《主流》試圖用大量客觀的事實告訴讀者,大家每天消費的流行文化,諸如好萊塢電影、法國電影、中國電影、日本動漫、韓國的電視連續劇、臺灣的流行音樂等等,都是各國各地區文化戰爭的參與者,文化戰爭就在你身邊不知不覺中悄無聲息地進行著。馬特爾接著說,從他本人所調查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美國在這場戰爭中處於絕對優勢的地位,無論是中國、法國、印度、巴西等國家與美國相比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顏子悅先生說,美國文化在當今國際文化版圖格局中佔據主導地位的直接後果,就是對世界各國人民生活方式的強有力的影響,以至於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民眾誤以為美國化就是全球化,與此相應,他們不知不覺地將美國文化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美國文化的發展軌跡體現出一個自相矛盾的悖論,對內美國文化是多民族多種族文化融合的多元文化,而美國文化在全球的擴張卻導致了世界範圍內文化的單一化傾向,也就是美國化的傾向。這又在客觀上導致美國文化霸權的蔓延,損害了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和諧圓融的格局,這必然遭遇世界其他文明和文化對美國文化的抵制以及反美主義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興起。

然而,從「新自由主義」到「華盛頓共識」,從「軟實力」再到「巧實力」等等,美國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製造了多個概念以弱化和避免反美主義的影響,同時也為美國心目中所謂核心價值觀念的傳播推波助瀾。當然,美國人的這種旨在維護國家利益的文化傳播的技巧值得關注和研究。

由約瑟夫•奈發明的「軟實力」概念已然風靡全球,其邏輯生長點是基於對冷戰以後美國所建立的單一超級霸權在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等領域的硬實力的全力維護,試圖藉助「軟實力」的概念,極力消除那些歷來維護自身文化主權的國家和地區的戒心,極力消彌價值觀念、文化信仰、歷史傳統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從而掩蓋了全球文化戰爭的真相,同時動用一種約瑟夫•奈向《主流》作者馬特爾坦承的剛柔並濟、「軟」「硬」兼施的文化戰術來鞏固美利堅在新世紀的帝國霸業。

與此截然不同的是,中國近年來在對軟實力概念進行運用的過程中,已經在其中賦予了新的內涵,其基本的出發點在於通過增強中國的軟實力來更進一步地實現對內和諧發展,對外和平崛起的國家戰略,這在客觀上是對人類和平與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令人遺憾的是,歐巴馬政府似乎對美國的軟實力還沒有足夠的自信。近些年,這個政府在「重返亞太」的戰略口號下,在中國的周邊進行一系列的軍事部署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因此,我認為,當今的美國是硬得太過分,軟得很不夠。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自信而非自大、自謙而非自疑的美國,對於世界的和平和發展是有益的。

從總體上看,各個國家和民族為了捍衛各自的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而進行的觀念的傳播必然導致信仰、觀念等方面的矛盾和衝突,這才是全球文化戰爭的主因。

作為文化和傳播研究專家的鄭涵教授,特地從另外一個會議現場趕來參加馬特爾先生在中國的最後一場對話活動,他說應該鼓勵大眾去創新、創造主流文化,這樣才能產生更多原創的主流文化。

馬特爾先生特別強調,目前世界各國對主流文化的研究和關注遠遠不夠,無論是世界貿易組織還是各個國家所提供的統計數據,都尚未將主流文化所在的內容產業作為單獨的貿易門類予以統計,為此他花費五年時間去調查、去搜集第一手的資料。這也是為什麼《主流》甫一出版,就被二十多個國家引進,並翻譯成十多種語言。

現場的一位觀眾問顏子悅先生策劃和主編《國際文化版圖研究文庫》的根本原因,顏子悅回答說,這套文庫力圖全面而系統地譯介以20世紀為主的人類歷史進程中各文化大國的興衰以及諸多相關重大文化論題的著述,從而以更為宏闊的視野,詳盡而深入地考察世界主要國家在國際文化版圖中的地位以及這些國家制定與實施的相關文化戰略與戰術。在跨文化的語境下觀照與洞悉、比較與辨析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版圖中不同文明體系的文化特性,歸納與總結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以及建設與發展文化的有益經驗,並在此基礎上更為確切地把握與體察中國文化的特性,從而建立並強化對中國文化的自醒、自覺與自信。

同時,顏子悅強調指出,魯迅先生提出的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思想至今對新世紀的中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仍具指導意義,即「明哲之士,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較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外之既不後於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唯其如此,中國才能走出一條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復興之路,才能使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融共生、各領風騷,從而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圓融的文化境界。

三位專家的對話結束之後,大眾書局向馬特爾先生贈送了以《主流》一書為模版來製作的蛋糕,在場的觀眾無不驚嘆大眾書局出人意料的禮物,顏子悅先生說,這塊《主流》蛋糕一定會令馬特爾先生體味到舌尖上的中國。

贈送禮物的儀式之後,現場的觀眾興高採烈地手捧《主流》,排起長隊請作者馬特爾先生和主編顏子悅先生分別在《主流》上簽字留念,久久不願離開……

相關焦點

  • 《美國文化中心》:軟實力的再定義
    眾所周知,公共外交是指通過直接對對象國國民施加影響從而達成本國外交政策目標的一種外交行為。在絕大多數時刻公共外交所依憑的正是一國的軟實力,所以在本書中作者也對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所提出的軟實力這一概念進行了有益的批判與補充,這對我們進一步有效梳理「軟實力」這一概念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
  • 中國古代「文化」概念的「軟實力」內涵
    關鍵詞:中國文化軟實力 一人們普遍認為,「軟實力」(Soft Power)是20世紀90年代國外的國際政治理論中產生的一個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全球戰略專家約瑟夫當代「軟實力」的觀念,是各民族國家在全球化時代競爭意識的表達,特別是反映了美國作為一個超級大國急切地維護自己霸權地位的意識形態。由於這個概念為各民族國家綜合國力的描述、評價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重要因素,故而很快就被普遍接受。「文化軟實力」則是對「軟實力」理論進一步探討而衍生的一個概念。
  • 韓冬雪:以軟實力概念來解讀文化自信與傳承
    把軟實力理解為綜合國力凝聚認同效能的表徵,並嚴肅探討其與無產階級的文化領導權的關係,將有助於我們更理直氣壯地堅持自己的主義與價值,而把軟實力提升同構築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探尋人自身價值的回歸與升華相結合,無疑也是中國由自信、自立、自強到踏上為世界大同做出更大貢獻之路的起始性工程。
  • 認識軟實力
    軟實力無所不在 軟實力運用最鮮明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的可口可樂、麥當勞、迪斯尼的產品「徵服」世界的能力遠遠超過美國的軍隊,這些產品所到之處,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而這些產品擴張的背後所代表的則是美國生活方式在全球的擴張。
  • 國家文化軟實力:從概念到實踐
    新華社記者 鄧 華攝概念的源起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的脈絡,與我國硬實力發展的脈絡密不可分。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約瑟夫·奈在《註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的演變》一書中,首次提出「軟實力」的概念,把軟實力界定為幾個方面:文化的吸引力,制度的吸引力,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軟實力」的概念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也被我國一些學者注意到了。
  • 軟實力:從美國到中國
    後來,軟實力的概念被引入中國,並在近年成為學界和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那麼,軟實力概念的中心意味,到底是「軟硬」之別還是「實力」之爭?在對同一領域問題的適用上,中國和美國的情況究竟是完全相同還是有所區別?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仔細辨析的重要關節。
  • 準確把握軟實力概念的內涵
    據統計,現在發表探討文化的文章,90%都引用、使用軟實力的概念。但必須看到軟實力中國化過程中人們對其理解有諸多誤區。有的把文化產業等同於軟實力、有的企業把軟實力理解為企業競爭力、有的把媒體話語權等同於軟實力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在使用軟實力概念時,往往都從純學理層面引用這個概念,沒有認識到這個概念的意識形態涵義,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 軟實力的中國文化內涵
    □範勇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教授創立了軟實力概念,並積20多年之功搭建起一系列基於軟實力的理論。有趣的是,奈教授本意是要解決美國外交政策面臨的問題,他的概念卻在中國激起了更大的興趣。國人發揮特有的議題泛化能力,將一切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都歸入軟實力,儼然以更「軟」的方式淹沒了軟實力。
  • 國外學者讚揚中國文化軟實力
    這說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新世紀中國努力從5000年的傳統文化中尋找衡量國家「軟實力」的價值意義,提出的「和諧」概念,強調了文化、價值觀和發展模式的多樣性,而不是西方傾向於絕對自由主義價值觀並將其強加於其他國家的傾向。
  • 約瑟夫·奈:文化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
    在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看來,這句話和軟實力有異曲同工之妙。上世紀90年代,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後,迅速風靡全球。它極大影響了歐巴馬政府的對外政策,成為美國國務院推行的重要理念。在東方,它也為中國領導人所重視。2007年,「軟實力」一詞首次以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的形式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這個概念還被廣泛應用到商業領域和個人修養層面。
  • 「綜合國力」是冷戰概念,中國更該關注的是全球「軟實力」排名
    有評論者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經超過美國的「綜合國力」。但這一結論引起了廣泛的質疑、不認同和反駁。本文無意捲入這一爭論,而是想就「綜合國力」這一議題的研究談一點看法。第一,「綜合國力」是一個冷戰概念。如今,「綜合國力」再次受到關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令人憂心的冷戰,在21世紀的再起。
  • 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戰略路徑
    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命名    軟實力(softpower)是一個具有多義性的詞彙。它包括軟權力、軟霸權、軟力量等一系列相互接近的政治概念。約瑟夫·奈在他的著作《軟實力:世界政壇成功之道》中,把「軟實力」明確定義為「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
  • 中國軟實力提升:問題與出路
    當前,在全球思想相互激蕩的時代,美國等西方國家一直用經過精心包裝、具有很強誘惑力的所謂「普世價值」對他國進行滲透。他們深知誘惑往往比強迫更有效,若能依靠價值理念本身的吸引力使人仰慕並自願追隨,就無需動用大棒。近年來,中國的快速崛起引發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在發展硬實力的同時,必須注重用富有感召力的思想價值觀念提升軟實力,才能贏得其他國家的認可和信服。
  • 在美國看中國軟實力的變遷
    在當時美國主流媒體做多中國或做空中國的報導與爭議外,這算是一股接地氣的與中國有關的另類形象。 那時中國的復興體現在經濟奇蹟的持續更新,勞動密集型的、高固定資本投資的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不只美國報紙,各國媒體都開始熱衷於報導中國。美國人對像我這樣來自中國的人也充滿了好奇,回頭看,那更多的是友好的好奇。
  • 讓中國文化軟實力更硬、更強、更精彩
    專家簡介  張國祚,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面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首席專家,現任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文化軟實力》主編,兼任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 中國的國家軟實力應於大國地位相匹配
    軟實力的概念誕生於國際關係領域,原來指的是某個國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來獲得影響力的能力。軟實力,實際上就是講文化實力,指一個國家除了單一經濟實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種力量。這種影響力及其展現給外界的形象,都構成這個國家綜合國力。
  • 軟實力的文化分析:文化國力與軟實力
    所有的軟實力,都與對斯芬克斯之謎的解答有關。作為文化的基本問題,人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準確定位自我與社會的關係,才談得上其它。  文化產品要做到喜聞樂見,看似是形式問題、技巧問題,實質則涉及認同問題。接受一種文化,或不接受一種文化,都與是否認同其價值有內在聯繫。麥當勞文化是一種典型的美國文化,迪斯尼文化體現的是美國精神,在形式的接受背後,是價值認同上的接受。
  • 文化軟實力直接關係道路命運
    而就在距離杭州不到200公裡的上海,帶有濃厚美國文化印記的迪士尼樂園,不久前剛剛在中國開張,這是17年曲折談判的結果——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娛樂企業終於進入了全球最大的市場。有評論說,在迄今為止尚無一家西方媒體公司真正進入的中國市場,迪士尼的落地「簡直就像個奇蹟」。習近平在祝賀迪士尼開園的信中讚賞,它展現了「跨越文化的合作精神和順應時代的創新思維」。
  • 「李子柒」們撥動美國人心弦:是軟實力,還是巧實力
    在當時美國主流媒體做多中國或做空中國的報導與爭議外,這算是一股接地氣的與中國有關的另類形象。那時中國的復興體現在經濟奇蹟的持續更新,勞動密集型的、高固定資本投資的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不只美國報紙,各國媒體都開始熱衷於報導中國。美國人對像我這樣來自中國的人也充滿了好奇,回頭看,那更多的是友好的好奇。
  • 我國文化軟實力"軟"在哪?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指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平均10%的速度,經歷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但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在思想、價值觀、制度、政策等方面卻一直處於低迷徘徊狀態、文化軟且實力透支。這些表現與中國經濟、政治在世界上與日俱增的影響力形成巨大反差。那麼,我國文化軟實力到底「軟」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