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貽儒教授是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心境障礙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學系副主任、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
方貽儒,圖片來源於網絡
說得通俗一點,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是國內精神專科醫院的「四大巨頭」之一,而方貽儒教授則是這「巨頭」裡面的帶頭人,其學術和專業地位不言而喻。
最近,方貽儒教授及其醫療團隊受「渡過」平臺邀請,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普及抑鬱症、雙相障礙等常見精神心理疾病的知識。有興趣的讀者可關注「渡過」公眾訂閱號和服務號自行了解。
方貽儒教授的這次直播講座約1小時,整理成文約1.3萬字,篇幅較長,因此分為今、明兩天推出,敬請讀者們知悉。
我自己也抽空聽了方貽儒教授的講座,可謂感觸良多。自20世紀以來,精神疾病的總發病率不斷上升,精神疾病對全球造成的疾病負擔逐年增加,抑鬱症是其中最重要、最常見的一員。
方貽儒教授在講座中提供了新近的權威數據,據《柳葉刀》去年發表的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的患病率達到3%~5%之間;據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我國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了4000萬了。
而且,這個數據還是比較保守的。實際上,有很多抑鬱症患者有嚴重的軀體症狀,但未到精神心理科就診,而其它科室的臨床醫生又缺乏相關意識和知識,未能及時識別抑鬱症;還有大量患者因病恥感嚴重而怯於就醫。所以,我國抑鬱症群體的真實數量遠不止4000萬。
更嚴峻的是,方教授提到目前抑鬱症的自殺率約為15%~25%,也就是說每4-6個抑鬱症患者中,就有1個自殺成功!
所以,方教授特意提醒一定要注意抑鬱症患者有自殺意圖的特徵,除了患者直接流露出自殺念頭的徵兆之外,更要注意一些「隱蔽」的信號。比如患者的情緒驟然好轉,那可能是他們故意想讓身邊人放鬆警惕;又比如患者突然變得體貼、懂事,關心親朋好友,這可能是他們去意已決,帶著歉意做善後工作。
而我認為,家屬們還要提防抑鬱症患者因受到幻覺、妄想的支配,或因有偏執型人格改變(敏感多疑,容易把別人的好意當壞意)而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另外,嚴重抑鬱症患者的擴大性自殺也值得引起高度重視,否則將會對其家庭帶來毀滅性災難。
所以,抑鬱症的危害不容小覷,大眾一定要加強認識及防範,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過,如方教授所說,經過臨床和科研的長期經驗累積,抑鬱症已不再是洪水猛獸。我特別贊同方教授說的這句話:「抑鬱症不是癌症,抑鬱症也不是感冒,抑鬱症是一個可以被有效治療的精神障礙。」
看到國內頂級大咖在這方面的觀點與我的相同,心中不免有些感慨。很多人把抑鬱症比喻為「心靈的感冒」,如北京回龍觀醫院陳紅梅主任在直播講座中,也把抑鬱症比喻為「感冒」(像感冒一樣常見、可治、容易復發);還有很多人把抑鬱症比喻為「心靈的癌症」,突出其對個體的心身可造成致命的打擊,甚至認為是不治之症。
我和方貽儒教授都認為,前者的比喻太輕,容易讓人誤以為抑鬱症無足輕重,忽視了它的危害;後者的比喻太重,容易讓人以為抑鬱症是「絕症」,大大加重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壓力,不利於康復。
我個人認為,抑鬱症好比「心靈上的胃潰瘍」:症狀看似不重,但如果不重視可危及生命;有確切病因,主要是心理社會因素(根源是遭受疊加性的心理創傷),有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系統化幹預下可被治癒,甚至讓心身更健康。
還有另外一個講座中的小細節,也讓我甚為欣慰。方貽儒教授簡要介紹抑鬱症的不同表現時,提到「有的抑鬱症症狀是生氣的,憤怒的,比如說很多青少年的抑鬱症」。
如果我理解無誤的話,這就是我說的青少年抑鬱障礙常伴有的激越狀態,其本就屬於抑鬱症的一種類型。如果說一發脾氣、一憤怒就是易激惹,就是輕躁狂/躁狂的表現,進而診斷為雙相障礙,恐怕方教授也是難以認同的。
希望越來越多的精神科醫生能意識到這個問題,避免將「激越」當成「易激惹」,造成雙相障礙的過度診斷和「泛雙相化」。
但是,關於抑鬱症的病因上,我與方貽儒教授卻有不一樣的看法。方貽儒教授認為遺傳、天生易感因素在病因中佔有重要位置,就像地基不夠牢固的房子,遇到外界壓力時容易倒塌。
但我對此有所保留,我認為抑鬱症的病因主要是社會心理因素,主要是遭受過來自原生家庭、校園、社會及網際網路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這一點在我們推出的【抑鬱症】系列文章裡也有詳細闡述。
方貽儒教授在直播中還表達了對抑鬱症診療前景的美好願望:「如果說哪一天我們能夠找到抑鬱症的致病的病因在哪裡,是哪個物質或者是哪個基因,我們可以精準治療,可是這個路可能比較長。」
我個人認為,如果僅從生物學層面去尋找抑鬱症病因,這個思路南轅北轍。以往,SLC6A4基因一直被認為與抑鬱症存在很大的關聯,相關研究眾多。然而,一項樣本量達10萬人的全基因研究卻顯示,這個關聯並不存在。
關於抑鬱症的基因遺傳研究正在走進「死胡同」,越來越多學者承認該疾病是環境和生物相互影響的結果,而環境起到更關鍵的作用。所以,加強抑鬱症的社會心理因素研究,加強深度化的、專業化的心理幹預才是精準化治療的未來方向。
目前,抑鬱症的診療主要遵從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臨床指南,這對臨床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其作用值得肯定。但患者及家屬要明白,一些尚在探索階段、因未普及而未被列入指南中的方法及理論並不代表無效。
的確,有一部分心理幹預方法如精神分析,被循證醫學證實無效後自然遭到摒棄。但還有一些心理幹預方法尚處於探索階段,即使未被循證醫學認可,也不宜直接否定其療效。
我們機構的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便屬於這種,雖然目前無法實現標準化及普及,未得到循證醫學證實,但在我們的大量臨床實踐中確切有效,並能對抑鬱症背後的疊加性的心理創傷進行精準化修復。作為這個技術的共同創始人,我打心底希望這個技術能早日普及,被寫進臨床指南中,得到各界的認可!
當然,這個技術只是抑鬱症心理幹預方案中的核心,並不是全部。如果沒有相應的認知治療、家庭治療、「逆商」塑造、高效學習處理、以及精神科藥物的輔助作用,單靠深度催眠下的心理幹預是難以徹底解決問題的。
尤其是家庭治療!再次提醒各位患者家屬,不要將康復的希望都寄託於某種治療方法,而必須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改善親子關係和家庭關係至關重要!
——何日輝
(以下文字整理自方貽儒教授的網絡直播講座)
當今社會,大家對精神衛生相關問題確確實實越來越關注,因為精神衛生問題是影響到人們的健康的重要的一部分。世界衛生組織其實早就說過,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軀體疾病,而且是要保持心理的狀況一直處在一種良好的狀態。
但是從現在社會來看,很多的精神障礙,尤其是抑鬱、焦慮這樣的一些精神衛生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影響到千萬家,影響到我們每一個個體。
所以我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心境障礙診治中心以及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心境障礙科,我們與團隊「渡過」合作,一起做10期的社會公益節目。向我們廣大的老百姓,受到抑鬱症等疾病困擾的同胞們,能夠提供一點相關的知識,讓大家能夠了解疾病的相關的一些情況,以及怎麼樣去正確面對。
我今天是做一個開場,我們會在這段時間裡面和大家來談談有關抑鬱症的一些主要的情況,包括怎麼去識別它,現在臨床上我們一般是怎麼樣去治療它的,從這些方面和大家做分享。
首先我們看看這個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新近的材料,世界衛生組織所發布的2013年到2020年的精神衛生行動計劃當中,提到的一些數據和提到的一些我們要重視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說目前從2011年到2020年,全世界因為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個很大的範疇,不僅僅我們以前講的精神分裂症,偏執型精神病,精神發育遲滯,老年痴呆,不僅僅指這些,還包括像抑鬱症、焦慮障礙、神經症性障礙等等——精神疾病引起的經濟損失達到16.3萬億美元。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大家知道其實像我們國家一年的GDP的總收入還沒有到這個數字。在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中,比較多的一個引起疾病負擔的原因,就是它的致殘率特別高,尤其一些重性精神障礙,包括像精神分裂症等等,它引起的死亡率也是高的,也就是患者的人均壽命是縮短的。
而且,「自殺」是世界範圍裡面年輕人的第二大的死亡原因。所以從目前來看,我們針對精神衛生的服務,我們的醫療服務是需要進一步的提升的。
我們中國也是有了一些可喜的變化,現在在中國的精神衛生機構裡面服務的醫務人員較之前有了成倍的增長,但其實還遠遠沒有達到滿足我們國家老百姓的精神衛生健康需求的重要標準。
我們看世界衛生組織在2017年的2月份,對抑鬱症發布了一個官方的數據。2017年之前,全球的抑鬱症患者已經達到了3.22億,現在世界上人口總數超過3.2億的國家也不太多。還有一個特點,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數字是在動態增加的,從2005年到2015年之間,患者的數量增加了18%以上,也就是說每年都有更多的人被診斷出來是抑鬱症。
所以,那一年的4月7號「世界衛生日」,世衛組織把主題給了抑鬱症,抑鬱症是一個全球要關注的問題。
而在中國,中國的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了4000萬,很多歐洲國家的人口沒有幾個國家能夠超過4000萬的。到2030年的時候,抑鬱症應該會成為中國疾病負擔的第一位。這也是我們中國做的一些數據分析得到的一個情況。
圖片為方貽儒教授直播截圖
從這點來看,其實抑鬱症離大家好像不是很遠,不是說好像是人家的故事,其實這是我們身邊的故事。
所以從20世紀以來,大家認識了有這麼一些疾病的時候,精神疾病的總發病率在上升,精神疾病造成的疾病負擔一直在往前衝,而且在社會的發展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壓力加大,還有不時出現的生活應激事件,這種情況持續的存在,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還會進一步上升。
就拿這次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講,疫情從目前來看中國基本平息,但還不能夠說完全已經可以置之不理,可能還有復燃的這種可能。那麼全球如火如荼,所以這個時候在後疫情階段,可能會有很多的精神衛生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也包括抑鬱症,包括焦慮,包括睡眠問題等等。
所以我剛才也講到全球目前的抑鬱症患者大概有三億多,而且我們國內對抑鬱症的患病調查,我們分別在80年代、90年代、在21世紀初都有過。在2019年,《柳葉刀》的雜誌上有發表過中國的一個全國性的流行調查數據,總體我們現在抑鬱症的患病率達到了3%~5%之間,有的調查是百分之3.66%,有的調查是3%。比方在世界著名的科學雜誌《自然》上,中國的患病率也是大概3%。還有之前的一些調查有不同的一些範圍,但是無論如何有一點很明確,也就是說中國的範圍內可能沒有西方報告的那麼高,但是也達到3~5%之間。
而且還有一些現象不容忽視。我們曾經在去綜合醫院看病的這種病人當中,做過一些調查,也就是很多的人到綜合醫院的心內科、消化科、呼吸科、神經科去看醫生,結果那些人當中有10%以上的病人,可能不是那些科的疾病,可能他已經出現了抑鬱症的這種症狀,或者是抑鬱症的某些表現,或者這個病人在軀體疾病的同時有共病抑鬱症。
那麼在一些軀體疾病的患者當中,比方說你得了卒中,你得了帕金森氏病,或者是你有心臟病,或者是其它的一些血液疾病,同時也有很多人會出現抑鬱的發作,所以這個數字更高,可能達到1/4~2/3左右。
而且抑鬱症有一些特點,我覺得需要大家把它記在心裡。有抑鬱發作的人大概超過半數,出現過自殺的想法,也就是我們說的一些消極的觀念。
當然其中有不少人會出現自殺的行為,最終會有15%~25%,那是什麼概念?也是1/6~1/4,也是6個抑鬱症的病人當中有1個或者4個抑鬱症病人當中有一個最終會自殺成功。
抑鬱症不是像疾風驟雨,也不是說它就是颱風,來一天明天就走了,它會在這個人的狀態當中停留比較久的,一般都會在兩周以上。而且沒有哪個年齡,也沒有哪個性別,也沒有什麼不同的職業群體。
人家說我不可能得抑鬱症,我覺得這裡面沒有證明哪個群體哪個年齡段的人是不會得抑鬱症,所有的人都會得。有人報告說從最小的那種嬰幼兒的時期開始就有出現抑鬱的表現,當然老年抑鬱就更多了,但是抑鬱症有一個情況就是說往往女性患者會多於男性,也就是說它大概有一個2:1左右的比例,也就是基本上抑鬱症的患者,兩個女性患者或一個男性患者這樣的一個現狀構成。
目前我們公眾對於抑鬱症比原來有更好的一個理解,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可能這種被接受被了解的程度還是有待提高的。
因為我們之前有受一些相對極左的文化的一些思潮的影響,有的時候會把抑鬱症看作是一種懶,不上進,這個人沒有進取心,把它當做不成功的一種反義詞,所以有人很多的時候就會有點牴觸。所以這方面也會影響到對抑鬱症的一些認識。
那麼抑鬱症到現在為止,其實作為我們是業內人士來說,我們認為確實是一個可以治療也可以有效治療的疾病。但是由於對抑鬱症的起病的原因以及發病的過程,全球都沒有了解到其中的奧秘,也就是說,關於抑鬱症,我們並沒有找到引發它起病的病毒,也沒有找到疾病的細菌,也沒有找到相應的原因。
所以它的治療往往並不能夠有的放矢,所以目前雖然能有顯著的改善,但是並不能說所有的病人都能夠得到更好的治療,得到一個完全有效的治療。所以,也不所有的患者都會去找醫生看,都會去尋求幫助。
那麼另一方面,從治療來看,獲得治療的情況也不是很全面。有的人去看病了,他有可能覺得自己有些抑鬱症狀。有人認為休息就好了,所以他沒有接受規範的系統的治療。
除了療效這方面我們需要去進一步提高之外,還有抑鬱症的就診、診治情況,我覺得也要引起大家高度的重視。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有的時候他找了不同的一些醫生,因為有的人覺得胃口不好,我肯定是去找消化科的醫生,有的時候我背痛腰痛,肩、頭痛,我肯定到神經科去了,結果這些人有可能就是一個抑鬱症,所以有的時候可能被一些其他的表象所掩蓋所忽視。
今天想說兩方面,首先第一個我們來看看怎麼樣去認識抑鬱症。我剛才有說到,我們現在對抑鬱症怎麼樣發生的,怎麼樣發展的,其實我們全球都對它了解得不太清楚,但是大家也還是有一些共識。
那麼是怎樣的共識呢?就是說抑鬱症的發生,它存在一些遺傳的易感性。就像我們造房子,如果它的地基不是非常堅固的話,它就存在一定的容易沉降、或者高層建築容易不穩定的基礎。
然後,在剛剛出生不久時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生活事件,比方說跟父母的分離,家庭裡面的關係不和睦,家庭的支持系統不好,還有嬰幼兒時期的一些虐待、感染等等。這些東西的出現就像在一個鬆軟的地基上造了房子,房子在澆築的時候碰到下雨天,水泥沒有結好,鋼筋的質量也不是那麼好,所以這個房子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缺陷。
等他長大成年的時候,他碰到疾風驟雨的一些生活事件,碰到了強大的應激,碰到一些重大的感染等等,他就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坍塌。所以,這樣就會造成整個房子的結構,或這個房子的某些承立的地方會出現鬆動。
對於我們人體來說,有了這麼一個遺傳的基礎,加上早期的這種生活事件,那麼在這麼一個脆弱的背景上,加上生活事件以後,我們中樞神經系統比如神經遞質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出現相應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最終會反映在我們大腦的迴路,就是腦環路方面的一些異常或者是不協調,然後就會出現我們臨床上可能看到的抑鬱,或者是焦慮的發作。
所以,抑鬱症的發病原因當中,有遺傳素質的影響。但無論是抑鬱症的家屬遺傳史也好,或者是遺傳度也好,這些因素並不是特別的突出。它有一定的遺傳素質的基礎,但它並沒能夠明確地找到確切的遺傳基因。
另外一個,在抑鬱症發病過程中,它有生物學素質的影響,比如我剛剛講到的感染的炎症過程,包括神經遞質神經受體的一些變化,當然也包括像其他的免疫、生物學的等等。那麼還有抑鬱症發病會受到一些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影響。
所以有很多的人就覺得我又沒碰到什麼事情,怎麼會得抑鬱症,其實可能就是你的這種遺傳素質和生物學因素,可能佔有比較大的一個作用。
有的人他首次發病可能具有一些生活事件的刺激,包括各種應激性疾病,類似於我們這次的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這樣的一些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這樣的一些生活事件,也包括像以前我們出現的火災、地震等等。那麼還有包括個人的慢性疾病,所以他們往往是一個觸發因素,一個誘發因素。
而且如果這個因素不能夠很好消除的話,它可能造成抑鬱的遷延不愈。當然還有一些環境因素,比如說在一些北歐的地方,他們的日照時間比較短,所以抑鬱的發病率也比較高,這一些環境的因素也是會有影響。但是最終一個人發病沒有一個單一的因素,是多因素的一個綜合。
那麼哪些人可能更容易得抑鬱症呢?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一個人既往有過抑鬱發作的,那是他是一個高危因素,而且他們家族成員當中,關係越近的人有抑鬱症患者的話,那麼他今後出現抑鬱發作的概率就越高。
還有目前存在有應激性生活事件,另外就是他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太完備,缺少良好的社會支持,以前有過焦慮發作,還有目前處在產後等等。還有物質濫用,已經有軀體疾病的人,老年人,社會經濟狀況比較差的,女性,這些都是抑鬱症罹患的一個高危的高風險的因素。
那麼講到了抑鬱症發生的一些可能風險因素,我們再講一講抑鬱症會有哪些的一些表現,就是讓我們大家知道什麼樣的一些情況可能是抑鬱症,一個是外在表現,抑鬱症的表情往往是比較沉重的,不太有表情,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痛苦流露的,更多的是比較麻木,比較壓抑,比較不愉悅,姿勢是比較遲鈍的,所以往往說話也慢,行為也慢,姿勢往往比較僵。
另外它的一些比較典型的、比較核心的一些症狀主要有幾方面,比方說抑鬱的心境。抑鬱的心境可以從開心不起來到很嚴重的悲傷、壓抑,覺得活動沒有意義。
那麼第二個就是沒有興趣,這個沒有興趣首先是找不到樂趣。覺得生活缺少這種趣味,當然嚴重的就是對以前喜歡做的事情,比方說有的人喜歡串門,有人喜歡打麻將,他都不願意做了,有的人喜歡去跳廣場舞他也不願意去了。
那麼還有精力缺乏,精力的缺乏在抑鬱症病人當中有很多都會出現,尤其是一些年紀比較輕的孩子,他往往會出現這種不肯起床,不肯出門,然後有很多人會出現疲勞感,力不從心。
還有一些典型症狀我們叫做三無症狀,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沒有希望,覺得自己沒有用、一無是處,這個往往是受負性思維的影響。
這些病人還會出現抑制活動的減退,就是對什麼事情沒有一個積極克服困難的一個要求,往往會迴避社交,不太容易做決策,生活方面也比較被動,什麼東西都要人家去幫他安排,去督促。在臨床表現當中有一個問題值得大家注意的,我們剛剛講到抑鬱症大概有2/3都有可能出現過一些自殺的想法,那麼最終會有大概1/6~1/4可能會出現自殺的行為,或自殺成功。
所以自殺的觀念和自殺行為是抑鬱症裡面一個值得需要關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抑鬱症的自殺往往不太會在最極端的時候出現,可能是在疾病開始有點往上走,有點好轉的時候開始出現。
另外,抑鬱症自殺往往有的時候患者家裡人、最親近的人可能不一定能夠找到相應的徵兆,可能發生得比較突然。另外,抑鬱症自殺會出現一些特殊的情況,比方說採取比較殘忍的方式,用小刀剖腹,在臉盆裡面淹死等。
患者還可能會出現擴大性自殺。其實也可能聽到過這樣的一些例子,比方說一個產婦得了抑鬱症以後,她可能先把自己的小孩殺死,然後再自殺。對她越是親近的人,她越是關注的人,越是捨不得他們受苦,所以她把他們也帶走。
在抑鬱症的發展過程當中,如果一個人突然之間從一個悶悶不樂,愁眉不展,變的好像很關心你,好像有所準備,這個家屬特別要注意,有的時候他是利用這些時間來做準備,同時來利用這些時間來幫助你做一些善後的工作來告別。所以有的時候我覺得對我們患者的家屬來說,特別要注意這種情況,往往他出現這些變化是他已經做了比較明確的一個決策。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麼抑鬱症不僅僅是有情緒的症狀,更多的會有軀體症狀,說包括睡眠不好,抑鬱症病人很多人會有睡眠的早醒,早晨醒得特別早,會有睡眠質量不行以及睡眠增多,生物節律紊亂,也會有消化系統的症狀,食慾減退等等,還有性功能障礙,還有心血管系統的毛病,有內分泌系統的毛病,當然更多的還會出現神經系統的毛病,比如說疼痛,它往往是頭痛、頸痛、腰背痛、肩背痛、肢體痛都可能出現。
而且還有的病人會出現一些講不清楚的不舒服的體驗。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造成病人會到不同的科室,不同的醫院反覆的就診,反覆的檢查,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確切的病因。
而且抑鬱症發作的時候有可能不僅僅有這些症狀,還可能會出現精神病性症狀。首先被害妄想,出現敏感多疑,出現覺得自己可能被周圍人看不起,周圍人議論他,周圍人可能針對他,還有會覺得自己得了這樣毛病那樣毛病,有自責自罪,有疑病、貧窮妄想。
所以有人就把抑鬱症的一些症狀整理成這麼一個圖,在這個圖上,大家可以看到,除了情感症狀,軀體症狀,還有一些相關症狀,相關症狀裡面大多是認知症狀,所以很多抑鬱症病人會覺得變笨了,記性不好了,注意力不能集中了,然後做什麼事情的執行能力下降了,以及速度變慢了,這就是抑鬱症常見的一些認知的改變。
圖片為方貽儒教授直播截圖
由於篇幅較長,明天將繼續分享方貽儒教授對抑鬱症治療、復發等問題的深入分析,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