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教育局副局長張瓊(搜狐-王玉璽/攝) |
來自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楊雲霞(搜狐-王玉璽/攝) |
代表建議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
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搜狐網特別推出"2009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系列訪談"。3月10日,搜狐網聯合東北新聞網邀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教育局副局長張瓊,以及來自湖北五峰自治縣、今年剛剛進入大學就讀的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楊雲霞做客搜狐,就教育公平話題與網友在線交流。
站著吃、擠著睡、喝生水、如廁難
農村借宿學校條件亟待改善
主持人:這次兩會上,您關於教育公平都有哪些建議?
張瓊: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所以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市民都非常關注。
我這次提了兩個建議,一個是請求國家加快對農村中小學寄宿制的建設,切實解決農民,尤其是三千萬留守兒童的後顧之憂。另外,針對農村幼兒園幼兒教育非常薄弱的情況,我提了一個建議就是,請求國家能夠把農村幼兒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範疇。
主持人:聽了張局長的兩個建議,作為學生,楊雲霞有沒有一些親身感受,你小時候有沒有在五峰上過寄宿學校?
楊雲霞:我在五峰的縣城,所以小時候沒有上過,但是我一些同學是農村的,他們就是寄宿,我曾經進過那些宿舍,條件非常簡陋,大概20多個人擠到同一個洗漱間,而且沒有淋浴間,非常影響生活。
主持人:是不是在五峰的大部分寄宿學校,寄宿條件都比較差?
張瓊:在五峰這樣的貧困山區,90%的學生家在農村,80%的父母是農民,70%的學生是寄宿在學校,因為國家在這塊的投入比較大,有農村中學改造工程,這樣使我們農村中小學的學校教學樓基本上能做到堅固、耐用、適用,但是大多數的寢室都是由以前的教學樓改建的,所以說就比較簡陋,沒有配套的設施,比如說洗漱間、淋浴室都沒有,大部分學校都是這樣的。現在五峰有中小學52所,全部都是寄宿學校,勉勉強強夠四級寄宿制學校標準的只有30多所,就是說還有20多所完全不達標。在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四難":
第一個,住宿難。首先是住房不夠用,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教育資源的整合、學校的相對集中,尤其是現在取消住宿費以後,所有的學生都要求在學校裡住宿,房間不夠,孩子們擠著睡,一般上下鋪睡4個人,一個床鋪兩個學生。
第二個,喝水難。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學校,去年基本上我們的供水設施全部癱瘓,後來政府花了大力氣投入資金,基本解決了我們農村中小學的供水系統、管道,也修了水池,但是水源很不穩。今年春季開學,有的學校就沒水吃,政府為了保證學生開學,就用汽車拉水,用抽水機在幾十米的坑裡抽水上來。再一個,孩子有喝生水的狀況,因為燒水的話油有時候不夠用。
第三個,如廁難。那些寢室大部分都是以前的舊教室改建的,非常簡陋,室內沒有衛生間,現在農村小學一年級的六七歲的學生就寄宿,室內沒有衛生間,非常不方便。一般廁所都在教學區,生活區沒有。
第四個,吃飯難。好多學校都還沒有餐廳,即使有餐廳,面積也都非常小、非常陳舊,破爛不堪。
所以說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站著吃、擠著睡、喝生水、如廁難。
而我們現在說教育公平,薄弱的環節還是在我們農村山區,首先縮小差距的就該是寄宿制學校,我們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學生群體之間,都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而且這個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
待遇差距明顯
山區、農村難留優秀教師
主持人:我了解到五峰是一個相對偏遠的山區,孩子們上學回家都非常不方便,聽說有的孩子為了上學可能還要趕四五十裡的路。
張瓊:對,五峰是一個老少邊區的土家族自治縣,面積2379平方公裡,人口20.76萬,但這麼大的面積只有52所學校,學生上學比較遠的有100多裡,一般的都是三五十裡,近一點的佔到20%。現在學校相對集中以後,寄宿制學校尤其重要。
現在由於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老百姓對子女的教育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所以竭盡全力把孩子送到教育條件好一點的、師資好一點的學校去。
以前,基本上學校修到家門口,村村都有學校,現在村村都通了公路,我們現在是家家都有摩託車,用摩託車把孩子送到稍微集中的地方去上學。以前的那些小學,甚至希望小學,就閒置了,不起作用,集中以後那些學校資源又不夠用。所以說如果不把農村的寄宿制學校建好的話,農村稍微條件好一點的就會往城鎮擠,城鎮就往大城市走,就會形成這個趨勢。
主持人:楊雲霞的師弟、師妹們,是不是他們也要往好一點的學校去?
楊雲霞:我記得高一時,我們學校有個非常好的老師,但是後來因為他得了一個國家級授課比賽一等獎,沒幾個月就被市裡重點學校挖走了,我們高二又換了新的歷史老師,但政治老師又因為同樣的原因也被挖走了,所以高中三年裡我們同一個科目可能要換三四個老師,這種老師的頻繁調動,對於我們知識構建影響其實非常大。而且潛意識裡會讓我們覺得我們留下的老師不如其他的,這種自信心對自己對未來都會有影響。
張瓊:好的老師走也帶動好的學生走,好的學生走剩下的老師就沒有成就感,沒有成就事業的平臺,所以形成了這麼一種惡性循環。
主持人:如何才能留住這樣比較優秀的師生資源?
張瓊:首先還是要國家加大投入,出重拳,蜻蜓點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寄宿制學校的寢室、餐廳、廚房,包括廁所,都按照標準建設好,基礎設施全部由國家建設好,起碼在硬體建設上留得住學生老師,很多地方都有這麼一句套話,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了什麼?留了神,感情是留了魂,感情也好、事業也好,只能留住一時,不能留住一世,所以對農村教師的待遇要有政策上的傾斜。
主持人:現在農村教師的待遇是什麼樣的水平?
張瓊:我們那裡老師待遇非常低。我是1986年參加工作的,很早就開始拿高級中學教師的工資,1700塊左右,但是大部分老師只有1000塊多一點,省裡為了解決津貼補貼的問題,給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每個月補助200塊錢,如果財政困難,一個老師能拿130塊左右。我們的好老師不走才怪呢。
教育資源不平衡
農村學生考入大學拼命補習計算機知識
主持人:最近有專家提出來,為了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希望讓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老師下崗,轉到文化圖書室或文化館工作,因為有的老師年紀比較大了,學習跟不上,不適合擔任教師,同時讓一些年輕的教師上崗,您怎麼看這個建議?
張瓊:這個想法比較好。不過,在大城市、在比較富裕的地方選擇年輕的、綜合素質比較高的優秀老師相對容易一些,而大部分農村中小學還是存在教師匱乏的問題。在西部農村中小學都流傳這麼一句話: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這就是說年齡結構問題。我們當地有幾所學校的小學老師平均年齡達到了54.6歲,年紀很大。第二個是學科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比如說英語教師,現在我們能保證全縣中學都能夠有專職的英語教師就非常不容易了,但是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英語課,三四十所小學全部配英語教師實在沒辦法。這些老教師下崗之後,怎麼補充新的老師?又有一系列連帶問題。
我們縣裡正在儘量想辦法,去年進編了30個教師,從外邊引進大學生引進了10名,直接進編,也向全社會招25歲以下的應屆畢業生10個,但是最終沒有招到那麼多,畢竟那個地方太窮了,很少有人來。
楊雲霞:我上高一的時候,生物老師是一個剛從華中師範畢業的大學生,我們所有的學生都非常興奮,因為很少看到這麼年輕的老師,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鮮的東西;可是教了半學期就走了,因為這個地方畢竟太小了,承載不了年輕人的夢想。
主持人:你上了大學之後,平常有沒有感覺到什麼壓力,學習英語或者計算機的時候?
楊雲霞:其實是有的,尤其是英語口語,我們連原版的磁帶或者有聲讀物都沒有,所以跟同學的差距非常大。計算機方面,我們高中班的一個同學,也是當時學校高考的文科狀元,他到復旦大學後曾經連續兩周補習計算機,因為他上大學之前沒有學過,別人在睡覺、在玩,他要花時間補習計算機。
加大農村寄宿學校和幼兒教育投入
有利於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主持人:這個差距確實存在,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幼兒園的小孩子就已經開始用電腦了,在家裡可以上網,5歲的孩子就跟別人聊QQ了。
張瓊:相比之下,農村的幼兒教育形式更加嚴峻,這就是我提的另外一個建議。農村的幼兒園基本上就是學前教育,學前班,在農村大家就認為上學前班就是城市的幼兒園,但是學前班和幼兒園,在學校的基礎設施、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幼兒教育並不是讓孩子過早的小學化,所以說我感覺到農村孩子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萬丈高樓平地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建議把農村的幼兒教育提前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
主持人:楊雲霞小時候上過條件好的幼兒園嗎?
楊雲霞:沒有,我現在到北京,有時看到街上的招牌發現有雙語幼兒園。而我那個時候只是爸爸、媽媽上班,然後有人管著我們而已,根本不會教我們什麼東西。現在幼兒園要教基本的數字、漢字或者拼音,可是我那個時候完全沒有,像雙語幼兒園這種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
主持人:把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範疇,對國家財政將是很大的負擔嗎?
張瓊:幼兒園這個階段的設置是比較高的,生活設施、安全設施、消防等都比較高。現在鄉鎮裡如果建100所幼兒園,至少要耗資六七十萬,如果說收孩子收到五六十個,幼兒園教師的配置是1:12,還要產生老師的費用,還要承擔各個相應的教育活動、培訓的費用等,費用太高,所以辦不起、上不起。
讀小學、初中,義務教育全免了,但是現在上幼兒園難,因為農村幼兒園也要全託,有的一個星期一接、有的一個月一接,有的出去打工就把孩子放在這兒半年一接,甚至一年一接,費用比較高。
主持人:就是說如果不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和補助的話,可能即使有的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也沒有那個實力,有人去辦幼兒園也沒有那個信心。
張瓊:對。所以說應當出臺一些相應的政策,比如說國家統一幼兒園的標準,師資上適當給予補貼,這樣辦幼兒園的也有信心,家長的負擔也小了。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留守兒童,如果國家大力扶持寄宿學校和農村幼兒園,那麼還會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張瓊:在我們那個山區,70%的學生是寄宿生,我們成立了留守兒童託管制,藉助寄宿制學校的資源,探索了5+2的模式,就是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學校裡寄宿,如果星期六、星期天回去沒人管,這些孩子也在學校裡過,有人負責他的生活,吃飯有點兒,睡覺也有地方、有人照顧。但是寄宿學校條件不好,在學校裡他睡覺睡得不暖和,喝水沒有熱水,吃東西也吃不好,也就沒有吸引力。
另外也面臨一個問題, 5+2的模式中,另外兩天誰來照顧?老師有法定休息日,另外也有費用的問題、編制的問題、用工的問題,請臨時工的話怎麼負擔?這裡有一系列問題。
主持人:楊雲霞會不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因為我知道你在北京做了一段時間志願者,接觸了很多農民工子弟。
楊雲霞:我主要是幫助他們補課,因為他們學校師資條件也非常缺乏。我記得第一天去的時候,校長就要我幫個忙,他說:"我想教孩子唱奧運會的主題曲《我和你》,但是我看了好幾遍沒有記住歌詞,你能不能幫我找一下?"我聽了後心裡特別難受,因為這是特別簡單的一件事,在網上搜索的話也就是花一兩分鐘,我看到他們就像看到我小時候一樣,什麼都沒有,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差距的存在,而是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差距的存在,這才更加可怕。我曾經以為我們山區的教育上不去是因為路途遙遠、大山大水阻隔,可是那個學校就在北京,就在海澱區,就在離最好的資源最近的地方,可是他們仍然水平比較低。所以我在想,其實教育水平上不去最根本的原因,也許是缺少人的關注,如果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山區的教育,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
張瓊:楊雲霞是大學生,在北京能做這樣的工作,可是在我們山區哪有大學生?比如離我們最近的三峽大學,到五峰最近的學校也要坐四個多小時的車,你想他每個星期去嗎?不可能,最多一個月一次、兩次。長期的衣食住行誰來負責?留守兒童這塊,國家有愛心爸爸、愛心媽媽,但是只是形式上讓孩子覺得有一個媽媽在關心我,有人接他到家裡吃一頓飯,買個書包、買套衣服,但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寄宿老師很苦,我們的老師晚上要起來幫孩子蓋被子,孩子尿了床要起來換被子、烘烤被子,要洗衣服,早上起來以後,還要幫年齡小的孩子放鞋、疊被子、打掃衛生,你想這是一般大學生一次、兩次能夠做到的嗎?而且現在學校安全問題是非常敏感的,出一點點的小事故,學生有一個發熱、發燒的、肚子疼的,讓我們的保育老師非常緊張,所以基本上我們的保育老師不可能睡個安穩覺。我在教老師怎樣提高專業素質的時候,有一個老師給我寫了一封信,說:"張老師,當你半夜還必須爬起來幾次給學生蓋被子的時候,當你還要給尿褲子的孩子洗衣服的時候,你還有精力讀書嗎?"有時候我們說老師要提高素質,你要怎麼怎麼樣,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真的應該去看看基層的老師有多麼辛苦,那是很辛酸的。而且全國還有大量的代課教師、招聘教師,為數不少,湖北就還有5萬人,在我們五峰還有100多人,這些老師的一個月工資不到1千塊錢,還要兢兢業業的對待工作,所以不到農村去不知道他們的苦,我們就不知道他們的神聖和偉大。
取消重點學校設置過於理想化
教育公平關鍵是改善農村教育薄弱環節
主持人:有沒有一些城市或者縣城的老師到農村去支援?
張瓊:我們湖北省現在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去支教至少三年,這三年之內大學生的工資和費用由省財政廳來承擔,應該說給山區一個很大的支持,但是畢竟我們那個地方交通不便,條件艱苦,待遇不是很高,所以說三年以後真正留下來的少得可憐,有的甚至去了半年就堅持不住。去年好不容易五峰去了13個,今年春節後開學時就有5個人已經提出了要走,他們寧肯違背當時籤的協議不要那個錢也要走。
在縣內也有支教,實驗中學集中好老師到鄉下去,送課下鄉,只能開展這樣零散性的活動。或者每年把城市中比較好的老師派一兩個到鄉下去支教,鄉下的老師派一個、兩個到城裡學習,但是交通費用還是造成了負擔。
按照師生比,小學裡面是21.6:1,初中是16.8:1,農村中小學普遍規模不是很大,一百來人左右,6個年級,平均一個班不到20個學生,按照比例就一個老師,所以說在山區裡一個老師帶5、6、7個課的比比皆是,一天到晚要上課。一個老師語文、數學、英語、自然科學都要教,那麼他備課的時間從哪裡來?改作業的時間從哪裡來?我們現在都提校內教研,要他自學提高自身素質,可是這種情況下,你還忍心說他教育質量不好、課備的不詳細嗎?所以我們也呼籲國家,對農村中小學要放寬編制。根據這種情況,再按照師生比來配比,我們建議採用班級比,把標準適當的放寬一點,這樣可以把老師派出去培訓,我們也想自己培養老師。
主持人:剛剛也談到了,就是同樣一個山區,可能幾個學校也有差距,有沒有可能把教育資源均衡一點?
張瓊:就是說要加大傾斜力度。美國NBA有一種辦法,為了保證每一場球賽都非常精彩,為了保證球隊力量沒有很大懸殊,他採取的辦法叫做削強補弱。哪個球隊過強,就把哪個球隊削減一下,用一系列的機制、政策來控制你,讓你力量弱一點,把那些弱的球隊想辦法加大力度補一下,這樣打起球來力量差不多,才有競爭性,看起來才精彩。
如果說我們的學校都建的差不多,學校和學校之間也才有競爭性,也才有可比度。你過強我過弱,我比不過你,我也沒有信心,你也不屑和我比。
主持人:一些專家希望能夠取消重點學校的設置,避免擇校熱。您覺得所有學校一碗水端平,有可能實現嗎?
張瓊:這還是理想化的。對重點學校來說,你要取消重點設置,可是房子在那兒、老師在那兒,怎麼取消?就算我不掛重點的牌子,大家還不都是心知肚明,大家還一樣往那兒去。所以改變的關鍵是把水平弱的學校建好。
(責任編輯:張春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