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向我抱怨,
說在職場很有挫敗感,
每次為公司提供一個好建議、好想法時,
領導聽都沒聽完,
就直接說「no」,
然後領導自己講一個想法,
你必須按照他的想法去執行,
結果執行之後成果可能還沒自己的建議好。
所以,我很慶幸,
自己所在的企業氛圍比較好,
領導大多虛懷若谷、海納百川,
願意聽聽不同專業人士的建議。
很多人一起開會時,
如果你的企業是一個鼓勵創新、允許犯錯,
具有主張開放自由、民主的企業文化,
那麼這個會議會很熱鬧,
因為每個人會盡情抒發自己的獨特觀點。
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眼中的世界不盡相同,甚至大相逕庭。
比如10月28日,
我們要舉辦「全球贛商文化論壇暨全球贛商中心產品發布會」,
在開會討論到底要邀請哪些嘉賓時,
就千差萬別,
從對世界的影響力來看,大部分人看好歐巴馬,如果邀請到他來,自然皆大歡喜,但人家歐巴馬時間排滿了,沒空;
有人看好聯合國原秘書長安南,因為他也是世界影響力的領袖;
有人看好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因為他是布萊爾;
有人看好比爾蓋茨,不僅因為他24年蟬聯全球首富,也是行業領袖、慈善家;
有人看好埃隆·馬斯克,不僅因為他是傳奇「鋼鐵俠」,造出了牛逼的特斯拉,還因為他代表了未來,在網際網路、清潔能源、太空這三個影響人類未來發展的領域,都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有人看好王蒙,因為他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學者,也是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
有人看好吳曉波,因為他是企業家、財經作家,也是國內目前較大的網際網路財經社群——吳曉波頻道創始人;
……
最後因為邀請嘉賓時間太緊的關係,
領導拍板,就王蒙、吳曉波、方志遠了。
說實話,我覺得這個組合也很不錯。
但還是有人會討論,王蒙與吳曉波的影響力誰更強?
五六十歲以上的人一般都看好王蒙,
因為他們曾經讀著王蒙的書,
度過了相當長一段歲月,
很多人念念不忘《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我們去北京拜訪王蒙先生時,
甚至連70後、80後的我們也相當激動,
我們李總的父親也是王蒙的鐵桿粉絲,
按耐不住激動心情,
委託李總通過電話向王蒙先生致敬,
覺得自己的兒子能到自己偶像家裡做客拜訪,深感榮幸。
我發拜訪與王蒙先生的合影在朋友圈裡面,
很多朋友留言要來參加
「全球贛商文化論壇暨全球贛商中心產品發布會」,
希望有機會拿著他的書請他籤名,
甚至希望能合影留念。
年輕一些的人,
就強烈表達了對吳曉波的看好,
很多人都是《吳曉波頻道》的粉絲,
每天收聽他的電臺、
看《吳曉波頻道》的文章,
據說《吳曉波頻道》粉絲已經400萬人,
吳曉波的新浪微博也400多萬粉絲,
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
我也發與吳曉波先生的合影在朋友圈裡面,
也是很多朋友要求送票參加,
點讚數幾分鐘之內上百。
我們公司文化顧問方志遠教授也很厲害啊,
是國內明史研究的權威學者,
他對明代政治及制度、明清江西移民與商人、
明代市民文學與社會思潮等有深厚研究,著述頗豐。
2010年應《百家講壇》欄目之邀主講《大明嘉靖往事》,
2011年應《百家講壇》欄目之邀主講《萬曆興亡錄》,
2013年1月第三次登上《百家講壇》,
講述系列節目《國史通鑑》,
一直到今天還在《百家講壇》講。
全國很多商會組織、大學都有邀請他去演講,
很有影響力。
因為年齡、閱歷、區域文化、教育程度,
以及所站角度不同,
60歲人的看法與30歲人的看法,
估計大多時候是不一樣的,
甚至同樣都是30歲的人,
看法也不盡相同。
我們沒必要苛求一致:
你感覺不錯,沒必要要求我也必須感覺不錯!
你喜歡一代女神張曼玉,
我卻喜歡舒淇的性感。
你的偶像是比爾蓋茨,
我就比較看好埃隆·馬斯克。
你喜歡張學友,但還有很多90後卻喜歡鹿晗!
網上最近流傳一句話:
鹿晗和關曉彤看對眼了,
難道你看誰都沒感覺?
伏爾泰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
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在一個組織內部,
如果聽不到不同的聲音,
或者不能聽到不同的聲音,
是很可怕的。
從很多企業發生的失敗案例經驗來看,
那些表面上看起來「一團和氣」的組織最令人擔心。
一方面,管理者還在為「團結和諧」的內部氣氛而沾沾自喜,
但另一方面,組織成員的漠不關心和精神懈怠卻隨處可見,
這比衝突本身更可怕,更有風險。
一個沒有不同聲音的組織,
將逐漸衰弱、凋零,
比如諾基亞、摩託羅拉等世界500強。
只有肯定不同聲音,允許不同意見,
一個組織才會充滿活力,
比如騰訊,因為海納百川,
所以誕生了微信;
比如阿里巴巴,因為兼容並蓄,
所以誕生了淘寶、支付寶、螞蟻金服;
我們博能控股集團也是這樣,
因為鼓勵不同意見,
原本做工業的,後來誕生了國內都有影響力的
新能源汽車、安馳電池,
誕生了網際網路金融——博金貸、網絡小貸,
誕生了資本眾籌、影響力眾籌的全球贛商之家——商聯中心,
誕生了江西第一家民營銀行——裕民銀行,
誕生了全國唯一價值養老小鎮……
這方面做得最好的企業也許是Google,
因為Google鼓勵創新、允許犯錯,
主張開放自由、民主的企業文化,
一直秉承吸引最聰明的人才來Google工作的理念,
要想吸引最聰明的人來創新,
就要先給人才創造一個非常開放、寬鬆的環境。
管理上的「民主」就要求每一個管理者,
面對下屬的提議不能直接回復「NO」,
而是得說可以考慮如何幫助他發展。
Google希望創造一個百家爭鳴的氛圍,
使大家能夠和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
給各種創意一個去試驗的機會。
可以想像,
如果在一個組織中,
形成「領導說不可以就不可以」的文化,
企業又怎能領先技術發展?
產品又怎能滿足客戶多變的需求?
所以,在Google,
第一是要允許你做;
第二是給你資源幫你做;
第三是允許你犯錯誤。
這就是其追求的創新文化,
要讓每個人的想法、有機會去實現。
轉發並在文末評論本文章,
有機會得到10月28日參加「全球贛商文化論壇暨全球贛商中心產品發布會」的票!
- END -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
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歡迎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