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嘛,世界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內向的人。我發過這樣一條朋友圈:「我真的是個內向的人,沒什麼事請少讓我說話。」對我來說,說話真的、真的、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
朋友說:「你別開玩笑了,你還內向,就沒人外向了。」我看著他們的評論,都是一臉不信的樣子,以至於我後面都沒解釋過這個話題了。有關外向的標籤:感情外露,熱情、活潑、開朗感情外露,熱情、活潑、開朗、善於交際、適應環境能力強,我一個都沒落下。
直到我後面看到一本書《The Introvert Advantage》(《內向者優勢》),我才知道自己是個內向的人。裡面是這樣描述內向者的:只在乎少數朋友,喜歡自娛自樂,參與社交活動會更大地損耗自身能量。
我真的很喜歡一個人待著,可以用病態來形容我對一個人待著的執念。我的前女友,因為我老是一個人待著,跟我分手了。後來,我反而覺得蠻開心的,因為一個人待著的時間變得更多了。這就是我,不是說沒有新鮮感了,而是真的想一個人待著,和別的無關。
我不喜歡大多數的社交活動,超過兩個人以後的活動都要考慮很久。我喜歡一個人讀書、看電影、逛視頻網站。如果有人邀請要和我一起參加社交活動,我可以做到活躍整個社交現場,完美完成整個過程,然後回家的時候躺上半天。但我去見想去的人的時候,我才能做我自己,可以不必勉強、不必努力,能夠保持我最舒服的樣子。我不是討厭所有人,但只喜歡能有共同話題的人,人大概就是這麼矛盾的動物。
老媽說:「你應該塑造一個樂觀、善於交際的形象,以後不許發這種朋友圈!」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內向不知不覺成了一件丟臉的事情。從小我媽就教育我,要做一個外向樂觀的人,她以為外向等同於人際關係好、人脈廣,生活上和學習上會更方便。可我是個內向的悲觀主義者,以至於長大後她還以為我是個笨拙的、有點自閉的人。經常教育我面對親戚朋友臉上要多掛著笑臉,能問候就問候,不要嫌麻煩。
小時候班級第一天都有自我介紹,第一個人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個樂觀外向的人,大家沒事可以找我多聊天。」於是,所有人的自我介紹都大同小異。如果我能回到過去,我一定會這樣介紹:「大家好,我是個內向悲觀的人,但我可以努力去和各位成為好朋友。」這樣一定就能避免很多不必的麻煩了吧。
出去工作的時候,有關簡歷的自我評價,我跟我媽吵了一架。她以為一定要寫自己是個外向的人,我本來寫的是:內向但具備社交技能的人。可悲的是,大多數HR也貶化了內向,我認為現實情況可能更加糟糕。我覺得交談適可而止並不尷尬失禮,假熱情不如真冷漠,滿嘴廢話說得什麼都跟喝湯一樣簡單不如適時沉默。
薩特說:「人是一堆無用的熱情。」我是個極度悲觀的個人主義者,我覺得人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也是孤獨的離去。你想用熱情去過這一生,也可以。你想去用冷情去過一生,也可以,我尊重你熱愛生活的權利。一個人活著不是去尋找另一個自己,去同化別人的。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如果我以後有了孩子,我一定會告訴他,內向和外向沒有什麼不同,沒有高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