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的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替孩子做很多的事:給四五歲孩子餵飯,穿衣服;將會走的孩子抱著或放在手推車裡出門;孩子和同伴鬧矛盾了,替孩子解決矛盾……雖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都表現出了要自己做事情的意願,在他們一歲多的時候,開始搶大人手裡的勺子要自己吃飯,兩歲多要求自己拉拉鏈,三歲多自己開始琢磨穿衣服……但是大人們往往出於自己的某些想法並沒有支持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這樣做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為什麼需要自己做事情:
首先,自己做事有助於孩子身體的協調
大家都知道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在他醒著的時候,他就會不停的動他的四肢,眼睛要看東西,跟隨媽媽的身影,接下來眼睛可以看到手,然後把手放到嘴裡去吃,再後來就抱著腳丫兒吃……這一系列的過程是這個小嬰兒在感知自己身體的存在,練習身體各部位的協作的過程。他通過用眼睛看到手的位置,再用嘴巴吃到手,來感受手是什麼樣子 的,怎麼抬放……從而知道手可以怎樣被用到。隨著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吃手,他的眼睛、嘴巴和手開始有效成熟的合作。就這樣他慢慢的認知並會使用他的腳……然後翻身、抬頭、坐、爬……做更多身體上的練習。練習的越多,身體各部位間的協作就越成熟,自己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就越強,他的身體就越靈活。一個身體靈活的人,在突發情況下才更容易進行躲閃和逃離。所以成人不能人為的阻斷孩子學習感知身體的某個環節,這樣會使小孩對自己的身體的那一部分保持陌生感,就是說他可能一直都不太會使用身體的這一部分。
其次,自己做事可以幫助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
李洪偉老師告訴我們,孩子經常運動身體可以讓他們的肌肉更有力量,比如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自己穿衣服,他的胳膊要用力,那麼就有效的鍛鍊了胳膊的肌肉;穿褲子,腿要用力,練習了腿的肌肉;提著重物走路,胳膊的肌肉和腿的肌肉都可以得到練習;拖地和撿東西,收拾房間,腰背部就要用力,鍛鍊到腰背部肌肉……肌肉越是有力量就會長得越結實緊湊,同時也會緊密有力的包裹在骨骼上,更好的保護骨骼。另外,長時間的行走和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不至於讓負面的情緒留在身體裡,浸染五臟六腑,阻塞血脈通暢,這就是為什麼身體經常處在動的狀態裡,人不容易生病,華德福理念中也告訴我們家務和運動可以療愈自己。
再次 自己做事是孩子內在的需要
學習過華德福理念的家長可能會了解這樣一件事情,0到7歲的孩子,他們主要發展的是意志力(7到14歲的孩子主要發展情感,14到21歲的孩子主要發展的才是思維)。意志力是什麼呢?意志力是一個人做事情的驅動力,它主要作用於四肢上。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七歲前的孩子總是會動來動去,不停的做事情。在華德福幼兒園裡會給孩子們安排特別多自由玩耍的時間,也是這個原因。孩子們通過自己做好的事情看到自己能做什麼,從而提升對自己的認識,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信。比如,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坐在地板上請求幫助:「誰能幫我穿一下鞋?」一個六歲的孩子看見了,只是源於他內在的這種驅動力走過去:「我幫你穿好嗎?」在得到允許後,他用自己的辦法幫弟弟穿上了鞋。然後他的心裡就會有一個愉快的體驗:「我能給弟弟穿上鞋。」……如果孩子的生活裡充滿了這種愉快的體驗:我可以搭一個漂亮的城堡;我們今天所有人一起把一大筐木頭抬進了另一個房間;我能抱動弟弟和妹妹;我可以收拾完整個房間……那麼他對生活就會無比的熱愛,因為是生活和這個世界給了他這樣的體驗。有自信,熱愛生活,就很容易成為幸福的人。
最後,自己做事情有利於孩子長大後構建自己美好的生活
大家有沒有一個這樣的體驗:如果你自己親自插了一瓶花,做了一頓飯,縫了一個娃娃,布置了一個房間……你是不是會對你自己的傑作情有獨鍾呢?如果別人也和你做了同樣的事情,你可能對別人的作品也很欣賞,但是始終喜歡你自己的?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是這樣的。因為,那是你,在那個當下的想法、實行、調整、決定、總結等一系列體驗的結果,也就是那個時候的全部的、積極的、智慧的那個你,你是因為很愛那個你,所以你才愛那個作品。正是因為這個作品是那個積極的你,它才會給你身邊的人帶來美好的體驗,他們會讚美房間和花瓶很漂亮,飯很香……感謝你的付出,而這一切也將會促使你做好以後的事情。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同樣需要這樣的機會。自己收拾的房間他們會更愛惜,自己做的飯菜他們會更喜歡吃,他們甚至會研究物品怎麼擺放、材料換一下會怎麼樣……這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慢慢的他們長大了,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婚後的家,一切都是他們自己創造的,他們會更加的享受和珍惜。如果他們自己家裡的事是別人幫忙做的,我想在他們的意識裡可能不感覺那是自己的地方,也不會非常珍惜。
所以,請給孩子自己做事的機會,如果你包辦代替的太多,孩子的內在意志力被你壓下去了,孩子就會認為「:所有的事情都理所當然是你該幹的。他還會有另外一個想法那就是:我自己什麼都做不了,所以我什麼都不用做,一切讓我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去做就可以了。然後你累的不行了,開始埋怨:孩子不知道心疼自己,都這麼大了也不知道幫自己幹點活。他幹活的驅動力都已經不在了,他習慣了自己什麼都不用幹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自信。
那是不是我們什麼事情都交給孩子做就完了呢?不是的。我們讓孩子做事的時候,要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就像你不能讓一個五歲小孩將五十斤大米搬回家。如果孩子硬要做可以讓他試一試,他自己就會知道這件事能不能做。如果你的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已經被你壓制了,那麼你就要努力喚醒他做事的欲望,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先從簡單的容易的做起,慢慢鼓勵增加難度,使孩子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最有效的一句話就是:「呀,你都能拿動一個蘿蔔啦!」「這是你自己收拾的嗎?太整齊了,我覺得比我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