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解決磨蹭的問題,家長與孩子需要提前達成一個共識
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有的比較慢有的比較快,這些性格其實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在家裡的時候其實還不太明顯,可是等到上了學之後,他們在集體生活中,慢性子的孩子未必能跟上別人的腳步。
除了做事情慢之外,孩子拖拉還有一個很明顯的表現,那就是寫作業磨蹭,不管是什麼性格的孩子,大部分一遇到學習就會變得很慢。對於陪寫作業的家長來說這是一個大難題,不僅需要耗費很長時間陪著孩子寫作業,而且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都是無奈和著急。
孩子寫作業磨蹭無非就是那幾個理由,想去廁所,餓了渴了,這個筆用著不舒服,坐在那裡扭來扭去,一會看看這一會看看那。一道題盯著半天也不動筆寫等等。
其實面對這樣的情況,只是單純的催促反而可能會讓孩子在之後的寫作業過程中找出更多的理由磨蹭,甚至會影響寫作業的效率,即使寫得快了準確率也不高。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不喜歡學習的,因為玩能帶來快樂,而學習是枯燥而且會常常失敗的,他們只會考慮到眼前的快樂,而父母則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希望他們能夠克服困難,好好學習。
這就是家長與孩子思維模式的不同,導致的看孩子寫作業磨蹭著急上火的原因。從根本上兩個人的出發點就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面對孩子學習磨蹭這件事情上,家長怎麼看怎麼覺得不順眼,然後產生焦慮憤怒,將這些怒氣帶到監督的過程中,然後給孩子造成了壓力,之後就是更磨蹭或者馬馬虎虎應付作業,形成了惡性循環。
家長想要的是為孩子更加長遠的未來考慮,希望他們能夠抓緊時間努力學習,甚至是為了讓他們能早睡有良好的休息,希望他們能快一點。
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希望的則是在這緊張的當下,能夠馬上放鬆緩解內心的壓力和焦慮。在他們長大之後可能就能夠理解此刻家長的心情,他們頭腦中的理智會帶領他們規劃更加長遠的目標因此而變得自律。
但是現在作為年齡不大,社會閱歷幾乎為零的孩子來說,他們頭腦中並沒有那麼多的理智來控制自己現在就能自律地好好學習。
孩子看不到長遠,作為父母則不能只看到長遠而不理解孩子現在的心態,家長需要給孩子指引前進的方向,但不能因為達到目的而不顧現在孩子的心態,強迫他們學習。
家長和孩子需要達成共識,家長適當降低標準,讓孩子稍微能考慮得更長遠一些,家長希望做的和孩子能夠配合做到的如果距離更近一些,那麼雙方就能在一個更加和諧的氛圍中解決磨蹭這個問題。
當孩子做他們想要做的事情時,往往就不會有磨蹭的問題,比如說看動畫片,玩玩具,一定是說做就做從不猶豫。
之所以磨蹭那就說明現在做的這件事情並不符合他們內心的需求,但是又不得不做,於是只能用消極的磨蹭去應付這件事。
尤其在寫作業這件事情上,孩子能夠體會到的成就感遠遠小於挫敗感,總是大量的枯燥的難題,又或者是很多錯誤在前方等待著他,想一想都頭疼,又哪來的動力說做就做呢。
如果這個時候家長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態,只是為了他們的未來著想,催促,責罵甚至是說很多傷害孩子自尊的話,企圖用這些方式讓孩子能快一些,得到的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磨蹭就是一種消極抵抗,家長想要讓他們不磨蹭,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催促,而是要讓孩子從這件事情中獲得愉悅感,就會有做事的動力。要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找到能夠讓他們喜歡上這件事的原因,就像拴在驢子前面的胡蘿蔔。
既能讓孩子覺得有意思,又能符合家長的需求,其實孩子並不只是喜歡玩的,他們同樣也有想要有成就感,想要得到父母肯定的內心需求,其實他們內心是有想要學習的動力的,年紀越小的孩子就越渴望學習新的知識,做新的嘗試。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激發孩子想要學習和進步的力量,去戰勝他們心中的恐懼和逃避,以及對家長催促時候的憤怒感。
這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就是要讓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並且試著將這件事和他曾經做別的事情時候付出的努力聯繫起來,讓他們知道只要付出類似的努力也能夠收穫成功。
將孩子曾經成功的經驗遷移到眼前這件事情上,激發孩子的徵服欲和成就感,當獲得孩子能做好的承諾時,其實就已經能夠看到成功的希望了。
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能讓孩子獲得跨越困難的自信,下一次面對枯燥學習或者自己不喜歡但必須要做的事情時,也能夠用更加積極平和的心態去面對。
當孩子遇到不喜歡的科目的時候,枯燥和困難會讓他們不願意堅持,這個時候家長催促和指責只會讓他們更加厭學,而鼓勵和支持則會讓孩子樹立起戰勝困難的信心。等到他們真的戰勝了困難或者完成學習任務的時候,內心的成就感就會讓他們下一次再遇到這個科目時更有信心更有動力,而不是只想著玩和逃避。
想要改正拖延,家長要讓孩子用內心的成就感戰勝逃避心態。首先家長要和孩子達成一致共識,知道這個任務對於孩子來說是困難的,理解他們的內心,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表示理解更要顯示出支持他們的行為和語言,一旦孩子開始提速,就要及時給予鼓勵,讓孩子將做喜歡事情的勁頭用在這件事上,自然就會變得高效起來。
當下一次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就能拿上一次成功的例子去激發孩子內心的成就感和徵服欲,讓他們照葫蘆畫瓢地再用上一次的勁頭將這件事的困難戰勝,改掉拖延的毛病。
一旦孩子成功,家長就要馬上給予鼓勵和支持,當這樣的行為模式多重複幾次的時候,不用家長多說孩子自然就會延續同樣的行為去獲得成就感,不拖延地完成事情。
當孩子樹立起在做一件事上的信心的時候,就是他們解決磨蹭問題的最好解決方式。千萬不要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壓抑孩子內心的需求,強行讓他們聽話,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問題越來越嚴重,表面的聽話換來的是內心的叛逆,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埋下危機。更不能放縱孩子,只要孩子能做事,磨蹭一點沒有關係,如果小時候孩子沒有建立好做事的基本原則,長大了可能就會在這件事情上犯更大的錯誤,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學會自律,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將來不會有很好的成就。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需要的不僅僅是糾正他們的錯誤,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建立自我秩序感,學會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優勢去完成任務,建立良好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