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培行業受到的衝擊是持續性的,整個行業的動蕩很有可能常態化。任何教培機構都要在疫情風波中重新審視自身,找到適合自己特點的轉型路徑,只有在不斷探索中才能找到生機;反之,則會迅速被時代淘汰。
一、對於線下培訓機構,半年的疫情期使培訓行業兩極分化發展的局面尤為明顯。暑假將至,又會掀起新一輪的招生大戰,知名品牌機構會因暑期旺盛的補習需求迎來更快業務發展。而對於為數眾多的,區域小品牌機構來說,尤其是那些從事K12業務、早幼教業務和出國留學業務的企業,經營困境將長期持續,招生計劃、營銷目標屢屢被疫情態勢打斷,獲客租金、人員成本居高不下,都是威脅線下業務企業生存的主要影響因素,這意味著所有從業者必須勒緊褲帶過日子。
與早已布局線上學習平臺的頭部機構相比,小品牌在口碑、技術、課程、師資等諸多方面都不佔優,通過線上推廣導流線下的獲客成本高企,很容易在暑期搶生源的鬥爭中敗下陣來。這些機構可以嘗試通過移動直播、推出特色差異課程來維持現有經營。希望這些困難是暫時的,一旦疫情的霧霾散去,線下教培將以其學習體驗優勢再次迎來春天。
所以,線下機構應先節流固本,再去做開源拓展。在進行轉型的同時,要先安撫好現有用戶,用優質服務和關懷留住老用戶的心,而不是急於通過實現轉型線上,大力在新獲客等方面下功夫。
二、網絡課程的熱度有所下降,迫使企業加大營銷投入。隨著各地中小學開學複課,以及北京為代表的部分地區禁足在家的「停課不停學」常態化,使得各類教育移動APP的下載量從4、5月逐步下滑。基於這種形勢,各大在線培訓品牌將繼續加大推廣投資力度,投身生源獲客爭奪。那麼很有可能導致「二八法則」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幾個熱門機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會進一步提高,高達幾千元每人的獲客成本,讓假期線上培訓招生成為幾家企業的競爭遊戲。小品牌,新品牌根本無法與之競爭。
隨著「停課不停學」活動常態化進行,學校教育正在正視網絡教學的重要意義,在線學習、師生互動在如火如荼開展,直播/錄播/在線批閱等互動教學手段常態進行,這勢必會促使很多學生的精力轉移到學校教育上面,對任何線上機構來說,學校教育已成為他們強有力的對手。
三、教培行業從業規範不斷趨緊,行業準入門檻逐步提高。從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到今年5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的通知》,都說明任何運營模式的教培機構都要遵循行業守則和道德規範,圍繞國家各階段教育核心目標來經營。從禁止超前收費,制定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等要求來看,以教培機構為培優主力軍的時代一去不返,推動教育公平化,降低優質教育資源門檻始終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主旋律。預計來自政策層面的壓力還將持續,行業規範會不斷細化。
政策導向,會刺激處在頭部的教培企業加快師資規範化、課程標準化、技術通用化的速度,品牌壁壘優勢日益凸顯;而那些小品牌因為依從規範進行轉型的成本較高,業務範圍的不斷萎縮而面臨消亡危機。
四、教培機構轉型素質教育或成為必然選擇。前面說到教培行業的培優屬性因政策限制而退出歷史舞臺,也就是說升學型教育、知識型教育的垂直發展受限。那麼轉向朝著素質教育橫向發展,不失為教培機構轉型的新思路。近年來,普及勞動教育、編程教育、科學教育的呼聲很高,從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門,都陸續出臺了一些教學標準和行業政策。過去教培機構的核心業務實際圍繞怎麼培養應試型人才、知識型人才來運作,而當下的教培機構面臨政策制約和學校教育競爭的兩大問題,應該重新構建對「教育是什麼」的深度理解。成績和知識並非教育的全部,作為教育從業者應該開放視野,加深對教育本質的認知,要從滿足「如何提高成績」的需求轉變到「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大計上來。與學校教育一道,並肩去探索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多提供素養教育課程資源和技術。
刺激教培行業再度復甦,管理部門應起到關鍵作用,尤其在幫助企業重拾創業信心,增強市場參與方面,管理部門的態度至關重要。
在產業政策方面,優厚的行業引導政策,是拉動區域行業經濟提升和行業朝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根據本地區行業聚集特點,出臺刺激性引導政策對行業復甦最為有效。從全國範圍看,上海和武漢已經走到了前面。早在今年4月初,上海市政府發布了《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提到未來三年要把在線教育作為優先發展的新經濟行業之一。6月,武漢光谷東湖高新區先出臺「加快發展在線新經濟20條」,把「發展在線教育服務」置於六大發展領域之首;隨後專門發布《關於促進產業數位化轉型率先加快發展在線新經濟的實施意見》10條,在產業空間布局、人才供給、營商環境、基金設置等方面頗有亮點。地方政府發布政策,說明了區域大力發展某產業的信心和目標,也是觀察企業發展布局趨勢的風向標。
在教育政策方面,管理部門更像是學校教育與校外輔導之間的裁判員或調解員,同為教育事業的兩大支柱,學校和教培機構之間應該在管理部門的主持下,多做協同和互動,多做一些配合工作。區域教育部門可以多牽頭組織主題交流活動,搭建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溝通橋梁,促進教育質量飛躍和企業經營發展的雙贏。同時,應主導拆除學校的「圍牆」,幫助學校和企業製造協同創新的契機,讓雙方共同打造未來創新學習模式,比如在教師共育、課程共建、技術普及、理念創新、成績互認、學信互通等方面都大有探索空間。建議從政策層面,鼓勵校內外消弭物理學習空間的割裂感,為學習者營造學習為中心的環境。
對於大多數教育創業型企業的建議是三個詞:專注、堅持、創新。縱觀所有目前已獲得巨大成就的教育企業,這些企業的創始人,他們的團隊,都具備專注、堅持和創新的特質。他們秉承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腹情懷和一腔熱忱,專注於自身業務賽道,不斷朝著縱深發展,通過做專做細,才能做強做大,才能取得行業龍頭的地位。也正是由於他們十幾年、數十年的不懈堅持,面對一次次社會經濟變革和突發事件,能夠咬牙堅持從困難重重的境遇中熬過來,才樹立起如今享譽全國的金字招牌。而創新,是所有企業面對重大危機時刻,轉危為安的法寶。創新生產力、創新表現手段、創新運營模式都有可能成為企業在行業低谷時脫穎而出的關鍵。上述三個特質,應該適用於所有的教育企業。希望教育企業能夠相信市場、相信用戶需求,也相信自己,相信通過不懈堅持,努力探索,一定能找到適應企業裂變發展的方法。
版權聲明
本文系微信公號「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ID:zgc-mtb)」原創文章,編輯後增加的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原創文章及原創圖片版權歸屬本公號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轉載請公號後臺留言聯繫授權,並在轉載文中註明作者及簡介、來源公號「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ID:zgc-mtb)」、原文連結,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