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喬錦忠:美國小學教育到底好在哪兒?

2021-02-18 京城教育圈

喬錦忠,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管理學博士,門頭溝區京師實驗小學校長。兩年前他訪學期間,兒子曾跟隨其在美國就讀一年,對中美教育差異有著深刻的理解。近日在一次座談會上,喬錦忠分享了他對於美國小學教育直觀而令人深思的觀察和體悟。「京城教育圈」推薦喬校長的這篇座談實錄,在思考中美基礎教育差異時,各位見仁見智,但更重要的是感悟教育本身的一些東西,當然也能感受到京師實驗小學這所由門頭溝教委和北師大教育學部聯合打造的小學正在悄悄發生的一些變化。——德宏觀教

大家好!我是2010年的時候去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孩子當時3歲。我也有接觸到一些美國的小學,我簡單說一下孩子在那邊上學是什麼樣的感覺。

首先跟寶寶媽的感覺很相似,國外學校的基礎設施並不是非常好,這一點都差不多。那教育好在哪裡呢?我們經常說一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這兩句話非常經典,我的孩子去美國以前沒有任何英文基礎。當時把他送到美國學校的時候,我們住的地方離學校非常近,穿過一個公園就到了,環境非常好。美國5歲以前的孩子上學是收費的,數額還是比較高的。所以如果孩子在5歲之前去美國上學的話,除了保險,一個月的費用應該是1千多美金。我感覺孩子去那裡生活的時候,很快就適應了,並沒有我們之前擔憂的語言問題。我每天接他的時候,問他開心嗎?他說很開心。

國外教育的兩個秘訣:愛與興趣

我的體會是,在國外,老師選擇做教師這個職業,是因為他本身比較喜歡這個職業。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首先從師資上,選老師時會選擇更適合從事這個職業的人。所以他們對孩子的那種愛,你能感覺到無處不在。比如說老師跟孩子們說話的時候,會蹲下來,或者會跪下來跟孩子們交流。在中國「跪」是很忌諱,男兒膝下有黃金,但是在國外,老師跟孩子們交流的時候,經常是跪著的。另外一方面是對孩子興趣的培養。我的孩子在那裡待了一年左右的時間,興趣得到了培養,其中一個就是畫畫,畫畫是有很多項目的,水彩、沙畫,能用各種各樣的材料來訓練畫畫。有時候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到外面的牆上貼上紙讓孩子們拿水彩畫畫。所以他回來以後,養成了非常好的習慣,就是每天畫畫,我們把全部畫裝訂起來,有很厚的一本。畫畫的興趣是在美國一年獲得的。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現在我們為什麼感覺成年人的生活壓力特別大,心理調試能力比較差。其實一個真正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真正的愛好,這個愛好是從小培養出來的。學校是幫助孩子們實現夢想的地方,我現在在小學做校長,就要求培養孩子有三個以上的興趣,我們開設了很多的興趣課程,目的是讓孩子們有了興趣,長大以後能平衡壓力,做很好的內在調試。我的孩子在那邊用英語生活了一年以後,英語口語非常好。回來以後天天看英文原版的動畫片。每天還要做的幾件事情,第一個就是畫畫,現在還要彈鋼琴,這個是他喜歡做的事情。

我自己的感覺,國外的這種教育是抓住了教育最根本的東西,一個是有愛,另外一個是有興趣。

中國基礎教育真的非常棒嗎?

現在我們國內的教育跟國外的教育相比的話還有很大的差距。一個是我們整體的師資水平。第二是教育體系的設計還是有很大的問題。我們對孩子來講,特別是10歲以前的小孩,這個時候的孩子從法律上來講是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的。這個階段孩子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成長,因為他的知識水平不足以支撐他做過於複雜的腦力勞動。但是現在我們數學課的課程相對比較難。在國外,孩子學的都非常地簡單。但在教學習的方法,國外更注重思維過程的培養。舉個例子,教乘法,中國的學生乘法不用教,都在背乘法口訣。美國的老師怎麼教,他一般會通過生活當中的例子,書架上有三層,每一層有7本書,問孩子有多少本書?這個問題可能是小學三年級的問題。在美國,他不要求孩子知道3×7=21,孩子們通過建模的思想來發現乘法的規則,讓孩子們體驗這種過程。所以說我們的教育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其實每一堂課中,要是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講,既應該有知識的線索,它是明線,知識線索的背後一定要有技能性,我們的教育完全顛倒了。在美國的教育當中,更多的是能力和技能的培養。而我們是把知識本身作為最重要的目標,所以久而久之就會有這種差距。為什麼經常有一些校長非常自豪地說,中國的基礎教育非常棒。但是我不理解,一個非常棒的基礎教育,為什麼到了高等教育就坍塌了?或者說美國的基礎教育非常差,但是到了高等教育就非常地棒。反思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能簡單從表面現象看教育的好壞,要看教育當中最實質性的東西。

我們聽美國老師講課,他經常會問孩子們,你是怎麼得到的,非常強調思維的過程,但是我們中國的老師會怎麼問:你明白了嗎?懂了嗎?知道了嗎?更多的是注重有沒有明白他講述的事實,很多事實是不需要做太多的解釋。很多概念對小學生來講是非常難的,因為它非常的抽象。國外的教育和教學當中,都會用很長時間讓孩子們體驗,投入體驗式學習來認識這種東西。而我們的教育基本上是接受式的學習,體驗式和探索式的學習做得非常少。

孩子海外插班需克服文化和思維的差異

我現在在大學當老師,同時又兼任小學的校長,我覺得我們太需要去改變現在的一些東西。當然,中國現在的辦學條件,從整體體制環境到師資因素,改變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們現在也在學校做了很多的實驗,其中有好多實驗的項目,比如說數學課、語文課,我都是按照自己的理念做。當然教委也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因為我們是北京的實驗校,可以自主設計課程,有很多的自主權。我們有3、4門選修的課程,孩子們學畫畫、學樂器,他們非常開心。語文課和數學課的教學也很有特點,數學課用故事問題,知識一定要還原為問題,問題一定要回到故事,從故事做起點來進行教學。這些東西都是教育當中多少人嘗試過的東西,不是什麼創新,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差別是非常大的。包括語文教學,我們現在公立學校的語文教學,家長們都知道,一個學期實際上是只有32篇文章,8個單位,1個單位4篇文章,非常多。學生是不是喜歡讀這些東西,進教材的文章,很多都是從經典文章當中選出來的,很多都是改動過的。如果你找一找原文,比如《威尼斯的小艇》,我小的時候就讀過這篇,現在課本上還有,後來發現是馬克吐溫的作品。怎麼樣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素養、寫作素養,都需要去做很好地反思。我們作為中國的家長,是很無奈的,也是很累的。

中國有這麼多人口,北京就有2千萬。我們的孩子要想從中殺出來,就不得不為了孩子成績提升做儘可能做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國外去體驗,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讓孩子體驗另外一種文明,享受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但是確實不同的文化轉換的問題。有一個社會學家說過,一個人從一個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生活一段時候,他就不是原來那個國家的人,他從另外一個國家再回來,也就回不到原來那個人。交流的背後常常是文化的問題,文化的背後往往有思維差異的問題。很小的時候把孩子們送去也是有一定的風險。對他來講,他有這種轉換,他的英語口語沒問題了,但是兩種語言、兩種思維、兩種文化交流在一起,會有容錯期,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克服,克服了這段時間以後就會很好,但是如果克服不好,對孩子來講是非常痛苦的。

「忘記自己童年的人是做不好老師的」

3—5歲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像我的孩子中間去了美國一年回來以後,他的英語聽力很好,英語老師非常喜歡他。他們學校做一個英文的故事演講,他能講到小學6年級的水平。我本人不敢教他英文,因為我的發音不標準,怕影響他。他講故事非常棒,有時候我要聽他的發音。但是他講中文你就要有耐心,因為中國的學生,開始閱讀,通常要比外國的學生晚2年,因為中國的文字是一種表形的文字,跟國外表音的文字有很大的區別,你要認識漢語文字的符號,需要積累2年左右的時間。沒有這樣的漢字基礎,閱讀是很困難的,所以閱讀要晚一點。如果你要想讓孩子長時間出去,也要考慮到孩子的這種轉換,要給他充分容錯的轉換的空間。同時也要注意,對孩子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調試,孩子最小的時候,最好不要留下陰影。

對做教育的人來講,非常重要的是耐心,要有靜待花開的過程。作為父母、老師也好,忘記自己童年的人是做不好老師的。一定要想自己小時候是怎麼過來的,孩子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需要我們有耐心去等待。無論在哪裡,在中國、在美國、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做教育,規律都是一樣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有很大的關係。在美國非常成功的孩子,家庭的責任也是非常重的。好多美國的家庭,之所以孩子培養非常好,父母的付出也是非常艱辛的,周末也會陪伴孩子,有很好的培養計劃。該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得到,一定要注意方法。

【來源:新浪國際學校欄目;標題為編者所加;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深度 | 我們「羨慕」的美國教育,到底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
    階層兩字,估計大家都聽多了,不過萬維鋼在美多年,又在學校裡教書,對美國社會和美國教育有不少親身感受和深度思考,對這個問題的分析角度自然有所不同。我感覺今天這篇《美國教育各階層分析》裡,他的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似乎又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推薦給你讀讀看,你會不會和我有差不多的感受?贊同?反對?還是需要進一步探討?
  • 看完以色列和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
    中國教育系統,並不鼓勵特立獨行,如果你資質過人,要麼跳級升班,要麼湮沒在大眾之中。並不會因為你有自己想探索的領域,就可以自己去探索。學會了就想去玩?不聽課?不可能!   這裡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眼界太窄。老師和家長都堅信,教育就是學好課內知識,考試取得好成績,上重點大學,將來找好工作。
  • 美國教育好嗎?
    哈佛大學「豬頭」校門(圖片來源:筆者自攝) 美國的教育好嗎?當然好了!——100個中國人裡至少有99個會這麼回答。誠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教育中心,引領著世界教育的方向,多少華人移居美國不就是為了孩子能夠接受美國的良好教育嗎?多少中國的中產階級辛苦奮鬥的終極目標不就是讓孩子甚至孫子能夠去美國上學嗎?然而,美國的教育到底好在哪兒?真的值得花光家中積蓄,讓孩子承受異域未知的風險,來美國讀書嗎?去或不去,這是個問題!
  • 再見,敬愛的喬老師!
    敬愛的喬老師,您走完了平凡卻又偉大的教育人生,帶著對教育的摯愛和眷戀,離開了我們,五年前我去看望您時,您的教誨還在我耳邊迴響,您的音容笑貌還在我的眼前浮現
  • 美國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咱們家長所謂的好的教育,是指體制好不好?老師教給學生的好不好?課堂氛圍好不好?教學資源好不好等等分支。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是最純粹的應試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抹殺就不可挽回的。也有人說:美國的教育對天性的解放太過徹底,讓學生過於的無所顧忌。
  • 美國副總統喬 拜登攜孫女訪華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美國副總統喬 拜登攜孫女訪華 2011-09-05 19:08 來源:China Daily 作者:
  • 美國的教育真的比我們好嗎?
    今天我來和大家探討一下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首先,美國和中國的小學教育差異真的蠻大。跟美國的同學聊起她孩子準備上小學的事,總結來說,差別在於:1.美國的學習更自由,教室裡除了桌椅,還有大量圖書和遊戲道具。2.美國教育更注重方法,比如數學學習,真的會給豆子讓孩子練習數數。3.美國更注重培養思考、思辨的精神,引發孩子去思考,去選擇。4.中國注重知識的傳遞,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學會大量知識。
  • 被美國人羨慕的中式教育!美式,中式教育到底哪個好?
    當然了這麼說也有道理,我也是持這種觀點。如果一個老師強迫我的孩子吃任何東西,不管初衷如何,這麼做肯定不妥。但是先不說在這個「雞蛋事件」裡面老師的對與錯,單是考慮問題的方式,我們就能從中看出「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間最大的鴻溝,那就是一個注重「權威性」而另一個注重「個人感受」。
  • 華文教育海外現狀:在美國教學到底難在哪兒?
    中國僑網8月21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曾在美國南部某華文學校做過一陣代課老師的王麗(化名),形容每周末「孩子們苦哈哈一張臉來上課,下課時高高興興」,令她感覺挺沒勁。「說起來還是美國使用人數第三多的語言,學生也大都是華人子弟,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教學會碰到那麼大困難呢?」
  • 華文教育海外現狀:在美國教學到底難在哪兒
    Q媽媽是在兒子上了小學後發現他快速退步,遂送他去周末班「搶救母語」。這一番苦心,其實也正是很多應家長要求而設華語文教育機構的初衷。   在美國,外語課程一般要到中學才開設。而到了那個時候,許多華二代的母語能力也幾乎退化到要以外語而視之了。在小Q眼裡,都已經像是媽媽和老師讓他講一種奇怪的外語。
  • 美國小學如此重視這個被我們忽視的教育
    作者小媛老師為美國公立小學老師,豐富美國課堂教育經驗,創辦公眾號"美國小學的日常(ID: usazhaolaoshi)",歡迎大家關注!上個周末,我也加入了無數美國華人的大軍,腦補了最近大熱的《流浪地球》。平時的我淚點還算高,可是整場電影下來,用掉了整整一包的紙巾!
  • 奇蹟是這樣產生的|喬青雲
    讓我們來看看雷夫老師用心打造的教室文化磁場——他提倡:「沒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他堅信: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他強調:「道德培養的六階段」理論。他認為:要孩子們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他認定:著力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所有這些無不薰陶感染著孩子們的心靈。他讓「成功無捷徑」成為56號教室的座右銘。他讓「好孩子,行事要努力」成為56號教室的口號。
  • 分享美國小學教育理念
    美國為什麼感如此高調霸道?無非軍事、經濟實力世界第一,這非常得益於美國的教育體制及理念,美國的大學教育想必大家很熟悉了,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一些美國小學教育理念,看看有什麼值得咱們學習的地方,師夷長技以制夷嘛。
  • 中國教育與國外教育的區別在哪兒?
    孩子的父親說:「早知如此,我何必逼著孩子學習,從小學到高中,孩子從沒開心玩過一天。孩子是我們殺了的!」這樣的現象很普遍,許多著名的大學傳說都有自殺樓,在很大程度上講,這就是變態的基礎教育造成的。有人問:「外國的教育與我們有何不同呢?」中國教育和國外教育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我們強調贏在起點,往往卻輸在終點;國外教育輸在起點,卻往往贏在終點。
  • 喬希·維茨金,學習之道:美國公認學習第一書(讀書摘要)
    喬希·維茨金, 學習之道:美國公認學習第一書, loc. 24航海生活也為表現生理學打下了極好的培訓基礎。在海上生活要求一直集中精力,控制全盤,不敢大意。船總是與大海一起擺動,在你的腳下左右傾斜,要想生存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要踏上海浪的節拍,做好準備,時刻迎接各種挑戰。
  • 這個被我們忽視的教育, 美國小學竟然如此重視…
    今天就來跟大家聊一聊美國的「善良教育」,在美國教育中,善良是一個非常崇高的品質。作者:小媛老師,美國公立小學老師,豐富美國課堂教學經驗,創辦公眾號「美國小學的日常」(ID: usazhaolaoshi),歡迎大家關注。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這就是喬·拜登對市場,商業和美國的意義
    喬·拜登(Joe Biden)在11月有50%的機會當選,如果您認同這個不偏不倚的事實,那麼了解拜登當總統對經濟,市場和商業意味著什麼可能是一個好主意。這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他想獲勝,拜登有136天的時間說服選民說他可以最好地管理經濟。候選人有一些工作要做。
  • 美國的教育就真的比中國好嗎?留學?你了解美國的教育體制嗎?
    教育應追求真理的傳播,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完整的真實。提出用轉化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提供解釋、挑戰,並擴展現行資料的視野,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觀點,使傳統的基礎知識透過教育傳遞。可以這樣說,美國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實施的一種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培養適應不同社會生活的態度與技能。【02】1.美國的孩子上小學、中學嗎?
  • 彭明輝教授觀點:小學教育比你想像的還寬闊
    十幾年前,臺灣「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彭明輝教授曾經做過一個關於小學教育的演講,針對當時臺灣小學教育的弊端痛切陳詞,並提出小學教育應當有的方向和方法
  • 美國小學教室的牆上貼的到底是什麼?
    走進美國的任意一所小學,你都能會看到走廊的牆上、教室的牆上貼滿或掛滿了各色各樣的五顏六色的畫片或其他東西。前兩天,我到一所小學參觀考察,便仔仔細細地看了牆上究竟貼了、掛了、寫了些什麼。本文便是對這些觀察的客觀記錄,可能會對我們國內的家長或小學教師們有所幫助和啟發。▋孩子得在「做一個好公民」下簽字我考察的是一個小學一年級的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