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是如何將冷聚變和熱聚變有效結合的呢?

2021-02-08 宇宙解碼


    宇宙太空是如何獲得核聚變的呢?這個問題也許大家也曾經思考過,全網搜索找不到答案也就歇菜了。核聚變在人類的知識範圍內被分成了熱核聚變和冷核聚變。我們先聊聊熱核聚變和冷核聚變,然後再聊聊宇宙太空是如何獲得核聚變的。



    熱核聚變就是核能的應用。核能的利用有其利必有其害,


優點是:發電、核武器、核動力。


缺點是:

(1)要產生核能必須完成核裂變鏈式反應。核裂變一旦失去控制,中子和放射性物質就會對人體和環境產生巨大的危害。


(2)使用過的核燃料雖然所佔體積不大,卻具有極強放射性,一旦處理不當就很可能對環境生命產生致命的影響。


(3)投資核能的成本太大,製作工序繁雜。



    

    冷核聚變同樣是對核能的應用,只是一些科學家們思想走了個極端,想當然的將一些元素在常溫下進行核能反應。1983年的M.Fleishmann和S.Pon聲稱用電化學手段引發了核能反應,之後在1989年被美國能源部否定了這項結論。最著名的是1989年弗萊西曼-龐斯實驗,引起全世界科學家們的重視,複製他的實驗,最終卻是以失敗而告終。



    隨著冷聚變的夢想進程,冷聚變的熱度始終沒有減退,NASA正開發一種便宜,清潔,低能量級別的核反應技術(LENR)。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聚變與裂變。LENR與我們常談的聚變和裂變都不相同。聚變和裂變需要強大的原子力量支撐,冷聚變則溫和的多。NASA使用一種鎳化晶體和氫離子來進行實驗。氫離子被吸入鎳晶格中,這種晶格在一種高頻率下震動。震動刺激其鎳中的電子,迫使其融入氫離子裡,形成緩慢移動的中子。



    以上是我們對冷聚變和熱聚變的基本了解,你們有沒有想過宇宙外太空是如何獲得核聚變的呢?人類的思維空間總是停留在元素概念當中尋求能源,宇宙太空沒有這個腦子玩這些元素來形成核反應,他玩的是一種渦旋結構,渦旋結構形成引力什麼能源都解決了。我們學到他的技術了嗎?如果腦子當中還是沉浸在內壓原理的運用上的話,那麼你無法解開引力、能源、結構相結合的秘密。



    太空沒有知識的限制,他以渦旋結構完成了一切萬物,那麼「渦旋」狀態是宇宙中的第二種運行狀態,第一種狀態是「蘊」狀態,「蘊」狀態是一切物質的根源。太空沒有冷聚變和熱聚變,卻將冷聚變和熱聚變完美的結合。如果說馬德堡半球實驗是外大氣壓力實驗的話,那只是看到的是靜止狀態下的實驗,動態實驗再加上改動一下球形結構的話,不一樣的實驗結果會獲得不一樣的知識。能夠有效結合熱聚變和冷聚變的唯有從馬德堡的實驗中繼續深挖。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發冷聚變最新研究,科學家回應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和 Martin Fleischmann、美國猶他大學的 Stanley Pons 公開宣布,在用鈀陰極電解重水時觀測到了難以用化學反應來解釋的大量熱產生。他們用氘氘聚變來解釋這個常溫中的「超熱」現象,而氘氘聚變需要上億度高溫才能實現。兩人將其稱之為「冷聚變」。
  • 「冷聚變」科普簡史(二):日本以系統性方法取勝,谷歌緊隨其後
    另外,日本的努力還得益於大阪大學的高橋明東(AkitoTakahashi)教授的領導,他以「熱核聚變」和其他核科學領域的研究而聞名,並且其從「冷核聚變」誕生之初就開始積極參與其中。該篇文章強調了谷歌團隊為解決從一開始就困擾「冷聚變」實驗的技術難題所做的努力,並指出 "要建造必要的儀器和進行數量可觀的統計實驗,需要幾年時間,而不僅僅是幾個月。"那麼現在的結果如何呢?
  • 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嗎?那宇宙裡比鐵要重的元素是怎麼形成的?
    核聚變到鐵並未停止,只是能核聚變到鐵的恆星,離死就不遠了,隨著臨死前的一場爆炸,是可以聚變出所有自然元素的,這場爆炸稱為「超新星爆發」。自然界元素的由來首先大家要知道整個宇宙中幾乎99%的元素都是氫和氦。這兩種最簡單的元素充斥了整個宇宙空間。
  • 宇宙爆炸後的高溫高壓,為何沒有讓氫原子發生核聚變?
    有網友問:宇宙爆炸後的高溫高壓,為何沒有讓氫原子發生核聚變?因為這裡有一個先後關係,是宇宙大爆炸產生了宇宙的所有物質,然後才是宇宙降溫氫元素產生,物質的聚集導致核聚變的發生,也就是導致了恆星的形成。大爆炸氣除的高溫使得物質無法存在,在宇宙進一步降溫後,逐漸形成了今天人類可以觀測的各種微觀粒子,微觀粒子進一步結合產生了構成宇宙的主要物質——氫。
  • 人類未來能否實現可控核聚變?
    我們知道如何去量化能量,我們知道一個系統中儲存了多少電能,化學能,熱能,聲能等等,我們知道如何把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我們知道如何使用能量來做功,而我們周圍環境都處在同樣的溫度下,所以我們不能利用地球上的環境熱量做任何事情,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利用這些熱量,或者以一種有效的方式讓這些熱量發生轉移。我們現在喜歡的是一種清潔、無汙染、豐富和容易控制的能源。風能和太陽能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將風能或太陽能/熱能轉化為可用的能源,在過程中是有些昂貴和低效。所以在我看來,能量的「聖杯」就是下面這個!
  • 恆星只能核聚變到鐵元素,鐵之後的元素是如何誕生的?
    恆星的核聚變最多只能進行到鐵元素,那么元素周期表上的其它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們這個宇宙的元素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太陽有71.3%的物質是由氫氣組成的,氦氣佔27%,其它的元素僅佔了2%,那麼太陽中的氫氣是從哪裡來的呢?
  • 核聚變是不可逆的,那是不是恆星都燒完了,宇宙就會走到盡頭?
    這也才使得宇宙大爆炸理論被主流科學家所承認。與此同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則成為了科學家手中的一把利劍,它可以讓科學家了解宇宙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宇宙的終局按照目前的理論,我們知道,宇宙大爆炸的早期宇宙中充滿了光子,夸克等離子,但沒有原子核和電子,空間的膨脹和溫度的降低,逐漸出現了質子,中子,電子。
  • 宇宙最熱的恆星有多熱?表面溫度100萬度,中心溫度1萬億度!
    太陽的熱量來源是核心區域中的氫核聚變反應,那裡的溫度更是高達1570萬度。只有這樣的高溫(還有高壓),氫原子核才能獲得足夠的動能來發生碰撞,形成氦原子核。 那麼,宇宙中的其他恆星溫度都有多高呢?有比太陽溫度更高的恆星嗎? 對於處在主序星階段的恆星,它們的能量來源都像太陽那樣,依賴於核心的氫核聚變。
  • 太陽核聚變只要1500萬度,可控核聚變卻要1億度,這是什麼原因?
    稍懂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一直是依靠核聚變源源不斷的產生著巨大能量,我們才能夠得到它的光和熱。太陽中心溫度只有1500萬℃,就可以維持源源不斷的核聚變。可一些科學報導總說,現在正在試驗的可控核聚變溫度達到了1億℃,這又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可以像太陽那樣,用較低溫度實現可控核聚變,這樣不是容易很多嗎?
  • 冷聚變研究還應被冷眼相待嗎 ---NATURE、SCIENCE最新快訊
    然而,對這一現象進行可靠、可重複的再現嘗試卻屢告失敗,學術界對這一說法更加懷疑,並有效地取消了該學科的進一步研究資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Curtis Berlinguette和同事想考察在何種條件下,最有可能實現假設所提出的異常熱效應和核效應。他們希望能為這場爭論補充一些信息;如果真的能發現冷聚變的證據,他們還能為外部審查提供可靠的參考實驗。
  • 鐵元素為什麼無法繼續聚變?那麼比鐵重的元素又是怎麼來的?
    現在我們知道宇宙在138億年前起源於熱大爆炸狀態,也就是一個溫度、密度、能量非常高的狀態,這個狀態又來自於宇宙暴漲階段,在暴漲階段,宇宙空間以指數膨脹的方式迅速的擴張,暴漲結束後,真空能量衰變到物種和輻射中,產生了我們在標準模型中已知和未知的所有基本粒子。
  • 科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為「何方神物」?
    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記者馮玉婧)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安裝啟動儀式28日在法國舉行,本次啟動的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託卡馬克裝置安裝工程,該舉引來全球關注。那什麼是ITER計劃?託卡馬克裝置又是什麼?中國在ITER計劃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 在地球上「種太陽」:一文讀懂核聚變和ITER的前世今生
    與此同時,一系列的伴隨性問題也冒出來了,比如:什麼是核聚變,什麼是熱核聚變,什麼是受控核聚變,什麼是託卡馬克裝置?  在介紹ITER計劃之前,大致了解核聚變研究和及其歷程是有必要的。  一、核聚變簡介  首先,按照定義:核聚變,即輕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結合成較重原子核(例如氦)時放出巨大能量。
  • 核聚變伸手可及?
    本報訊 據1月29日的《科學》雜誌報導說,最近在美國加州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in Livermore所作的實驗使得研究人員距離慣性聚變點火(這是加溫並壓縮一種燃料的策略,它可使科學家們在未來掌控核聚變的強大能量
  • 一個理論的提出,推翻太陽核聚變說,或許太陽存在高等文明
    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進一步認為,太陽上不可能有生命,因為在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人類認為太陽可以發光和熱,因為它已經經歷了核聚變。正是因為核聚變產生的光和熱輻射到地球上,我們才能感受到太陽的溫暖,滋養地球上的萬物。
  • 宇宙中所有元素,最終都會變成「鐵」嗎?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宇宙中所有元素,最終都會變成「鐵」嗎?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我們知道,組成這個宇宙的的許多元素,都是經過劇烈的核聚變反應而形成的。在宇宙最初誕生於一場大爆炸的時候,宇宙當中的元素就只有氫元素(H)和氦元素(He),到後面這些輕元素陸續在特定的條件下,繼續發生核聚變反應,才生成了如今元素周期表上大部分的元素,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鉀鈣……那麼宇宙當中的所有元素,最終都會演化成為鐵元素(Fe)嗎?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 解讀太陽核聚變全過程,原來核物理如此簡單!
    它的質量是地球的30萬倍,是太陽系中熱、光和輻射的來源,我們平時總是說:太陽聚變的過程是氫聚變為氦!一句話簡而代之。但是這樣說略顯不專業,中間省略了很關鍵的一些步驟,今天我們就來看下核物理下的恆星聚變。太陽所釋放的能量對我們人類來說就是天文數字。以下是一些關於太陽的事實:太陽的功率為4×10^26瓦,相當於10萬億的大功率發電廠一次滿負荷運轉時所發出的能量。
  • 我們的宇宙中最初的物質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其實問題的本質也是在問:我們的宇宙到底是怎麼來的? 很顯然,目前最流行的理論就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它創造了今天我們見到的一切。不過,如果你要問為什麼會發生宇宙大爆炸,這個問題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 恆星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比鐵更重的元素是如何形成的?
    而元素的形成和宇宙的演化以及恆星的演化等是分不開的,其中在我們已知的宇宙中,氫元素的含量是非常高的,在元素周期表中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這次我們要來討論一下元素周期表上元素來源,尤其是鐵之後的重元素。 宇宙中的元素 1869年,俄羅斯的一位化學家門捷列夫將當時發現的66種元素排列成了著名的元素周期表,還預言了新元素的存在以及其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