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為何說到難做到

2020-12-11 騰訊網

逆反本質是強行貼標籤

昨天談到心理發展的第一個逆反期,也叫第一反抗期,即3、4歲的幼兒逆反期。

看起來是幼兒走向獨立要反抗父母,說的是幼兒逆反,但是反過來說,逆反這個詞語是社會和父母貼的標籤而已。

本質上說,這個貼標籤的所謂逆反,特指事情不順利、別人不聽話,諸事不合心意。因此,如果不合心意就是逆反,那麼生活裡的種種預期落空,豈不都是人事物對我們的逆反不成!

極端說,上級長輩批評我們時候,不合我們心意時候,我們會說對方在「逆反」嗎?

逆反本質是話語權問題,是所謂「強者」強行給「弱者」貼上的標籤而已。

接下來,繼續辨析逆反這個詞語,用來解釋或者處理生活常見的問題,即如何與不同意見者和平共處。

「逆反」詞語辨析

逆反這個詞語區分開是逆和反。

「逆」的意思好幾種,有反抗的含義(逆行),有不順利的意思(逆境),總之是意料之外、不合我意,我們可以認為是別人看法和我不一致。

所謂不一致,用線段表示的話,只要不是180度的相反方向,就可以認為是不一致,這個不一致情況就非常非常多。

「反」可以理解為正好相反,完全相反,好像南轅北轍的故事。用線段表示的話,恰好是180度相反方向,也就是唯一尖銳對立的那一個點。

正如俗語說,「讓你向東你向西,讓你打狗你攆雞」,絕對對著幹。

結論:「逆」是不一致,無數種;反是180度相反,唯一一種。

這樣辨析目的不是吃飽了撐的,而是為了使用,解決問題。

也就是非常有名那句話,「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聽起來非常有力,想想也的確如此,可是為何生活中包容別人不容易?聽到不合我意的看法容易生氣爭論甚至動怒?

難以並存是因為觀點截然對立

舉個生活例子,有個關於保姆可否每天外出一會兒辯論。

給老人請的保姆,開始同意可以外出一會兒,後來保姆每天都習慣了外出,短則半小時,長則個多小時,有幾次需要時候找不到人,感覺不合適。詢問家政公司後,確認陪伴老人的保姆嚴禁外出,於是決定告知改正。

不過,這時候自己家人有了不同看法,一個認為能外出,一個則認為不能外出,而且態度堅決和情緒激烈。這時候被提醒說道,不是知道這句話嘛:無法做到不同意看法但允許表達權力。

於是思考,允許別人說出不同意見為何如此困難,僅僅熟不講理,或者所謂的想教育且辨析孰對孰錯?

這時候借用上面逆和反的關係非常好解釋。

如果兩個觀點是「反」的,即尖銳對立,非黑即白,類似你死我活、一山不容二虎,這時候很難並存不同觀點。

比如保姆不能外出與能外出,只能二選一,而無法做到並存。再比如指鹿為馬,要麼是鹿要麼是馬,也不能並存。

這種完全對立的觀點,「反」觀點情況出現,做到包容和並存是困難的。

反過來說,如果觀點只是「逆」,只是不一致,就容易做到並存。

例如,我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去單位有多條路可走,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容易並存不同看法,這是因為選擇餘地大,觀點不同可以選擇,「你走你的獨木橋,我走我的陽關道」。

可是假如只提供自己不喜歡的蘿蔔卻不給白菜,只允許一條路去羅馬,只有固定路線去單位,沒有了選擇餘地,要麼是要麼不是,要麼有要麼無,要麼對要麼錯,就不容易並存。

小結

生活事情如果只有一個選擇,這時候如果觀點不同,意味著沒有選擇餘地,和自己看法截然相反,會異常痛苦,好比孩子退學徹底不學習了,這相比轉學更加難以接受。

但是如果不同觀點只是不一致,比如外出遊玩去哪裡,出去吃飯吃啥來,周末休息幹點啥,都是多種選擇,也不涉及根本價值觀,沒有非此即彼的對立,自然容易保持接納,並存不同觀點。

這給了我們啟示:遇到不同看法時候,儘量確認這是不一致的「逆」而非「反」,多種看法多種處理方式可並存,「扔個耳朵給他」,這是個體差異性必然要求。而遇到截然相反的看法,看似二選一,是「反」而非「逆」,也努力把其作為是不一致而非完全相反,是「逆」而非「反」,畢竟完全不同觀點也是不一致的觀點之一,而且極為罕見,權且包容罷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林夕薦讀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非常流行,但知道這句話出處的卻寥寥無幾。
  • 「我不同意你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還要被這話騙多久?
    當然,伏爾泰最被人們熟知的,就是他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甚至有不少人先是知道了這句話,進而才了解到伏爾泰這個人。如果伏爾泰真說了「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此時是不是被自己狠狠地打臉了呢?
  • 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我不會為戰爭而投票!)她,就是珍妮特.蘭金,一位致力於女性社會地位與權力的鬥士。與其他八位女性雕像一起,作為美國婦女的傑出代表,永世被人瞻仰。而她的故事以及獲得如此的殊榮,也無聲地在弘揚美國這個國家尊崇的一條普世的價值觀念:  「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願意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 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我將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不喜歡任何東西,你可以不看,你可以屏蔽,你也可以批評羞辱謾罵。這都不是問題,但是僅僅因為不喜歡,就希望公權力介入或者封殺,這是一種可怕的想法。 說這種話當然很容易,但造成的影響後果是我們想要的嗎?首先,不可否認,有大量的人喜歡看咪蒙寫的文章,還有可能重度沉迷。那些人不喜歡咪蒙的人為何有權利阻止喜歡看咪蒙的人,要求人家不許看? 我的態度是:「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容許空氣中充滿不和諧的聲音,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正是力量的象徵。
  • 「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越罵越兇,都覺得對方的說法和看法必須消失,甚至人身攻擊說:對方也應該消失。- 一個「誓死捍衛」的宣言 -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我現在基本上還是選擇在微信裡說話,而不在外面的平臺上說話。因為在微信裡,有一邊的路人感覺夜很黑。我是做不了手電筒的,暫時沒這個能力,能做只螢火蟲給一些安慰就好了。我用公眾號發一些文章,隔三差五收到違規通知,數了數已經有六篇了,可能是舉報也可能是審查,我也不清楚。
  • 你怎麼理解「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怎麼用科學精神解讀「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一定要保證人民的發言權,儘管意見千差萬別,褒貶不一。讓大家暢所欲言,發現問題癥結所在,便於解決問題,處理矛盾。
  • 【真相】「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話伏爾泰沒說過
    言論自由不應超出法律的範圍,但究竟是誰一直在誤導中國人?文/鄭若麟「我不同意你的說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據說是伏爾泰的「名言」。這句話流傳如此之廣,甚至在伏爾泰的祖國法國也被奉為「至理名言」!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是絕對的嗎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話當然不是絕對的。很多人都有個疑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在理呢?咱們中國人會不會講理呢?自古以來,咱們中國人就不屬於冥頑不化的一群。雁過留聲,語過留音,人過留名,也從來就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特例。所以說,中國人是普遍懂道理的。既然是懂道理的人,怎麼會不允許別人講話呢?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這句名言至今仍被人們所援引和傳播,說明伏爾泰的美好願望仍然沒有實現。
  • 勵志語錄: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願意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熱愛世界,偏愛你,這裡是文夕館,心情的樹洞,如果喜歡我的話,別忘記關注我哦。我們什麼時候能做到換位思考,我們就什麼時候學會對一個人主動。真理不需色彩,美麗不需塗飾。儘管失敗和挫折等待著人們,一次次地奪走青春的容顏,但卻給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嚴,這是任何順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
  • 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也不想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文/五娃(聽鳳鳴)(鴻思學社首發)
    再比如說,造謠和傳謠的權利,同樣不可能得到我誓死捍衛。再比如道德規範的公共認知部分:趁著沒成年,快點去殺幾個人的言論發表權利,就不可能得到我的誓死捍衛。包括,分裂國家的言論;恐怖主義言論;為軍國主義,侵略主義洗地的言論的發表,都不可能提到我的誓死捍衛。還有諸如邪教的言論,比如勸導人自殺的邪教。會在不同意其觀點的情況下,誓死捍衛其傳播的權利?
  • 伏爾泰曾說過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既不能強求他人對自己有看法,也不能阻止他人說出與自己不同的觀點。經過了深入溝通,我了解到,阿梅是一個特別敏感的女人,身邊的人發表任何言論,都能聯想到自己,導致經常心裡很憋屈。關鍵她還是一個心直口快的女人,見什麼說什麼,看到自己覺得不公平的事,就會直言相告,也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經常與他人爭得臉紅脖子粗,不歡而散。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就直接說「no」,然後領導自己講一個想法,你必須按照他的想法去執行,結果執行之後成果可能還沒自己的建議好。因為年齡、閱歷、區域文化、教育程度,以及所站角度不同,60歲人的看法與30歲人的看法,估計大多時候是不一樣的,甚至同樣都是30歲的人,看法也不盡相同。我們沒必要苛求一致:你感覺不錯,沒必要要求我也必須感覺不錯!你喜歡一代女神張曼玉,我卻喜歡舒淇的性感。
  • 「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這話我真沒說過!
    在辯(吵)論(架)時,雖然雙方立場不同,都想說服對方,但為了言論自由,有一句話常常被提起:「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但你若要問這是誰的名言,50%的人會說「不知道」,剩下49%會說「伏爾泰」。但是,雖說伏爾泰是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咱也不能什麼話都算在他頭上……實際上,這句話還真不是伏爾泰說的。到底為什麼會讓人產生這樣的誤解?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堅信你有說話的權利
    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那一節課的他說過一句話——我不同意你的每一句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初聽這一句話,我似有所悟,卻又感覺高深莫測,不可琢磨。現在過去這麼多年了,我再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就已經是在網絡上面,看到另一位公關方面的老師說的這一句話。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也作廢了
    先說《費城問詢報》的問題吧。從CNN、《華盛頓郵報》以及當事機構《紐約時報》和《費城問詢報》自己的報導來看,《費城問詢報》在6月2日刊登一篇講述美國當前的反種族主義和警察暴力抗議示威,對美國多地的建築也造成的衝擊和破壞的文章時,使用了一個「建築的命也需要得到保護」(Buildings Matter, too)的標題。
  • 孩子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12.有修養的父母是「伏爾泰主義者」,「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他們從孩子出生的那天就開始跟孩子講道理,耐心地徵求孩子的意見。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13.讓孩子成為既有激情又有理智的人。「沒有激情,任何偉業都不可能善始,沒有理智,任何壯舉都不能善終。」
  • 寫作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你可以用鹽保存肉或魚。柯林斯詞典解釋:To conserve something means to protect it from harm, loss, or change.這個詞有一個很重要的含義,就是預留,也就是說保留下某樣東西,將來使用。例句:Reserve your energy for the climb tomorrow.留些精力明天爬山用。I reserve the right to disagree.我保留有不同意的權利。(先留著,將來使用嘛。)
  • 美國教授: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所以你就是「民主的敵人」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最起碼的民主和自由的要求吧,這不應該是隨便個大學生都知道的吧?但是把自由延展成瘋魔狀態的美國民主黨教授,就不會明白這一點。美國的社會學教授根本就沒有什麼含銅量,就是一種混飯吃的職業,唯一的就業途徑就是當教師騙人,如果一個美國人說他是社會學科類的,又不是教師,那他一定就是個無業游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羅伯特·賴希(Robert Reich)就是這樣一個幸運的有職業的社會學科教授,1月3日他在推特上將宣布挑戰拜登勝選的以克魯茲為首的11名參議員列為「民主的敵人」,並將名單在推文上列出來。
  • 不一定同意你的觀點但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對此李永波意味深長地說,「首先,我不會退役,因為我還沒有到退役的年齡。其次,我也不會離開羽毛球,因為我之前說過我離開羽毛球的時間是我培養出第100個世界冠軍的那一天。這個請大家放心,我也希望外界不要想找人來代替我,因為我只做羽毛球,別的崗位對我來說沒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