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纏繞孩子一生的性格詛咒

2020-08-27 大頭心理

隨著疫情的緩解,「神獸」終於「歸籠」,家長也終於迎來了「解脫」(這裡請允許我為北京的家長們表達深刻的同情)。


可是不久後,我的一位朋友就急吼吼的給我打電話求助。


他家孩子是一個10歲的男孩,朋友非常注重培養他與人交往的能力,每天雷打不動的帶孩子到小區和別的小朋友玩耍,平時有飯局也儘可能帶孩子去,讓孩子多見見世面,也能更好的和人交往。之前效果還不錯,孩子和小朋友們關係融洽,見到陌生人也不怵,交流自如。


疫情期間,孩子被迫呆在家裡幾個月,朋友都擔心孩子被「憋壞」了,於是疫情警報一解除,她就立刻帶著孩子去小區「放風」。


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孩子怎麼都不願意出門去玩,朋友好不容易把他連拉帶拽的弄出了門,硬拉著往小朋友堆裡湊,可孩子待不了一會兒就嚷著回家。


為了鼓勵孩子「社交」,朋友特地給他買了球,讓他去院子裡和小朋友們玩,結果孩子拿著球自己在走廊裡玩得不亦樂乎。


看到這一幕,朋友「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怒斥孩子為什麼不去和小朋友玩。孩子答曰:不想。這讓朋友非常震驚,萬般無奈之下,找到了我。


我問朋友憤怒和無奈的原因是什麼,朋友坦言:這孩子怎麼就變內向了呢?之前他那麼外向的。


我繼續追問:你不能接受他變得內向是嗎?


朋友一下就頹了:內向的人吃虧呀,這個社會這麼看重人際關係,孩子內向的話就交不到朋友,將來怎麼辦?


說到這裡,朋友又列舉了很多「內向人士」的「悲慘故事」(這裡我之所以用引號將「內向人士」框起來,是因為朋友舉得好幾個例子都不是真正的內向性格的人,後面我們會講到),什麼御宅族、任人欺負卻無法反駁的老實人等等。


我算是聽出來了,朋友的擔心裏面包含了對孩子深刻的愛和對他未來的關心,同時也包含著對「內向」的誤解和「惡意」。


這讓我想到去年我接待的一位家長。她的孩子也是一個小學男生,幾天前班主任找到家長要反映孩子在校的情況,家長非常忐忑,準備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洗禮」。但出乎她預料的是,班主任對孩子的評價非常高,說孩子在學校很聽話,也不和同學們「同流合汙」,但是……家長本來「感激涕零」,要感謝班主任「不告狀之恩」,但這個「但是」一出,她就知道肯定沒好事了。


班主任「不負眾望」,拋出一個「重磅炸彈」:你家孩子乖則乖矣,好則未好,小學的男孩子太過乖巧聽話不是好事,這說明他不聰明不靈活,也就是太內向


為了孩子能夠更聰明活潑,家長還是應該讓孩子更外向一些。如果說有什麼能把家長徹底「擊沉」,那除了「孩子死亡」外,就是「孩子不聰明」了。


家長聽到班主任這麼說,感覺天都塌了,那一刻她忽然覺得那些能被班主任告狀的家長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家長,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01 我們常說的「內向」「外向」究竟是什麼


內外向的說法由來已久,它們作為性格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被很多心理學家定義並研究過。但真正把這對兒「雙生兄弟」進行系統定義和陳述的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卡爾·榮格


榮格認為人格動力推動人格的發展,心靈的能量來自外界或身體,心理能量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榮格根據心理能量是指向自身還是外界把人的態度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類型。


內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內部,易產生內心體驗和幻想,這種人遠離外部世界,對事物的本質和活動的結果感興趣。


外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傾向客觀事物,這種人喜歡社交、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具體事物感興趣。


其實,我們對內外向有很多誤解。根據榮格的理論,真實的內外向是:


一、內外向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的性格傾向,就像分別使用自己的兩隻手寫字一樣,都可以寫出來,但慣用的那隻手更加自然、容易、流暢、自在、汲取較少能量,寫得也更好,另一隻手更加不自然、困難、不流暢、笨拙、汲取較多能量,寫得也更差。


每個人都具有內向和外向的性格特徵,但偏向不同,人們會沿著自己傾向的特點發展出個人行為、技巧和態度,而每一種傾向也都存在著自己的潛能和潛在的盲點。簡言之,如果把內向和外向看作一條線段的兩個端點,那麼我們天生就擁有這兩個端點,不過是在出生時被設定為更靠近左邊還是更靠近右邊(更偏內向還是更偏外向)。


二、內外向不只是人際交往,它是一個人的能量偏好。


在榮格的理論中,內外向從來不單單表現在人際關係,而是「包羅萬象」的,同時內外向不僅僅是理論,其得到了神經科學的支持。


通過比較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興奮性,研究者發現,內向者大腦的興奮性強於外向者。也就是說,即使在萬籟俱靜的時刻,內向者的大腦也是「戲精本精」,內心戲不斷,因此外界刺激的進入會讓內向者的大腦「過分活躍」,以致「過載」。


相反,外向者因為平時大腦比較「懶」,不太活躍,因此需要尋找大量的外在刺激來讓大腦「清醒清醒」。這樣也就能看出,為什麼內向和外向的人在人際交往時有較大差異了。


因為與人交往是典型的刺激,而且還相當刺激,所以內向的人表示「打擾了」,而外向的人則「如魚得水」。同樣的,我們會發現,內向的人更喜歡安靜,更少去接觸新事物,更愛乾淨整潔等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大腦的偏好。


三、內外向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去調整的。


這是榮格及其後繼者提出的相當有趣的一個發現。


雖然內外向有先天的作用,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或者後天的努力、培養,內外向表現是可以發生變化的,也就是我們可以在內外向之間「反覆橫跳」。


榮格的女兒和合作者用成熟的量表測量了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內外向,結果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內外向表現會越來越不明顯,越來越中庸。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原本內向的人會表現出更多外向者的特點,而外向的人同樣如此。


道理其實很簡單,內外向本來就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完全內向或者完全外向的人很容易被社會「毒打」,打多了,人也就學乖了,開始調節傾向性,最後走到最適宜社會生活的「中間狀態」去。



02 「外向」如何成為孩子的詛咒


我們可能會在很多場合聽到家長說「外向點!」。例如:


讓孩子在親戚面前表演才藝但孩子「唯唯諾諾」或者「躲躲閃閃」時;

讓孩子扎進孩子堆兒裡但孩子拒絕時;

當孩子經常只和某幾個朋友玩耍時等等。


當家長這樣「指導」孩子時,其實傳達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一、孩子你不夠好。


你為什麼就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呢?你為什麼就是達不到我的期待呢?而家長認為孩子之所以要達到某個期待是因為現在孩子的表現不好,因此他應該改變。


久而久之,孩子會將家長的這種期待和評價內化成為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因為只有達到了家長的要求家長才會給孩子好臉,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長的愛。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青少年逼著自己去「外向」、「活潑」、「社交」,將是否能夠被很多人喜歡、有很多朋友作為自己的性格是否「外向」是否「好」的指標。最終,這可能進一步發展成討好型人格:為了獲得別人的喜歡和友誼不斷的掏空自己,滿足別人,其實,孩子不過是想努力成為家長眼中「外向」的人而已。


二、內向不好。


其實,內外向本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他們獲得能量的方式不同,對於內向的人,減少刺激的輸入是他的「充電方法」,而外向的人通過不斷尋求新的刺激獲得能量。


但因為社會對內外向性格本身的誤解,以及社會文化中強調「人際關係」的社會準則,讓內向被汙名化,將它和「不善交往」、「反應慢」、「不善表達和表現」、「陰鬱」、「脆弱」等負性特徵捆綁。仿佛只要被認定為內向,那這個人註定人際關係差、機會少、活得更艱辛。


但這其實是無稽之談,內向的人具有沉著冷靜、思想深邃、兢兢業業、堅持不懈等多種美好品質,只要使用得到,內向的人很容易取得世俗眼中的成功。


所以,不是內向不好,而是很多人不會用。



03 家長應該如何解除「詛咒」


《睡美人》裡,王子用一個吻解除了公主的詛咒,成功喚醒了公主和整個城堡的人,最後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塊。


其實,王子的吻就是愛,要解除孩子身上「外向」的詛咒,家長需要用愛去「吻醒」孩子體內「沉睡」的性格潛能。


只有這樣,整個家庭才會如城堡中人一樣迎來美好生活。


如何做到呢?


一、看到內外向性格的特點,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


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它們都各有優缺點。


外向雖然熱情、活潑,但專注力不夠,容易分心,思維跳躍以致無法深入;內向雖然安靜沉著,但靈活性不夠,容易被變化打擾。


當然,這只是非常籠統的介紹,無法涵蓋該理論的萬一,因此建議家長們可以多閱讀相關書籍,了解兩種傾向的特質,這一方面可以幫助你了解孩子,其實也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看到孩子的完整存在。孩子是一個複雜而整合的人,他不是能夠簡單被內向或者外向概括的,因此,除了看到孩子內外向的特點外,家長還需要看到孩子其他的特點。


二、靈活運用內外向


家長在了解孩子的基本傾向性後,需要做的不是改變,畢竟「強扭的瓜不甜」。


家長應該做的是肯定孩子的傾向性,並且為孩子搭建表達和展現其傾向性的舞臺,讓孩子體會到無論自己是哪種性格傾向,都能夠取得很好的成就。


例如,對於內向的孩子,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書籍或者科學類實驗,讓孩子能夠盡情的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當和孩子討論問題時,可以給孩子一定的思考時間,允許孩子「三思而後說」;


鼓勵孩子在家裡有更多的情緒表達等等。


而對於外向的孩子,多帶孩子去參加社交性的活動,為孩子提供各種他感興趣的物品或者玩具等等。


三、培養孩子的性格靈活性


前面我們講到,內外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最終我們都會走向中間的位置。但是,這個過程一定不是建立在否定孩子現有的傾向性的基礎上。對於性格,家長要做「加法」,而不是「減法」。


具體怎麼做呢?


不帶評判的為孩子提供拓展的空間和資源,允許孩子自由的使用這些資源去自主的拓展自己的性格。


「不帶評判」很重要,有些家長帶著孩子去參加聚會,這本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孩子人際交往技能(注意,這裡是技能,而不是性格)方法,結果整個過程中家長都在抱怨「你去和張阿姨說話呀!」「你怎麼總是一個人呆在角落呀!」等等,這些評價只會給孩子更大壓力,讓孩子更害怕和迴避社交。


而合適的提供資源的方式是什麼呢?


我舉一個我同事的例子。


我同事的女兒現在初一,小升初時被幾所知名中學「點招」,這背後除了家長的付出外,更重要的是,同事非常努力的為孩子發掘資源,尋找平臺,讓孩子去自由發揮。


例如,所有孩子想參加的活動或者比賽,只要家庭能負擔,他們都儘可能滿足,但過程中孩子表現如何他們卻不多過問。通過各種活動或者比賽,孩子結識了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現在孩子和人交往落落大方,那種「超脫內向外,不在外向中」的自信和能力讓人印象深刻。



講了這麼多,其實問題的本質是家長對孩子的高期待,而解決之道很簡單:


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讓孩子以他真實的樣子存在。


與君共勉!


相關焦點

  • 內向性格的孩子VS外向性格的孩子
    我們對於孩子的表揚很多時候都是,這個孩子性格真的活潑、開朗、陽光。於是我們家長每次都急不可耐的希望自己孩子更加活動,更加外向。其實性格真的無所謂好壞,好與壞只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外向:1、活潑2、好動3、善於溝通4、對任何事物都比較感興趣內向:1、安靜2、喜歡獨立空間3、不善於表達4、容易害羞這麼一對比起來,是不是家長們更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外向性格。
  • 性格內向的孩子和外向的孩子,哪種受歡迎?專家:跟性格無關
    很多孩子在出生之後他們的性格就已經固定了,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較內向,而外向的孩子似乎更受到大家的歡迎,所以內向的孩子往往在人群中都是被忽視的那個。但其實內向只是孩子的性格而已,內向的孩子平時也比較安靜,而且不太喜歡跟別人交流,很多家長因此想讓孩子變得外向一些,希望孩子能夠自來熟一些,所以會想方設法改變孩子的性格。
  • 不需要刻意讓孩子變外向,不同性格的孩子未來不同
    前言:現在的人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夠博學多才且知書達理,並且性格還要好,很多人在要求孩子的同時,往往都會讓孩子性格外向一些,覺得只有性格外向的孩子才會受到別人的喜歡,而且性格外向的孩子為人處事更好,很多人也將性格外向當成高情商的一種表現,可事實上,高情商並不等於性格外向,內向的孩子一樣也可以。
  • 孩子性格「內向」不是壞事,家長不必逼孩子變「外向」
    一說起孩子的性格,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是個開朗外放的性格。在很多人眼裡都認為只有性格外向的人才能更好交到朋友,如果自己家孩子是內向的性格很多家長就會愁眉苦臉,想著怎麼樣能把孩子變成善於交際的外向的人。難道所有孩子都要外向才能適應社會嗎?有部追蹤拍攝了長達十多年的紀錄片告訴我們的答案不是這樣的。
  • 外向的性格,碰上內向性格的人,兩個人可以做朋友嗎?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個人的感情經歷都是人的一生之中,最為獨特的東西。可是,大家要知道人和人之間的在性格上,都是不一樣的。就像人們常問的,內向的人可以跟外向的人做朋友嗎?對於這個問題上,就連當局人可能都不太清楚。不過旁觀者清,真實的情況,應當是這樣的。和外向的人做朋友有好有壞,好處就是:當你在飯局或者聚會上,有外向的入存在的時候。
  • 性格內向 VS 性格外向
    「外向」的人似乎更受人歡迎。然而內向和外向並不是兩個非此即彼的選項,更像是一條顏色從淺到深漸變的色帶,色帶的一端代表內向,一端代表外向。我們每個人都位於這條色帶的一個點上,有的人更靠近代表內向的一端,有的人更靠近代表外向的一端。所以,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中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內向和一定程度的外向,區別只在於哪個多哪個少而已。
  • 性格內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
    >性格內向,怎麼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該如何調節性格和帶娃之間的衝突?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一書裡這樣闡述內向和外向這兩種性格:不同人的興趣和關注指向不同,指向內部的叫內向,指向外部的叫外向。回到標題那個問題——「性格內向的父母,該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這其實是個偽命題,這個問題說明提問者已經默認「內向」是不好的,「外向」是好的,而且通過後天的「教」能決定孩子的「內向」或「外向」。
  • 孩子性格內向並不是壞事,而家長強迫孩子變得外向,才可能是壞事
    文/每天育兒的媽媽說起孩子的性格,相信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性格開朗外向,都不希望孩子變得內向。看著孩子內向的性格,家長也會感到憂愁,覺得孩子內向,長大以後進了社會將會吃虧,而且也難有大發展。孩子性格內向不可怕,可怕是家長強迫孩子變得外向。
  • 性格內向的父母,如何教出外向活潑的孩子?
    「跟家長融不到一起,啥消息我也得不到,耽誤孩子前程怎麼辦?」「孩子要是受我影響,也變得這麼內向,該怎麼辦啊?」……這也讓常爸思考起這個之前從未想過的問題,我們看到的那些「別人家的爸媽」好像都很多才多藝,能言善辯,但本身就不愛表達的,性格內向的人當了父母,該如何調節性格和帶娃之間的衝突?
  • 開朗與否不是判斷孩子性格優劣的標準,不必逼內向的孩子變外向
    一說起「孩子性格好」,家長那個們首先聯想到的一定是「積極樂觀」『、「陽光開朗」、「外向大方」等形容詞,仿佛只有擅長與人交際,長袖善舞才是「好性格」;而相對而言性格沉穩,喜歡獨處,不喜交際往往就成為了反面典型。但是否喜歡與人交流真的是判斷一個孩子性格優劣的標準嗎?
  • 孩子性格內向吃大虧?我到底該不該逼孩子變得外向一點?
    看到底下的討論後,聞達君隨手轉發給了身邊幾位寶媽,並問了她們一個問題: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內向性格還是外向性格而且大部分老師都相信,最理想的孩子應該是外向的,甚至是外向的學生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說白了,現在社會默認了內向是缺點,外向是優勢,所以無論是學生時代老師的評語,還是社會上的招聘需求,都在強化內向的劣勢。
  • 內向的孩子該不該變得外向?教育專家:別逼孩子外向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外向一點,活潑開朗,能言善辯,人見人愛。他們大都認為,外向的孩子在生活中更招人喜愛,走上社會也更「吃香」。畢竟現實是,當你走上工作崗位,光靠實力是不夠的,還要有優秀的人際交往能力。所以很多家長經常對那些內向的孩子說,「你要變得外向一點,不要整天悶悶的,要多交朋友......」。
  • 性格外向就是「愛交際」?我們對「外向」可能也有點誤會
    隨著科學的發展,「性格內向」逐漸得到了社會的正名,從原本的「動不動就害羞」「不愛說話」,漸漸變成大家心中的「冰山朋友」「內心很真誠」。那麼「性格外向」呢?它真的就只是通常概念中的「喜歡交際」「愛出風頭」嗎?
  • 是性格外向的人適合當老師,還是性格內向的人適合當老師?
    我覺得都合適的,性格內向還是外向跟是不是要去當老師沒有大的聯繫。每個行業都有不同性格的人,或許說內向或外向不適合做某個行業,但是教師不是這樣的。是外向還是內向不是教師這個職業必須具有的要求。我不是教師以前,性格還是很內向的,包括現在我在學校以外的地方,有時候也會表現得比較內向。但是我自從當了教師以後,在講臺上簡直是能說會道,雖然不是口若懸河吧,但是慢慢練就了三寸不爛之舌。我本身也願意去親近孩子,能說能笑,還能一臉嚴肅。我和孩子之間也能打成一片。所以我覺得我做的挺好的。
  • 電視劇《拯救少年犯》:家長的偏見,毀了孩子的一生
    漸漸地,小女孩的媽媽因為焦慮而變得抑鬱寡歡,甚至天天在孩子面前說她不想活了。終於在有一天,女孩的媽媽站電線都纏繞在了自己的身上,剛好丈夫下班,他將電線接上電,打算看電視,殊不知,這電線的另一頭纏繞的是自己的妻子,妻子當場被電擊中身亡。丈夫要上班,小女孩被送到的姥姥家裡,由於姥姥不知道具體的情況,對小女孩的爸爸存在著偏見。
  • 外向?是什麼在影響著你的性格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外向的人偏向於能說會道,善於交際;內向的人就不善表達,羞於展現自己。人們常說,不同的性格適合不同的工作崗位,真的是這樣嗎?人的性格是由什麼決定的,受什麼因素影響?關於人類的性格到底是什麼決定的,科研人員給出了相關的研究結果。在生理層面,內向外向者最主要的不同在於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系統的差異。多巴胺能給人短暫而強烈的愉悅感,讓人更熱情衝動,而乙醯膽鹼的作用則更為溫和持久,讓人體驗到放鬆和滿足。多巴胺是大腦釋放的一種神經化學物質,會促使人去尋找外部的獎勵、刺激。而乙醯膽鹼系統的激活則會讓人有更多的同情心、反省力和情緒體驗。
  • 內向性格VS外向性格大PK——心理學:哪種性格更好?
    性格,是一個人很重要的特質。在性格的各項因子中,內向與外向,是最常被人們談及與討論的項目。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因此,在日常生活與社會交往中,內向性格往往更容易被貼上一些負面的標籤。,在他的著作裡,內向與外向是一個連續體,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具備了內向與外向的成分,而每個人的傾向會有所不同。
  • 外向性格比內向性格更受歡迎?我們對它有多大誤解
    內向或者外向,只是性格拼圖上的一小部分,而這張性格拼圖決定著我們的發展方向等等,性格受到三大因素的影響。影響性格的三大因素生物遺傳科學家能夠通過剛剛四個月大的嬰兒預測這孩子將來是內向性格還是外向性格。而人不可能只生活在窄小的家庭裡,會和社會接觸,也就會對性格發展產生影響。我們人類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能夠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家長的引導,文化教育都對塑造我們的性格產生影響。個人意識的探尋內向和外向的性格可以影響我們,但不能決定我們。
  • 內向性格、外向性格、中性性格哪個更適應當今社會
    我本人就是一個天生性格內向的人,從上小學時就不愛和同班同學說話,上課時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會莫名的緊張,經常性的趴在桌子上躲避老師的目光,參加集體活動時是最不積極的一個,想方設法的躲避人群。可是內向的人在當今社會混的真的不好..............性格決定命運,內向的人人脈不廣、朋友不多、資源不足等等因素導致掙錢的方法沒有性格外向的人機會多,就算有機會也必須和很多人打交道才能發展事業。
  • 比「性格內向」更可怕的是「權力外向」
    黃紅畢業於中國人大保險專業,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專業考試、面試和體檢,面試和總成績排在青海保監局專業監管崗位第一,後被告知性格內向取消錄用。另2名考生也被拒錄,原因為協調能力弱和年齡太小。對此,青海保監局負責人稱招錄符合要求,經得起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