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的教育意識越來越強,對孩子的閱讀習慣也越來越重視。但是,如今家長的壓力也很大,為了孩子上好學校,為了家庭有個好的環境,為了孩子能有個好成績,只要自己能做的,能使的勁都使出來了,拼命工作,拼命掙錢養家,供養孩子,可是有多少家長真有時間陪伴孩子讀書呢?
條件好的孩子,可能會有家長的陪伴,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好的讀書習慣,好的生活習慣,都不是問題。可那些經濟條件差的家庭,生活都已經非常吃力了,所以家長能供孩子上學就很不錯了,哪裡還有條件陪伴孩子讀書呢?
然而,事在人為,非由天定,同樣,讀書也不是非要家長天天陪著盯著才能讀好。
相反,如果家長天天陪在孩子身邊,盯著孩子讀書的話,孩子可能會不僅不會喜歡讀書,反而會如芒在背,精神集中不起來,更會厭煩讀書。
只要抓住這關鍵的幾步,不僅家長不需要花時間陪孩子讀書,而且孩子自己還會愛上讀書。
1,孩子0—6歲期間,讀給孩子聽。
這個時期的孩子,特別是小一點的時候,要邊讀邊解釋,一般要用畫面進行引導,讓孩子看到實際的事物,加深孩子的理解。
對於抽象的內容,要變成簡單的好理解的東西,讓孩子領會。比如說「愉快」,可以用一個高興的表情來解釋,「傷心」,「失望」也是如此。
孩子再大一點,只需要多接觸一些孩子未知的東西,並進行解釋,這時候孩子的理解力要強很多。
2,7—10歲,互動讀書
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多進行互動式的讀書方法。邊讀邊進行提示性地引導孩子的思考,並儘量做到聲情並茂,讓孩子感受到語氣的力量。
還有一個就是平時如果有機會可以跟孩子玩詞語接龍,可以提高孩子對詞語的認識和辨識能力。孩子知道的詞語越多,對孩子的閱讀幫助越大。
記得我們帶孩子出去旅遊時,經常會玩這個遊戲,而且他也特別喜歡,對現在的閱讀確實幫助很大。
3,11歲或者四五年級之後,就可以放手了
當孩子的閱讀習慣形成之後,家長就可以放手了。如果沒有時間的家長,可以選擇在大約在3—6歲這個時段讀書給孩子聽。其他時間只是監督孩子就可以,或者隔段時間抽空跟孩子互動,也是有效果的。這之後就可以放手了。
1,每天拿出固定時間來讀給孩子聽。
這個時間基本要安排在正常上學孩子的休息時間,比如中午放學後,或者吃過午飯休息時。
2,再者是晚飯後或者睡覺之前
這樣安排的好處是,勞逸結合,玩了一段時間之後,正是休息的時候,這時候讀書,對於玩累了的孩子就是一種享受,這個時候讀書自然就會感到身心的輕鬆快樂。
而且當孩子真的上了學之後,以往的習慣會讓他不自覺地會選擇在這些時段讀書。他同樣會感到這個時間讀書是一種輕鬆休息,而不是一種負擔。
當然,任何事情也不是一個固定模式。有的孩子從小並沒有人陪伴,但是也喜歡讀書,懂得讀書的道理。但是,如果有條件,就不要寄希望於未來。
一,少玩遊戲,少看電視。
遊戲會讓孩子上癮,電視是傻瓜匣子。這兩樣東西都會讓孩子失去思考能力,很多時候就只是被動接受別人的想法,而自己會變得思想懶惰。
二,如果不想讀書,可以去聽書。
因為怕孩子看書看得太多,對眼睛不好,而且近幾年散光或近視的孩子越來越多。所以我就建議孩子去下載一些知名的APP,有時間就可以聽,同樣可以帶動大腦的思考。
三,不讀三觀不正的書。
孩子在讀書的時候,可能會接觸到很多類型的書,他的眼界和三觀並沒有真正形成,這個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做出選擇。
或者在平時交流時,對那些三觀正確的人或事進行讚揚式的評論,讓孩子了解什麼樣的書是不能讀的。
四,儘量不限制孩子讀書的類型。
很多孩子都喜歡讀漫畫書,但是學校或者一些權威都不建議孩子看這類的書,但是,並不是限制就是對的。
比如,我家孩子特別喜歡看《尋寶記》但是學校是不允許看的,可是他卻喜歡讀,並且知道了祖國山河之大。當看到澳門大三巴時,又對澳門歷史產生了興趣。然後自己上網搜索,進一步了解了,他還說將來要去那裡看看。
這種興趣和好奇,哪怕是去旅遊都不一定會留下深刻印象的東西,在書裡卻能得到。
再比如,我們小的時候,家長不許,老師也不許看連環畫、小人書,怕影響學習,但是我們就特別喜歡,現在看來,我們很多思想都是從那個時候啟蒙的。其實裡邊的內容很多是非常好的,也有教育意義,而且對孩子來說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再比如,我們曾經抱著各種各樣的小說不肯放手嗎?其中就有的同學把小說裡對景物的描寫內化成了自己的,寫到作文裡,還變成了範文。
很多時候,只靠控制是不可取的,只有管理和正確的引導才是最好的方法。
閱讀不只是為了考試,但是語文考試如今也離不開大量的閱讀。閱讀如果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形成習慣,對孩子今後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如今我們已經成年,知道了閱讀的好處和重要性,現在的我也開始喜歡上了閱讀,發現讀的書越多,自己懂得的越少。而且書真的可以做你的朋友,特別是當一個人在迷茫無助時,書是最大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