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氣舞是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推出的「接地氣兒」的新形式,是「倡導中華美學精神,推動美學、美德、美文相結合」的一項重要載體之一。其核心是弘揚健身氣功藝術之美,展現健身氣功的獨特文化底蘊,以符合中國人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和審美追求。氣舞具有使人「興」的超越功能,通過氣舞的藝術性把觀眾引入一個新的世界,即以一種審美的眼光來審視「氣功」域,使氣功的魅力與驚人便赫然眼前,王夫之所說的「性之生乎氣者」便由氣舞油然而生。氣舞「接地氣兒」的新形式創新絕非只是花樣翻新,而是打破學練者日常經驗的遮蔽性,還學練者一副新鮮的「兒童眼光」。用「兒童眼光」看氣舞,就會發現氣功的魅力與驚人,使學練者、觀眾等人群對氣功變得新奇而富有魅力,同時,喚起學練者、觀眾對氣功敏銳的感受。從而使司空見慣的群體項目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群眾的審美注意,使群眾注意到以前未曾注意到的形態、色彩和造型,來恢復群眾對氣功的敏銳感受及興趣,進而具有了新的感性,並以此來保持和強化對氣功的審美感。本文通過健身氣功具有美的屬性、氣舞是對美的再創造並通過功法展示、藝術表現等「陌生化」手法來創造一種「陌生的」效果,以此成為展現氣舞之美的「功勳」。
一、健身氣功氣舞是對美的再創造
健身氣功,從17年前的談「氣」色變,到現在熱議、熱捧中的氣舞及其「健身氣功上全運」,人們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健身氣功的觀賞性、藝術性的增強,尤其,氣舞,使健身氣功的藝術之美,推向了高潮。黑格爾說的好:「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誰能凸顯審美,誰就能掌握推廣普及的主動權。氣舞的出現,使人們對健身氣功的認知有了「解放」,以有利於還原於它的本來面目——「美在和諧」。健身氣功的養生本質在於保持「身心和諧」,因「和諧」而獲得「美」,不管這種「美」以何種方式表現,講會「亦有在焉」地遍布世界。
(一)功法展示
氣舞的藝術性,首先通過功法展示,來展現意氣形與音樂、背景的完美融合,並彰顯功法意境。這樣一來,氣舞變成了「召喚結構」,它不斷地向人們發出邀請,籲請觀眾進入它的視域。從展示的內容上來講,它應該是精選每套功法的動作、藝術核心的融合與疊加,使之錦上添花;從背景來講,背景更應該根據創編內容,而增設不同的動態畫面,比如有提踵、獨立並要求穩定的動作,不妨在背景中出現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高風亮節的聯想,學練者的「大氣」、穩定動作就會與蒼老勁拔的古松姿態成為一種「雙向交流」,畢竟,背景更容易接近觀眾,更親切,因而顯得更易理解。可以說美輪美奐的背景與功法動作的融合是比較容易喚起觀眾的審美動機,自然就會投以格外的審美注意力,來強化、提高了自己的審美意識,並會以極大的熱情去觀察、觀看。從自配音樂來講,功法、背景都要與音樂形成交流與互動,使觀眾的思緒遊弋與碰撞,在那充滿活力的動態過程中產生極強的審美活動。從自選服裝來講,服裝作為提升精神品質的飾物,服飾之美一直意在表現著人體動作之美,蘊涵著學練者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視覺效果。
由此,作為功法展示,強調更多的不是外在的表現、模擬功法的忠實、再現的可信等,而是內在生命意興的表達。至於怎樣表達內在,還需要功法形象作為載體,功法形象強調得更多的是動作的陰柔與陽剛而帶來的「中和」,而不是難度動作的崇高。功法必在圓正,氣力縱橫勻稱,凝神靜慮,給動態的觀眾帶來了和諧。這種和諧便是對觀眾的一種內在的訴求和召喚,內在生命的表達與意興。所以,功法形象的創編很重要,即「賦形」(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要得體。也就是說,從6種功法元素,看似無關聯的「無形」到「有形」的「構形」要得體、合理,具體而言,創編的秩序的組織是否合理、動作的融匯是否統一,呼吸調整是否順暢等,都可以作為判斷「賦形」的重要一環。演練者的「賦形」實質是通過不同的肢體所構成的「線」來完成的。觀眾就看演練者所構成「線」的水平及能力,一般來說,畫面貫穿著水平線的構圖,傳達出一種和平寧靜的氣氛;圓形構圖意味著一種完滿平和的氛圍,使得畫面既有變化又歸於統一等等。所以,功法中的弧形圓形、水平等運動所構成的「線」具有完全純粹的藝術意義,觀眾就能夠用心靈來體會這些線純粹的內在共鳴,來「獲得自己全部的內在力量」。
所以,功法展示是一個「賦形」的過程,需要與服裝、音樂的選擇及顏色上的搭配、背景主題密切配合,才可表達出內在生命意興的旨意。
(二)藝術表現
表現,從語義上說,表現指的通過行為或事物來呈現什麼;從藝術上說,表現乃中國古典藝術所具有的共同特徵,能表現人格,創造意境,表現這個概念涉及演練者的內在精神狀態如何通過特定藝術形式傳達出來。也就是說,演練者結合自身的人文背景、功法技術優勢、審美取向等因素的基礎上通過肢體語言將健身氣功的內涵展現出來,從而激起觀眾的審美情感、給觀眾以強烈的藝術享受。這種審美享受是演練者外在動作的展現和內在精神的表達的完美統一。在「一切藝術問題都必須涉及某種特殊的感情,而且這種感情一般要通過形式而被直覺到。」也就是說,功法動作的路線、形狀等並不是僅僅代表難度,而是帶有某種情感表現特性和象徵意義。LED動態背景是產生情感的基礎,因動態背景是一個虛擬的、想像性的情境,所以在此產生的情感不再是個體切身的、功利的情感,而是看到演練者的動作與動態背景的結合,將觀眾的情感體驗投射到對象中,不過這種情感,不應該是強烈的,而是溫和的中等強度的情緒狀態,其最終結果使演練者、觀眾更「虛靜」,中和強度的情緒狀態過後,內心更澄明虛空,平靜而安寧,即處於「空故納萬境」的狀態。
氣舞的創編應該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也是人文與藝術教育的結晶。在結構上更要凸顯對稱性。因對稱性產生著無限的美感,對稱之美主要表現在協調、條理、穩重、整齊、均衡上。這種美絕對不是雜亂無章,因而使觀眾在視覺上感到安寧、悅目、平和,產生出一種宏闊安穩的愉悅,從心理上給觀眾的感覺都是穩重均衡、莊嚴,產生著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對此,培根說的一語中的:「沒有一個極美的東西不是在均衡中有著某種新奇。」
總之,通過氣舞的藝術表現,能夠培養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維,把健身氣功隱藏的美展現出來,讓氣舞之美成為一種「功勳」,徹底地彰顯「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而時時刻刻發射強大的吸引力,以便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健身氣功氣舞的藝術價值
氣舞就是突破一些觀念陳規和傳統,不斷創新的必然選擇。沒有這個「新」就沒有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也就沒有氣舞那種千差萬別的個性風格和藝術表現形式,正所謂「人未嘗言之,而自我始言之」、「不隨世人腳跟」之壯舉。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當觀眾進入氣舞所營造的想像世界,也就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接受、認可或質疑了它所面對的藝術表現及其觀念,因而與特定的社會文化發生了精神上的關聯。氣舞蘊涵著演練者的創作意圖和情感體驗,所以它是一個有靈性和精神的對象,召喚著觀眾的意向性介入。只有當觀眾面對氣舞產生了特定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時,藝術的過程才能完成,進而把握到氣舞的獨特的意蘊和價值。氣舞的理論體系既簡單,又實用,畢竟,它由原來的功法要素創編而來,其理論體系有其基礎。恰恰理論的簡單化,更容易產生很深的美感,愛因斯坦說得好:「理論的前提簡單性越大,它所涉及的事物種類就越多,它的應用範圍就越廣,給人們的美感就越深」。氣舞,健身氣功藝術性的結晶,它不但能讓人的感官得到愉悅,還能使人的精神品質得到升華,這是一種從感性接受上升到理性接受的過程,此時學練者才能夠真正享受到「天地之美」賦予健身氣功的「真」、「天然」與「自然」。
從氣舞的本質來講,「教之以舞,所以均調血氣而收束其筋骸,條暢其精神而涵養其心術,是以血氣和平,耳目聰敏」(禮記會元》)。在這裡概括了「氣舞」的生理、心理、藝術本質。氣舞藝術的產生,是以生理、心理和諧為基礎的,進而提高學練者生命質量,提升學練者的人格境界,完善著學練者的精神理念,促進實現學練者的人生價值。可以說,在以後的發展中,氣舞表現出一種剛柔相濟、體態輕盈、含蓄、溫文爾雅的自然、天然屬性,產生出博大幽深的視覺效果,而具有永恆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