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自己做事

2020-10-10 蓮花臺邊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替孩子做很多的事:給四五歲孩子餵飯,穿衣服;將會走的孩子抱著或放在手推車裡出門;孩子和同伴鬧矛盾了,替孩子解決矛盾……雖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都表現出了要自己做事情的意願,在他們一歲多的時候,開始搶大人手裡的勺子要自己吃飯,兩歲多要求自己拉拉鏈,三歲多自己開始琢磨穿衣服……但是大人們往往出於自己的某些想法並沒有支持孩子自己去做這些事,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這樣做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為什麼需要自己做事情:

首先,自己做事有助於孩子身體的協調

大家都知道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在他醒著的時候,他就會不停的動他的四肢,眼睛要看東西,跟隨媽媽的身影,接下來眼睛可以看到手,然後把手放到嘴裡去吃,再後來就抱著腳丫兒吃……這一系列的過程是這個小嬰兒在感知自己身體的存在,練習身體各部位的協作的過程。他通過用眼睛看到手的位置,再用嘴巴吃到手,來感受手是什麼樣子 的,怎麼抬放……從而知道手可以怎樣被用到。隨著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吃手,他的眼睛、嘴巴和手開始有效成熟的合作。就這樣他慢慢的認知並會使用他的腳……然後翻身、抬頭、坐、爬……做更多身體上的練習。練習的越多,身體各部位間的協作就越成熟,自己對身體的控制能力就越強,他的身體就越靈活。一個身體靈活的人,在突發情況下才更容易進行躲閃和逃離。所以成人不能人為的阻斷孩子學習感知身體的某個環節,這樣會使小孩對自己的身體的那一部分保持陌生感,就是說他可能一直都不太會使用身體的這一部分。

其次,自己做事可以幫助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

李洪偉老師告訴我們,孩子經常運動身體可以讓他們的肌肉更有力量,比如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自己穿衣服,他的胳膊要用力,那麼就有效的鍛鍊了胳膊的肌肉;穿褲子,腿要用力,練習了腿的肌肉;提著重物走路,胳膊的肌肉和腿的肌肉都可以得到練習;拖地和撿東西,收拾房間,腰背部就要用力,鍛鍊到腰背部肌肉……肌肉越是有力量就會長得越結實緊湊,同時也會緊密有力的包裹在骨骼上,更好的保護骨骼。另外,長時間的行走和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不至於讓負面的情緒留在身體裡,浸染五臟六腑,阻塞血脈通暢,這就是為什麼身體經常處在動的狀態裡,人不容易生病,華德福理念中也告訴我們家務和運動可以療愈自己。

再次 自己做事是孩子內在的需要

學習過華德福理念的家長可能會了解這樣一件事情,0到7歲的孩子,他們主要發展的是意志力(7到14歲的孩子主要發展情感,14到21歲的孩子主要發展的才是思維)。意志力是什麼呢?意志力是一個人做事情的驅動力,它主要作用於四肢上。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七歲前的孩子總是會動來動去,不停的做事情。在華德福幼兒園裡會給孩子們安排特別多自由玩耍的時間,也是這個原因。孩子們通過自己做好的事情看到自己能做什麼,從而提升對自己的認識,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信。比如,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坐在地板上請求幫助:「誰能幫我穿一下鞋?」一個六歲的孩子看見了,只是源於他內在的這種驅動力走過去:「我幫你穿好嗎?」在得到允許後,他用自己的辦法幫弟弟穿上了鞋。然後他的心裡就會有一個愉快的體驗:「我能給弟弟穿上鞋。」……如果孩子的生活裡充滿了這種愉快的體驗:我可以搭一個漂亮的城堡;我們今天所有人一起把一大筐木頭抬進了另一個房間;我能抱動弟弟和妹妹;我可以收拾完整個房間……那麼他對生活就會無比的熱愛,因為是生活和這個世界給了他這樣的體驗。有自信,熱愛生活,就很容易成為幸福的人。

最後,自己做事情有利於孩子長大後構建自己美好的生活

大家有沒有一個這樣的體驗:如果你自己親自插了一瓶花,做了一頓飯,縫了一個娃娃,布置了一個房間……你是不是會對你自己的傑作情有獨鍾呢?如果別人也和你做了同樣的事情,你可能對別人的作品也很欣賞,但是始終喜歡你自己的?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是這樣的。因為,那是你,在那個當下的想法、實行、調整、決定、總結等一系列體驗的結果,也就是那個時候的全部的、積極的、智慧的那個你,你是因為很愛那個你,所以你才愛那個作品。正是因為這個作品是那個積極的你,它才會給你身邊的人帶來美好的體驗,他們會讚美房間和花瓶很漂亮,飯很香……感謝你的付出,而這一切也將會促使你做好以後的事情。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同樣需要這樣的機會。自己收拾的房間他們會更愛惜,自己做的飯菜他們會更喜歡吃,他們甚至會研究物品怎麼擺放、材料換一下會怎麼樣……這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慢慢的他們長大了,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婚後的家,一切都是他們自己創造的,他們會更加的享受和珍惜。如果他們自己家裡的事是別人幫忙做的,我想在他們的意識裡可能不感覺那是自己的地方,也不會非常珍惜。

所以,請給孩子自己做事的機會,如果你包辦代替的太多,孩子的內在意志力被你壓下去了,孩子就會認為「:所有的事情都理所當然是你該幹的。他還會有另外一個想法那就是:我自己什麼都做不了,所以我什麼都不用做,一切讓我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去做就可以了。然後你累的不行了,開始埋怨:孩子不知道心疼自己,都這麼大了也不知道幫自己幹點活。他幹活的驅動力都已經不在了,他習慣了自己什麼都不用幹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自信。

那是不是我們什麼事情都交給孩子做就完了呢?不是的。我們讓孩子做事的時候,要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就像你不能讓一個五歲小孩將五十斤大米搬回家。如果孩子硬要做可以讓他試一試,他自己就會知道這件事能不能做。如果你的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已經被你壓制了,那麼你就要努力喚醒他做事的欲望,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勵。先從簡單的容易的做起,慢慢鼓勵增加難度,使孩子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最有效的一句話就是:「呀,你都能拿動一個蘿蔔啦!」「這是你自己收拾的嗎?太整齊了,我覺得比我做的好!」……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缺乏計劃、雜亂無章?抓住這幾條,讓孩子自己做主
    因此父母要明白,要讓孩子做事有計劃性,父母自己首先要學會合理安排。這裡的合理安排不光是對時間進行簡單規劃,而是要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合實際的,可操作的計劃。父母有了正確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帶領孩子一起前進。在潛移默化中去幫助孩子逐步培養起做事的計劃性。
  • 為什麼自己孩子做事磨磨蹭蹭,而別人家孩子那麼優秀?
    前言:很多人都說,自己家的孩子做事的時候總喜歡非常磨蹭。而別人家的孩子卻非常優秀,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太差勁了,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磨磨蹭蹭,做事總是非常懶散,有可能責任在你的身上,而不在於孩子自身。
  • 孩子做事拖沓磨蹭,如何來根治?提高孩子的做事效能勢在必行
    孩子是在一個家庭環境當中成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你做事的效率和你做事的方式方法無形中都會複製給你的孩子。回憶自己的生活場景,優化自己的做事流程,給孩子做良好的示範。先從自身的改變,再去要求孩子。第二,孩子做事的意願不強。孩子做事拖沓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孩子根本就不情願做這件事情。
  • 孩子做事太被動?父母利用「CAR」心理需要模型,培養孩子積極性
    但從第三天就開始嫌棄孩子了:「一放假就是玩,還不趕快去寫作業!」想必大部分父母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做事太被動,父母催一催,他就動一動;父母不催,孩子很少會積極主動去做。於是,很多孩子到了開學前一天,才火急火燎地趕作業。做事情拖延、沒效率,不僅影響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 如何培養孩子自己做事的習慣?
    文/雲朵老師 家長提問雲朵老師,我女兒今年6歲上小學了,現在在有意識的鍛鍊她自己做事,比如洗臉洗腳,她心情好了會自己洗,心情不好了就要我給她洗,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讓她每天都乖乖的自己洗呢?她其實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跟媽媽撒嬌,我們成年人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犯懶、也希望有人可以照顧自己呢!那如果她心情好的時候也讓媽媽幫忙洗呢?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有能力自己剪指甲,我還更喜歡讓老公給我剪呢,這是一種樂趣。所以孩子讓你做,其實更多的是希望你能多陪陪她,這跟前面文章我講的一個例子,一個女孩早上上學非要讓媽媽送是一樣的道理。
  • 孩子做事缺乏勇氣,在意他人看法,如何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主見?
    文/可馨育兒 導讀:有些孩子做事缺乏主見,很在意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做事要聽從別人的建議,沒有一點自己的想法,或者有自己的想法卻不敢表達付諸實踐,這也是缺乏勇氣的一種表現。生活中,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複雜情況,如果他們只會聽從別人的意見,沒有自己的主見,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主動性,對於以後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做事缺乏勇氣,在意他人看法,如何讓孩子擁有自己的主見?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在不妨礙他人的情況下,想要以何種方式生活是個人的自由。
  • 怎麼改變做事磨蹭的孩子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有些事情孩子沒法完成,那麼父母會幫孩子做很多,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孩子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但父母並沒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就這樣,父母越俎代庖,做了某些年齡段應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替孩子做的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在那磨磨蹭蹭。父母幫助孩子做太多,孩子自己就喪失了做事的機會,對於有些事情來說,需要鍛鍊孩子才能學會,但因為被父母包辦,所以喪失了獨立做事的機會。
  • 孩子做事總磨蹭,家長該怎麼辦?
    大多家長都會發現,很多時候讓孩子做點事情,他可能會應和一聲,但就是不行動,你再說一遍,他就會再應和,第三次的時候可能會表現出不耐煩,甚至需要家長多次的督促,才可能動身。這種方式我們當然絕對不贊成,有脾氣固然正常,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成熟地去透過現象看本質,那就是——為什麼孩子都喜歡磨蹭?除了懶佔大部分原因,還有不少思想上的不足,這需要家長們去引導孩子發現時間的價值,從而改正孩子的磨蹭習慣。
  • 孩子做事磨蹭,需要的不僅是方法,更重要的是家長思維模式的轉變
    想解決磨蹭的問題,家長與孩子需要提前達成一個共識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有的比較慢有的比較快,這些性格其實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在家裡的時候其實還不太明顯,可是等到上了學之後,他們在集體生活中,慢性子的孩子未必能跟上別人的腳步。
  • 改變孩子做事拖拉的小技巧
    開始要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想要用自己的方式和想法去處理事情,這個時候孩子自尊心會很強,很愛面子,也會因為愛面子會和大人頂嘴、對著幹,想用這樣的方式證明自己是對的,證明自己有能力。做事拖拉,也是這個時候孩子呈現的一個明顯特點。
  • 孩子做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3方法讓孩子做事情有韌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容易把孩子的這種行為叫做虎頭蛇尾或者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做事情虎頭蛇尾的害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者「虎頭蛇尾」的做事方式,只會把孩子拉進失敗的旋渦。而一個做事有始有終的孩子,才會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件事情,進而憑藉不斷的努力走向成功。
  • 孩子做事拖拉、稍有不順就發脾氣?你需要給孩子立界線
    我跟她說,你需要給孩子立界限,讓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讓他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沒有行為界限的孩子,就是我們所謂的熊孩子,你想讓你兒子變成這樣嗎?給孩子立界線,就是教孩子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進而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些需要從小訓練,讓孩子養成習慣。
  • 孩子做事沒有耐心,家長需要慢慢引導,這樣做才是對孩子最好
    通過這兩件事,她發現孩子做事很沒有耐心,做什麼都不願意堅持下去,可是她卻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說,怎麼去引導他們,今天小編就在這裡跟給大家一起分享一下。1、 任何事都讓孩子自己完成現在有不少的家長,都喜歡給孩子弄好一切,讓孩子直接用「現成的」,孩子根本就沒有參與事件的中間過程,家長總認為自己做就行了,讓孩子做事情,既沒有效率也做不好,還不如家長自己來。正因為家長的這種心理,其實是阻礙孩子耐心的養成的。
  • 養育需要邊界,家長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而父母如果懂得適當放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適應能力還有靈活應對能力就會變強,自然做事就能更有條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放下的是控制孩子的欲望,並且要放心大膽地多讓孩子去嘗試,對他們嘗試之後的結果進行表揚和鼓勵,這樣下來孩子才能學會自己拿主意,自己做事情。
  • 鼓勵孩子做事
    小雛雞聽了,就往蛋殼裡鑽,可是怎麼也鑽不進去,只是白白地碰傷了自己的翅膀。 這時,一隻小雛雞對母親說:「如果讓我們永遠呆在蛋殼裡,那你乾脆別把我們孵出來好了!」教子智慧 日本本田技術研究所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先生認為.「無所作為比失敗更可怕」。
  • 新疆婦聯【家庭網課】原來孩子這樣成長 | 孩子自己做事時總是...
    新疆婦聯【家庭網課】原來孩子這樣成長 | 孩子自己做事時總是「發呆」和「慢吞吞」怎麼辦?由中國兒童中心《0-6歲兒童心理發展與家庭教育指導手冊》課題組編著的《原來孩子這樣成長》中回答了100個0—6歲兒童家庭教育中的問題,並做成了小動畫,希望能成為家長的育兒好幫手!有關兒童家庭教育你還想了解些什麼呢?持續關注吧!
  • 孩子做事拖拉,如何讓孩子養成自律習慣,家長引導很重要
    每個孩子做事的順序不一樣,而且每個孩子做事的時間和做事的快慢也是不同的,所以要根據孩子的意見去設定計劃,當孩子覺得設定的計劃太過匆忙時,可能做的事情就不會那麼完美,所以為了給孩子制定一個好的計劃,就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做。
  • 「家庭教育」引導孩子有條理地做事
    一些父母經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做事缺乏條理。比如,不會整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用品,上學經常忘記帶課本,放學經常忘記帶作業,做什麼事情都丟三落四。父母幫他們將屋子收拾乾淨,將物品全部「歸位」,還經常嘮叨應該怎麼做,但是不出一兩天的時間,他們的屋子又會亂成一團。
  • 這樣做,孩子做事情才能有效率
    先娛樂還是先做事這道選擇題擺在面前的時候,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先工作,因為只有把工作完成,才能開開心心去玩。可如果把這個問題放在孩子面前的時候,孩子的答案多半是先玩耍再做事。同事就曾經和我說了一件發生在她孩子身上的故事。一個星期天,她問兒子今天想怎麼安排做事情的順序,兒子不假思索地告訴她,自己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而有一次寒假,她讓兒子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兒子把每天學習的時間都是定在九點之後。她們家每天起床的時間是七點,七點到九點可是有兩個小時的空檔時間呢。她問兒子,「九點之前還有那樣長的時間呢,你打算用這段時間做什麼呢?」沒等她說完,兒子就大聲地告訴她是「玩兒」。
  • 父母放手讓孩子做事,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昨天我們已經分析了父母包辦太多對孩子的影響,今天我們討論一下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受父母包辦的影響!首先,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做事我們總是會認為孩子還小,不會做事情,為了自己方便乾脆就幫孩子做了。那樣既省事又節約時間,可是你現在省事了,到了孩子上小學上中學,你還能這樣幫他嗎?當孩子上了中心,有的中學是需要住校的,你還能到學校裡面幫助他嗎?孩子在學校裡因為生活技能沒有經過練習,看到別的孩子都會的事情自己卻不會做,孩子的心理會是什麼樣的呢?如果時間長了孩子會漸漸的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