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的緩解,「神獸」終於「歸籠」,家長也終於迎來了「解脫」(這裡請允許我為北京的家長們表達深刻的同情)。
可是不久後,我的一位朋友就急吼吼的給我打電話求助。
他家孩子是一個10歲的男孩,朋友非常注重培養他與人交往的能力,每天雷打不動的帶孩子到小區和別的小朋友玩耍,平時有飯局也儘可能帶孩子去,讓孩子多見見世面,也能更好的和人交往。之前效果還不錯,孩子和小朋友們關係融洽,見到陌生人也不怵,交流自如。
疫情期間,孩子被迫呆在家裡幾個月,朋友都擔心孩子被「憋壞」了,於是疫情警報一解除,她就立刻帶著孩子去小區「放風」。
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孩子怎麼都不願意出門去玩,朋友好不容易把他連拉帶拽的弄出了門,硬拉著往小朋友堆裡湊,可孩子待不了一會兒就嚷著回家。
為了鼓勵孩子「社交」,朋友特地給他買了球,讓他去院子裡和小朋友們玩,結果孩子拿著球自己在走廊裡玩得不亦樂乎。
看到這一幕,朋友「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怒斥孩子為什麼不去和小朋友玩。孩子答曰:不想。這讓朋友非常震驚,萬般無奈之下,找到了我。
我問朋友憤怒和無奈的原因是什麼,朋友坦言:這孩子怎麼就變內向了呢?之前他那麼外向的。
我繼續追問:你不能接受他變得內向是嗎?
朋友一下就頹了:內向的人吃虧呀,這個社會這麼看重人際關係,孩子內向的話就交不到朋友,將來怎麼辦?
說到這裡,朋友又列舉了很多「內向人士」的「悲慘故事」(這裡我之所以用引號將「內向人士」框起來,是因為朋友舉得好幾個例子都不是真正的內向性格的人,後面我們會講到),什麼御宅族、任人欺負卻無法反駁的老實人等等。
我算是聽出來了,朋友的擔心裏面包含了對孩子深刻的愛和對他未來的關心,同時也包含著對「內向」的誤解和「惡意」。
這讓我想到去年我接待的一位家長。她的孩子也是一個小學男生,幾天前班主任找到家長要反映孩子在校的情況,家長非常忐忑,準備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洗禮」。但出乎她預料的是,班主任對孩子的評價非常高,說孩子在學校很聽話,也不和同學們「同流合汙」,但是……家長本來「感激涕零」,要感謝班主任「不告狀之恩」,但這個「但是」一出,她就知道肯定沒好事了。
班主任「不負眾望」,拋出一個「重磅炸彈」:你家孩子乖則乖矣,好則未好,小學的男孩子太過乖巧聽話不是好事,這說明他不聰明不靈活,也就是太內向。
為了孩子能夠更聰明活潑,家長還是應該讓孩子更外向一些。如果說有什麼能把家長徹底「擊沉」,那除了「孩子死亡」外,就是「孩子不聰明」了。
家長聽到班主任這麼說,感覺天都塌了,那一刻她忽然覺得那些能被班主任告狀的家長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家長,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內外向的說法由來已久,它們作為性格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被很多心理學家定義並研究過。但真正把這對兒「雙生兄弟」進行系統定義和陳述的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卡爾·榮格。
榮格認為人格動力推動人格的發展,心靈的能量來自外界或身體,心理能量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榮格根據心理能量是指向自身還是外界把人的態度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類型。
內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內部,易產生內心體驗和幻想,這種人遠離外部世界,對事物的本質和活動的結果感興趣。
外傾型人的心理能量指向外部,易傾向客觀事物,這種人喜歡社交、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具體事物感興趣。
其實,我們對內外向有很多誤解。根據榮格的理論,真實的內外向是:
一、內外向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的性格傾向,就像分別使用自己的兩隻手寫字一樣,都可以寫出來,但慣用的那隻手更加自然、容易、流暢、自在、汲取較少能量,寫得也更好,另一隻手更加不自然、困難、不流暢、笨拙、汲取較多能量,寫得也更差。
每個人都具有內向和外向的性格特徵,但偏向不同,人們會沿著自己傾向的特點發展出個人行為、技巧和態度,而每一種傾向也都存在著自己的潛能和潛在的盲點。簡言之,如果把內向和外向看作一條線段的兩個端點,那麼我們天生就擁有這兩個端點,不過是在出生時被設定為更靠近左邊還是更靠近右邊(更偏內向還是更偏外向)。
二、內外向不只是人際交往,它是一個人的能量偏好。
在榮格的理論中,內外向從來不單單表現在人際關係,而是「包羅萬象」的,同時內外向不僅僅是理論,其得到了神經科學的支持。
通過比較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腦興奮性,研究者發現,內向者大腦的興奮性強於外向者。也就是說,即使在萬籟俱靜的時刻,內向者的大腦也是「戲精本精」,內心戲不斷,因此外界刺激的進入會讓內向者的大腦「過分活躍」,以致「過載」。
相反,外向者因為平時大腦比較「懶」,不太活躍,因此需要尋找大量的外在刺激來讓大腦「清醒清醒」。這樣也就能看出,為什麼內向和外向的人在人際交往時有較大差異了。
因為與人交往是典型的刺激,而且還相當刺激,所以內向的人表示「打擾了」,而外向的人則「如魚得水」。同樣的,我們會發現,內向的人更喜歡安靜,更少去接觸新事物,更愛乾淨整潔等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大腦的偏好。
三、內外向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去調整的。
這是榮格及其後繼者提出的相當有趣的一個發現。
雖然內外向有先天的作用,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或者後天的努力、培養,內外向表現是可以發生變化的,也就是我們可以在內外向之間「反覆橫跳」。
榮格的女兒和合作者用成熟的量表測量了不同年齡段的人的內外向,結果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內外向表現會越來越不明顯,越來越中庸。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原本內向的人會表現出更多外向者的特點,而外向的人同樣如此。
道理其實很簡單,內外向本來就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完全內向或者完全外向的人很容易被社會「毒打」,打多了,人也就學乖了,開始調節傾向性,最後走到最適宜社會生活的「中間狀態」去。
我們可能會在很多場合聽到家長說「外向點!」。例如:
讓孩子在親戚面前表演才藝但孩子「唯唯諾諾」或者「躲躲閃閃」時;
讓孩子扎進孩子堆兒裡但孩子拒絕時;
當孩子經常只和某幾個朋友玩耍時等等。
當家長這樣「指導」孩子時,其實傳達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信息:
一、孩子你不夠好。
你為什麼就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呢?你為什麼就是達不到我的期待呢?而家長認為孩子之所以要達到某個期待是因為現在孩子的表現不好,因此他應該改變。
久而久之,孩子會將家長的這種期待和評價內化成為自己對自己的要求,因為只有達到了家長的要求家長才會給孩子好臉,孩子才能感受到家長的愛。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青少年逼著自己去「外向」、「活潑」、「社交」,將是否能夠被很多人喜歡、有很多朋友作為自己的性格是否「外向」是否「好」的指標。最終,這可能進一步發展成討好型人格:為了獲得別人的喜歡和友誼不斷的掏空自己,滿足別人,其實,孩子不過是想努力成為家長眼中「外向」的人而已。
二、內向不好。
其實,內外向本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他們獲得能量的方式不同,對於內向的人,減少刺激的輸入是他的「充電方法」,而外向的人通過不斷尋求新的刺激獲得能量。
但因為社會對內外向性格本身的誤解,以及社會文化中強調「人際關係」的社會準則,讓內向被汙名化,將它和「不善交往」、「反應慢」、「不善表達和表現」、「陰鬱」、「脆弱」等負性特徵捆綁。仿佛只要被認定為內向,那這個人註定人際關係差、機會少、活得更艱辛。
但這其實是無稽之談,內向的人具有沉著冷靜、思想深邃、兢兢業業、堅持不懈等多種美好品質,只要使用得到,內向的人很容易取得世俗眼中的成功。
所以,不是內向不好,而是很多人不會用。
《睡美人》裡,王子用一個吻解除了公主的詛咒,成功喚醒了公主和整個城堡的人,最後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塊。
其實,王子的吻就是愛,要解除孩子身上「外向」的詛咒,家長需要用愛去「吻醒」孩子體內「沉睡」的性格潛能。
只有這樣,整個家庭才會如城堡中人一樣迎來美好生活。
如何做到呢?
一、看到內外向性格的特點,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
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它們都各有優缺點。
外向雖然熱情、活潑,但專注力不夠,容易分心,思維跳躍以致無法深入;內向雖然安靜沉著,但靈活性不夠,容易被變化打擾。
當然,這只是非常籠統的介紹,無法涵蓋該理論的萬一,因此建議家長們可以多閱讀相關書籍,了解兩種傾向的特質,這一方面可以幫助你了解孩子,其實也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看到孩子的完整存在。孩子是一個複雜而整合的人,他不是能夠簡單被內向或者外向概括的,因此,除了看到孩子內外向的特點外,家長還需要看到孩子其他的特點。
二、靈活運用內外向
家長在了解孩子的基本傾向性後,需要做的不是改變,畢竟「強扭的瓜不甜」。
家長應該做的是肯定孩子的傾向性,並且為孩子搭建表達和展現其傾向性的舞臺,讓孩子體會到無論自己是哪種性格傾向,都能夠取得很好的成就。
例如,對於內向的孩子,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書籍或者科學類實驗,讓孩子能夠盡情的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當和孩子討論問題時,可以給孩子一定的思考時間,允許孩子「三思而後說」;
鼓勵孩子在家裡有更多的情緒表達等等。
而對於外向的孩子,多帶孩子去參加社交性的活動,為孩子提供各種他感興趣的物品或者玩具等等。
三、培養孩子的性格靈活性
前面我們講到,內外向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最終我們都會走向中間的位置。但是,這個過程一定不是建立在否定孩子現有的傾向性的基礎上。對於性格,家長要做「加法」,而不是「減法」。
具體怎麼做呢?
不帶評判的為孩子提供拓展的空間和資源,允許孩子自由的使用這些資源去自主的拓展自己的性格。
「不帶評判」很重要,有些家長帶著孩子去參加聚會,這本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孩子人際交往技能(注意,這裡是技能,而不是性格)方法,結果整個過程中家長都在抱怨「你去和張阿姨說話呀!」「你怎麼總是一個人呆在角落呀!」等等,這些評價只會給孩子更大壓力,讓孩子更害怕和迴避社交。
而合適的提供資源的方式是什麼呢?
我舉一個我同事的例子。
我同事的女兒現在初一,小升初時被幾所知名中學「點招」,這背後除了家長的付出外,更重要的是,同事非常努力的為孩子發掘資源,尋找平臺,讓孩子去自由發揮。
例如,所有孩子想參加的活動或者比賽,只要家庭能負擔,他們都儘可能滿足,但過程中孩子表現如何他們卻不多過問。通過各種活動或者比賽,孩子結識了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少年和他們的家長,現在孩子和人交往落落大方,那種「超脫內向外,不在外向中」的自信和能力讓人印象深刻。
講了這麼多,其實問題的本質是家長對孩子的高期待,而解決之道很簡單:
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讓孩子以他真實的樣子存在。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