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那些教育孩子的經驗,都是父母在漫長的教育中摸索出來的,而別人的那些有用的育兒經驗,在自家孩子身上只能「借鑑」,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教育方式也應該不同才有效果。但值得肯定的是,教育孩子要遠離溺愛,因為這是育兒中的大忌,被溺愛的孩子永遠都不能「長大」,更沒有「獨挑大梁」的能力。
溺愛式教育還有個弊端,那就是容易養成孩子的自私和任性。要知道自私的孩子是特別不懂感恩的,尤其是在寵溺他們的人跟前,為了能夠得到自己心中想要的,孩子會不惜跟父母去談條件,若是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這些想法的話,那孩子變會「懷恨在心」。下次,若是家長想讓孩子做事時,很可能也會被孩子給拒絕,原因就是父母首先沒有滿足孩子的條件。
其實父母跟孩子之間不應該存在「條件」,畢竟兩者之間的關係是親人,而不是所謂的合作。想讓孩子優秀並且主動做事,並不是只有條件才能讓孩子「妥協」,而且總是用條件作為「誘餌」的話,孩子內心的欲望會被最大程度的激發出來。所以說讓孩子變得主動才是最好,並且父母要杜絕所有的條件教育法,而是選擇有原則的教育。
為何如此堅決的想要讓家長改變這一教育方式呢,還得從講條件教育的弊端開始說起,相信這三種弊端足以讓家長開始後悔。
一、孩子容易「討價還價」
當教育變成一種交易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像商人一樣的「市儈」。後來孩子會帶著條件來跟父母「談判」,若是孩子想要一個喜歡的玩具,她會告訴媽媽幫助擦桌子以此來換取玩具,當然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不買,她就不會擦桌子勞動。最後孩子就變得有些威脅的心思在內,以條件來要挾父母。
只是有些父母居然覺得這是孩子聰明,認為孩子做事情明確。但父母是否想過,若是哪天孩子提出來的條件不想滿足呢,這時孩子將會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父母呢?說不定那刻孩子心中有的這是失望,甚至會想著去叛逆。
二、孩子會變得極其物質
以條件來換取報酬在成人世界很普遍,但是孩子的世界不應該這樣的複雜。可能孩子的認知此刻就會出現偏差,他們會認為自己想要的某些東西,只要付出相應的勞動或代價就好。從源頭上就忽視了父母讓他們做事的意義,可能孩子的心思已經在全部在物質帶來的滿足上了。
物質的孩子會變得很冷漠,哪怕是對親人也是如此的冰冷,他們心中看到的自由物質和付出,從來不會過問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即使成年後,他們也只是為自己心中的利益而努力,可能會變成比啃老族更可怕的那種自私的人。
三、孩子會喜歡計較
父母跟孩子的條件一般都是以物質作為基礎的,因為父母知道孩子沒有能力得到物質,所以會為了這些物質去做事和努力。可是父母忘了,即使沒有這些物質誘惑,孩子該做的事情也是不能少的。其實父母這不是在變相的督促孩子做事,反而是在以誘惑的方式讓孩子「自毀」。
慢慢的孩子會考慮得失,計較在此次跟父母的交易事件中自己有沒有吃虧。之後更是會去衡量自己的得失,在比較中看看是父母的物質獎勵更值,還是自己做事更有價值。如此的計較,孩子必然會成為格局小的人,想成就大事斷然也是不可能的。
若是從前有通過條件去教育孩子的父母,希望從此後你們可以改變教育計劃,摒棄這些看似讓孩子努力做事,實則是在加速孩子變壞的方式。若是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那就拒絕跟他講條件,必須讓孩子知道作為家庭成員,在勞動分配上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做。而且自己的事情,包括學習、運動都是完全不能讓別人代勞的。即使做得再好,也只能偶爾得到獎勵,這樣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做事是應該的。
總結:那些所謂通過談條件來讓孩子做事的行為,其實並沒有家長想的那麼好。雖然現在看起來可能孩子實在努力,但是背後的動力都是以物質為主的。若是哪天沒有物質了,相信孩子連手都不想動一下,因為孩子覺得,他沒有得到應該有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