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規律、動因及其對英語詞彙習得的啟示

2021-02-19 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規律、動因及其對英語詞彙習得的啟示

莫 麗 紅

(南華大學 語言文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摘 要] 隨著詞義的不斷演變和拓展,英語味覺詞成為了典型的多義詞,其詞義演變的規律為:由味覺感知義向聽覺、視覺、嗅覺、心理等其他感知義拓展;由味覺感知義向非感知義拓展。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動因既包括外部動因,又包括認知動因。其中,外部動因主要包括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彌補語言表達空缺的需求、對特殊語用效果的追求;認知動因主要包括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以身喻心的認知方式、以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識外界事物的認知規律。這些研究對英語詞彙習得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英語詞彙學習中,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詞彙意義演變的規律及動因,全面掌握詞彙意義發展的過程及理據,從而使學生對所學詞彙的意義不僅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有效提高詞彙學習的效率。

[關鍵詞] 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規律;動因;英語詞彙習得

英語味覺詞是英語詞彙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味覺感知義,還具有嗅覺感知義、視覺感知義、聽覺感知義、心理感知義、非感知義等,是典型的多義詞。英語味覺詞的這些意義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繫的,其一詞多義的現象是由於其詞義的不斷演變和拓展而形成的。對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規律及詞義演變動因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清晰地了解英語詞彙意義發展變化的具體過程,而且有利於我們系統地把握促使英語詞彙意義發展變化的外部客觀因素及主觀認知因素,從而使語言學習者對英語詞彙意義形成的理據及詞彙意義之間的內在聯繫具有全面的了解,有效地提高詞彙學習的效率。因此,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規律及詞義演變動因的研究,對英語詞彙習得具有借鑑意義。

近年來,國內外的英語味覺詞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語中味覺的詞彙編碼研究、英語味覺詞與其他語言味覺詞意義的跨語言對比研究等方面。例如,Strik Lievers & Winter(2018)對英語中味覺的詞彙編碼進行了研究[1];Zhao et al(2018)、解海江等(2008)、吳海燕(2011)對英語味覺詞與漢語味覺詞的意義進行了跨語言的對比研究[2-4];李國南(2002)對英語、日語、漢語等語言中的味覺詞的意義進行了跨語言對比研究[5]等等。現有的英語味覺詞相關研究中,對其詞義演變規律及動因的研究較為少見。因此,文章將對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規律、動因進行系統的研究,並對其在英語詞彙習得中的指導作用進行深入的探討,旨在探究英語詞彙意義形成的理據及英語詞彙意義發展變化的過程及規律,為英語詞彙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參考。

一 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規律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語言的發展,英語味覺詞的詞義逐漸發生演變,在味覺感知義的基礎上不斷地拓展出新的詞義。通過對相關歷時語料的考察和分析,我們發現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規律主要包括:

(一)由味覺感知義向其他感知義拓展

英語味覺詞的詞義由味覺感知義向其他感知義的拓展主要包括:由味覺感知義向嗅覺感知義拓展;由味覺感知義向聽覺感知義拓展;由味覺感知義向視覺感知義拓展;由味覺感知義向心理感知義拓展。具體來說,第一,英語味覺詞由味覺感知義拓展出新的詞義「嗅覺感知義」。例如,味覺詞「sweet」由味覺感知義「甜的(having the pleasant taste characteristic of sugar or honey; not salt, sour, or bitter)」①拓展出了嗅覺感知義「芳香的(smelling pleasant like flowers or perfume; fragrant)」;味覺詞「sour」由味覺感知義「酸的(having an acid taste like lemon or vinegar)」拓展出了嗅覺感知義「惡臭的(having a rancid smell)」,等等。第二,英語味覺詞由味覺感知義拓展出新的詞義「聽覺感知義」。例如,味覺詞「sweet」由味覺感知義「甜的」拓展出了聽覺感知義「(聲音)悅耳的、和諧的((of sound) melodious or harmonious)」,等等。第三,英語味覺詞由味覺感知義拓展出新的詞義「視覺感知義」。例如,味覺詞「sweet」由味覺感知義「甜的」拓展出了視覺感知義「(尤指人或動物)可愛的、迷人的、討人喜歡的((especially of a person or animal) charming and endearing)」,等等。第四,英語味覺詞由味覺感知義拓展出新的詞義「心理感知義」。例如,味覺詞「sweet」由味覺感知義「甜的」拓展出了心理感知義「快樂的、愉快的(pleasing in general; delightful)」;味覺詞「sour」由味覺感知義「酸的(having an acid taste like lemon or vinegar)」拓展出了心理感知義「(使)變得不愉快(make or become unpleasant)」;味覺詞「bitter」由味覺感知義「辛辣的、苦的(having a sharp, pungent taste; not sweet)」拓展出了心理感知義「令人痛苦的、令人不愉快的、難以接受的(painful or unpleasant to accept or contemplate)」,等等。由此可見,由味覺感知義向其他感知義拓展是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主要規律之一。

(二)由味覺感知義向非感知義拓展

由味覺感知義向非感知義拓展是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另一重要規律。例如,味覺詞「sweet」由味覺感知義「甜的」拓展出了非感知義「容易操縱的、運轉平穩的(working, moving, or done smoothly or easily)」「絲毫的、一丁點兒的(用在短語和感嘆句中表示強調)(used for emphasis in various phrases and exclamations)」。味覺詞「sour」由味覺感知義「酸的」拓展出了非感知義「(土壤)缺少石灰質的、酸性過重的((of soil) deficient in lime and usually dank)」「(石油、天然氣)含硫較高的((of petroleum or natural gas) containing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sulphur)」,等等。

綜上所述,英語味覺詞的詞義按照一定的規律發生了演變和拓展,不僅在味覺感知義的基礎上拓展出了嗅覺、聽覺、視覺、心理等其他感知義,還在味覺感知義的基礎上拓展出了非感知義。那麼,是哪些因素促使英語味覺詞的詞義發生演變和拓展的呢?接下來,我們將以體驗哲學理論為指導,對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動因進行研究。

二 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動因

在著作《體驗哲學——基於身體體驗的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1999)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體驗哲學理論。「體驗哲學被認為是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6]。Lakoff和Johnson認為「概念化過程就是基於身體的體驗過程」[7]139。「概念是通過身體、大腦和對世界的體驗而形成的,並且只有通過它們才能被理解」[7]497。「基於身體經驗的理解對於思維內容、思維結構、意義等起主要作用」[7]78。體驗哲學強調「體驗」和「認知」,「這兩個要素充分地體現出認知語言學的核心原則:現實—認知—語言。語言是在對現實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基礎上形成的。語言中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8]。英語味覺詞是對味覺概念的語言編碼,而味覺概念是人們通過對外界事物的體驗認知而形成的。由此可見,英語味覺詞是人們在對外界事物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基礎上,通過語言編碼而形成的。其詞義的發展不僅與外界客觀因素密不可分,而且與人的主觀認知因素也息息相關。因此,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動因既包括客觀的外部動因,又包括主觀的認知動因。

(一)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外部動因

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外部動因是指促使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外部客觀因素,這些外部客觀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文化發展的客觀動因。語言是人類進行各項社會活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工具,語言的發展與社會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關,語言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地發展演變。現存詞彙的詞義演變是人類語言變化的重要體現,社會歷史、文化習俗、科學技術以及政治經濟等社會文化因素的發展變化會促使人類語言不斷地發展變化,也必然會導致現存詞彙的詞義發生演變。因此,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是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外部客觀動因之一,主要體現在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促使英語味覺詞的詞義發生拓展,使其在味覺感知義的基礎上不斷地拓展出新的詞義。例如,味覺詞「sweet」拓展出新的詞義「容易操縱的、運轉平穩的(working, moving, or done smoothly or easily)」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及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味覺詞「sour」拓展出新的詞義「(土壤)缺少石灰質的、酸性過重的((of soil) deficient in lime and usually dank)」「(石油、天然氣)含硫較高的((of petroleum or natural gas) containing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sulphur)」與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對土壤、石油、天然氣等物質的成分檢測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味覺詞「bitter」拓展出新的詞義「苦啤酒(beer that is strongly flavoured with hops and has a bitter taste)」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啤酒釀製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因此,英語味覺詞的詞義演變與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

第二,彌補表達空缺的功能動因。新事物及新概念的不斷湧現可能會使現有詞彙無法滿足人們的表達需求和交際需求,從而導致在交際中出現語言表達空缺的情形。為了彌補這種語言表達的空缺,成功交際,人們可以創造新的詞彙來描述新事物及新概念,或使用已有詞彙來表達新事物及新概念。然而,不斷地創造新詞會使人們記憶詞彙的負擔加重,不符合人類語言的經濟性原則。因此,使用已有詞彙來表達新事物及新概念的方法比創造新詞更簡單方便,更符合語言的經濟性原則。例如,「由檸檬汁或酸橙汁和酒混合而成的飲料」在其出現之初是一種新的事物,人們的語言系統中可能沒有用於表達該新事物的現有詞彙,從而出現了語言表達的空缺。為了填補這種語言表達空缺,人們通常可採用創造新詞或用舊詞表達新義的方法。顯而易見,用舊詞表達新義更簡單方便,也是更經濟實用的途徑。可能由於「由檸檬汁或酸橙汁和酒混合而成的飲料」具有酸味,人們便用表示味道酸的詞彙「sour」來描述這種新出現的飲料,從而使英語味覺詞「sour」演變出一個新的詞義「由檸檬汁或酸橙汁和酒混合而成的飲料」。當「sour」的這個新詞義獲得人們的認同後,該新詞義會被廣泛地使用和傳播,並逐漸演變為「sour」的一個固定的義項,從而使英語味覺詞「sour」在味覺感知義「酸的」的基礎上拓展出新的詞義「由檸檬汁或酸橙汁和酒混合而成的飲料」。由此可見,彌補由於新事物及新概念的不斷湧現所導致的語言表達空缺,以實現和滿足人們的表達需求和交際需求,是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和拓展的功能動因。

第三,特殊表達效果的語用動因。在語言使用及交流中,人們為了提升語言的感染力,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使語言表達獲得新穎、生動、幽默、風趣、引人注目等特殊的語用效果,會使用現有詞彙來表達新的概念,從而使該詞彙在現有詞義的基礎上拓展出新的詞義。因此,對語言表達特殊語用效果的追求是促使詞彙意義演變和拓展的重要動因之一。同樣,在語言使用及交流中,為了讓語言表達更形象生動、更具感染力,人們可能會使用表達味覺感知概念的味覺詞來描述其他的非味覺概念。例如,在英語使用中,人們可能為了使其語言表達更新穎、更生動,達到增強語言感染力和表現力的語用效果,會使用表達味覺感知概念的英語味覺詞「sweet」來描述嗅覺感知概念「芳香的」,心理感知概念「快樂的、愉快的」,聽覺感知概念「(聲音)悅耳的、和諧的」,非感知概念「容易操縱的、運轉平穩的」等,從而使英語味覺詞「sweet」的詞義發生演變,在味覺感知義「甜的」的基礎上拓展出「芳香的」「快樂的、愉快的」「(聲音)悅耳的、和諧的」「容易操縱的、運轉平穩的」等新的詞義。由此可見,對語言特殊表達效果的追求是促使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語用動因。

綜上所述,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彌補語言表達空缺的需求以及對特殊語用效果的追求是促使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外部動因,這些外部因素充分說明了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與拓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英語味覺詞的詞義演變並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特定方向性的。例如,英語味覺詞的詞義均由味覺感知義向其他感知義和某些特定的非感知義拓展了。那麼,英語味覺詞的詞義演變為什麼會呈現出特定的方向性呢?這是因為英語味覺詞的詞義演變除了與以上外部客觀動因密切相關外,還與人類的認知規律和認知方式息息相關。事實上,除了外部客觀因素的影響,語言的變化與人類的認知活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在語言運用和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沒有獨立於人的認知以外的所謂意義」[9]。因此,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動因不僅包括客觀的外部動因,還包括主觀的認知動因。接下來,我們將對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認知動因進行研究。

(二)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認知動因

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認知動因是指促使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主觀認知因素,這些主觀認知因素主要包括: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以身喻心的認知方式、以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識外界事物的認知規律。具體如下:

第一,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是英語味覺詞由味覺感知義向聽覺感知義、嗅覺感知義、視覺感知義等生理感知義演變的認知動因。「通感隱喻(synaesthetic metaphor)是指在語言中,某一感覺域(sensory domain)中的感受可通過另一感覺域的概念來描述[10-11],涉及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因此被視為一種特殊的隱喻類型[12-14]。通感隱喻的源域和目標域均為人類的感官感覺,主要包括味覺、嗅覺、聽覺、觸覺、視覺。作為一種特殊的隱喻類型,通感隱喻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表達思想的一種重要手段」[15],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規律。在語言的使用及交流中,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會促使人們使用某一感官感知域的經驗來認知和理解其他感官感知域的經驗,從而使人們的經驗實現跨感官感知域的映射。同樣,在英語的使用過程中,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促使人們使用味覺感知域的經驗來認知和理解嗅覺感知域、聽覺感知域、視覺感知域等生理感知域的經驗,用味覺概念來描述嗅覺概念、聽覺概念、視覺概念等,從而使英語味覺詞的詞義發生演變,在味覺感知義的基礎上拓展出嗅覺感知義、聽覺感知義、視覺感知義等。例如,英語味覺詞「sweet」表示「甜的」,是對「味道甜」這種舒適美好的味覺感知經驗的概念化。當認知主體體驗到「芳香的」這種舒適美好的嗅覺感受時,味覺、嗅覺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促使認知主體用描述舒適美好味覺感受的詞彙「sweet」來概念化「芳香的」這種舒適美好的嗅覺感受,從而使英語味覺詞「sweet」的詞義發生演變,在味覺感知義「甜的」的基礎上拓展出嗅覺感知義「芳香的」。同樣,當認知主體體驗到「(聲音)悅耳、和諧的」這種舒適美好的聽覺感受時,味、聽覺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促使認知主體用描述舒適美好味覺感受的詞彙「sweet」來概念化「(聲音)悅耳、和諧的」這種舒適美好的聽覺感受,從而使英語味覺詞「sweet」的詞義在味覺感知義「甜的」的基礎上拓展出聽覺感知義「(聲音)悅耳的、和諧的」。而當認知主體體驗到「可愛、迷人、討人喜歡的」這種舒適美好的視覺感受時,味、視覺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促使認知主體用描述舒適美好味覺感受的詞彙「sweet」來概念化「可愛、迷人、討人喜歡的」這種舒適美好的視覺感受,從而使英語味覺詞「sweet」的詞義在味覺感知義「甜的」的基礎上拓展出視覺感知義「可愛的、迷人的、討人喜歡的(charming and endearing)」。又如,英語味覺詞「sour」表示「酸的」,通常來說,味道酸是未成熟水果的典型特徵,給人不適的味覺感受。因此,英語味覺詞「sour」的味覺感知義是對「味道酸」這種令人不適的味覺感知經驗的概念化。當認知主體體驗到「惡臭的」這種令人不適的嗅覺感受時,味覺、嗅覺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促使認知主體用描述令人不適的味覺感受的詞彙「sour」來概念化「惡臭的」這種令人不適的嗅覺感受,從而使英語味覺詞「sour」的詞義發生演變,在味覺感知義「酸的」的基礎上拓展出嗅覺感知義「惡臭的(having a rancid smell)」。由此可見,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是促使英語味覺詞的詞義由味覺感知義向聽覺、嗅覺、視覺等生理感知義拓展的認知動因。

第二,以身喻心的認知方式是英語味覺詞的詞義由味覺感知義向心理感知義演變的認知動因。Eve Sweetser在其著作《從語源學到語用學》(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1990)中提出了「以身喻心」(Mind-as-Body Metaphor)的認知規律。「以身喻心」是指「人們使用外在的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知內在的心理經驗,使用身體感知域的詞彙來描述心理域的概念」[16]45。「以身喻心」是一種特殊的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人類的一種普遍的認知方式,這種認知方式促使人們用身體經驗來概念化心理經驗,用表達身體感知經驗的詞彙來描述心理感知概念。因此,在以身喻心認知方式的作用下,味覺感知經驗作為人類最基本的身體感知經驗之一,通常被用來理解和認知內在的心理感知經驗,表達味覺感知經驗的味覺詞也通常被用來描述心理感知概念。例如,英語味覺詞「sweet」的基本義是味覺感知義,表示「甜的」。由於糖或蜜等甜味食物通常給人舒適美好的味覺體驗,因此,「sweet」的味覺感知義是對「味道甜」這種舒適美好的味覺感知經驗的概念化。在以身喻心認知方式的作用下,當人們感知到「快樂的、愉快的」這種舒適美好的心理感受時,通常會使用舒適美好的味覺感知經驗「甜的」來理解和認知「快樂的、愉快的」這種舒適美好的心理感知經驗,使用味覺感知域的詞彙「sweet」來描述心理感知域的概念「快樂的、愉快的」,從而使英語味覺詞「sweet」的詞義發生演變,在味覺感知義「甜的」的基礎上拓展出心理感知義「快樂的、愉快的」。又如,英語味覺詞「bitter」的味覺感知義表示「辛辣的、苦的」。由於辛辣的、苦的食物通常給人不好的味覺體驗,因此,「bitter」的味覺感知義是對一種不好的味覺感知經驗的概念化。在以身喻心認知方式的作用下,當人們感知到「痛苦的、不愉快的、難以接受的」等不好的心理感受時,通常會使用不好的味覺感知經驗「辛辣的、苦的」來理解和認知「痛苦的、不愉快的、難以接受的」這種不好的心理感知經驗,使用味覺感知域的詞彙「bitter」來描述心理域的概念「令人痛苦的、令人不愉快的、難以接受的」,從而使英語味覺詞「bitter」的詞義發生演變,在味覺感知義「辛辣的、苦的」的基礎上拓展出心理感知義「令人痛苦的、令人不愉快的、難以接受的」。由此可見,以身喻心的認知方式是促使英語味覺詞的詞義由味覺感知義向心理感知義拓展的認知動因。

第三,以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識外界事物的認知規律是英語味覺詞的詞義由味覺感知義向非感知義演變的認知動因。味覺詞的味覺感知義是認知主體在味覺體驗的基礎上,對味覺感知經驗的概念化。由於「味覺感知經驗的獲得需要人們與被感知物體進行實際的身體接觸(actual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 thing sensed)」[16]44,因此,味覺感知經驗是一種具體的身體經驗。在以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識外界事物的認知規律的作用下,人們通常使用味覺感知經驗這種具體的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知感知經驗之外的外界事物,從而使味覺詞的詞義發生演變,在味覺感知義的基礎上拓展出非感知義。例如,英語味覺詞「sweet」的味覺感知義「甜的」是人們在味覺體驗的基礎上對「味道甜」這一味覺感知特徵的概念化,體現具體的身體經驗。由於甜味食物通常給人舒適美好的味覺體驗,因此,味覺概念「甜的」體現舒適美好的身體經驗。在語言使用中,當形容機器等外界事物「容易操縱或運轉平穩的」特徵時,在以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識外界事物的認知規律的作用下,人們通常會使用表達身體經驗的味覺概念來描述外界事物的這種特徵。由於具有「容易操縱、運轉平穩」特徵的機器等外界事物會給人舒適美好的體驗,因此,人們通常使用表達舒適美好身體經驗的味覺概念「sweet」來描述機器等外界事物「容易操縱、運轉平穩」的特徵,從而使英語味覺詞「sweet」在味覺感知義「甜的」的基礎上拓展出非感知義「容易操縱的、運轉平穩的」。又如,英語味覺詞「bitter」的味覺感知義「辛辣的、苦的」是人們在味覺體驗的基礎上對「辛辣的、苦的」這一味覺感知特徵的概念化,體現具體的身體經驗。由於辛辣的、苦的食物通常給人不好的味覺體驗,因此,味覺概念「bitter」體現令人不適的身體經驗。在語言使用中,當形容衝突、爭論等外界事物的激烈、尖刻等特徵時,在以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識外界事物的認知規律的作用下,人們通常會使用表達身體經驗的味覺概念來描述外界事物的這些特徵。由於具有激烈、尖刻等特徵的外界事物大多會給人帶來不適的體驗,因此,人們通常使用表達令人不適的身體經驗的味覺概念「bitter」來描述外界事物的激烈、尖刻等特徵,從而使英語味覺詞「bitter」由味覺感知義「辛辣的、苦的」拓展出非感知義「激烈的、尖酸刻薄的」。由此可見,以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識外界事物的認知規律是英語味覺詞的詞義由味覺感知義向非感知義演變的認知動因。

三 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規律及動因的研究對英語詞彙習得的啟示

「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許多東西;而沒有詞彙,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17-18]。詞彙學習是語言學習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習者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的關鍵。因此,英語詞彙學習是英語學習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在英語詞彙中,很多單詞同味覺詞一樣,具有多個不同的意義,是典型的多義詞。如何有效記憶並熟練掌握英語詞彙的多個義項是學生英語詞彙學習的關鍵和重點。

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規律及動因的研究對英語詞彙習得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通過對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規律及動因的研究,我們清晰地了解到英語味覺詞的多義現象是由於其詞義不斷地演變和拓展形成的,在社會文化發展、填補語言表達空缺、追求特殊語用效果等客觀動因,以及通感隱喻、以身喻心、以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識外界事物等主觀認知動因的作用下,英語味覺詞在味覺感知義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規律不斷地拓展出新的詞義,從而形成了一詞多義的現象。事實上,在英語詞彙中,很多多義詞的形成都與詞彙意義的演變和拓展密不可分。通常情況下,「一個詞在最開始時只有一個意義」[19]。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英語詞彙的意義在某些特定動因的作用下,會按照一定的規律不斷地演變,逐漸拓展出其他新的意義,從而成為了具有多個不同義項的多義詞。因此,英語多義詞的各個詞義之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繫的。在學習英語詞彙的過程中,學生若能深入了解多義詞詞義演變的規律及詞義演變的動因,有助於全面掌握多義詞詞義發展的過程和理據,充分了解各個詞義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對所學詞彙的意義不僅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達到提高詞彙習得效率的良好效果。因此,在進行英語詞彙教學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詞彙的音、形、義等基本知識的同時,可積極引導學生了解詞彙意義演變和拓展的規律及動因,傳授給學生根據英語詞彙的本義來掌握其他拓展意義的詞彙學習策略,使學生能根據詞義發展的理據及詞義之間的內在聯繫來聯想記憶多義詞的各個義項,而不是採用機械記憶的方法來單獨記憶各個詞義,從而使學生的詞彙學習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四 結 語

通過對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規律及動因的研究,我們發現英語味覺詞在味覺感知義的基礎上不斷地拓展出新的詞義。一方面,由味覺感知義拓展出了聽覺感知義、嗅覺感知義、視覺感知義、心理感知義等其他感知義。另一方面,由味覺感知義拓展出了非感知義。而促使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和拓展的動因既包括客觀的外部動因,又包括主觀的認知動因。其中,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外部動因主要包括社會文化發展的客觀動因、彌補表達空缺的功能動因、特殊表達效果的語用動因。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認知動因主要包括通感隱喻的認知規律、以身喻心的認知方式以及以身體經驗來理解和認識外界事物的認知規律。這些研究發現對英語詞彙習得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英語詞彙學習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詞彙的音、形、義等基本知識的同時,可積極引導學生了解詞彙意義演變和拓展的規律及動因,使學生深入理解詞彙意義發展變化的過程及各詞義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使學生能根據英語詞彙的本義來掌握其他拓展意義,有效提高學生的詞彙學習效率。

注釋:

①文章中英語味覺詞的各項釋義均引自《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參考文獻]

[1] STRIK LIEVERS F, WINTER B. Sensory language across lexical categories[J]. Lingua, 2018(204): 45-61.

[2] QINGQING ZHAO, CHU-REN HUANG, YUNFEI LONG. Synaesthesia in Chinese: A corpus-based study on gustatory adjectives in Mandarin[J]. Linguistics, 2018, 56(5):1167-1194.

[3] 解海江,章黎平. 漢語詞彙比較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 吳海燕. 漢英味覺詞語義對比研究[D].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5] 李國南. 論「通感詞」的民族文化差異[J]. 福建外語,2002(2): 15-20;49.

[6] 王寅. 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82-89;160.

[7]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8] 王寅. 後現代哲學視野中的認知語言學:哲學第四轉向後的語言學新論(上)[J]. 外語學刊,2013(5): 1-7.

[9] 趙豔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0] ULLMANN S. 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7.

[11] WILLIAMS JOSEPH. Synaesthetic adjectives: A possible law of semantic change[J]. Language, 1976(2): 461-478.

[12] 王寧. 訓詁學原理[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58.

[13] POPOVA YANNA. Image schemas and verbal synaesthesia[C]//Beate Hampe, Joseph Grady. From Perception to Meaning: Image Schema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ognitive Linguistics Research 29). Berlin,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5: 395-420.

[14] 趙青青,黃居仁. 現代漢語通感隱喻的映射模型與制約機制[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18(1): 44-55.

[15] 王彩麗. 通感現象的理據及功能特點分析[J]. 外語教學,2004(1): 35-37.

[16] SWEETSER EV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7] WILKINS D A. Teaching Vocabulary[M].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82.

[18] 黃樂平,王俊超. 建構主義視角下詞彙教學模式新探索:兼論英語詞彙教學的理據性和建構性[J].外語學刊,2015(5):112-117.

[19] 林正軍. 英語感知動詞多義性的認知研究[M].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109.

The Rule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Meaning Extensions of English Taste Word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MO Li-ho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meaning extensions, English taste words have become typical polysemous words. The meaning extension rules of English taste words mainly include: the meaning extensions from senses of gustatory perception to other perceptual senses of auditory perception, visual perception, olfactory perception and mental percep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meaning extensions from senses of gustatory perception to the non-perceptual senses. The motivations of the meaning extensions of English taste words include both external motivations and cognitive motivations. The external motivations mainly include the motiv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otivation of filling the expressive vacuum, and the motivation of achieving special expressive effects.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s mainly include human beings』 cognitive pattern of synaesthesia metaphor, human beings』 cognitive pattern of Mind-as-Body metaphor, and human beings』 cognitive pattern of understanding the external things with physical experience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 teacher can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rule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meaning extensions of English words, which are helpful for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and reasons of the meaning development of English words, so that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know what the meanings are as well as the reasons why these meanings come into being, and the efficiency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can be greatly increased.

Key words: English taste words; the rules of meaning extensions; motivations;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相關焦點

  • 每日英文小知識—— 英語單詞詞義演變規律
    然而實際上,事情並不是這樣的簡單,由於歷史的、社會的、語言的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一個單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詞義難免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從而導致詞根、詞綴的含義與單詞現在的詞義之間看不出聯繫甚至相互矛盾。因此,了解一些英語詞義的演變規律,對我們分析、記憶單詞詞義將有幫助。
  • 王棟丨複雜適應系統語言觀與二語習得研究
    語言使用模式深刻影響語言習得、使用和演變過程,這些過程並非各自獨立,而是同一複雜適應系統的不同面向。語言結構湧現於經驗、社會交往和認知機制的相互作用。本文擬從語言的社會交際性、基於使用的語法以及語法化演進揭示複雜適應系統語言觀內涵及其對二語習得研究的啟示。
  • 英語六級詞彙命題趨勢及其考試要點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詞彙>正文英語六級詞彙命題趨勢及其考試要點
  • 幼兒英語詞彙教學12條設計標準
    >一堂課可能會涉及許多詞彙,但務必明確哪些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目標詞彙;詞彙教學幫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詞彙,教學過程中豐富的語言輸入還可以促進更多的語言習得。02確保詞義準確傳達全英文浸入式教學對幼兒英語教師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由於孩子的詞彙量有限
  •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詞彙習得研究綜述
    作者還從教學的角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一般原則和處理 詞語的一些具體辦法:①要消除學生的對等詞觀念;②要重視漢英對比研究和研究成果在教學中的應用;③處理詞語時要注意教學的階段性;④給對應詞語時,應能 限制詞義;⑤要區別情況,分別處理。魯文是一篇比較早地介紹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詞彙習得的文章,此後,詞彙偏誤分析大為盛行,出現了一批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 言詞彙習得的偏誤分析的文章。
  • 詞義的演變:古時詞彙今猶在,只是含義改(語文的演變03)
    當然一個字(詞)被造出來之後,它的詞義是否就從此固定不變了?顯然不大可能。古代詞語的意義在數千年的社會變遷中變化巨大。雖然在現代詞彙中,有一些詞的意義直到今天仍然是幾千年前的意義,幾乎沒有發生過變化。如「大」、「小」、「木」、「笑」、「鳳凰」、「參差(cēn cī)」、「窈窕(yǎo tiǎo)」等基本詞彙,它們是詞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人的語言由此可以為今人理解,體現了語言繼承性、穩固性。不過,更多的詞,既遵循語言的繼承性,又隨時而變,不斷地有「今義」在「古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 知識|古漢語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綜述
    其他還有張莉娜《從幾個常用詞演變淺析詞彙和詞義的發展》(《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增刊)等。 2名詞研究 呂傳峰《「嘴」的詞義演變及其與「口」的歷時更替》(《語言研究》2006年第1期)、楊鳳仙《從古漢語詞「肉」談常用詞研究的重要性》(《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李慧賢《「眼」與「目」的詞義演變》(《漢字文化》2008年第5期)、徐時儀《「東西」成詞及詞義演變考
  • 英語詞彙學習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40%的多義詞中絕大部分都是高頻詞,也就是說,我們平日裡見到的許多詞都是一詞多義的情況,那麼我們去背單詞是否需要背誦全部的詞義,背了以後,在新語境下又該去選擇哪一條詞義呢。就像上文提到的Out-Zara Zara,在out的高達25個意思中,我們該去選擇哪一個,這個是靠背誦單詞解決不了的問題。3.
  • 100個英語畢業論文題目匯總
    > 從歷史文化的發展看某個英語詞或短語的語義演變 英語 網絡英語與普通英語的差異 英語 美國黑人英語分析 英語 女性言語交際的特點 英語 淺談詞彙搭配錯誤分析及其應對策略 英語英語 母語思維與外語寫作能力的關係 英語 輸入理論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與學習中的應用 英語 英語寫作能力習得中的中介語石化現象研究 英語 英語語篇中的詞彙銜接手段 英語
  • 俄羅斯英語的演變及其對俄羅斯英語的影響
    俄羅斯英語的演變及其對俄羅斯英語的影響蔡曉明(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廣西 桂林)摘 要:英語在俄羅斯的傳播和教學經歷了從俄羅斯帝國到蘇聯到當代的多個歷史時期
  • 研修乾貨 | 英漢本質性差異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從英漢民族的不同思維角度充分認識英漢語的本質差別,把握兩者之間的規律性差異,可以幫助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語言,避免母語負遷移,提高學習興趣,更好地習得語言。這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和英語教師而言,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 如何學與教英語詞彙
    搭配及其含義、詞的語用場景等。(2 )加深認知度(Cognitive depth)提高對英語單詞的認知規律,利用音、形、義的聯繫,構詞法,語法詞形變化等規則,掌握有關英語詞彙的內在規律,就可變「死記」為「活記」。(3)運用記憶(Use to remember)光靠記單詞或詞組不行,必須組詞成句,組句成篇,在口語會話和書面表達中加以運用,得到真實體驗,用過的詞語方能牢記在心。
  • 淺談論文寫作中科技英語詞彙的特點及構成
    科技英語詞彙概括起來主要特點有:科技英語詞彙多源於希臘語和拉丁語;詞義專一;前後綴出現頻率高;專業詞彙出現頻率低;廣泛使用縮略詞等。科技英語與不具有特殊色彩的核心英語語言基礎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科技英語與普通英語在語音、語調、基本詞彙和基本語法上沒有什麼不同,科技英語本身沒有獨特或特殊的語法現象,只是某些語言結構所擔負的修辭功能和語言結構出現的頻率不同。
  • 英語 | 醫學英語詞彙的一些規律
    而醫學英語和翻譯的最基礎的部分就是醫學詞彙。今天跟著譯匠一起來探秘一下醫學詞彙的有關知識,讓你輕鬆掌握醫學詞彙。醫學詞彙的特點與其發展史密切相關。希臘文化早於羅馬文化,很多拉丁語源於希臘語。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留下不少醫學文獻,其醫學知識被羅馬人繼承,成為西方醫學的起源。
  • 英語發展史:從古英語到現代英語的5個演變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熱門推薦>正文英語發展史:從古英語到現代英語的5個演變 2015-08-05 15:2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2021考研英語考試大綱再解讀!(附英語新增詞彙)
    (2)掌握程度:①詞義關係: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等;②搭配關係:動詞與介詞、形容詞與介詞、形容詞與名詞等;③詞彙生成的基本知識:詞源、詞根、詞綴等;④根據語境、句子結構或上下文理解非常用詞的詞義。(3)備考建議:考研英語的試題中熟詞僻義、同義替換、同根詞的詞形變換常常會成為考點。
  • 英語詞彙的重要性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同樣認為:大量的再認詞彙是培養語言技能的基礎,對於初學者來說,詞彙量遠比結構準確性重要。他們認為,詞彙量的大小從一個側面決定了聽力理解的程度。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詞彙量是制約外語學習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從狹義上,就詞彙本身來說,對於英語學習者來說,詞彙量的擴大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前提。
  • 一次性解決關於英語詞彙學習的疑問
    2 英語單詞內在的難度Intrinsic Difficulty英語單詞學習的難度主要體現在詞義, 詞型和用詞三個方面:首先:詞義指的是單詞和它所指代的參照物之間的對應關係。比如漢語的太陽和英語的sun指代的事物一樣, 漢語的月亮和英語的moon指代的事物也是一樣的。
  • 應用二語習得學習英語中遇到問題的探討
    依據二語習得學習英語是不是一定要堅持「沉默期」原則。什麼是沉默期?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發現:兒童在習得母語時,要經歷為期大約一年的「聽」的過程(沉默期),然後才開口說出第一個詞。這一規律同樣適用於第二語言習得,沉默期的長短因人而異。
  • 考研英語大綱重點詞彙逐個擊破、牢牢掌握
    詞彙是考研英語的基礎,究竟應該怎樣複習英語呢?萬學海文考研輔導專家指出,考研英語詞彙複習中要圍繞大綱,重點擊破,牢牢掌握。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88296.htm  08年英語考研輔導大綱中涉及到的詞彙有五千多,乍一看覺得數量較多,但是,排除已知詞彙和常見詞彙,徹底生疏的詞彙大約有三千多。而這三千多詞彙中,除了重點詞彙外,就是由詞根加前綴或後綴演變而成的。因此,我們只要掌握了這些看似很容易記的詞就容易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