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被譽為AI人工智慧(計算機視覺)四小龍之一的雲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雲從科技」)科創板IPO審核狀態更新為「已問詢」,標誌其IPO進入實質審核階段。
據了解,AI領軍企業紛紛提速上市:雲知聲、雲從科技、雲天勵飛等紛紛進入科創板上市受理及問詢階段,並有望在今年上市,也將帶動人工智慧板塊更加收到關注。
這使得今年人工智慧板塊確定性更高。
產業龍頭集中上市,大規模商業用趨近
近幾年,我國人工智慧從基礎支撐、技術驅動再到場景應用都日漸成熟。今年板塊有望在政策紅利、產業成熟度的驅動下快速發展。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人工智慧發展深度觀察」報告稱,2020年,全球人工智慧產業規模約1565億美元,增長12%;其中,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大約3100億元,同比增長15%。預計2022年國內AI核心產業規模有望達到1573億元,複合增速58%,產業有望持續快速增長。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人工智慧也有望迎來政策紅利年。
此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同時,「建議」中還指出,「要瞄準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在列舉出的幾大前沿科技中,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被放在了前三位,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重要性上的優先級。
作為經濟轉型升級以及新基建的重要領域之一,人工智慧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在加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
展望未來幾年,人工智慧板塊將迎來快速發展,有望進入大規模商用階段,產業鏈龍頭公司將從中受益。
營收持續高增長 明確盈利時間表
人工智慧被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AI賽道的投資在2016年阿法狗擊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的比賽後被點燃,據人工智慧融資輪次數據,2016年,A輪及A輪前投資金額佔總投資金額的80%,成立於2015年的雲從科技享受到了這波AI投資紅利。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至今,雲從科技從一級市場共獲得了超30億元的融資金額,在資本的加持下,雲從科技將大筆現金投向技術研發,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20年1-6 月,雲從科技研發費用分別為0.59 萬元、1.48億元、4.5億元和2.47億元,佔各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2%、31%、56%和112%。
高研發投入也帶來了相應商業化成果,正如公司招股書中所示,人工智慧行業技術迭代快,技術的投入與升級是保持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手段。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雲從科技分別實現營收6453.37萬元、48411.34萬元、80734.72萬元,2017年至2019年三年營收平均增長率達358.47%,處於高速增長狀態,據接近雲從科技的分析師透露,預計在2-3年後觸及盈虧平衡點。
雖然在經歷多年的AI投資泡沫後,資本對AI項目的追逐轉為理性。但此時擁有自我造血能力的AI公司就成了資本市場上的香餑餑。
實際上,雲從強悍的場景落地能力在招股書中也有體現。據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確認收入的項目數量由 2017 年的 273個增加至 2019 年的 2114 個。
典型的落地項目也比比皆是。
在今年9月份,雲從中標海關總署綜合應用項目,成為「海關總署2020年動態人臉識別綜合應用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據云從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的建設將全面助力中國海關推進科技興關及海關科技發展規劃,到2021年實現智慧海關基本建成,到2025年全面實現智慧海關,在關鍵領域領跑全球海關科技發展。
今年10月份,雲從中標廣州市南沙區衛生健康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信息基礎設施與智能化管控平臺建設項目,項目標的額為3.12億元。據了解,該項目是全球第一家從0到1由人工智慧公司主導建設的智能化醫院,自設計、規劃開始,就融入了智能化理念與相應規劃配套,是擁有「智慧基因」的智慧醫院 。
12月,雲從科技中標5.38億元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數字城市建設項目,項目總體建設任務圍繞天府大腦、智慧物聯平臺、智慧門戶、「城市治理」智慧應用、「生活環境」智慧應用、「產業經濟」智慧應用、「公共服務」智慧應用七大板塊展開。
此外,根據招股書顯示,在業務布局方面,通過多年技術積累和業務深耕,雲從科技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四大領域已逐步實現成熟落地應用,其中智慧金融領域公司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及核心應用已覆蓋六大國有銀行在內超過400家金融機構,智慧治理領域產品及技術已服務於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政法、學校、景區等多類型應用場景,智慧出行領域產品和解決方案已在包括中國十大機場中的九座在內的上百座民用樞紐機場部署上線,智慧商業領域產品和解決方案已輻射汽車展廳、購物中心、品牌門店等眾多應用場景,為全球數億人次帶來智慧、便捷和人性化的AI體驗。
「國家隊」標籤強化抵禦競爭的護城河
與其他三家AI獨角獸不同,雲從科技因孵化於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再加上政府基金的背景,故被業內稱為「AI國家隊」。
企查查信息顯示,雲從科技於2020年5月份完成的最後一輪18億元融資中,投資方包括中國網際網路投資基金、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工商銀行等產業投資與地方基金,這筆上市前最大的融資讓雲從科技在去年AI投資遇冷、融資低迷的環境下順利填充了彈藥。
不僅如此,在業務層面,「國家隊」的標籤也為雲從科技服務政府及國企帶來支撐。
招股書顯示,雲從科技為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在交通領域,雲從科技的技術已經陸續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浦東機場等機場內應用。
雲從科技創始人周曦在16、17年的採訪均提到過雲從三個堅守「只接受內資資本」、「中短期只做To B與To G業務」、「走人機協同路線」,正是這種戰略堅守,讓雲從只用了短短5年時間便成長為AI明星企業。
「三個堅守」展示了雲從科技戰略相對超前,在別人還視AI為工具時,雲從已經在規劃"AI共生"的發展路徑,同時,這種漸進式規劃更關注從1到10的應用和落地。「只接受內資資本」、「中短期只做To B與To G業務」決定雲從的發展速度,「走人機協同路線」則決定了雲從的發展方向。
財務和毛利率方面,雲從科技人機協同作業系統佔比逐年上升,從2017年的27.73%增長為2020年的46.61%,使得毛利率從2017年的36.79%上升為53.45%,整體營收能力優秀,呈快速增長趨勢。而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業務營收佔比從72.27%下降到53.39%。從營收可見,雲從科技的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已逐步進入收穫期,溢價能力穩步提升。
其中,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業務的毛利率更具優勢。由此可見,伴隨著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業務營收在雲從科技總體營收中佔比持續擴大,其盈利水平有望進一步獲得增強。
聚焦人機協同作業系統 佔據智能化生態入口
募集資金投向方面,雲從科技更傾向於應用落地。
此次上市,雲從科技擬募集37.5億元,用於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升級項目,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和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
其中,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升級項目偏向人工智慧的基礎性研究,輕舟系統生態建設項目旨在提高公司在雲計算場景下的系統部署能力,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的重點在於行業落地。
從各項目投入力度看,人機協同作業系統、輕舟系統與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綜合服務生態項目的投入相當,達到14-16億元左右。這似乎也體現了雲從科技「大步快跑」的基因:堅守平臺與解決方案,快速從1到10。
相比其他企業布局,雲從科技的選擇更接地氣,也更「穩健」。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認為,雲從推出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旨在建立自己的智能化生態,其邏輯和雲從當年用IBIS(集成生物識別系統)佔據銀行智能化入口,強勢建立金融行業護城河一樣。前期通過可擴展、可複製的大平臺、小功能進入行業,再通過不斷的迭代升級深入行業智能化場景,讓所有想要進入這些高門檻市場的廠商成為自己的生態夥伴,完成智能化的生態閉環。
同時張孝榮認為,從行業發展來看,「缺芯少魂」是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痛點,「作業系統」和「晶片」一樣重要,雲從科技是少數掌握「作業系統」的AI頭部企業。
從早期的混沌到如今的逐漸成熟,中國的AI行業進一步演變為了晶片、作業系統、AIOT三個主要的細分賽道。
在1999年美國搞癱了南盟通信系統後,時任國家領導曾有一句「缺芯少魂」的感慨。
芯指的是晶片,魂即是作業系統,在AI領域,「芯」與「魂」同樣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想必大家對於AI晶片並不陌生,畢竟在這個細分賽道上有著寒武紀、華為等眾多頭部公司。
而作業系統方面,相信大部分人都沒有聽說過,儘管在這個領域的頭部玩家比較少,但是其AI領域地位同樣毋庸置疑。
今天的中國,網信領域的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網際網路應用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長板突出,但中國網信領域短板同樣刺眼,首當其衝的就是基礎軟體領域薄弱,比如作業系統。
像如今我們經常使用的Windows、Android、IOS這三款2C領域的作業系統,都是國外系統。而AI領域以To B業務為主,AI行業作業系統擁有更強的專業能力特徵,與2C領域的系統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擁有更廣闊的前景。
一方面,在2C領域,幾乎被Windows、Android、IOS這三款作業系統壟斷了所有的市場,但是AI行業的作業系統競爭格局還沒有形成。更為重要的是行業的標準化尚未完全成型,深耕於行業作業系統的公司擁有持續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2C作業系統具有天然壟斷性,一旦前排優勢形成,後發突破難於上青天。但是AI行業的作業系統以To B業務為主,每個客戶需求千差萬別,由於極強的專業性特徵導致市場很難被壟斷,未來整體AI世界作業系統在可見的維度內(5-10年),會有多個作業系統並行蓬勃發展,發展趨勢更多的可能是互相融合。
雲從科技推出的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是運行在通用作業系統或雲作業系統之上,提供人機協同相關算力、算法和數據管理能力和應用接口的底層軟體系統,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中間件,2017年中間件主要市場營收就已經超過千億人民幣。
根據云從科技創始人周曦曾表示將通過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推動AI工程學,提升AI應用大規模普及的能力。
對此,Gartner高級研究總監呂俊寬有相同的認知,他認為:兩大趨勢的核心讓AI逐步走向大規模商用:一是AI可以用規模化生產的方式來降低產業使用門檻,使技術成本可接受,即「AI民主化」;二是AI可以與具體的產業場景相融合,達成可靠、可見、可信的良性收益,即「AI工程化」。
科創板設立對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意義與價值
高科技企業IPO,業績以及虧損從來都不是主要的參考方向。
這些公司基本都是新技術周期裡技術模式創新公司,看增長率,可以比直接看營收和淨利,更容易窺見其規模化落地的關鍵所在。
這可能是衡量技術創新到商業模式落地的一個合理方法。
對於上市後的預期展望,也會更真實。
科創板的初衷,就是扶持高科技企業,而高科技企業往往初期研發投入大,通常容易處於虧損狀態。
之前這種狀態不被媒體和大眾接受,所以諸多優秀科技公司——即便是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也不得不赴美上市。
但現在,科創板提供了一個機會。
在這個機會裡,讓技術創新或許能真正在中國長起來。
在過往的全球現代化進程中,特別是以信息科技和網際網路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始終是跟隨者,所有當前龐然大物的巨頭和企業,都是商業模式創新的產物,在此之前別人已經完成了技術模式創新鋪墊。
然而AI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這波創業公司都是代表。
人工智慧是新基建以及十四五的重點發展領域,隨著醫療、金融、網際網路、安防、教育等各個領域與人工智慧技術的融合發展,人工智慧成為下一代通用技術,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而人機協同將是人工智慧發展的必然趨勢。
本質上,雲從在推進人機協同生態體系建設的同時,也打造出了自身獨特的「雲從範式」,不僅抓住國家深化實施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更是成為了國家新基建以及十四五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