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的「90後」們的純粹

2022-01-18 貓咪Mia

去年寒冬臘月,頂著刺骨的寒風,趕去電影院看了關於西南聯大的《九零後》的電影,很多鏡頭至今仍歷歷在目。

 

如果說,幾年前的《無問西東》,讓人感受到的是國難當頭,莘莘學子們保家衛國的壯烈,《九零後》則讓人看到了那一代的知識分子看似平靜的人生中,滿是對於祖國強大和自身學識的純粹,同樣讓人淚目。

 

那個年代,戰火紛飛,居無定所,照理應該比今天的我們更加焦慮自己的未來。但這些西南聯大的「九零後」們,無論後期在海外還是國內發展,無論經歷了怎樣的坎坷,依然在他們走向暮年的時候,在他們的眼中,看到了年少時的靈光,特別令人震撼與感動。

 

他們不再年輕,他們依然少年。

這不正是我們希望自己也能擁有的極致的人生?


「隆隆」的日本戰機不停在上空盤旋,扔下一顆顆誓把整個城市炸平的炸彈。

西南聯大的學子們在「跑警報」的途中,在松林裡,在小山邊,在溝裡頭,坐著、等著、忍耐著、思索著、討論著。

他們和眾多年輕人一樣,也曾迷茫自己的未來,討論什麼才是幸福,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在殘酷的戰爭的背景下,這些中國最為頂級的才子們得到的結論異常簡單 —— 幸福最重要的就在於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他們堅信,戰爭終有一天會結束,祖國終有一天會強大

看起來,這樣的堅信似乎是沒有道理,那個動蕩的年代,又會有誰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裡?憑什麼堅信?

當時就讀於西南聯大文學系的汪曾祺寫道:

日本人派飛機來轟炸昆明,……, 用意不過是使人產生恐懼。

他們不知道中國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彈性的……

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 是永遠徵不服的。

就讀於歷史系的何兆武認為,幸福是聖潔,是日高日遠的覺悟,是不斷地拷問與揚棄,是一種通過苦惱的歡欣,而不是簡單的信仰。

兩彈功勳鄧稼先,認為做人做事就是要「Pure」(純粹),這是他評價他人的標準,更是要求自己的準則。

還有人認為,他們那一代的知識分子,自己的使命就是從痛苦中尋找「希望」,並將「希望」變成「事實」。

簡單純粹的幸福觀,卻凝結了所有人的深思,從少年到暮年,一直未曾改變。

難在相信,貴在堅持!

許淵衝,著名翻譯家,曾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他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餘年,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九零後》電影拍攝時,98歲高齡的許淵衝,依然在他那堆滿了書籍的狹小的屋子內,繼續他的翻譯工作,每天持續10多個小時。眼睛幾乎要貼到電腦屏幕,滿是皺紋的手顫顫巍巍地敲著鍵盤,卻依然享受著他美麗的文學世界。

一句簡單的詩詞,體會許老譯作的美感與純粹:無邊落木蕭蕭下/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不盡長江滾滾來/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電影《九零後》選段——許淵衝

王希季,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就讀於西南聯大機械系。

1950年,在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毅然放棄在美國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回到祖國,為國效力。

他是中國空間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在火箭技術研究、返回式衛星研製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是中國「航天夢」得以實現的關鍵人物。

電影《九零後》選段——王希季

潘際鑾,焊接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就讀於西南聯大機械系。

他為中國的核電反應堆以及高鐵等高難度項目研發焊接的解決方案,是第一位「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為中國焊接事業做出了開創性成就。

年過90的他,依然奮戰在一線,帶領學生向更高精尖的技術突破。

 

電影《九零後》選段——潘際鑾

楊苡,翻譯家,曾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主要譯著有《呼嘯山莊》、《永遠不會落的太陽》、《俄羅斯性格》等。其丈夫趙瑞蕻也是一名翻譯家,兩人相識於西南聯大求學期間。

90多歲的老人,獨居在南京的一所小屋內,每天依然努力做事,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

悠揚的唱片聲排解了寂寞,屋子裡擺滿了暖暖的回憶。老人不時在回憶中露出年少的笑容,靈動、安然而又幸福。

電影《九零後》選段——楊苡

西南聯大是歷史上少有的三位校長聯合執掌一所大學的成功範例。

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的校長,當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大時,這三位教育界的泰鬥將國家民族和學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成就了中國教育史上最為傳奇的西南聯大。

梅貽琦年齡最小,卻被另外兩位校長力推為主要負責人;張伯苓將自己的表給蔣夢麟戴著,然後對他說「你就是我的戴表(代表)」;蔣夢麟在學校出現群議分校、爭主獨立時,以「不管者所以管者」的定論予以平息。

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三位校長謙和寬讓的君子之風,深深地影響著老師和學生。

於是,大量大師級的老師聚集在西南聯大,專心授課。學生們純粹地為了知識而學習,天天在圖書館搶書;除了課堂,常常在街頭茶館討論,爭得面紅耳赤;還常常去到老師家中,師生討論碰撞出更多靈感的火花。

西南聯大有很多「純粹」的老師。

聞一多是當時的國文老師,課堂風格率性而自由,可以抽菸,但卻充滿熱情。原本頗為枯燥的伏羲女媧的課題,在他的講述和演繹下,學生感受到的是一種美——思想的美,邏輯的美,才華的美。

陳寅恪,當時的歷史老師,講課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學術語境和歷史語境中,似乎把世事忘得一乾二淨。有一次,他進入教室,還沒走到講臺便開講,然後上前放下書本,對著黑板講了許久,才發現自己一直背對著學生。

羅庸給同學們講解「杜詩」,講著講著,他走下講臺,對著木格窗口,用右手遮著眉毛,做外眺狀,凝神,然後對同學們說:「你們看,那遠處就是長安,就是終南山!」同學們立刻感受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唐帝國京城似乎就在窗外下邊。

吳大猷是當時的物理老師,提著菜籃和秤,走進教室就開始給同學們上課,上完課還要回家買菜,照顧病重的妻子。他給當時學校裡對物理感興趣的學生增開了量子力學課,為楊振寧選擇研究課題,力薦當時才大二的李政道赴美留學。

當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獎後,不約而同地提筆給吳大猷寫信,都提到如果沒有這位恩師,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何為大師?我想,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對於知識和學識純粹、極致的追求。

最後,摘錄汪曾祺和趙瑞蕻所寫的兩篇回憶西南聯大的散文選段——


感受身處那樣的年代,他們心底依然堅守的「希望」;


感受經歷了風雨與坎坷,他們心中一直駐守的「美」與「純粹」。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後才有了具體感受的。

我不記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長,從幾月到幾月,好像是相當長的。但是並不使人厭煩。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並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裡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

昆明菌子極多。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

蒙自是雲南省東南角上一個古老的小鎮,幽靜、婉美,帶有一些牧歌情調,使我想起都德所描寫的他的故鄉——法蘭西幸福的普羅旺斯。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文法學院就是在蒙自辦學的,我是多麼喜愛那色彩、芳香和日光之鄉。

中國的普羅旺斯啊!

蒙自還有一個大湖叫南湖,是我們師生常去的所在,也是我們的詩社誕生的地點。

南湖詩社是西南聯大最早的一個文藝社團,後來文學院搬到昆明後,詩社更名為「高原文藝社」。


作者 | 喵喵媽,一個傳統的學霸,十多年的職業生涯,前一半奮戰在投資銀行,後一半奮鬥在教育行業;走過四大洲,看過很多創始人高管的喜怒哀樂,並經歷著自己人生的酸甜苦辣,有苦惱和不安,但依然對幸福充滿期盼;家有10後的新新人類,在每天的鬥智鬥勇中共同快樂成長。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電影《九零後》

    參考資料|  

1. 電影《九零後》

2. 《上學記》,何兆武口述,文靖執筆,人民文學出版社

     

如果您想跟我們一起分享,幸福也好,煩惱也罷,歡迎後臺留言,或發送郵件,我們一起探討,共同成長。郵箱:catmia2021@163.com。


一次【轉發】,找到人群中,與你共鳴的TA;

點個【在看】,讓我知道,你在默默支持我。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是我國高教史上最傑出的一所學校。它璀璨耀眼,雖然只存在了短短8年,從1937年到1946年,但它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在傳頌,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研究它成功的奧秘。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戰火紛飛,西南聯大的師生們,是怎樣堅持教學的
    這個小夥就是汪曾祺,他以第一志願,考入了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當時,日本飛機經常到昆明轟炸,很多教授被迫把家「疏散」到鄉下。沈從文也搬家到了呈貢的桃園新村。但是,這些教授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哪怕戰火紛飛,西南聯大的師生們,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教與學。02那是一個汙濁而混亂的時代,學生們生活窮困,近乎潦倒。很多人卻鄙視庸俗,保持著綠意蔥蘢的幽默感。他們雖然窮困,卻並不頹喪灰心。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儘管如此,西南聯大仍然培養出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五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八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括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鄧稼先、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汪曾祺、何兆武、許淵衝等大師,也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 西南聯大大師們的趣事,聯大為何大師雲出?
    我要是考進西南聯大,第一門課就選聞一多的(楚辭)。 聞一多先生是個詩人,一到晚上就精神煥發,所以,聞一多的課全部安排在晚上。聞一多先生上課前,第一件事總是拿出香菸,對著學生們說:要抽菸,自己上來拿。
  • 滿江紅——西南聯大
    創作背景是1938年,清華北大南開組成的聯合大學,從長沙遷往昆明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馮友蘭牽頭一眾學者為西南聯大創作了校歌、校訓等。後來各大學回遷北京,於其原址設立國立昆明師範學院,今雲南師範大學,仍沿用西南聯大校歌為校歌。
  • 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聯大「勝利關閉」,三校各自北歸復校。 在這裡,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是什麼造就了西南聯大的傳奇?
  • 不朽的西南聯大
    有這樣行為世範的先生們,何愁教不出懷抱天下的學生?周恩來入黨介紹人張申府曾誇讚說:「抗戰時,國人中最能感覺、關懷國家,忍受的苦難也比較多,不失為固窮的君子的,就有西南聯大的教授。」國民政府曾組建東南、西北、西南三所聯合大學,東南聯大胎死腹中,西北聯大先合後分,唯西南聯大成功堅持下來,何也?只因聯大三位校長的合作與包容。
  • 周培源與西南聯大
    回國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時任教清華大學的周培源隨清華、北大、南開師生遷往長沙臨時大學,半年後又西遷至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在中國教育史上,西南聯大是一段奇蹟。那時物質資料匱乏,條件簡陋,空襲的警報日日響起,連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是問題。然而,卻在此時期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
  • 我心中的西南聯大
    聯大北京校友會匯集師長、同學及與西南聯大有密切聯繫者撰寫的110多篇文章,編成《我心中的西南聯大》一書,從各個側面記敘西南聯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民主科學傳統、學術自由風氣、大師如雲盛況以及異彩紛呈的業餘文化生活等等,內容翔實,生動感人。這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聯大、認識聯大,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只是為了把大學教育的長明燈持續下來,保持我國的學術文化不中斷。
  • 西南聯大為何讓人熱淚盈眶?立言立德,無問東西
    西南聯大,在自由與包容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負起了真真切切的國民責任。誠如汪曾祺老先生所說:聯大師生破衣爛衫,卻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學問,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種精神,人天可感,永嘉後學,永垂後世!西南聯大的教師,大師們滿懷對知識的渴求無止盡,博學審問篤行,包容大度審思,內心純粹唯有學問,只為不斷解惑,領悟,解惑。純粹的學術探討,且毫無保留。沒有太多世俗雜念 ,沒有現在的評定各種要求的幹擾,沒有任何私慾雜念,只是踏踏實實做學問。
  • 永恆的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可謂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從那裡走出的一批曠世奇才更是光照千秋。觀罷這部電影,近距離瞻仰西南聯大校址的渴望越發迫切。  去年初夏去昆明,第一個念頭就是前往西南聯大。沿著紅燭路走進雲南師範大學,校內一側赫然矗立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牌。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1)在漢中初期,西北聯大依然設有6學院23系。同年5月2日,兩所學校同時開學,西北聯大在校本部城固縣、西南聯大在昆明分別舉行了開學典禮。1940年1月9日,西南聯大召開第132次常委會,將以前的科改為學院,設師範學院、工學院、理學院、法商學院、文學院等5院,共26系,另設體育部和先修班。
  • 尋找「西南聯大」
    作者:龐李潔 / 編輯:於華東華羅庚在西南聯大任教期間,所居房屋不幸被敵機炸毀,無處可去。聞一多得知後,邀請華羅庚一家與其同住,但因為住所狹窄,起居不便。聞一多隻好掛幾條花花綠綠的床單隔開,華羅庚笑道:「聞兄,你在室內掛屏風,我們兩家人好似住進賓館了。」一席調侃,盡顯其幽默與樂觀。
  • 謝本書:西南聯大三巨頭
    多年來,學術界對西南聯大的探索和研究經久不衰,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然而,為什麼西南聯大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中國唯一聯合到底的大學,其意義何在?似尚有待深入研究。學者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回答,而我的回答應該從梅貽琦說起,因為梅貽琦是西南聯大能夠聯合到底的關鍵人物,是其靈魂。他的精神,他的作為,支撐著西南聯大的大廈,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 西南聯大的獨立性精神 ———民國時期西南聯大與政府和社會關係研究
    西南聯合大學是清華、北大、南開三所 大學在抗日戰爭初期臨時組合的高等院校。  從1938 年到 1946 年,西南聯合大學在滇共八年, 一直處於國民政府的管轄下。它關心時局,為全國抗戰鼓呼,並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它服從國民政府的命令,三所高校合併、南遷,教授們齊心 協力,為教學和科研孜孜不倦且成效卓著。
  • 西南聯大與臺灣
    查《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第7期詞條:「臺灣省自1895年4月17日,中國甲午海戰清朝失敗後,被迫割讓給日本,至1945年10月25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日本歸還中國。」     1945年,四大「戰勝國」籤署「雅爾達協定」,明文宣布:將臺灣歸還中國。遠在昆明的西南聯大立即向臺灣派出了自己的畢業生,參與收復工作。
  • 西南聯大辦學
    西南聯大是怎樣辦大學的○ 胡邦定 西南聯大(下文簡稱&34;)從1937年9月10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34;算起,到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梅貽琦代表常委會宣布聯大教學活動結束為止,共計8年零7個多月。如果從1937年11月1日長沙臨大正式開課算起,則存在了8年半時間。
  • 「西南聯大」時期的法學軼事
    特別是在「西南聯大」這一特殊時期中,雖條件艱苦,法律系的大師先生們時刻不忘教書育人之天職,創造了中國法律教育史上一大奇蹟。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平津淪陷。當時的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湖南長沙,開始先是在長沙組織臨時大學。由於清華和南開沒有法律系,因而西南聯大法律系基本上就是原北大的法律系。
  • 成為「我們的西南聯大」
    疫情期間,河南教育廳廳長以西南聯大為例,談到在極端環境下,要加強孩子們的人生教育,也同樣凸顯了西南聯大精神價值的泛用性。政府層面之外,企業和民間的關注也在升溫。1月,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騰訊影業、潤禾傳媒、優酷聯手打造的劇集《我們的西南聯大》在騰衝殺青,收穫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然而,無論是與西南聯大同期設立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主要由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三所國立大學組成),還是遲至抗戰全面爆發5年後的1942年合組的國立東南聯合大學,都存在幾校間意見不合的情況,維持時間短則半年,長則不到兩年,均告分立。這也給中國教育史留下了一個謎題:為什麼只有西南聯大走到了最後?不僅如此,還人才輩出,弦誦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