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和外向沒有高低之分,重要的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2020-12-16 大人物小故事

你知道嘛,世界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內向的人。我發過這樣一條朋友圈:「我真的是個內向的人,沒什麼事請少讓我說話。」對我來說,說話真的、真的、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

朋友說:「你別開玩笑了,你還內向,就沒人外向了。」我看著他們的評論,都是一臉不信的樣子,以至於我後面都沒解釋過這個話題了。有關外向的標籤:感情外露,熱情、活潑、開朗感情外露,熱情、活潑、開朗、善於交際、適應環境能力強,我一個都沒落下。

直到我後面看到一本書《The Introvert Advantage》(《內向者優勢》),我才知道自己是個內向的人。裡面是這樣描述內向者的:只在乎少數朋友,喜歡自娛自樂,參與社交活動會更大地損耗自身能量。

我真的很喜歡一個人待著,可以用病態來形容我對一個人待著的執念。我的前女友,因為我老是一個人待著,跟我分手了。後來,我反而覺得蠻開心的,因為一個人待著的時間變得更多了。這就是我,不是說沒有新鮮感了,而是真的想一個人待著,和別的無關。

我不喜歡大多數的社交活動,超過兩個人以後的活動都要考慮很久。我喜歡一個人讀書、看電影、逛視頻網站。如果有人邀請要和我一起參加社交活動,我可以做到活躍整個社交現場,完美完成整個過程,然後回家的時候躺上半天。但我去見想去的人的時候,我才能做我自己,可以不必勉強、不必努力,能夠保持我最舒服的樣子。我不是討厭所有人,但只喜歡能有共同話題的人,人大概就是這麼矛盾的動物。

老媽說:「你應該塑造一個樂觀、善於交際的形象,以後不許發這種朋友圈!」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內向不知不覺成了一件丟臉的事情。從小我媽就教育我,要做一個外向樂觀的人,她以為外向等同於人際關係好、人脈廣,生活上和學習上會更方便。可我是個內向的悲觀主義者,以至於長大後她還以為我是個笨拙的、有點自閉的人。經常教育我面對親戚朋友臉上要多掛著笑臉,能問候就問候,不要嫌麻煩。

小時候班級第一天都有自我介紹,第一個人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個樂觀外向的人,大家沒事可以找我多聊天。」於是,所有人的自我介紹都大同小異。如果我能回到過去,我一定會這樣介紹:「大家好,我是個內向悲觀的人,但我可以努力去和各位成為好朋友。」這樣一定就能避免很多不必的麻煩了吧。

出去工作的時候,有關簡歷的自我評價,我跟我媽吵了一架。她以為一定要寫自己是個外向的人,我本來寫的是:內向但具備社交技能的人。可悲的是,大多數HR也貶化了內向,我認為現實情況可能更加糟糕。我覺得交談適可而止並不尷尬失禮,假熱情不如真冷漠,滿嘴廢話說得什麼都跟喝湯一樣簡單不如適時沉默。

薩特說:「人是一堆無用的熱情。」我是個極度悲觀的個人主義者,我覺得人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也是孤獨的離去。你想用熱情去過這一生,也可以。你想去用冷情去過一生,也可以,我尊重你熱愛生活的權利。一個人活著不是去尋找另一個自己,去同化別人的。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如果我以後有了孩子,我一定會告訴他,內向和外向沒有什麼不同,沒有高低之分。

相關焦點

  • 人為什麼有內向和外向之分,內向就是不好的?
    這種情況通俗的話說,其實每個人內向也好,外向也好,其本性中,都是有兩個人格組成的:一個是外向的,一個是內向的。那麼既然如此,內向和外向,其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既然都是兩個反向人格構成,為何會有內向和外向的區別呢? 在這兩個人格中,一個是主要的,一個是輔助的。
  • 為什麼性格有內向外向之分,原因在於大腦中的它!
    本書將分為5篇解讀,今天是第2篇,通過上一篇的內容,我們解讀了人們對內向性格的三個誤區,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它與外向性格一樣,也是一種健康的人格;內向性格不等於害羞、敏感,外向性格的人也會出現這些現象;內向者有獨特的能量獲取方式,在低刺激,也就是在自己舒適的環境下,或是面對熟悉的人時,他們才會發揮出本身的活力。
  • 每個內向的人都有一些外向的時刻,學會這三招,不再害怕展示自己
    他把面向外部世界的行為稱為外向,指出外向性格的人易關注客觀事物,並且熱衷於社交,喜歡結交朋友和擴展對外界的認知,而內向的人則傾向於關注內心世界,對事情的本質和結果更感興趣,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主觀體驗和感受中。
  • 社交場合內向和外向的區別
    大家好,我是浮生,消除內向偏見,一切皆有奇蹟。前幾天,有個聽友問我如何區別內向和外向,今天說下我的看法,我前面講過內向和外向的生理區別是,體內D4DR基因一個較長,一個較短,而較短的是內向者。我曾經把內向和外向兩者在人群中的精神能量比喻成兩團火,它們的區別只是能量的吸收、保存、消耗方式不同。簡單一點說,內向者在安靜環境中吸收能量,在人群中消耗;而外向者則相反,他們在安靜中消耗,在人群中吸收。為什麼有人說我像個外向者?
  • 如何判斷自己的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到底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那小編在這裡就簡單的介紹一下經驗,希望能幫到大家。一、那內向的性格到底有幾種表現呢?1、不愛說話內向性格的人一般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不愛說話,不管別人發表什麼意見,內向性格的人都是保持沉默,或者就是一笑而過,一般不會有太多的語言,即使自己有話要說,但是都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2、性格比較孤僻不愛和別人交往,一般情況下都是喜歡獨來獨往,真正結交到好朋友,也是跟隨在好友的身邊,沒有太大的變化,喜歡的時候就話語很多,不喜歡表達的時候還是保持沉默。
  • 內向和外向只是性格特徵不同,內向並沒什麼不好
    袋鼠跳走,螃蟹橫行,而向日葵則喜歡迎著太陽,世界這麼大,物種成千上萬種,而人更是千變萬化。雖然世界上有近七十億人,但在我眼裡,人的性格就和指紋一樣,沒有完全相同的指紋,同樣沒有完全相同的性格。長久以來,人的性格大致劃分為兩種:外向和內向。
  • 內向的孩子沒有錯,強迫孩子外向的爸媽才有病
    是啊,誰不喜歡嘴甜會說話的人呢?不然你看為什麼上學的時候那個活潑的孩子總是人緣更好;工作的時候會說話自來熟的人也更容易受到領導和同事的喜歡。很多父母對自己內向的孩子恨鐵不成鋼,想著法子讓孩子變「外向」。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尤其是當幾個孩子聚一起時,別人家的孩子見人落落大方能說會道。
  • 遇到的人多了,那你喜歡和內向還是外向的人交朋友
    比如說親情和愛情,這樣的感情是生命中非常少的一部分。但是我們接觸最多的,還是友情。有的是從小到大都一直保持著深厚感情的,又有的則是後來認識,但也成為了知心的好友。和朋友在一起,也會有過吵架,有過矛盾。所以漸漸地,在自己心中就會知道哪些人是適合自己去交際的,哪些又是不適合自己的。在許多人口中,喜歡將一個人定位為外向或者內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你認為自己又偏向於和哪一類人交呢?
  • 心理學:性格內向和外向,那個更好呢,答案很意外
    其實對於性格的內向和外向本身就很難界定,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存在很多並存情況,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平常就是比較內斂的人,看上去沉默寡言、默默無聞,但是自己熟悉人群和環境中卻玩的很開;有的人用一句俗話說三棍子打不出一個屁來,但是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卻是侃侃而談,魅力無限。
  • 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快樂?
    另一種學習的地方有長桌子、沙發和舒適的靠椅,你可以輕易的縱覽全屋,看看還有誰在這裡。到圖書館其他地方去的人會經過這裡,他們免不了跟你搭訕幾句,你會選擇哪個地方?在這種情況下,你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你是一個外向型還是內向型的人。幾位研究者證實了這一現象。在喧鬧開放的地點學習的學生更可能是個外向型的人,而在獨自安靜的地點學習的學生更可能是個內向型的人。
  • 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獎勵
    其實我覺得這非常難,把自己從內向的人變成外向的人,除了神經元重新組合或者基因突變,否則我覺得這是一生都無法完全實現的願望——曾經看過這麼一條新聞,一小夥子不小心從自家樓上墜樓了,獲救並康復以後,性格大變,從前非常內向,後來忽然就變成了一個開朗外向的人——這種如同神話般的操作,不知道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機率有多大,而且我們萬萬不可嘗試
  • 性格內向和外向的人有什麼區別?
    「外向和內向是指人們從中獲得能量。外向型的人通過在更大的人群中進行社交活動,擁有許多朋友,而不是一些親密的朋友,而內向型的人則通過獨處或與一小群朋友相處來獲得活力。」最重要的問題不在於你的行為,而在於你在什麼環境中茁壯成長,並從中獲得能量。
  • 內向的孩子該不該變得外向?教育專家:別逼孩子外向
    它有好壞之分嗎?內向的孩子就能被定義為loser嗎?前一段時間,陶虹在一檔節目中講到女兒的一件小事,被無數網友點讚。自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必修課,而性格自信,就源於,我不願讓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失望,我不想改變,更不需要改變!
  • 外向:纏繞孩子一生的性格詛咒
    01 我們常說的「內向」「外向」究竟是什麼內外向的說法由來已久,它們作為性格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被很多心理學家定義並研究過。每個人都具有內向和外向的性格特徵,但偏向不同,人們會沿著自己傾向的特點發展出個人行為、技巧和態度,而每一種傾向也都存在著自己的潛能和潛在的盲點。簡言之,如果把內向和外向看作一條線段的兩個端點,那麼我們天生就擁有這兩個端點,不過是在出生時被設定為更靠近左邊還是更靠近右邊(更偏內向還是更偏外向)。
  • 性格內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
    內向的人,父母之路的確可能更艱辛為什麼說,內向的人會比外向的人在父母之路上更辛苦?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和精力補充方式不一樣。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一書裡這樣闡述內向和外向這兩種性格:不同人的興趣和關注指向不同,指向內部的叫內向,指向外部的叫外向。每個人身上,都會同時具備這兩個特徵,但佔比不同。
  • 性格內向 VS 性格外向
    「內向」這個詞通常被人們認為是一個缺點。「外向」的人似乎更受人歡迎。然而內向和外向並不是兩個非此即彼的選項,更像是一條顏色從淺到深漸變的色帶,色帶的一端代表內向,一端代表外向。我們每個人都位於這條色帶的一個點上,有的人更靠近代表內向的一端,有的人更靠近代表外向的一端。所以,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內向和一定程度的外向,區別只在於哪個多哪個少而已。
  • 性格內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
    內向的人,父母之路的確可能更艱辛為什麼說,內向的人會比外向的人在父母之路上更辛苦?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和精力補充方式不一樣。,是獨處,而外向者的充電方式,則更傾向於社交。所以小的時候,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發現並尊重孩子的天生氣質,因材施教,同時別把自己本身性格對孩子的影響力想的那麼重要。02、孩子內向,未來會不會更坎坷?
  • 標籤的毒害:內向與外向的粗暴二分
    在這種天然預設中,似乎就沒有「看情況」、「說不清」的選項了。我們總是喜歡貼標籤。比如一些星戰粉會和戀愛對象一起想像雙方在劇中對應的人物,並藉此給自己和伴侶貼上標籤。至於那些左翼活動家們,他們喜歡頗具嘲弄意味地根據某人更傾向於國家共產主義或更傾向於無政府主義給他人貼上標籤。
  • 外向性格比內向性格更受歡迎?我們對它有多大誤解
    「你的性格塑造了你,但沒有鎖定你。」而這句話是我在《性格拼圖:如何拓展自己的舒適圈》的封面上看到的。這本書它不僅是告訴你怎樣去區分不同的性格,更多的是教你利用自身優勢和障礙。找到適合自己放入生活方式。對於人際交往,並不是內向者或外向者的專屬領域,他們只是擁有不同的方式而已。2:內向者的貫徹力不如外向者我們會有一種錯覺,認為內向的人只喜歡安靜的場面,那就應該不會想要追求權力。但事實是,追求權力地位和宏偉目標是人的一種動機,這和人的性格無關。
  • 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好嗎?家長需要知道
    文/樂樂媽(本文是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和分享)佳佳今天12歲了,學習成績不錯,但是不愛說話,不喜歡熱鬧。學校有什麼活動基本不參加,也從來不參與班幹部競選。媽媽也經常鼓勵佳佳改掉內向的「缺點」,外向一些,多交朋友,但是佳佳沒有什麼改變。媽媽非常惆悵,擔心孩子太內向,以後發展受限,也擔心她會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