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與國外教育的區別在哪兒?

2020-09-19 教咕咕


去年在北京開會,有一味教授無不惋惜的地說:他有一個老鄉全家傾盡心血和金錢「逼」著孩子學習,孩子終於憑高分考上了北京某著名大學,了未曾想到孩子得了嚴重心理疾病,結構跳樓自殺了。全家痛不欲生,嚎啕大哭。孩子的父親說:「早知如此,我何必逼著孩子學習,從小學到高中,孩子從沒開心玩過一天。孩子是我們殺了的!」

這樣的現象很普遍,許多著名的大學傳說都有自殺樓,在很大程度上講,這就是變態的基礎教育造成的。

有人問:「外國的教育與我們有何不同呢?」

中國教育和國外教育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我們強調贏在起點,往往卻輸在終點;國外教育輸在起點,卻往往贏在終點。這和中國學校、教師和家長的短視有關。不注重學生品格形成的培養,不抓身心健康和思維品質的發展,而一位抓分數,這種U苗助長的教育,害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生,學生體質下降,心理疾病蔓延,思維缺陷,使得他們終身不幸福,甚至痛苦一生。是不是殺雞取卵似的中國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很厲害呢?

我們看看中美教育課程和學生能力的情況分就有了答案。

SAT考試又叫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由美國大學委員會主辦,SAT成績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名校學習及獎學金的重要參考。從考試目標、內容上看,SAT與高考明顯不同。2013年,全國範圍內考生(含北上廣)的閱讀平均分為341分,而美國為501分。

首先,在閱讀技能、閱讀體裁和閱讀量方面,中美兩國要求差異顯著。我們要求重在培養學生對讀物課題的精確理解,採用認同和接受讀物的思維模式,課本呈現的閱讀材料體裁單一、閱讀量少;而美國側重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能力。

其次,中美教材的差異明顯。我們的教材閱讀內容為專家編著的課文,內容簡單直白、敘事角度較為單一,不太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的心智發展和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閱讀理解問題只關注對於課文細節的把握,學生很難從中獲得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和創造思維的提升。而美國教材的課文均選自於真實的文學作品,較為符合該年齡段學生的心智和思維特點,敘述文內容豐富、生動,論說文結構清晰、論點論據邏輯關係明確,閱讀理解問題不僅關注於學生是否能理解文章內容本身,還啟發學生對於寫作手法、邏輯推理過程、作者背景等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批判式地看待閱讀材料,將自身的知識和生活經歷與文章內容相關聯,學生所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內容本身,還在邏輯思維、創造思維、批判式思維上獲得了提升。

美國中學課程很簡單,升學測試難度水平只及中國初中水平。但另一方面,我們卻看到美國高中生寫出了足以抗衡微軟IE的「火狐瀏覽器」。我們只知道美國的教育非常重視創造性教育,卻不知道他們更重視培養基本的學術思考能力。同時我們也很困惑,為什麼美國的教育如此自由輕鬆,卻培養了像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那樣的天才級大師。

要解釋這些問題,必須要徹底了解美國教育理念以及實踐。美國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知識寬度、平衡性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基本的歷史、人文和哲學教育能夠保證畢業生至少具備現代公民素質。對不同領域的廣泛而不深入的涉略,能讓畢業生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從而為研究生階段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礎。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的教育需要好好學習的。據一項同日本、美國、歐盟15國的比較調查,中國公眾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的了解程度均為倒數第一,比發達國家滯後約50年。

憤然離開中國的網紅教師斯洛特說過:在中國他看到4歲的孩子背誦拼音,5歲的孩子做加減法,而在德國8歲的孩子只會播種、栽花、鋤草,簡簡單單地拆卸玩具,根本不知道1+1=2,但他們18歲以後的能力,比中國28歲的人更強。這就是贏在起點的中國學生,往往在終點輸得很慘,原因就是不尊重人的成長規律,違背了教育的本質!

我們都知道,猶太人很聰明,除了不是的世界級科學大師和經濟學家,這主要靠的是他們的教育。猶太人最終使孩子的思維發展教育,而不看重孩子對知識本身的掌握。

我們先舉個例子:在一堂課上,一位猶太老師出了一道題:3+1=?教師發現有一個孩子的答案是6,顯然做錯了。要是中國教師就會給學生講出正確答案。

這位猶太教師讓孩子起來說答案。聽完後老師用讚許的眼光說:「好孩子,你提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答案!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在什麼條件下這個答案是成立的?」

於是,全體學生開始尋求「3+1=6」成立的條件。不一會學生找出了許多條件,如,10-3+1=6;2+3+1=6;3×2-3+1=6;12÷2-3+1=6等等,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課堂氣氛熱烈,思維活躍。最後教師對那位答案錯誤的學生說:「孩子,你的答案很好,但必須有這些條件,如果沒有就只能等於4。」

孩子點點頭,知道自己算錯了,自尊心沒有受到一點傷害,利用這個契機讓其他學生進行了一次司委託脹性訓練,真是一舉兩得。這就是以色列的教學,換成中國的某些教師孩子早就被罵得狗血噴頭了。

我們再看以色列的家長,孩子放學後從來就不像中國家長那樣,總分孩子:「你今天學到了什麼?有沒有不懂得?考試考了多少分?完成作業沒有?」

他們往往問一個問題:「孩子,今天上課你提了多少問題?」以色列家長知道:問題是啟發智慧的金鑰匙,問題會驅動孩子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因為,問題啟發出更多更深的問題,不斷問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就會很快接近真理。我們都知道有一句名言:問題就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它是啟發思維和開發智慧的工具。

以色列的基礎教育咋一看很一般,看起來比中國基礎教育考試成績差,而且差距較明顯,奇怪了為什麼以色列培養出了那麼多國際一流的科學家?為什麼有那樣多的諾貝爾獲獎者?它的科技企業和創新公司為什麼層出不窮?為什麼小時平平的以色列孩子會突然「聰明起來」?一句話這就是他們培養人才和腦袋的秘密究竟在哪兒?

以色列教育環境很開放,學生學業負擔很輕,主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以色列孩子的獨立性在於不相信別人,不輕易相信書本,凡事都自己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創作,養成獨立思維的習慣。不像中國學生一味聽老師的,相信參考書,變成知識容器,這是接受性教育帶來的危害。以色列教育不注重教給學生爭取的知識,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因此,學生總是自己親自對問題進行一番思考和研究之後才做出自己的判斷。他們不輕易相信別人,對現成的答案和觀點總是懷疑,帶著疑問學習、探究、分析、思考和判斷,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以色列人的創新是世界有名,以色列建國60年就有1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全世界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就有一位猶太人。這是為什麼呢?希伯來大學校長班森說:「教育觀點不同,猶太人喜歡創新,並將電子付諸實踐。從學校到家庭都這樣。」

我們不妨看看鄰居日本的教育。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高度重視教育,特別是80年代中期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著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教育》的諮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34;的培養,即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正是這樣日本的科技和經濟一直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尤其是高端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十分強大,其精密製造的技術水平遙遙領先。

我們發現我們的孩子並非輸在起跑線上,而是輸在衝刺線上,問題就在於過於強化學生的枯燥記憶、機械操練和對知識的盲目認同,弱化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就是過於注重地接思維對知識過手作用,而沒有主中高階思維對能力和素質的作用。因此,要真正培養出優秀人才,必須從反思家庭教育開始,做一個理念先進,具有前瞻思維,有遠大目光的明智家長。

相關焦點

  • 美國老外演繹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區別,模仿中國老師有模有樣
    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讓許多國外專家都為之側目。中國崛起的原因有很多,中國的教育制度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的中式教育繼承了中國古代的一些優良傳統,相比於國外的教育制度,中式教育會相對更加嚴格,不過同年齡的學生在知識水平上也會領先國外的學生。
  • 如何看待國內教育與國外教育的差異性?國內教育PK國外教育!
    中國教育是普惠的精英教育,每個中學的科目都達到很高思維水平,人口基數又大,國外的素質教育不能解決問題。英美文化注重對素質的培養,但現在還是慢慢向中國看齊。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才是最適合的,放之四海而皆準。 這得從中國的人才選拔說起。
  • 國外教育人才輩出,教育方式比中國懈怠多了,中國差在哪裡呢?
    文/雨晨媽媽 中國的教育一直和國外的教育就有著很明顯的對比,中國的教育非常的注重學習,覺得學習是可以豐富人的內涵和修養的,而國外的教育一般要比中國懈怠很多,那麼中國究竟差在哪裡呢?
  • 在國外遠程教育被稱為什麼教育?
    在國外遠程教育被稱為什麼教育?近些年,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學歷較低的成年人通過成人教育提升了學歷水平而受益。遠程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成人教育方式憑藉著便捷的學習方式而被眾多提升學歷的成年人所選擇。但是有些對於遠程教育的學歷文憑有所誤解,那麼,在國外遠程教育被稱為什麼教育?
  • 「STEM教育」與「創客教育」有區別麼?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訊】2015年9月,國家教育部發布《關於「十三五」期間 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鼓勵探索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與創新意識,使信息化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常態。可見這種創新教育在中國未來教育行業中的重要性。
  • 關於教育,國外和國內教育有什麼區別,哪些值得我們學習?
    在教育孩子方面,難倒了不少家長,太嚴厲或太溺愛都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式,今天育兒助手敬邦BB車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國外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各位家長。2、鼓勵多於保護國外家庭教育對孩子鼓勵多於保護,他們會讓孩子做自己想做卻沒有做過的事情,在實踐中學習,從中培養興趣和能力,從中樹立起自信心。而中國家庭則是保護多於嘗試,什麼都要在家長的監督或者同意之後才能做,造成孩子對父母過度依賴,失去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和評價。
  • 國內教育和國外教育的差異,該怎麼解讀?
    我們一起聊天的時候說過,他知道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的教育制度優於中國教育制度的一個方面,便是美國教育不以應試為目的。但實際上,美國教育制度也存在強調考試重要性的一面,也十分重視可計量的數據,因為考試結果能更容易地用數據表現。當然中國的考試結果在最終的選擇佔有更大的比重,但兩國考試制度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 警惕留學生在國外的教育!
    有些孩子,本質不壞,就如圖中的孩子他才十九歲,但是他從小在國外,受到的都是國外的教育,自然而然的便覺得中國的各種都是不好的事情的起因是跟他同樣在外國的一個朋友發了一張照片和文字,我說了自己的想法這孩子就跑來跟我對罵,為他朋友出氣我開始也在跟他唇槍舌戰,但慢慢的我換了種方式方法以提問的方式問他,讓他說外國哪裡好,中國哪裡不好
  • 中國與國外的義務教育有什麼區別?
    關於這個教育的問題,其實不僅僅只是這一件事情,就是之前疫情期間發生了很多關於教育的問題,很多所謂的留學生開始指責中國的一些事情,甚至還有的外國留學生稱外國的空氣都比中國的新鮮,那麼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這麼無理取鬧?
  • 中國與國外的義務教育有什麼區別?
    經一位研究家的調查取證,小學就去外國讀書的,98%都不會再回國為國家效力,初中去外國讀書的90%都不會回國,高中去國外60%會回國,大學去國外的90%會回國,往上的學生95%會回國,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樣的情況呢?按理來說不應該是年齡越大出國之後越容易留在國外嗎?為什麼現在反而反過來了呢?
  • 巨人學校大英語 讓國外教育的理念照進中國
    巨人學校大英語 讓國外教育的理念照進中國時間:2016-06-27 12:56   來源:中國網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國際教育交流愈加頻繁的今天,中國老師可以去英國試授課,國外的教育理念當然也可以服務中國學生。
  • 法國音樂教育與中國的區別
    法國音樂教育與中國的區別  從法國和中國的音樂發展史及音樂成就來看,中法兩國的音樂水平和音樂教育有著很大的差距是勿須質疑的。其主要表現在兩國的音樂教育特色;學院傳統;教材內容與師資;教學方法;音樂氛圍等諸方面。
  • 中國教育VS外國教育,差別在哪?
    中國式教育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籤,很多人對於國內和國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很大的歧義。中國是人口大國,卻不是人才大國,很多人把這個現狀歸結於中國式教育的不良影響,那麼中外的教育都有哪些差別?從廣義上來說,中國式教育是傳統的,崇尚儒家思想文化,以教育為目的傳播正能量為主要目的。
  • 國內外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利弊如何
    國內外教育互有優勢,各有千秋,我們的教育不能排斥傳統經驗,不能拒絕正視我們的不足,更不能盲目照搬,最後邯鄲學步。那麼,國內外教育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利弊呢?我國的教育相對應試成分更多,這也是與我們的國情有關,因為在我國,大部分選拔機制都還是應試成分,包括招聘,入學,提拔,職稱等等,所以,國內家長也最關注考試成績。這方面弊就是可能削弱素質成長,生活能力和社會意識的提升。而這種普遍觀念的統一,同時也讓中國的孩子不那麼兩極分化。
  • 觀點 喬錦忠:美國小學教育到底好在哪兒?
    我的孩子在那邊用英語生活了一年以後,英語口語非常好。回來以後天天看英文原版的動畫片。每天還要做的幾件事情,第一個就是畫畫,現在還要彈鋼琴,這個是他喜歡做的事情。 我自己的感覺,國外的這種教育是抓住了教育最根本的東西,一個是有愛,另外一個是有興趣。 中國基礎教育真的非常棒嗎?
  • 疫情時代,全球教育變數在哪兒?如何選擇出國留學?
    Andreas基於多項研究數據展示了一些有意義的發現,包括學習時間並不等同於學習結果、教育的數位化趨勢、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複雜數據信息的數字能力差異、知識和技能對教學法的影響以及各國在校學生的認知適應能力差異等。未來國際教育變數在哪未來,國際教育變數在哪兒?出國留學該如何選擇?
  • 國外討論:中國教育中是否有如英國教育那樣的階級固化及分層嗎?
    他說:我感興趣的是,人們是否認為中國教育可以給更多人機會。人們經常說,高考是公平的,不管一個人他是貧窮還是富有,如果在高考上表現良好,他們就改變自身的命運。對此我的問題是我覺得A Levels((英國大學入學考試的甲級考試)也有相同的效果。
  • 國外的教育方式,和國內傳統教育,有哪些差別,各有什麼好處?
    中國與西方各個國家不僅僅在飲食習慣與長相方面存在差異,在教育問題方面,中式教育與西方教育也有很大的區別。在很多中國家庭裡,父母都認為把孩子送出國去學習是最好的,他們認為國外的學校相較於國內是較好的,師資條件也是比較強大的,基礎設施也比較完善,學習環境也是很好的。
  • 指南者留學邀請學員探討,怎麼看中國大學與國外大學的區別?
    說到中國大學和國外大學的區別,小到見著於選課、食堂、處罰方式,大到教學制度、學習氛圍,方方面面都有不同。因為畢竟一個是本科一個是碩士,教育方式本就不同,所以根據自己的經歷和理解來說下區別,從 這就是我個人對於中國大學和國外大學的區別的感受,純屬個例分享哈。
  • 應試教育錯在哪兒?
    要糾正應試教育的錯誤,首先須認清應試教育錯在何處,這是我們喊出正確的教育改革口號的前提。然而,應試教育到底錯在哪兒?難道考滿分的還不如考鴨蛋的?對此我們必須做出解釋。  應試教育首先錯就錯在教學目標上了,這大概是其最易被覺察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