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酷暑過敏多與蟲咬日曬有關

2020-12-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侯賽

  暑熱天氣下,哪些過敏經常發生?應該如何預防?專家提醒,夏秋季70%過敏的發生,都與蟲咬或日曬有關,大家應多關注皮膚養護。

  近日,記者來到海口市人民醫院皮膚科,發現前來就診的過敏患者70%以上都是因為日曬和蟲咬造成的。皮膚科醫生王泉江說,很多市民以為春季才是過敏的高發季,其實酷暑天因日曬和蚊蟲叮咬過敏引發的皮膚病也不少見。許多人因不知道過敏原因而延誤了病情。

  酷熱天中,汗液大量分泌、皮脂抵抗力下降,細菌更易於侵入皮膚。專家表示,門診近期接診了一名5歲的患者,身上長滿紅包,有些還是透明的水皰。家屬起初以為是孩子小,水土不服所致,直到病情越來越嚴重,才來醫院就診。經檢查,孩子是因為蟲咬導致的過敏。由於沒有及時用藥、就診,並且居住環境不太衛生,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

  「日光性皮炎又稱為紫外線過敏。當陽光中的穿透性紫外線直達皮膚真皮層,使過敏體質人群受照射處皮膚出現紅、灼、熱、痛。」專家說,長時間太陽直射皮膚易造成紫外線過敏。「紫外線過敏還會導致局部皮膚產生皺紋、色素沉著、細胞損害,甚至可改變免疫系統,造成更嚴重的光毒性和光過敏反應。」

  專家介紹,防止日光性皮炎最有效的辦法是少曬太陽,儘可能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尤其要避免在上午11時至下午3時在日光下暴曬。不少女士佩戴的飾品較多,如果選擇不慎,汗液與飾品接觸也會引起接觸性溼疹。此外,夏秋季節食物品種繁多。過敏體質的人應儘量不吃或少吃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胡蘿蔔、蜂蜜、大棗等食品有預防過敏的作用,可適當食用。

  夏秋季常見的皮膚過敏有4種:

  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是由於一些人對紫外線過敏所致,通常在日曬後1-2小時後發病,皮疹多發麵部,頸部和頸前「v」形區,手背及上肢,表現為小丘疹、小水皰,自覺瘙癢,嚴重時非光照部分也可起皮疹,不疼痛,瘙癢明顯,消失很慢。如不及時治療,可形成慢性光敏性皮膚病。因此在太陽光強時要減少外出,外出時也要作好防曬措施。

  蟲咬性皮炎:與蚊蟲叮咬有關,如臭蟲、跳蚤、蝨子、蟎、蚊等昆蟲叮咬皮膚後注入唾液,誘發的過敏性反應。預防此病應減少到草叢、樹陰下或潮溼、蚊蟲多的地方,室內可燻蚊香。最好不要用紅花油塗抹,因為這樣會導致過敏,反而加重病情。

  溼疹:如果長期穿不透氣的鞋子,悶熱潮溼時,腳就會脫皮、癢,長水皰,很多人誤以為是腳氣,其實是溼疹。防止溼疹,局部要保持乾燥,用抗過敏藥膏塗抹患處,一天2-3次,要穿透氣的鞋子。因為溼疹的症狀和腳癬的相同,所以,治療前要做個真菌試驗,判斷到底是否屬於真菌感染。

  蕁麻疹:一些是食物誘發過敏的因素。蕁麻疹就是患者吃了魚、蝦、蟹、蛋、牛肉、草莓、可可、番茄、大蒜等過敏食物發病。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椰子油護膚很海南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潘媚  在隨處可見椰影婆娑美景的熱帶島嶼海南,食用椰油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家裡的歡笑聲變多了」
    那天下午,時任省長劉賜貴來到王下鄉調研,在了解到韓詩琪和她哥哥韓志騰均患有眼疾、從小雙目失明後,他彎下腰心疼地抱起小詩琪,要求昌江有關部門帶孩子到海口去檢查治療,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重見光明。  昌江有關部門第一時間協調省衛計委、省眼科醫院,並投入「對特殊困難群眾施行特別救助」的「雙特」救助金將小詩琪兄妹送往位於海口的省眼科醫院檢查。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用100組10位數字記憶一生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韋思瑤  1月26日下午,在海南大學東坡湖邊見到吳光仁的時候,我們一眼認出那張和電視上一樣的微笑著的慈祥臉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悠悠老街多傳奇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通訊員 潘高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有人說,行走僑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客從海南來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漢書·地理志》中的這段文獻,是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有關東南亞的最早記錄,也是東南亞歷史、馬來西亞歷史開始見諸文字的最早記錄。  據海南大學周偉民、唐玲玲教授和馬來西亞史學家的考證,《漢書》記載的「都元國」,就是今馬來西亞丁加奴州的龍運,那裡是當年中印之間海上交流必經之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  椰子產業是塊大蛋糕,海南加大挖掘椰子品牌價值  海南產值過億的椰子加工企業不超過7家,中小企業居多,年加工椰子產品綜合產值僅200億元,不到全國總量的10%。但海南椰子品牌的價值卻無可限量,多家大企業布局、深挖椰子產業潛力  儘管椰子產量有限,但海南島椰子品牌的價值卻無可限量。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們的特殊年夜飯
    除夕,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海南日報記者探訪了4個堅守在崗位上的人,記錄下他們除夕夜特殊的年夜飯。  鏡頭1  急診科裡的年夜飯 為守護病患吃「冷」飯  本報海口2月7日訊 (記者馬珂)「記得回家後要吃清淡,最好喝點粥。」今天晚上7時,省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胡志高送走了他一天中第131名患者。終於可以吃晚飯了,而此時胡志高的盒飯已經涼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日本侵略者對海南島的文化滲透
    第四,黎族教育  黎族是海南島的世居民族,他們雖然人數不多,但居住地區卻涵蓋海南島的廣大中部山區。日軍侵佔海南島後制定了實施民族離間政策,將黎區建設成為對抗我抗日遊擊力量的緩衝地帶的統治政策。1942年7月16日,三省聯絡會議專門出臺了《黎人訓練綱要》,提出要在海南海軍特務部的指導下對「將來在我方黎族地區從事警察工作,以及執行推動其他各項政策之人才」進行培訓。
  • 海南日報數字報-白苗先生
    前不久,見海南日報海南周刊在記述抗戰期間流亡島外的文化人時,有記到白苗:陳銘章,1901年生,筆名天爾、白苗(解放後用),日軍侵入海南前,任《國光日報》編輯,日軍侵入海口十餘日後,逃往廣州灣,又轉赴香港,抗戰勝利後回海口,在《世紀晚報》任知識副刊主編。解放後在海南日報工作。又記:在香港,他出版了《瓊崖散憶》、《瓊崖歌謠》。來寄託自己的思鄉之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鳥是最環保的「殺蟲劑」
    今年9月末,「鳥友」們發現,白沙門公園的候鳥遠遠多過以往,特別是溼地生態園西面的鳳凰木樹林裡鳥群特別集中。  鳥類增多是有原因的。海口白沙門公園工作人員蔡輝介紹,今年公園的鳳凰木長大成林,到秋季鳳凰木夜蛾出現。鳳凰木夜蛾恰恰又是鳥喜愛的「佳餚」,所以它們紛紛化身「吃貨」,「賴」在樹上不想走。  鳳凰木夜蛾給公園管理帶來難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古籍今安在?
    至於存世的海南古籍,從1987年開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專家就開始調查,2004年,海南大學圖書館時任館長詹長智博士等學者與中山館合作,補充了廣東海南兩地的資料。2008年,《海南地方文獻書目提要》出版,其中收錄海南古籍書目211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椰趣橫生」醉椰鄉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笑非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你在這裡看不到巍峨高山與崇山峻岭,但這裡有參天椰樹能遮天蔽日。你在這裡品不到醇香咖啡與幽香綠茶,但這裡有最天然的椰汁能讓你流連忘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梵音綿綿永慶寺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 超  通訊員 鄭志宗   海南歷史上的永慶寺,一說始建於唐代,一說建於北宋熙寧中期(約1068-1077年),這在明代正德《瓊臺志》、清代康熙三十九年和嘉慶二十五年的《澄邁縣誌》中均有記載。
  • 海南日報數字報-高校圖書館開放不再羞答答
    為此,海南日報記者特地走訪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與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了解海南省主要高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情況。  海南大學:通過網絡把電子資源帶回家  不同於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全面對外開放」,海南大學圖書館採取的是「有條件的對外開放」。「我們的網絡資源的開放程度很高,只要來到我們圖書館,通過連結我們的網絡,就能享受到我們圖書館的電子資源」,海南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王小會介紹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漂洋過海育桃李
    但是,一戴上頭盔、騎上「小電驢」,他又顯露出幾分海南「島民」的氣質。「我來海南兩年多了,很喜歡這裡的風景和佳餚,尤其喜歡美味的芒果腸粉。」塞繆爾笑著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在生活中,塞繆爾略顯靦腆,一旦走上講臺就變得嚴肅認真起來。「塞繆爾講課邏輯嚴密、條理清晰,實用性、針對性都很強,他的課堂沒有『水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古風情話竹笠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特約記者 謝振安 王儀   通訊員 張琳 實習生 王歡歡  在海南,竹笠很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