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頜骨脊椎動物祖先牙列特徵

2020-12-17 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頜骨脊椎動物祖先牙列特徵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11 23:12:35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Per Erik Ahlberg、Valéria Vaškaninová研究團隊合作取得新進展。他們發現頜骨脊椎動物的祖先具有邊緣齒列和多個真皮顎骨的特徵。2020年7月10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項成果。

他們用同步加速器顯微照相技術描述了所謂的棘索酸的化石牙列,這是系統發育最基礎的有牙齒的基顎脊椎動物,屬於Radotina、Kosoraspis和Tlamaspis屬(來自捷克共和國早期泥盆紀)。他們的牙列與節肢動物根本不同。它們靠邊緣,由臉頰骨或沿著頜骨邊緣的一系列短皮骨託著,並且像許多軟骨魚類(軟骨魚類)和鎖骨魚類(黑骨魚類和四足動物)一樣,舌側添有牙齒。他們提出這些特徵是所有頜骨脊椎動物的祖先具有的。

據了解,現存魚類和陸地脊椎動物的牙列在牙齒替換的模式和類型上都不同。有人認為,共同的祖先很可能具有類似於節肢動物的非邊緣、放射狀排列的牙銼,節肢動物是早期的裝甲魚類。

附:英文原文

Title: Marginal dentition and multiple dermal jawbones as the ancestral condition of jawed vertebrates

Author: Valéria Vakaninová, Donglei Chen, Paul Tafforeau, Zerina Johanson, Boris Ekrt, Henning Blom, Per Erik Ahlberg

Issue&Volume: 2020/07/10

Abstract: The dentitions of extant fishes and land vertebrates vary in both pattern and type of tooth replacement.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the common ancestral condition likely resembles the nonmarginal, radially arranged tooth files of arthrodires, an early group of armoured fishes. We used synchrotron microtomography to describe the fossil dentitions of so-called acanthothoracids, the most phylogenetically basal jawed vertebrates with teeth, belonging to the genera Radotina, Kosoraspis, and Tlamaspis (from the Early Devonian of the Czech Republic). Their dentitions differ fundamentally from those of arthrodires; they are marginal, carried by a cheekbone or a series of short dermal bones along the jaw edges, and teeth are added lingually as is the case in many chondrichthyans (cartilaginous fishes) and osteichthyans (bony fishes and tetrapods). We propose th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cestral for all jawed vertebrates.

DOI: 10.1126/science.aaz9431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00/211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雲南曲靖發現4.2億年前古魚 頜骨與人臉骨骼相似 盤點滅絕海洋古生物
    這條在雲南省古老的志留紀地層中發現的古魚,被命名為「初始全頜魚」。這條魚代表著人類遙遠祖先的一個分支,它不但罕見地被完整保存下來,而且出人意料的古老。  市郊農田意外發現古魚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教授及其團隊,在近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提出這條「初始全頜魚」可能是最早「有臉」的生物。
  • 站在食物鏈頂端,卻長著最脆弱的牙齒:為何我們的牙如此不堪一擊
    在過去的30年餘年裡,我一直致力於研究現代人、人類祖先以及其他脊椎動物的牙齒。與現代人類不同,大部分脊椎動物都沒有牙列不齊或齲齒等牙齒疾病。人類祖先也很少患牙周病或智齒阻生。事實上,現代人的牙齒處於一個非常矛盾的狀態:牙齒是我們身體中最堅硬的部分,但也無比脆弱;牙齒化石能保存幾百萬年,而我們的牙齒卻不能陪伴我們一生;牙齒讓我們的祖先在生物圈中佔據了優勢地位,然而現代人的牙齒卻需要精心養護。這種矛盾基本上是在工業時代,才在現代人中出現的。對此,科學家的最佳解釋是,使我們的牙齒及頜骨演化至今的食物與現代飲食存在差異。
  • 雲南發現珍貴化石 「海口蟲」可能是人類祖先
    雲南消息 雲南澄江地區因為十幾年前發現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的化石群而聞名世界,不久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又在這一地區發現了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脊椎動物祖先的珍貴化石。這一重大發現在近期美國的《科學》和英國的《自然》兩家權威雜誌發表以後,引起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
  • 科學家們解析紐西蘭大蜥蜴的基因組,幫助我們深入了解脊椎動物
    紐西蘭的大蜥蜴 近日,來自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和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科學家們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深度解析了紐西蘭的原生爬行動物——大蜥蜴的基因組結構,並發現了有助於解釋所有脊椎動物基因組如何形成的模式
  • 鋅同位素分析,重建化石脊椎動物的飲食
    來自馬克斯·普朗克(MPI)進化人類學、化學和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JGU)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測試了一種新方法,即對哺乳動物化石牙齒琺瑯質中的鋅同位素進行同位素分析,發現它非常適合擴展我們對化石人類和其他更新世哺乳動物飲食的知識。 關於人類祖先吃什麼的信息主要基於骨骼和牙本質中結構膠原蛋白的碳和氮同位素分析。
  • 脊椎動物大腦起源研究獲進展
    在本周的《自然》(Nature)雜誌上,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在橡子蠕蟲(acorn worm)發現了一些調控脊椎動物大腦發育的遺傳進程。
  • 因為它,七鰓鰻甚至認錯了祖先
    此後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都想要搞清楚它究竟是什麼,卻一直沒有什麼頭緒,在這期間,「塔利怪物」還被從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到脊椎動物等,挨個動物分類歸類了一遍,它每一種類別都可以找到相似的特徵,卻都不屬於其中任何一種。
  • 我國科學家發現「混元獸」 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起源歷史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董瑞豐、嶽冉冉)我國科學家將一件在內蒙古發現的約1.26億年前的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並認為混元獸是人類等胎盤類哺乳動物的早期祖先,而此前被認為是袋鼠等有袋類哺乳動物祖先的中國袋獸,與混元獸同屬一支。
  • 此問題再一次讓科學家們吵翻了
    科學家們當然不想要這樣不確定的結論,因此爭論仍在持續。多年來,科學家們研究了數千個塔利怪物的化石,發現這些化石中都有一條細長的白線,他們認為這是脊椎。再結合其他特徵,科學家們最終把塔利怪物歸類為魚類。後來,科學家們又把塔利怪物與現代的多種魚類對比,認為它是七鰓鰻的祖先。
  • 從「牙尖嘴利」到「無齒之徒」鳥類到底經歷了什麼
    近日,我國科學家就通過探究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發現了它們躲過6500萬年前「大滅絕」事件的秘密。或許不少人會問,是不是所有古鳥類都有牙齒?鳥類的牙齒和它們的食性有著怎樣的關係?現代鳥類還會有一些類似牙的器官嗎?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科學家表示,人類的祖先可能並不是猴子,我們可能是從魚進化而來
    科學家們對此表示,人類可能是由魚進化而來的,而且進化過程看起來也是十分合理的! 其實人類的進化時間是十分的漫長的,考古學家表示在森林古猿也不是突然出現的,之還是有過一段人漫長的進化的,進化的起源可能源於 2.9億年前的魚類,很可能魚類才是頜口動物以及脊椎動物的祖先
  • 閱圖理解丨早期牙齒矯正能改善頜骨發育?
    注②|兒童上前牙和下前牙排列不齊發生機率較大,相對的後牙排列不齊發生機率較小其中,牙列擁擠、牙列稀疏、深覆蓋、深覆頜、地包天均屬於前牙排列不齊。6-8歲期間正常的咬合關係是:牙齒中縫對齊,上前牙蓋住下前牙三分之一,後牙形成尖窩相對和交錯咬合的關係。
  • 貓和狗的共同祖先
    在本月最新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上的一個研究中,比利時科學家對新近發現的食肉動物化石樣品進行了解剖學的描述,指出肉食性哺乳動物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大約5500萬年前。什麼是「食肉形」?由於缺少古新世(距今約6500萬年~5580萬年)和始新世早期(距今約5580萬年∼5200萬年,該時期蔬果繁盛,哺乳類迅速發展)的化石,食肉形動物的直接祖先是未知的,所以這一類群的很多特點還沒得到描述。喵星人和汪星人的共同祖先到底會是什麼樣子?科學家最早憑藉比利時Dormmaal地區發現的兩顆臼齒來描述這種動物—— 小古貓(』Miacis』 latouri)。
  • 蝙蝠的祖先是誰?考古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或許能找到答案
    一直以來,蝙蝠祖先是誰?蝙蝠到底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的呢?都是古生物學家非常感興趣的問題,研究這個問題,也是在研究地球生物的大進化歷史。首先,蝙蝠不是老鼠進化來的,也不是翼龍進化來的。翼龍,這名字聽起來很像恐龍裡的一種,但人家只是跟恐龍同時代生活而已;不過翼龍是第一種可以飛的脊椎動物,和蝙蝠一樣體上有毛,有和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
  • 翼龍起源謎團揭曉,誰是它的祖先?
    它們是繼昆蟲之後首批進化成具有飛行能力的史前脊椎動物,它們不僅僅會跳躍和滑翔,還通過拍打翅膀產生升力,在空中持續飛行。同時,翼龍骨骼是中空的,大腦較大,神經葉發達,骨骼上有多個峰冠,與飛行肌肉連接在一起。兔蜥龍是翼龍的祖先物種?藝術家描繪的兔蜥龍,位於圖像最前方。
  • 多生牙是怎麼回事?
    什麼是多生牙? 多生牙是人類正常牙列以外發生的牙齒。人類正常乳牙列有20顆牙齒,恆牙列有28-32顆牙齒。除此之外發生的牙齒即為多生牙。
  • 進化論的歷史:猴子不是我們的祖先,只是和人類有共同祖先
    在這方面,科學家漸漸失去了洞察力。的確,除了藝術史學家以外,我們科學家幾乎是使用圖像最多的學者。在科學會議上,「請放下一張幻燈片」已經超過「在我看來」,成為學術報告使用頻率最高的習語。不過,科學家慣於用文字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使用挑選的圖像,只是輔助的展示手段,處於從屬地位。沒有多少科學家會認為,圖像本身在內容方面固有其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