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本質是強行貼標籤
昨天談到心理發展的第一個逆反期,也叫第一反抗期,即3、4歲的幼兒逆反期。
看起來是幼兒走向獨立要反抗父母,說的是幼兒逆反,但是反過來說,逆反這個詞語是社會和父母貼的標籤而已。
本質上說,這個貼標籤的所謂逆反,特指事情不順利、別人不聽話,諸事不合心意。因此,如果不合心意就是逆反,那麼生活裡的種種預期落空,豈不都是人事物對我們的逆反不成!
極端說,上級長輩批評我們時候,不合我們心意時候,我們會說對方在「逆反」嗎?
逆反本質是話語權問題,是所謂「強者」強行給「弱者」貼上的標籤而已。
接下來,繼續辨析逆反這個詞語,用來解釋或者處理生活常見的問題,即如何與不同意見者和平共處。
「逆反」詞語辨析
逆反這個詞語區分開是逆和反。
「逆」的意思好幾種,有反抗的含義(逆行),有不順利的意思(逆境),總之是意料之外、不合我意,我們可以認為是別人看法和我不一致。
所謂不一致,用線段表示的話,只要不是180度的相反方向,就可以認為是不一致,這個不一致情況就非常非常多。
「反」可以理解為正好相反,完全相反,好像南轅北轍的故事。用線段表示的話,恰好是180度相反方向,也就是唯一尖銳對立的那一個點。
正如俗語說,「讓你向東你向西,讓你打狗你攆雞」,絕對對著幹。
結論:「逆」是不一致,無數種;反是180度相反,唯一一種。
這樣辨析目的不是吃飽了撐的,而是為了使用,解決問題。
也就是非常有名那句話,「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聽起來非常有力,想想也的確如此,可是為何生活中包容別人不容易?聽到不合我意的看法容易生氣爭論甚至動怒?
難以並存是因為觀點截然對立
舉個生活例子,有個關於保姆可否每天外出一會兒辯論。
給老人請的保姆,開始同意可以外出一會兒,後來保姆每天都習慣了外出,短則半小時,長則個多小時,有幾次需要時候找不到人,感覺不合適。詢問家政公司後,確認陪伴老人的保姆嚴禁外出,於是決定告知改正。
不過,這時候自己家人有了不同看法,一個認為能外出,一個則認為不能外出,而且態度堅決和情緒激烈。這時候被提醒說道,不是知道這句話嘛:無法做到不同意看法但允許表達權力。
於是思考,允許別人說出不同意見為何如此困難,僅僅熟不講理,或者所謂的想教育且辨析孰對孰錯?
這時候借用上面逆和反的關係非常好解釋。
如果兩個觀點是「反」的,即尖銳對立,非黑即白,類似你死我活、一山不容二虎,這時候很難並存不同觀點。
比如保姆不能外出與能外出,只能二選一,而無法做到並存。再比如指鹿為馬,要麼是鹿要麼是馬,也不能並存。
這種完全對立的觀點,「反」觀點情況出現,做到包容和並存是困難的。
反過來說,如果觀點只是「逆」,只是不一致,就容易做到並存。
例如,我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去單位有多條路可走,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容易並存不同看法,這是因為選擇餘地大,觀點不同可以選擇,「你走你的獨木橋,我走我的陽關道」。
可是假如只提供自己不喜歡的蘿蔔卻不給白菜,只允許一條路去羅馬,只有固定路線去單位,沒有了選擇餘地,要麼是要麼不是,要麼有要麼無,要麼對要麼錯,就不容易並存。
小結
生活事情如果只有一個選擇,這時候如果觀點不同,意味著沒有選擇餘地,和自己看法截然相反,會異常痛苦,好比孩子退學徹底不學習了,這相比轉學更加難以接受。
但是如果不同觀點只是不一致,比如外出遊玩去哪裡,出去吃飯吃啥來,周末休息幹點啥,都是多種選擇,也不涉及根本價值觀,沒有非此即彼的對立,自然容易保持接納,並存不同觀點。
這給了我們啟示:遇到不同看法時候,儘量確認這是不一致的「逆」而非「反」,多種看法多種處理方式可並存,「扔個耳朵給他」,這是個體差異性必然要求。而遇到截然相反的看法,看似二選一,是「反」而非「逆」,也努力把其作為是不一致而非完全相反,是「逆」而非「反」,畢竟完全不同觀點也是不一致的觀點之一,而且極為罕見,權且包容罷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