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北京開會,有一味教授無不惋惜的地說:他有一個老鄉全家傾盡心血和金錢「逼」著孩子學習,孩子終於憑高分考上了北京某著名大學,了未曾想到孩子得了嚴重心理疾病,結構跳樓自殺了。全家痛不欲生,嚎啕大哭。孩子的父親說:「早知如此,我何必逼著孩子學習,從小學到高中,孩子從沒開心玩過一天。孩子是我們殺了的!」
這樣的現象很普遍,許多著名的大學傳說都有自殺樓,在很大程度上講,這就是變態的基礎教育造成的。
有人問:「外國的教育與我們有何不同呢?」
中國教育和國外教育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我們強調贏在起點,往往卻輸在終點;國外教育輸在起點,卻往往贏在終點。這和中國學校、教師和家長的短視有關。不注重學生品格形成的培養,不抓身心健康和思維品質的發展,而一位抓分數,這種U苗助長的教育,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生,學生體質下降,心理疾病蔓延,思維缺陷,使得他們終身不幸福,甚至痛苦一生。是不是殺雞取卵似的中國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很厲害呢?
我們看看中美教育課程和學生能力的情況分就有了答案。
SAT考試又叫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由美國大學委員會主辦,SAT成績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名校學習及獎學金的重要參考。從考試目標、內容上看,SAT與高考明顯不同。2013年,全國範圍內考生(含北上廣)的閱讀平均分為341分,而美國為501分。
首先,在閱讀技能、閱讀體裁和閱讀量方面,中美兩國要求差異顯著。我們要求重在培養學生對讀物課題的精確理解,採用認同和接受讀物的思維模式,課本呈現的閱讀材料體裁單一、閱讀量少;而美國側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能力。
其次,中美教材的差異明顯。我們的教材閱讀內容為專家編著的課文,內容簡單直白、敘事角度較為單一,不太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的心智發展和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閱讀理解問題只關注對於課文細節的把握,學生很難從中獲得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造思維的提升。而美國教材的課文均選自於真實的文學作品,較為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的心智和思維特點,敘述文內容豐富、生動,論說文結構清晰、論點論據邏輯關係明確,閱讀理解問題不僅關注於學生是否能理解文章內容本身,還啟發學生對於寫作手法、邏輯推理過程、作者背景等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批判式地看待閱讀材料,將自身的知識和生活經歷與文章內容相關聯,學生所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內容本身,還在邏輯思維、創造思維、批判式思維上獲得了提升。
美國中學課程很簡單,升學測試難度水平只及中國初中水平。但另一方面,我們卻看到美國高中生寫出了足以抗衡微軟IE的「火狐瀏覽器」。我們只知道美國的教育非常重視創造性教育,卻不知道他們更重視培養基本的學術思考能力。同時我們也很困惑,為什麼美國的教育如此自由輕鬆,卻培養了像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那樣的天才級大師。
要解釋這些問題,必須要徹底了解美國教育理念以及實踐。美國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知識寬度、平衡性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基本的歷史、人文和哲學教育能夠保證畢業生至少具備現代公民素質。對不同領域的廣泛而不深入的涉略,能讓畢業生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從而為研究生階段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礎。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的教育需要好好學習的。據一項同日本、美國、歐盟15國的比較調查,中國公眾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了解程度均為倒數第一,比發達國家滯後約50年。
憤然離開中國的網紅教師斯洛特說過:在中國他看到4歲的孩子背誦拼音,5歲的孩子做加減法,而在德國8歲的孩子只會播種、栽花、鋤草,簡簡單單地拆卸玩具,根本不知道1+1=2,但他們18歲以後的能力,比中國28歲的人更強。這就是贏在起點的中國學生,往往在終點輸得很慘,原因就是不尊重人的成長規律,違背了教育的本質!
我們都知道,猶太人很聰明,除了不是的世界級科學大師和經濟學家,這主要靠的是他們的教育。猶太人最終使孩子的思維發展教育,而不看重孩子對知識本身的掌握。
我們先舉個例子:在一堂課上,一位猶太老師出了一道題:3+1=?教師發現有一個孩子的答案是6,顯然做錯了。要是中國教師就會給學生講出正確答案。
這位猶太教師讓孩子起來說答案。聽完後老師用讚許的眼光說:「好孩子,你提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答案!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在什麼條件下這個答案是成立的?」
於是,全體學生開始尋求「3+1=6」成立的條件。不一會學生找出了許多條件,如,10-3+1=6;2+3+1=6;3×2-3+1=6;12÷2-3+1=6等等,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課堂氣氛熱烈,思維活躍。最後教師對那位答案錯誤的學生說:「孩子,你的答案很好,但必須有這些條件,如果沒有就只能等於4。」
孩子點點頭,知道自己算錯了,自尊心沒有受到一點傷害,利用這個契機讓其他學生進行了一次司委託脹性訓練,真是一舉兩得。這就是以色列的教學,換成中國的某些教師孩子早就被罵得狗血噴頭了。
我們再看以色列的家長,孩子放學後從來就不像中國家長那樣,總分孩子:「你今天學到了什麼?有沒有不懂得?考試考了多少分?完成作業沒有?」
他們往往問一個問題:「孩子,今天上課你提了多少問題?」以色列家長知道:問題是啟發智慧的金鑰匙,問題會驅動孩子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因為,問題啟發出更多更深的問題,不斷問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就會很快接近真理。我們都知道有一句名言:問題就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它是啟發思維和開發智慧的工具。
以色列的基礎教育咋一看很一般,看起來比中國基礎教育考試成績差,而且差距較明顯,奇怪了為什麼以色列培養出了那麼多國際一流的科學家?為什麼有那樣多的諾貝爾獲獎者?它的科技企業和創新公司為什麼層出不窮?為什麼小時平平的以色列孩子會突然「聰明起來」?一句話這就是他們培養人才和腦袋的秘密究竟在哪兒?
以色列教育環境很開放,學生學業負擔很輕,主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以色列孩子的獨立性在於不相信別人,不輕易相信書本,凡事都自己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創作,養成獨立思維的習慣。不像中國學生一味聽老師的,相信參考書,變成知識容器,這是接受性教育帶來的危害。以色列教育不注重教給學生爭取的知識,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因此,學生總是自己親自對問題進行一番思考和研究之後才做出自己的判斷。他們不輕易相信別人,對現成的答案和觀點總是懷疑,帶著疑問學習、探究、分析、思考和判斷,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以色列人的創新是世界有名,以色列建國60年就有1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全世界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就有一位猶太人。這是為什麼呢?希伯來大學校長班森說:「教育觀點不同,猶太人喜歡創新,並將電子付諸實踐。從學校到家庭都這樣。」
我們不妨看看鄰居日本的教育。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高度重視教育,特別是80年代中期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著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教育》的諮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34;的培養,即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正是這樣日本的科技和經濟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尤其是高端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十分強大,其精密製造的技術水平遙遙領先。
我們發現我們的孩子並非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輸在衝刺線上,問題就在於過於強化學生的枯燥記憶、機械操練和對知識的盲目認同,弱化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過於注重地接思維對知識過手作用,而沒有主中高階思維對能力和素質的作用。因此,要真正培養出優秀人才,必須從反思家庭教育開始,做一個理念先進,具有前瞻思維,有遠大目光的明智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