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他的書法在全國排名第三,其他兩位是于右任和華世奎

2020-12-25 墨香苑書法

潘齡皋(1867-1954)年,字錫九,河北新安人。

光緒二十年舉人,後殿試中進士。先後在甘肅任知縣、知州、知府。辛亥革命後任甘肅省省長。

1922年辭官回鄉,先後移居天津、北京。以賦詩、寫字為樂,是民國時期北方著名的書法家。

日偽統治時期,因拒絕出任偽河北省省長,而被捕入獄。1948年曾多次給駐守北京的傅作義寫信,勸其和中共和談。

解放後任中央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中央文史館館員。

書法以行書見長,以顏體為基,取蘇東坡書之腴,趙孟之淑,董其昌之雅、近代劉墉之厚,融築而成自身風貌。

其字多逆筆入紙,導墨行筆,筆畫外柔內骨,點畫果斷乾脆,鉤畫多方折,豎畫勁健凝重等特點。

民國時期就有:「草書三原于右任,榜書天津華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齡皋。」之說。

潘齡皋書法作品圖片

相關焦點

  • 中國書法史的 重要環節——讀《民國書法》
    說起民國書法的出版,早已引起公眾的注意。以筆者有限的閱讀,值得提起的有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三卷本《民國時期書法》,河南美術出版社在1989年也出版過一卷本的《民國書法》。這次河南美術出版社不惜工本出版的全三卷《民國書法》,做到了後來居上,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簡要說來,它具有下列特點。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九、中國書法史上的「民國四大家」
    咱們本期要講到的「民國四大家」,就是挽書法與狂瀾,救書法與危難的四大志士,憑著他們當時的地位和社會的影響,推動著書法藝術向前發展。他們分別是譚延闓(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于右任(行書)。
  • 于右任書法究竟好在哪?
    他首創"標準草書",有 "當代草聖" 之譽。他的書法造詣極高,歸其所取法,北碑南帖,漢隸章草均有涉獵而俱能化為一爐。尤其在魏碑中融入行書和隸書的筆意,形成獨特的書風。  因此,大約從于右任28歲起開始進入他力攻北碑階段。這是他書法攻堅階段,付出了很大的艱辛和努力。在1930年的一首詩中他這樣描寫道:"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圖)學魏碑之勤,所耗精力之巨,箇中甘苦,此詩可見一斑。民國初年,于右任因創辦圖書公司,經常與一些學者名流相往來,對碑帖典籍有所涉獵。
  • 于右任書法
    他的書法藝術,一般認為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以魏碑為基礎,寫出具有強烈個性的行楷書時期;二是創立標準草書的時期。  于右任對魏碑下過很深的功夫。清代中葉以來,學魏碑而能出己意者,還是寥寥。他滿帶「碑味」的行草書,可以說是風格獨具了。尤其是行書,中宮緊促,而結構多變。在一種看上去十分隨便不經意的把握之中,獲得一種奇絕的、從容大氣的效果。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黃志平 徐博東  于右任(1879—1964)有「民國第一才子」之稱,其書法藝術享譽天下。清末民初,他創辦《神州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革命,後參與創辦「復旦公學」「上海大學」,出任民國政府監察院長,國民黨中央執委等要職,參與國共和談。去臺後思念大陸,抑鬱而終。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到了社會、文化轉型的民國,隨著西方美術觀念和分科意識的確立,藝術與實用的區分逐漸成為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這個問題集中體現在對中小學書法教育的認識上。圍繞著中小學書法教育,民國書法家、學者和學校教育工作者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書法觀念。前者從書法藝術論的角度出發認為中小學書法教育應該肩負起復興民國書法的責任;後者則認為書法分為藝術的和實用的兩種,實用至上是學校書法教育的任務,而藝術的書法教育則無須注意。
  • 于右任書法精品50幅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國近代書法家,被譽為「當代草聖」 、「近代書聖」、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 。
  • 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史海鉤沉)
    于右任(1879—1964)有「民國第一才子」之稱,其書法藝術享譽天下。清末民初,他創辦《神州日報》《民立報》,積極宣傳革命,後參與創辦「復旦公學」「上海大學」,出任民國政府監察院長,國民黨中央執委等要職,參與國共和談。去臺後思念大陸,抑鬱而終。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
  • 于右任書法選粹
    于右任的書法,便是在北魏楷書中融入了行書和隸書的筆意,可謂融碑帖於一爐,形成他獨特的書作。他早年書從趙孟頫入,後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礎上將篆、隸、草法入行楷,獨闢蹊徑,中年書法,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自成一家。自鴉片戰爭以來,清廷腐敗,國力漸衰,中華民族受到列強侵略。他所以喜歡魏碑,是因為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獷豪放之氣。他懷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意識,以圖喚起中華民族的覺醒。這從他寫的一首詩中可以得到反映。「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溼枕。」
  • 于右任de對聯
    傅青主是一個骨梗之士,他很看不上趙松雪在元朝做官的經歷。現在我們通過于右任的學習書法的經歷來看,字終究還是看什麼人寫。一個氣場強大的人他臨什麼帖最終出來還是他自己的面貌。他能將別人的好處奪過來,但別人休想牢籠住他。 于右任魏碑七言聯 1931年作  立軸 水墨
  • 民國書法排名第一的人,被世人譽為「王羲之再世」!
    近代以來,有這樣一位大書法家,他獨特的天分與際遇,加之他畢生對於禪宗的領悟加持了其書法得精神氣格,是他成為了600年不世出的一位書法泰鬥,推崇者,將其評為「王羲之在世」,其書法再現了魏晉風流,在民國排第一!他就是白蕉!
  • 民國書法五大流派,長見識!
    他久寓上海,承海派之餘韻,逐漸形成自己的流派。 1. 藝術創作路子寬。詩、書、畫、印都有強烈的個性。其書法與繪畫、篆刻,從題材、意趣、表現手法不脫文人畫範疇,而能審時度勢,賦予新意。他是職業金石書畫家,當時洋畫與其他洋貨一樣充斥市場。他要賣掉作品,必須不斷更新。既為了謀生,也為了抵制洋畫。
  • 民國四大書法家于右任,草書標準字帖千字文,楷草雙書,精品對照
    一部書法史,倘若離開了草書,離開了[草聖]以及燦若星鬥的草書大家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無疑將大為失色。歷史上[書家無篆聖、隸聖,而有草聖](劉熙載),雖然[達其惰性,形其哀樂](孫過庭)為各種書體共有的本質,但表現在草書上則特別突出。草書以其強烈的運動感、節律感,奔放瀟灑,千變萬化,震撼心靈,動人魂魄。
  • 于右任是20世紀以來中國書法史上璀璨的巨星
    他不僅以革命功勳、識見學問、道德規範,而且以書法藝術蜚聲海內外,為世矚目。關于于右任的書法藝術,當今書法界已有許多準確而精湛的評價。他的書法藝術是一顆璨爛的巨星,閃爍著耀人眼目的光輝,為國際書壇所重視。他的書風已成為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於體」。
  • 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首次在臺北展出
    「雲鶴飛鴻——于右任盛年碑派書法」8日起在臺北展出。  「靜坐使人無俗氣,虛堂畫日轉溫風」,「持身有高節,力行無遠途」等30餘件古樸而內含雄強之勢的于右任早期碑帖書法亮相展覽。  據主辦方何創時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介紹,于右任早期的魏碑書法,一方面因年代較早,存留不易;另一方面由於戰亂遺失,因此對大眾來說較為陌生。
  • 一支筆,勝過十萬毛瑟槍,他的書法到底有多牛?
    1900年慈禧出逃到西安,于右任甚為憤懣,故意照了一張披頭散髮的照片,背景是他撰寫的對子:「換太平以頸血,愛髮妻如自由。」三年後,于右任寫下《半哭半笑樓詩草》,有句曰:「女權濫用千秋戒,香粉不應再誤人。」于右任乃民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趣人,周身上下都充滿了正能量論學:民國首席草書大家,毛澤東最敬重的大才子;
  • 于右任到底有多厲害?為何能被稱為西北奇才?
    在當時眾多的大師當中,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涉足了政治、教育、書法等多個領域,從政能常年擔任國民政府高級官員,甚至競選民國副總統,從教能擔任上海大學校長、復旦大學校董,書法更是水平高到被譽為"當代草聖"、"近代書聖"。這位非凡之人,便是有著"西北奇才"之稱的于右任。
  • 民國時期最出名五大土匪,兩位善雙槍女性,其他罪大惡極
    熟讀中國近代歷史,土匪在中國很早就有,但是大規模的時候,實在民國時期,尤其是清末到民國時期的土匪,其人數之多,分布之廣,影響之大,稱得上歷代之冠。根據一份權威數據統計,抗戰結束時,整個東北有土匪10萬人左右,有些地區整個村子幾乎都被土匪控制了,基本上屬於「三人行必有一匪」。
  • 如果他(于右任)成功了,我們現在的日常書寫就是草書了!
    于右任好書法,書法以帖學為底,後著力研究北魏碑刻書法,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碑味行楷書,其書大氣雄渾,沉著不失靈動,名冠一時。清末,因為時局的影響,很多有志之士都希望能夠振興自救。王羲之這一路精巧的書風追隨的人變少,雄強的魏碑被大家喜好!
  • 學霸于右任
    于右任 草書軸 為學須先生立乎其大者選自「為萬世開太平——于右任書法作品展」又致力於草書標準化、規範化的工作。創立標準草書社,致力於歷代草書系統的整理和總結。于右任先生在書法與詩文方面的成就也得到他同時代一些文化大師和書法家的推崇,林語堂曾說:「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于右任的人品、書品為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從于右任先生與同時期書法家的交往中,也可了解到他的古碑收藏與研究對其書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