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並關注 教培校長參考
和全國10萬名教培校長一同成長
後臺回復「報告」,領取教育行業報告
作者 | 張沉浮
原創 | 教培參考
教培校長參考、教培創投參考
疫情之下,OMO火了。100萬教培機構在生死的邊緣徘徊,1000萬教培從業者陷入無盡的焦慮中。「OMO萬能論」和「OMO妖魔論」都找到了自己的信徒。
當一個名詞過熱,本身必定有泡沫,一定會有投機者披著新技術新模式的聖衣招搖撞騙。另一方面,物極必反,一定會有人站出來唱反調,將剛萌芽的新技術新模式一棍子打死。
不妨以一個更為宏大的視角,俯視著復盤1990年到2020年,技術影響下的教培激蕩三十年。
也許你會發現,太陽底下無新事,OMO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在加深,但教育仍然還是教育。
也確有改變了教培行業的「大浪大潮」,它們翻滾著、拍打著、激蕩著向前……
1990年到1999年,是前網際網路時代,技術對教育培訓的影響處於「輔助階段」。這個時代的教培行業,繼承了言傳身授、手寫板書、印刷出版等傳統傳播技術,也探索了廣播電視、遠程網線等新興傳播技術。
2000年到2009年,是PC網際網路時代,技術對教育培訓的影響處於「升級階段」。PC網際網路開始影響這個時代的教培行業,從黑板粉筆到投影PPT,從MOOC慕課到在線網校,在網際網路技術下,教育培訓行業被改革升級。
2010年到2019年,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技術對教育培訓的影響處於「顛覆階段」。直播技術是最大的顛覆,衍生而來的1對1、小班課、大班課,開始複製搭建一個雲中教室。網際網路技術進一步發展,從O2O到OMO,技術模式深度應用於教培場景。
2020年及以後,將是後網際網路時代,技術對教育培訓的影響將進入「重構階段」。隨著人工智慧、腦科學、大數據、5G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應用,技術不僅繼續改變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傳播教學過程,甚至將直接改變老師或者直接改變學生。
從90年代算起,整個教培行業也才剛剛30年。站在2020年,回看被技術影響改變的教培激蕩三十年,我們能更加理性客觀地看待OMO、AI、5G等新的技術模式。
每個技術都是時代的機遇,每個企業都是時代的企業。每一個教育從業者,都應對技術充滿信心,同時也要對教育保持敬畏。
01
1990-1999:
前網際網路時代
輔助階段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無論是俞敏洪的新東方英語,還是吳俊保的新東方烹飪,這兩個90年代的教培雙子星,早期教學方式都是傳統且粗糙的「言傳身授」加「手寫板書」。
「言傳身授」和「手寫板書」是90年代及以前的主流傳播方式,尚且談不上教育技術。直到有了「印刷出版」,技術才算正式叩響了教育培訓的大門。
將印刷出版在中國教育培訓行業發揚光大的有三個人,分別是王后雄、任志鴻和衛鑫。湖北黃岡的王后雄,先憑藉《化學競賽》系列書籍聞名,之後憑藉《完全解析》在教輔界封神。任志鴻憑藉《志鴻優化》進入千千萬萬的學校,他的企業世紀天鴻更是成為山東唯一的教輔上市企業。衛鑫的個人聲名不如前兩個大,但他打造的《三年高考五年模擬》在21世紀幾乎做到了高考生人手必備。
印刷出版畢竟還是老技術,與之相比,電影、廣播、電視的科技感要更足一些。隨著電子媒介的誕生,有人驚呼:教育技術革命,到來了!
最早預言教育技術的人是愛迪生。早在1913年,他便稱:「十年之後,電影將取代學校成為教育的主要方式」。歷史證明愛迪生的預言是錯誤的。不僅過去了10年,100年後的今天,電影仍然沒有取代學校。
類似愛迪生的判斷,還在不斷地出現。比如,慕課MOOC將取代學校,直播將取代學校,人工智慧將取代學校……
當一個新技術出現,其影響一定會被無限放大。這時候不要盲目相信,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尤為重要。當然,愛迪生們的預言也不無參考價值。如今我們獲取知識,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電影、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新的技術媒介。
廣播電視繼承了電影的遺志。開始是一些人通過收音機聽VOA練習英語,通過電視節目學習教育知識。後來甚至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教育模式——廣播電視大學。早在1979年,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和28個地方廣播電視大學開始辦學。如今的國家開放大學,就是原來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
正是電影、廣播、電視等教育技術的應用,教育技術開始被更多學者關注和提及。到了90年代,「教育技術學」誕生了。
教育技術學94定義認為,「教學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而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
如果說電視及以前的技術都只是小打小鬧,90年代末誕生的一項新技術有了改朝換代的味道,這個新技術就是網際網路。
提到網際網路企業,大家會想到BAT。其中,百度成立於1999年,阿里成立於1999年,騰訊成立於1998年。其實,網際網路應用在教育領域也很早,比如弘成101網校誕生於1996年,黃岡中學網校誕生於1998年,北京四中網校誕生於2001年。
網際網路對教育的改變即將開始。這時,人們對網際網路技術也抱有兩種態度。一是網際網路跟廣播電視一樣,雷聲大雨點小,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二是網際網路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技術,將極大地改變教育行業。
02
2000-2009:
PC網際網路時代
升級階段
在教育技術領域,有個著名的「賈伯斯之問」。
比爾蓋茨曾到賈伯斯家中探望,兩人交流了關於教育的看法。賈伯斯提出疑問:「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
從2000年到2009年,網際網路之於教育產生了很多新的技術和模式。比如,教育信息化、MOOC慕課、網校、學習機等等。但十年並沒有取得令人震驚的突破,和電商、社交、娛樂等領域相比,教育的落後讓人有些失望。「賈伯斯之問」仿佛是對這一個十年的疑問式總結。
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教育信息化都是轟轟烈烈的大工程。2009年,美國教育部對2.1萬名中學生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教育信息化投入很大但產出極小,甚至跟三十年前沒有顯著差異。有人戲謔稱,教育信息化最大的影響,就是把黑板粉筆變成了投影PPT。
但也不能小瞧了網際網路和PPT。教育信息化成就了第一批A股上市的教育企業,比如科大訊飛、全通教育、拓維信息等等。教育信息化在公立校攻城略地的同時,點讀機學習機等電子硬體也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其中,步步高、讀書郎、優學派就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此外,網際網路也深深地影響了培訓企業。比如好未來(學而思)和中公教育。2002年,李永新創辦中國公務員考試資訊網,簡稱中公網。2003年,張邦鑫創辦了奧數網,同時在線下開設數學小班授課。李永新和張邦鑫,從創業之初就有網際網路基因,這正是90年代的俞敏洪和吳俊保所欠缺的。此外,俞敏洪的新東方學校當初是「粉筆板書」,張邦鑫的學而思培優則是「投影PPT」,時代塑造了兩者名師化和標準化的差異。
還是那句話,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2006年,美國的Khan Academy(可汗學院)創立,這個世界級的免費MOOC平臺讓教育行業接觸了一個新的技術模式——MOOC慕課。之後MOOC技術模式更加流行,從高等教育到K12教育,從美國到中國,從公辦教育到民辦教育……
MOOC的故事一直講到下一個十年,自身也產生了一些分支比如SPOC、MPOC。但整體來看,MOOC慕課的完成率極低,效果也不盡人意。這也和學習機等電子硬體以及教育信息化一樣。三者都類似上個十年的廣播電視大學,雷聲大雨點小,投入高產出低。
至此,很多人會覺得網際網路對教育的影響也不過如此。
但另一方面,2008年之後網校網課相繼誕生。中國大陸興起第一波語言網校潮,這又讓大家對網際網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產生了新的期待。
新東方在線、滬江網校、tutor abc等在線網校,直接把線下課堂教學搬到了線上。2001年,非營利性質的BBS論壇滬江語林網成立,到了2009年正式推出滬江網校。新東方在線則成立於2005年,2008年也開始向大學提供學習庫等在線教育服務。2009年,臺灣企業iTutorGroup進入大陸市場,推出在線教育平臺tutor abc。
當時語言類在線網校的火熱程度,類似今日的K12直播大班網校。其中,新東方在線拿到了騰訊的投資,滬江網校拿到了百度的投資,iTutorGroup拿到了阿里的投資。集齊了BAT的語言類在線網校,帶領著教育技術走到了下一個十年……
03
2010-2019: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
顛覆階段
無論是網際網路人還是教育人,都在2010年前後反覆思考兩組詞:線下和線上、錄播和直播。
表面上,三者只是時空的不同組合。線下的面對面,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線上的直播,同一時間 不同空間。線上的錄播,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實際上,大家都是在思考:什麼才是教育培訓更好的方式?
在PC網際網路時代,線上並不比線下高效,直播也不如錄播方便。直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來,新教育技術開始井噴,在線教育進入新的高速發展時期。
影響教培行業最大的技術是——直播。2005年,PC秀場直播開始興起,YY、9158、六間房是直播1.0時代的主力軍。2014年,遊戲直播後來居上,YY孵化了虎牙,A站獨立出鬥魚,王思聰成立了熊貓,直播2.0時代到來了。此後,直播技術從秀場、娛樂,蔓延到電商、教育。教育直播的大幕正式拉開!
直接ToC的在線直播教育企業,又細分成三大陣營。1對1模式,比如掌門1對1和VIPKID;小班課模式,比如東方優播和魔力耳朵;大班課模式,則以作業幫、猿輔導、跟誰學、學而思網校為主,這也是目前最被市場看好的模式。
在線直播教育企業大多在2013年到2015年之間成立,之後憑藉技術、產品、模式、資本的優勢,五年左右的時間便發展到獨角獸企業級別,或者直接IPO上市。
2018年最火的企業是VIPKID,這一年VIPKID達到50億元營收,並完成了5億美元的D+輪融資。當年一次教育大佬飯局上,米雯娟坐在了俞敏洪和張邦鑫的中間。到了2019年,風口浪潮從1對1轉到大班課,從少兒英語轉到學科輔導。VIPKID和掌門1對1開始黯淡,作業幫、猿輔導、跟誰學等直播大班課企業站到了在線教育的舞臺中央。2020年,作業幫拉來中國女排代言,累計激活用戶超8億。猿輔導完成10億美元的最大輪融資,也讓教育企業出現在了春晚的舞臺。
直播技術催火了在線教育,賣鐵鍬的ToB教育技術企業也紛紛成立。有提供直播工具的,比如好未來直播雲、伯索雲課堂、ClassIn;有提供雙師內容的,比如愛學習、外教易、樂樂課堂;有提供綜合管理的,比如釘釘、校寶、校管家。
其實,在直播技術和直播模式成熟之前,創業者和投資人更關心的是題庫和O2O。
2012年之後,題庫類項目出現。李勇離開網易創業,成立猿題庫和小猿搜題。劉暢離開了新東方,成立了一起作業。侯建彬在百度孵化出了作業幫,之後分拆獨立運營。
2014年之後,O2O類項目大熱。陳向東辭去新東方執行總裁職務,創辦了跟誰學。劉常科辭去昂立教育董事長職務,創辦輕輕家教。張浩放棄了快樂學習70%的股份,創辦瘋狂老師。
到了2015年下半年,O2O泡沫破碎,跟誰學轉型大班課,瘋狂老師停止運營,輕輕家教All in 1對1。題庫類企業也開始轉型,作業幫摸索出直播課,一起作業推出一起學,猿題庫也全力做了猿輔導。
無論是O2O還是題庫,最終都回歸到了教育直播課,殊途同歸。
2020年,新冠疫情又催火一個詞——OMO,不禁讓人想到了O2O。其實,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概念。O2O是線上帶動線下,OMO是線下融合線上。自稱O2O的企業多是顛覆性的姿態,提倡OMO的企業則是賦能升級的角色。
回顧技術影響下的教培三十年。OMO一定不會顛覆什麼,不必為之焦慮和擔心。但歷史又告訴大家,技術確實影響和改變了教育,有餘力的教培企業要抓住「大浪大潮」的時代機遇。
類似OMO,近兩年在教育領域還有一個名詞很火——AI人工智慧。如果認為AI會取代老師,就好比愛迪生認為電影會取代學校一樣虛妄。想想人們曾經對廣播電視大學、教育信息化、慕課MOOC等技術模式的過分期待,最終無一不灰心失望。
除了直播、題庫、O2O、OMO、AI,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超級生態平臺也在這個十年裡相繼誕生。從微博和微信,到抖音和快手,再到釘釘。總有一部分個人或機構成為生態平臺的受益者,也會有更多的人和機構投入大量精力後,碌碌無為。
2000年到2019年,是網際網路時代的輝煌20年。其中,PC網際網路時代是白銀十年,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是黃金十年。網際網路天然可以雙向互動,從而構成教與學的閉環,這也是在線教育蓬勃發展的底層原因。
後網際網路時代,下一個改變教培行業的「大浪大潮」是什麼呢?
04
2020 請回答
2020年的疫情讓很多企業的積累付諸流水。企業機構不再仰望星空,而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開源節流。
疫情之下,信心和技術尤其重要。在此次戰「疫」過程中,技術便發揮了重大作用。比如,疫情動態地圖讓信息透明,無人機無接觸地空投口罩,技術更是讓大家在線上實現工作、學習和娛樂……
具體到教育培訓領域,新的技術不會因為疫情而放慢腳步。好未來、新東方、作業幫、松鼠AI等眾多教育企業,仍在不斷探索技術之於教育的邊界。人工智慧、腦科學、大數據、5G技術等新的技術浪潮,或將教育培訓推向下一個時代。
從1990年到2020年,教培激蕩的30年,回顧那些改變了教培行業的「大浪大潮」:
90年代及以前的「言傳身授」、「手寫板書」、「印刷出版」、「廣播電視」、「遠程網校」;00年代的「教育信息化」、「電子硬體」、「MOOC」、「在線網校」;10年代的 「直播」、「題庫」、「O2O」 、「OMO」 、「人工智慧」、「超級平臺」;2020年及以後,「AI」、「5G」、「腦科學」、「大數據」……
技術的發展不是均勻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現。
在教培行業出現的三十年裡,技術的「大浪大潮」迭代著激蕩向前,似乎改變了很多,又似乎沒太大改變。
不禁讓人再次思考:技術和教育的關係是什麼?技術是工具?教育是本質?那麼,教育本質又是什麼?
或許,技術本身就是教育本質的一部分。
一起期待和擁抱改變教培行業的「大浪大潮」吧!悲觀者往往正確,樂觀者往往成功。
註:本文為教培校長參考原創,作者張沉浮。《教培校長參考》是垂直於教培領域的知識型媒體。宗旨是:讓教培校長不再孤獨,讓教培行業受人尊重。使命是:生產並分享教培乾貨,賦能並成就教培校長。我們也成立了教培行業「一同抗疫,報團取暖」社群,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