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 也不是精神病"

2020-12-23 央視網

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 也不是精神病"

原標題: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0日電 題: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作者:楊雨奇

  抑鬱症,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名詞。據世衛組織統計,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達5400萬人。對於這個群體來說,他們情緒有時無法自控,失眠、焦慮、莫名的哀傷甚至導致自殘、自殺,於他們而言,似乎任何一件小事,都能讓自己走向深淵。

  資料圖:南京志願者街頭「求擁抱」 ,呼籲關愛抑鬱症。泱波 攝

  帶著面具的生活:你不會發現我是個病人

  辛拉(化名)的辦公桌上,長期放著一個藥盒,裡面裝著15顆舍曲林(抗抑鬱藥物),這是她一周5天的藥量,每天3粒,一周吃完,再裝新藥。提醒辛拉吃藥的鬧鐘每天下午4點準時響起,她一天也不敢落下。

  這一切都始於今年3月,辛拉在北京安定醫院被確診為重度抑鬱。

  何為抑鬱?有著十餘年心理科工作經歷,現任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健康促進與管理委員會秘書長的胡三紅給出定義,抑鬱症屬於情感性精神障礙疾病,常伴隨焦慮發生。臨床體現為「三低」——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動力不足,且持續至少2周以上。

  胡三紅解釋說:「抑鬱症首先是病,如果你發現自己對萬事都提不起興趣,莫名感到悲傷,消極厭世,害怕社交、入睡困難,甚至有自殘自殺行為,那麼你很可能罹患了抑鬱症。但其發生的原因,醫學上並未找到根源。」

  辛拉也覺得自己找不到病因:「我問過自己,怎麼會這樣,但我也不清楚,我的生活條件其實並不差。」

  實際上,辛拉的生活境遇和常人並無兩樣。碩士畢業留京工作,只要勤奮一點,每個月工資也能上萬。雙親有著穩定的收入,身體健康,在老家有車有房。她告訴記者,自己以前一直是父母的驕傲,不敢說優秀,但也算過得去。

  「如果我不告訴你,你一定不會發現我是個抑鬱症」。為了把這份父母的驕傲延續下去,辛拉選擇隱瞞一切,帶病工作。從事新媒體工作的辛拉,每天都忙於寫稿。「突發新聞,話題稿件,幾乎每天都有文章寫,有時候甚至一天寫完兩篇。」

  為了保住這份還算體面的崗位,辛拉顧不得醫生叮囑的多休息,多放鬆。領導安排的外採從不拒絕,哪怕暴雨或暴曬,只要有任務,她都即刻出發。「做媒體的,哪有不吃苦的啊!」辛拉笑著說。

  辛拉被確診為重度抑鬱。 受訪者供圖

  促使辛拉努力工作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個無能的人。在她心裡,每多寫出一篇稿件,她就多被這個社會需要一次。「社會需要你,才證明你不是那麼一無是處。」辛拉解釋說。

  和辛拉一樣,堅持帶病工作的還有王十二(化名)。 本碩均畢業於清華大學的他,在今年6月拿到了某車企的入職通知。生活一切都按部就班地上演著,但王十二卻陷入了無限失眠和無限低落的情緒旋渦。

  5月21日,他一夜未眠。第二天,又一夜未眠。連續48小時的無眠狀態讓王十二意識到,自己的腦子出了問題。

  第三天傍晚,王十二的朋友圈更新了一張黑白照片,5盒普蘭片(抗抑鬱藥物)不規則地散在桌面上。那一天,他被確診為重度抑鬱,也自那天起,王十二朋友圈裡的大部分照片,都變成了黑白顏色。

  「左手是確診病例,右手是工作機會,我能怎樣呢?」王十二吹了吹額頭的劉海:「當然是隱瞞病情,好好工作。」

  儘管攜帶著一場「情緒感冒」,但王十二依舊通過了清華的畢業答辯,融入到職場生活,還給自己額外找了兼職的工作。「該畫的圖我能畫,要寫的方案我能寫,我不說,誰看得出來我有什麼抑鬱症?」王十二說。

  王十二在朋友圈發布抗抑鬱藥物。受訪者供圖

  瀕臨崩潰的掙扎:在地鐵上哭泣,拿去刀片猶豫

  對於背負著抑鬱症的年輕人而言,難的不是隱藏情緒工作,難的是當病情爆發,抑鬱來襲之際,那糟糕透的情緒、無法自拔的消沉,如山崩地裂般,給這些青年的內心沉重一擊。

  據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報告:抑鬱症的最壞後果是可能導致自殺行為,這是目前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現實的確如此。辛拉就回憶起了一段過往的發病經歷:那是在她生日前一天,她知道無數的「生日快樂」會向她奔湧而來。但由於重度的社交恐懼,這些祝福都成了負擔。

  為了逃避這些問候,她把手機調成靜音,不再打開任何聊天界面,儘可能屏蔽所有聯繫。就這樣,辛拉一個人沉默地躺在床上,呆望著天花板,希望這個她曾經無比期盼的「紀念日」,能迅速過去。

  等到生日來臨的午夜,她終於點開手機,卻發現自己漏接了媽媽打來的無數個電話。辛拉的情緒瞬間崩潰,眼淚奪目而出,她責怪自己不孝,責怪自己無能,責怪自己該死,但她卻沒有絲毫勇氣給爸媽回個電話。

  「大概這就是抑鬱症吧,一件小事,就能摧毀所有情緒。」辛拉說。

  資料圖:中新社發 崔楠 攝

  情緒陷入冰點的辛拉,面無表情地走進廚房,拿起一把水果刀,往自己的右手手臂劃拉出一道傷痕。那是她第一次走向極端,而當傷痕湧出血色時,她終於平靜下來。「疼痛是一種懲罰,疼痛過後,我才能覺得自己贖了罪。」辛拉告訴記者。

  在病情折磨下走向極端的,不止辛拉一人。王十二的左手手臂,也留有疤痕。但和辛拉不同,王十二的自殘,是為了讓自己冷靜下來。

  他告訴記者:「發病時,我能意識到想死的念頭在腦海裡盤旋。我知道不能這樣,所以我選擇自殘,這樣才能讓自己保持冷靜。」

  除了留在手臂上的傷,抑鬱症拿走了年輕人大部分的快樂體驗。辛拉告訴記者,自己曾一度不敢乘坐地鐵,「很多次站在車廂裡,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沒有任何原因。」

  承受抑鬱症困擾的群體,遠不止辛拉和王十二兩人。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已有超過3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增速達到18%。其中,中國就有5400萬患者。

  胡三紅醫生的接診情況也印證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結果。胡醫生介紹,僅在上個月,他接診的抑鬱症患者就有150人左右。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抑鬱症帶來的潛在損傷。據世衛組織的報告,目前抑鬱症已被列為致殘的首要因素之一。

  但無數抑鬱症患者,卻只能生活在面具之下,不敢說出病情,更不敢大聲哭出聲音。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沉默的病恥感: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神經病

  辛拉和王十二,都是帶著面具生存的抑鬱症群體之一。

  面對左手殘存的刀傷,王十二在炎熱的7月還穿著長袖襯衣。「我得把傷疤遮住,不想被任何人看見。」

  在辦公室裡,王十二並不是一個多話的人,尤其是感覺快要發病時,為了掩人耳目,他必須減少行為,減少思考,靜坐在電腦旁一動不動,這樣就不會有人察覺到他不對勁。

  類似的經歷也發生在辛拉的職場之上。坐在會議室裡開會的她,感知到抑鬱情緒來襲,也不敢站起身來走出會場,而是咬住自己的食指,讓自己在疼痛中恢復正常。

  「我習慣了帶著面具生活,不能讓公司看出我有抑鬱,不然丟了工作怎麼辦?」王十二說出了自己隱瞞病情的理由。

  而對於辛拉而言,讓她不敢「開口言病」的原因,是深深的病恥感。「我怕別人說我矯情,說我想太多,說我脆弱,但我真的只是生病了。」辛拉說。

  針對這一現象,胡三紅醫生提出,大眾應該有個普遍認知,抑鬱和感冒發燒一樣,它就是一個普通的病,不是常人理解的不開心,意志力薄弱,而是體內身體指徵發生了異常。「我們不應該對他們抱有偏見,更不該覺得他們是應該被隔離的精神病人。」

  實際上,對抑鬱症患者的關愛和治療,近年來也逐步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例如: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就明確要求,加強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幹預,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幹預力度,提高突發事件心理危機的幹預能力和水平,全面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

  此外,原國家衛計委等22個部門共同印發的《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也是我國首個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宏觀指導性意見。文件明確了專業社會工作參與心理健康服務的路徑和方法,強調了專業社會工作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面對抑鬱症患者,消除他們的自卑,清理他們的顧慮,讓「病恥感」不再沉默,讓精神健康得到重視和及時的治療,不僅是患者和醫院之間的配合,更是全社會對抑鬱症群體的重新定義和認識。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直面抑鬱:這是病,請確診,請治療

  如何做到重視抑鬱症?在胡三紅看來,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時確診。他向記者介紹了目前醫院方面的診斷標準「臨床4維度」;

  症狀標準:即情緒上符合「三低」原則。

  程度標準:即根據影響生活、認知等方面判定輕、中、重度抑鬱。

  時間標準:即持續時間是否在2周以上。

  排除標準:即排除是否是由於甲狀腺功能減退引起的抑鬱情緒。

  胡三紅提出,現代醫學已建立起了較為科學的判斷標準,患者不宜自行在家評判,而應及時去醫院,進行專業測評。

  而對於這一疾病的誘發機制,長期從事心境障礙研究,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陳依明醫生告訴記者,目前醫學界還沒有查明抑鬱症發病的具體原因。

  但從誘發機制來看,抑鬱症屬複雜的多基因遺傳疾病,若其「兩系三代」家人有罹患抑鬱症的,那麼他患病的概率就會高於常人。

  資料圖:門診掛號處。中新社發 韋亮 攝

  胡三紅提出,醫學上將遺傳類別歸屬為「原發性」抑鬱症,也即無緣無故地出現病症,主要是由於體內的5-羥酸胺、多巴胺、腎上腺素等水平過低,腦內控制七情六慾的神經遞質紊亂,故而引發情緒波動,而這也往往更難治療。

  但能找到誘因的抑鬱症,相較於「原發性」抑鬱症來說,只要能及時解決誘因帶來的困擾,則抑鬱症狀能減輕很多。

  至於抑鬱症的治療,河南省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副會長劉立新稱,應採取藥物調理,心理輔導雙重治療。

  「從目前接診的抑鬱症患者來看,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的效果最佳,基本都能達到臨床痊癒。」劉立新介紹。

  作為患者的家人朋友,在面對抑鬱症患者時,劉立新認為,陪伴是最佳措施,對於一些患者而言,鼓勵、勸服、安慰反而適得其反。

  「多跟他們說『沒關係』,其實更能緩解他們的壓抑。」劉立新說。(完)

相關焦點

  • 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0日電 題: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作者:楊雨奇 抑鬱症,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名詞。據世衛組織統計,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達5400萬人。
  • 抑鬱症患者是脆弱的群體嗎?
    抑鬱症患者會被人理解為是意志相對薄弱,內心不夠強大,甚至是矯情的群體,其實,每個人都有患抑鬱症的可能,有句話叫鬱結難解,抑鬱症的產生和形成,就在這個「結」,如若心結可解,往事隨風,雲淡風輕,如若不解,則鬱鬱寡歡,時間長了,身體氣血淤阻,危害身心,重者抱恨終身。
  • 我不是「精神病」—抑鬱症之苦
    那種感覺現在依然還能回想起來,聽從醫院醫生的建議,我去了北京最好的精神病類專科醫院。經過考慮之後,決定給自己換一個環境,於是第二天去跟這位領導申請辭職,也如實相告了自己的病情,但完全沒想到的是,對於抑鬱症我的這位領導依然認為是「矯情,沒有擔當,幼稚,無病呻吟」的表現,甚至認為我就是他認為的傳統意義上的「精神病」,改直接被精神病醫院收治治療。
  • 抑鬱症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它是一種病!
    很多人對於抑鬱症有著很大的誤解,認為抑鬱症並不是病,就是患者比較矯情,其實這種認知是非常的錯誤的,它是一種病比較常見的精神病之一,在我們國家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就有幾千萬人,每年自殺人數中多數是因為抑鬱症,但是接受治療的患者卻不多只有10%,其中包括不規範治療的患者,說道這裡很多網友不由好奇抑鬱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
  • 重度抑鬱症患者對鬱抑症群體去汙名化的思考
    我收到了一個問題邀請,題目是——如何對抑鬱症群體去汙名化?   我想通過患者角度給大家展現一下真正抑鬱症同大眾的不同之處;畢竟世界對抑鬱症群體的善意不應該被惡意和別有私心的人利用;也希望患者可以努力接受自身的不完美。    首先談一談玻璃心:    這是對抑鬱症患者常見的誤解之一。
  • 抑鬱症患者的心裡話:我們不敢賣慘,我們並不脆弱,我們需要尊重
    最近發布了很多關於抑鬱症這個話題的視頻,有很多讀者關注我,向我諮詢一些問題,希望我能分享更多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視頻和文章內容。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抑鬱症患者。同時也有很多人指責與謾罵,說抑鬱症患者本來就是因為自己內心脆弱才得這個病,為什麼還要過度營銷,博取他人的同情,難道用這樣賣慘的方式,抑鬱症就能好嗎?
  • 抑鬱症患者的心裡話:我們不敢賣慘,我們並不脆弱,我們需要尊重
    最近發布了很多關於抑鬱症這個話題的視頻,有很多讀者關注我,向我諮詢一些問題,希望我能分享更多我是如何走出抑鬱症的視頻和文章內容。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的抑鬱症患者。同時也有很多人指責與謾罵,說抑鬱症患者本來就是因為自己內心脆弱才得這個病,為什麼還要過度營銷,博取他人的同情,難道用這樣賣慘的方式,抑鬱症就能好嗎?
  • 「抑鬱症:我是生病了,不是矯情。」
    據了解,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但只有不足一半患者接受有效治療,社會對精神疾患的歧視是影響治療的因素之一。我國也有2.1%的人患病。作為一種常見病,抑鬱症已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很多人對抑鬱症有著很深的甚至根深蒂固的誤解。
  • 讀懂抑鬱症和精神病的區別,不輕視,不忽視
    抑鬱症會變成精神病嗎?抑鬱症只是一種心理障礙,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漸漸地就會出現精神病性症狀。例如有的人無法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生活無法自理,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有的人還會出現輕生的想法,覺得自己活著是害別人,想自殺,甚至會直接付諸於行動,成為一個危險的患者。
  • 不是「不開心」而是疾病,如今抑鬱症將納入體檢項目
    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總數超3.5億例中國泛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每年約有2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觸目驚心的數字提醒著我們必須正視「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疾病不是「不開心」、不是「想不開」、不是
  • 聚焦青年抑鬱症群體:說不出口的病恥感與高校抑鬱篩查的兩難
    抑鬱症群體年輕化的原因,在胡三紅看來,一方面在於原因抑鬱症識別度有所增加,更多人對抑鬱症有了清晰的認識,重視度也隨之上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青年群體當下學習負擔沉重,競爭激烈,加之青春期情緒不穩定,所以很容易誘發抑鬱症形成。除了青少年抑鬱症人數的上升,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在抑鬱症確診上往往也並不容易。
  • 聚焦青年抑鬱症群體:說不出口的病恥感與高校抑鬱篩查的兩難
    抑鬱症群體年輕化的原因,在胡三紅看來,一方面在於原因抑鬱症識別度有所增加,更多人對抑鬱症有了清晰的認識,重視度也隨之上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在於青年群體當下學習負擔沉重,競爭激烈,加之青春期情緒不穩定,所以很容易誘發抑鬱症形成。除了青少年抑鬱症人數的上升,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在抑鬱症確診上往往也並不容易。
  • 上海精衛方貽儒:抑鬱症不是感冒,不是癌症,可有效治療的
    實際上,有很多抑鬱症患者有嚴重的軀體症狀,但未到精神心理科就診,而其它科室的臨床醫生又缺乏相關意識和知識,未能及時識別抑鬱症;還有大量患者因病恥感嚴重而怯於就醫。所以,我國抑鬱症群體的真實數量遠不止4000萬。 更嚴峻的是,方教授提到目前抑鬱症的自殺率約為15%~25%,也就是說每4-6個抑鬱症患者中,就有1個自殺成功!
  • 怎麼區分精神病中的重度精神病患者?
    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鬱症,重度焦慮,重度自閉症等。 重症精神病患者嚴重的精zhi神障礙使其基本喪失了自理能力和正常的社會活動能力。精神分裂症患者會有嚴重的幻覺,從而言語行為怪異,在失控狀態下會有傷人及自傷行為。重dao度抑鬱症以及自閉症會有身體木僵,面無表情,不動不說話等病症,重度抑鬱症患者常常會有自殘自殺的行為。
  • 抑鬱症不是一種選擇,不要責備抑鬱症患者,試著去傾聽而不是評判
    他對我說,他幾乎無法動彈,即使只是站起來走一步都會讓他感到疼痛難忍。此外,他補充說,受傷這件事不是他選擇的,而是就那樣發生了。這時我才明白,他受傷的情況有些嚴重,應該去醫院檢查。我陪他一起去了醫院看醫生,醫生給他配備了助行器,並建議他在接下來的六個星期裡儘可能多地休息。
  • 抑鬱症是精神病嗎 抑鬱症都有哪些表現
    抑鬱症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疾病,很多人都受到抑鬱症的困擾,尤其是剛生產結束的孕婦。但是抑鬱症屬於哪種疾病呢?小編給大家講講抑鬱症是精神病嗎、抑鬱症有哪些症狀以及抑鬱症怎麼治療。一起了解一下吧。抑鬱症是精神病嗎首先我們要弄清抑鬱症在心理疾病中的分類。抑鬱症屬於情感性精神障礙,它是以明顯而持久的心境高漲或低落為主的一組精神障礙,心境高漲者就屬於躁狂症,心境低落者叫抑鬱症,如果心境高漲和心境低落交替發作,我們就稱為躁狂抑鬱症。
  • 抑鬱症患者最害怕聽到的8句話
    因為抑鬱症患者都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痛苦著。有人曾這樣描述自己得了抑鬱症的感受:「桌上有一杯水,我好渴,但卻伸不出手。別人以為我懶,是啊,我有意志,也有力氣。但我病了,這是種意志控制不了力氣的病。我整個生命因此失去了活力。」
  • 《2020抑鬱症患者群體調查報告》——抑鬱研究所
    患者通常會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我猶豫不決,難做決定"、"我工作時總是走神"、"我什麼都記不住"或者是"反應慢,跟不上別人的思路"。7.確診之後,患者最擔心的事情是什麼?每年抑鬱症會給全球經濟造成1 萬億美元費用的損失,預計2020 年抑鬱症將成為繼冠心病後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而在中國,精神障礙和自殺所佔總疾病負擔比例將位列第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住院、藥物等費用相對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這些患者喪失了對社會、家庭創造價值的能力。「除藥物外,「諮詢服務」成為患者的首要付費產品。
  • 個案諮詢 | 帶你走進重度抑鬱症患者的內心,為什麼我想自殺?
    對於抑鬱症患者,大多數人對這類人群的治療,採用的是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要麼冷,要麼狠!冷漠對視的,多半是抑鬱症患者的親友,都會有不屑的目光看著對方:「你這是裝的吧?」「怎麼可能?你怎麼可能是抑鬱症,你看上去比我還逗比!」「告訴你,沒什麼事的,別再作了」這是大多數抑鬱症患者最害怕聽到的臺詞。
  • 讓抑鬱症患者和折磨抑鬱症患者的患者都顛倒三觀的《多餘的話》
    心理學讀書會發起人,我將餘生獻給中國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療事業。人之將走,其言也善。我不能講太多,因為有良知的先知者、又懂心理學的人,還有反詐騙能力的人會被人嫉妒恨,不能在公眾範圍內說太多。前面我講了許多對抑鬱症患者(考拉)說的話,連結在這裡:病急亂投醫的抑鬱症朋友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