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是人類文明是襁褓中的嬰兒,那麼學習就是人類文明的母親。伴隨著人類的成長,學習理論也慢慢發展的成熟和完善。學習理論說明了人和動物學習的性質,過程和影響學習的因素,是構成教育心理學的支柱之一。
一個世紀以來人們用各種方式研究學習的本質,如艾賓浩斯最早對學習進行實驗研究;桑代克最早對動物進行學習實驗研究。
人們對學習理論作了大量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聯通主義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又稱刺激—反應學習理論,這一理論的支持者把環境看作是刺激,把伴隨而來的有機體行為看作是反應。因而他們關注的是環境在個體學習中的重要性。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心理學家探討學習的角度與行為主義者相反。他們認為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非環境引起人的行為。他們試圖揭示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性質以及是如何變化的。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探討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對人的各個從屬方面,例如行為和認知進行分割的分析。人本主義認為:每一個人都有發展自己潛力的能力和動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個體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他人(例如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聯通主義學習理論
聯通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以節點的形式存在,將學習定義為連接和形成網絡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其目的是實現知識的流通。
學習理論的分歧和共性
各學習理論的觀點不同是由於他們所依據的實驗情景不同,學習任務的難度不同,學習材料組織程度不同等方面因素引起的。它們往往把重點放在學習的某些特徵上。分歧存在是必然的,一方面各種學習觀點的分歧是客觀存在的,沒有分歧就沒有發展;另一方面分歧在於研究對象、研究手段、學習任務不同引起的,這恰恰不同的學習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探討學習的視野。
學習理論與學習科學
學習科學來自認知科學,後來由於多種學科的介入,逐漸成為涉及認知科學、教育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人類學、社會學、信息科學、神經科學等橫跨多種學科的科學。
學習研究實質是對於人的研究,人既是一個自然生物體,也是一個複雜的社會成分。任何單一維度的理論模型都難以科學解釋真實情境中複雜的學習現象。
學習科學作為一個學習研究共同體,吸收多學科的思想模式和方法,來建構學習理論體系,研究人們在不同場景下的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如何學習,而且要關注學生如何深入持久地學習。這是對傳統學習理論的發展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