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議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

2020-12-25 搜狐網
全國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教育局副局長張瓊(搜狐-王玉璽/攝)
來自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楊雲霞(搜狐-王玉璽/攝)

    代表建議加大農村教育投入 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

  2009年全國兩會期間,搜狐網特別推出"2009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系列訪談"。3月10日,搜狐網聯合東北新聞網邀請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教育局副局長張瓊,以及來自湖北五峰自治縣、今年剛剛進入大學就讀的中國傳媒大學學生楊雲霞做客搜狐,就教育公平話題與網友在線交流。

  站著吃、擠著睡、喝生水、如廁難

  農村借宿學校條件亟待改善

  主持人:這次兩會上,您關於教育公平都有哪些建議?

  張瓊: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所以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市民都非常關注。

我這次提了兩個建議,一個是請求國家加快對農村中小學寄宿制的建設,切實解決農民,尤其是三千萬留守兒童的後顧之憂。另外,針對農村幼兒園幼兒教育非常薄弱的情況,我提了一個建議就是,請求國家能夠把農村幼兒教育納入到義務教育範疇。

  主持人:聽了張局長的兩個建議,作為學生,楊雲霞有沒有一些親身感受,你小時候有沒有在五峰上過寄宿學校?

  楊雲霞:我在五峰的縣城,所以小時候沒有上過,但是我一些同學是農村的,他們就是寄宿,我曾經進過那些宿舍,條件非常簡陋,大概20多個人擠到同一個洗漱間,而且沒有淋浴間,非常影響生活。

  主持人:是不是在五峰的大部分寄宿學校,寄宿條件都比較差?

  張瓊:在五峰這樣的貧困山區,90%的學生家在農村,80%的父母是農民,70%的學生是寄宿在學校,因為國家在這塊的投入比較大,有農村中學改造工程,這樣使我們農村中小學的學校教學樓基本上能做到堅固、耐用、適用,但是大多數的寢室都是由以前的教學樓改建的,所以說就比較簡陋,沒有配套的設施,比如說洗漱間、淋浴室都沒有,大部分學校都是這樣的。現在五峰有中小學52所,全部都是寄宿學校,勉勉強強夠四級寄宿制學校標準的只有30多所,就是說還有20多所完全不達標。在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四難":

  第一個,住宿難。首先是住房不夠用,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教育資源的整合、學校的相對集中,尤其是現在取消住宿費以後,所有的學生都要求在學校裡住宿,房間不夠,孩子們擠著睡,一般上下鋪睡4個人,一個床鋪兩個學生。

  第二個,喝水難。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學校,去年基本上我們的供水設施全部癱瘓,後來政府花了大力氣投入資金,基本解決了我們農村中小學的供水系統、管道,也修了水池,但是水源很不穩。今年春季開學,有的學校就沒水吃,政府為了保證學生開學,就用汽車拉水,用抽水機在幾十米的坑裡抽水上來。再一個,孩子有喝生水的狀況,因為燒水的話油有時候不夠用。

  第三個,如廁難。那些寢室大部分都是以前的舊教室改建的,非常簡陋,室內沒有衛生間,現在農村小學一年級的六七歲的學生就寄宿,室內沒有衛生間,非常不方便。一般廁所都在教學區,生活區沒有。

  第四個,吃飯難。好多學校都還沒有餐廳,即使有餐廳,面積也都非常小、非常陳舊,破爛不堪。

  所以說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站著吃、擠著睡、喝生水、如廁難。

  而我們現在說教育公平,薄弱的環節還是在我們農村山區,首先縮小差距的就該是寄宿制學校,我們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學生群體之間,都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而且這個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

  待遇差距明顯

  山區、農村難留優秀教師

  主持人:我了解到五峰是一個相對偏遠的山區,孩子們上學回家都非常不方便,聽說有的孩子為了上學可能還要趕四五十裡的路。

  張瓊:對,五峰是一個老少邊區的土家族自治縣,面積2379平方公裡,人口20.76萬,但這麼大的面積只有52所學校,學生上學比較遠的有100多裡,一般的都是三五十裡,近一點的佔到20%。現在學校相對集中以後,寄宿制學校尤其重要。

  現在由於農民的收入增加了,老百姓對子女的教育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所以竭盡全力把孩子送到教育條件好一點的、師資好一點的學校去。

  以前,基本上學校修到家門口,村村都有學校,現在村村都通了公路,我們現在是家家都有摩託車,用摩託車把孩子送到稍微集中的地方去上學。以前的那些小學,甚至希望小學,就閒置了,不起作用,集中以後那些學校資源又不夠用。所以說如果不把農村的寄宿制學校建好的話,農村稍微條件好一點的就會往城鎮擠,城鎮就往大城市走,就會形成這個趨勢。

  主持人:楊雲霞的師弟、師妹們,是不是他們也要往好一點的學校去?

  楊雲霞:我記得高一時,我們學校有個非常好的老師,但是後來因為他得了一個國家級授課比賽一等獎,沒幾個月就被市裡重點學校挖走了,我們高二又換了新的歷史老師,但政治老師又因為同樣的原因也被挖走了,所以高中三年裡我們同一個科目可能要換三四個老師,這種老師的頻繁調動,對於我們知識構建影響其實非常大。而且潛意識裡會讓我們覺得我們留下的老師不如其他的,這種自信心對自己對未來都會有影響。

  張瓊:好的老師走也帶動好的學生走,好的學生走剩下的老師就沒有成就感,沒有成就事業的平臺,所以形成了這麼一種惡性循環。

  主持人:如何才能留住這樣比較優秀的師生資源?

  張瓊:首先還是要國家加大投入,出重拳,蜻蜓點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寄宿制學校的寢室、餐廳、廚房,包括廁所,都按照標準建設好,基礎設施全部由國家建設好,起碼在硬體建設上留得住學生老師,很多地方都有這麼一句套話,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了什麼?留了神,感情是留了魂,感情也好、事業也好,只能留住一時,不能留住一世,所以對農村教師的待遇要有政策上的傾斜。

  主持人:現在農村教師的待遇是什麼樣的水平?

  張瓊:我們那裡老師待遇非常低。我是1986年參加工作的,很早就開始拿高級中學教師的工資,1700塊左右,但是大部分老師只有1000塊多一點,省裡為了解決津貼補貼的問題,給義務教育階段的老師每個月補助200塊錢,如果財政困難,一個老師能拿130塊左右。我們的好老師不走才怪呢。

  教育資源不平衡

  農村學生考入大學拼命補習計算機知識

  主持人:最近有專家提出來,為了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希望讓一些不符合要求的老師下崗,轉到文化圖書室或文化館工作,因為有的老師年紀比較大了,學習跟不上,不適合擔任教師,同時讓一些年輕的教師上崗,您怎麼看這個建議?

  張瓊:這個想法比較好。不過,在大城市、在比較富裕的地方選擇年輕的、綜合素質比較高的優秀老師相對容易一些,而大部分農村中小學還是存在教師匱乏的問題。在西部農村中小學都流傳這麼一句話: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這就是說年齡結構問題。我們當地有幾所學校的小學老師平均年齡達到了54.6歲,年紀很大。第二個是學科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比如說英語教師,現在我們能保證全縣中學都能夠有專職的英語教師就非常不容易了,但是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英語課,三四十所小學全部配英語教師實在沒辦法。這些老教師下崗之後,怎麼補充新的老師?又有一系列連帶問題。

  我們縣裡正在儘量想辦法,去年進編了30個教師,從外邊引進大學生引進了10名,直接進編,也向全社會招25歲以下的應屆畢業生10個,但是最終沒有招到那麼多,畢竟那個地方太窮了,很少有人來。

  楊雲霞:我上高一的時候,生物老師是一個剛從華中師範畢業的大學生,我們所有的學生都非常興奮,因為很少看到這麼年輕的老師,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鮮的東西;可是教了半學期就走了,因為這個地方畢竟太小了,承載不了年輕人的夢想。

  主持人:你上了大學之後,平常有沒有感覺到什麼壓力,學習英語或者計算機的時候?

  楊雲霞:其實是有的,尤其是英語口語,我們連原版的磁帶或者有聲讀物都沒有,所以跟同學的差距非常大。計算機方面,我們高中班的一個同學,也是當時學校高考的文科狀元,他到復旦大學後曾經連續兩周補習計算機,因為他上大學之前沒有學過,別人在睡覺、在玩,他要花時間補習計算機。

  加大農村寄宿學校和幼兒教育投入

  有利於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主持人:這個差距確實存在,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幼兒園的小孩子就已經開始用電腦了,在家裡可以上網,5歲的孩子就跟別人聊QQ了。

  張瓊:相比之下,農村的幼兒教育形式更加嚴峻,這就是我提的另外一個建議。農村的幼兒園基本上就是學前教育,學前班,在農村大家就認為上學前班就是城市的幼兒園,但是學前班和幼兒園,在學校的基礎設施、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上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幼兒教育並不是讓孩子過早的小學化,所以說我感覺到農村孩子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萬丈高樓平地起,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建議把農村的幼兒教育提前納入義務教育的範疇。

  主持人:楊雲霞小時候上過條件好的幼兒園嗎?

  楊雲霞:沒有,我現在到北京,有時看到街上的招牌發現有雙語幼兒園。而我那個時候只是爸爸、媽媽上班,然後有人管著我們而已,根本不會教我們什麼東西。現在幼兒園要教基本的數字、漢字或者拼音,可是我那個時候完全沒有,像雙語幼兒園這種是我們想都不敢想的。

  主持人:把幼兒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範疇,對國家財政將是很大的負擔嗎?

  張瓊:幼兒園這個階段的設置是比較高的,生活設施、安全設施、消防等都比較高。現在鄉鎮裡如果建100所幼兒園,至少要耗資六七十萬,如果說收孩子收到五六十個,幼兒園教師的配置是1:12,還要產生老師的費用,還要承擔各個相應的教育活動、培訓的費用等,費用太高,所以辦不起、上不起。

  讀小學、初中,義務教育全免了,但是現在上幼兒園難,因為農村幼兒園也要全託,有的一個星期一接、有的一個月一接,有的出去打工就把孩子放在這兒半年一接,甚至一年一接,費用比較高。

  主持人:就是說如果不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和補助的話,可能即使有的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也沒有那個實力,有人去辦幼兒園也沒有那個信心。

  張瓊:對。所以說應當出臺一些相應的政策,比如說國家統一幼兒園的標準,師資上適當給予補貼,這樣辦幼兒園的也有信心,家長的負擔也小了。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留守兒童,如果國家大力扶持寄宿學校和農村幼兒園,那麼還會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張瓊:在我們那個山區,70%的學生是寄宿生,我們成立了留守兒童託管制,藉助寄宿制學校的資源,探索了5+2的模式,就是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學校裡寄宿,如果星期六、星期天回去沒人管,這些孩子也在學校裡過,有人負責他的生活,吃飯有點兒,睡覺也有地方、有人照顧。但是寄宿學校條件不好,在學校裡他睡覺睡得不暖和,喝水沒有熱水,吃東西也吃不好,也就沒有吸引力。

  另外也面臨一個問題, 5+2的模式中,另外兩天誰來照顧?老師有法定休息日,另外也有費用的問題、編制的問題、用工的問題,請臨時工的話怎麼負擔?這裡有一系列問題。

  主持人:楊雲霞會不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因為我知道你在北京做了一段時間志願者,接觸了很多農民工子弟。

  楊雲霞:我主要是幫助他們補課,因為他們學校師資條件也非常缺乏。我記得第一天去的時候,校長就要我幫個忙,他說:"我想教孩子唱奧運會的主題曲《我和你》,但是我看了好幾遍沒有記住歌詞,你能不能幫我找一下?"我聽了後心裡特別難受,因為這是特別簡單的一件事,在網上搜索的話也就是花一兩分鐘,我看到他們就像看到我小時候一樣,什麼都沒有,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差距的存在,而是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差距的存在,這才更加可怕。我曾經以為我們山區的教育上不去是因為路途遙遠、大山大水阻隔,可是那個學校就在北京,就在海澱區,就在離最好的資源最近的地方,可是他們仍然水平比較低。所以我在想,其實教育水平上不去最根本的原因,也許是缺少人的關注,如果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山區的教育,也許一切都會不一樣。

  張瓊:楊雲霞是大學生,在北京能做這樣的工作,可是在我們山區哪有大學生?比如離我們最近的三峽大學,到五峰最近的學校也要坐四個多小時的車,你想他每個星期去嗎?不可能,最多一個月一次、兩次。長期的衣食住行誰來負責?留守兒童這塊,國家有愛心爸爸、愛心媽媽,但是只是形式上讓孩子覺得有一個媽媽在關心我,有人接他到家裡吃一頓飯,買個書包、買套衣服,但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寄宿老師很苦,我們的老師晚上要起來幫孩子蓋被子,孩子尿了床要起來換被子、烘烤被子,要洗衣服,早上起來以後,還要幫年齡小的孩子放鞋、疊被子、打掃衛生,你想這是一般大學生一次、兩次能夠做到的嗎?而且現在學校安全問題是非常敏感的,出一點點的小事故,學生有一個發熱、發燒的、肚子疼的,讓我們的保育老師非常緊張,所以基本上我們的保育老師不可能睡個安穩覺。我在教老師怎樣提高專業素質的時候,有一個老師給我寫了一封信,說:"張老師,當你半夜還必須爬起來幾次給學生蓋被子的時候,當你還要給尿褲子的孩子洗衣服的時候,你還有精力讀書嗎?"有時候我們說老師要提高素質,你要怎麼怎麼樣,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真的應該去看看基層的老師有多麼辛苦,那是很辛酸的。而且全國還有大量的代課教師、招聘教師,為數不少,湖北就還有5萬人,在我們五峰還有100多人,這些老師的一個月工資不到1千塊錢,還要兢兢業業的對待工作,所以不到農村去不知道他們的苦,我們就不知道他們的神聖和偉大。

  取消重點學校設置過於理想化

  教育公平關鍵是改善農村教育薄弱環節

  主持人:有沒有一些城市或者縣城的老師到農村去支援?

  張瓊:我們湖北省現在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去支教至少三年,這三年之內大學生的工資和費用由省財政廳來承擔,應該說給山區一個很大的支持,但是畢竟我們那個地方交通不便,條件艱苦,待遇不是很高,所以說三年以後真正留下來的少得可憐,有的甚至去了半年就堅持不住。去年好不容易五峰去了13個,今年春節後開學時就有5個人已經提出了要走,他們寧肯違背當時籤的協議不要那個錢也要走。

  在縣內也有支教,實驗中學集中好老師到鄉下去,送課下鄉,只能開展這樣零散性的活動。或者每年把城市中比較好的老師派一兩個到鄉下去支教,鄉下的老師派一個、兩個到城裡學習,但是交通費用還是造成了負擔。

  按照師生比,小學裡面是21.6:1,初中是16.8:1,農村中小學普遍規模不是很大,一百來人左右,6個年級,平均一個班不到20個學生,按照比例就一個老師,所以說在山區裡一個老師帶5、6、7個課的比比皆是,一天到晚要上課。一個老師語文、數學、英語、自然科學都要教,那麼他備課的時間從哪裡來?改作業的時間從哪裡來?我們現在都提校內教研,要他自學提高自身素質,可是這種情況下,你還忍心說他教育質量不好、課備的不詳細嗎?所以我們也呼籲國家,對農村中小學要放寬編制。根據這種情況,再按照師生比來配比,我們建議採用班級比,把標準適當的放寬一點,這樣可以把老師派出去培訓,我們也想自己培養老師。

  主持人:剛剛也談到了,就是同樣一個山區,可能幾個學校也有差距,有沒有可能把教育資源均衡一點?

  張瓊:就是說要加大傾斜力度。美國NBA有一種辦法,為了保證每一場球賽都非常精彩,為了保證球隊力量沒有很大懸殊,他採取的辦法叫做削強補弱。哪個球隊過強,就把哪個球隊削減一下,用一系列的機制、政策來控制你,讓你力量弱一點,把那些弱的球隊想辦法加大力度補一下,這樣打起球來力量差不多,才有競爭性,看起來才精彩。

  如果說我們的學校都建的差不多,學校和學校之間也才有競爭性,也才有可比度。你過強我過弱,我比不過你,我也沒有信心,你也不屑和我比。

  主持人:一些專家希望能夠取消重點學校的設置,避免擇校熱。您覺得所有學校一碗水端平,有可能實現嗎?

  張瓊:這還是理想化的。對重點學校來說,你要取消重點設置,可是房子在那兒、老師在那兒,怎麼取消?就算我不掛重點的牌子,大家還不都是心知肚明,大家還一樣往那兒去。所以改變的關鍵是把水平弱的學校建好。

(責任編輯:張春蕾)

相關焦點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表明,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複雜、系統的工程。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對留守兒童問題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父母與子女分離導致的教育缺失問題、學校存在的管理失控與教育失誤問題等值得進一步的反思與探討。
  • 全國人大代表廖仁斌:建議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司法保護
    紅網北京3月5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王歡)「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充分發揮家庭、企業、社會、各級政府職責,整合社會資源,千方百計為留守兒童營造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廖仁斌建議,應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司法保護。
  • 廖仁斌代表:以「網際網路+」助推新農村 建議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廖仁斌代表認為,雖然目前農村的通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水平已經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為「網際網路+農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目前從整體上來看,推動「網際網路+農業」還存在服務三農的信息網絡與內容應用落後;政府部門在農村區域的信息化建設與投入不夠系統,頂層設計和統一規劃待加強;已開展的信息化項目商業氛圍過於濃厚等問題。
  • 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一個好母親,能勝過一百個教師;一個好父親,能勝過100個校長。」 這句話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被迫為了生存與生活選擇外出打工,他們的孩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其他親戚生活,更有甚者,只剩下孩子一人獨自生活。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與對策
    這種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打破了長期穩定不變的家庭結構,導致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離,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教育問題是一個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大問題,正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 挑戰與機遇:解決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新思路和新對策
    只重「問題減少」不能徹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目前各級政府部門以預防幹預留守兒童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為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主要思路,「減少問題」雖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兒童因不利環境所帶來的傷害,但「問題的減少」不等於「積極發展」,「沒有問題」不等於「好的發展」,二者非此消彼長;破解留守兒童難題既要有的放矢地「減少問題」,更要積極主動地挖掘他們身上積極的特質來「促進發展」,二者相互映襯、缺一不可。
  • 南昌縣:加大農村校園文化建設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然而在一些農村學校還存在著校園文化硬體薄弱的問題,為此,南昌縣人大代表們提出了加強農村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議。南昌縣人大代表李清軍在《關於要求加大對農村校園文化建設投入力度的議案》中提出,隨著農村青壯年進城打工,留守兒童的學習教育成了大事,他們課後和節假日都處於「放養」狀態。
  • 民政部對「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的答覆
    民函〔2019〕718號司富春代表:您提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收悉。您在建議中提出的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建議,對推進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 農村留守女童的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對策
    3.對農村地區留守女童進行教育的對策 (1)加大農村經濟建設,解決貧困問題 要解決留守女童的問題,首先需要加大對農村地區的經濟建設,同時推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同時城市也可以為農民工子女解決上學的問題,讓那些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人可以為子女提供相對穩定的教育環境,從而解決留守女童問題。
  • 蘇鳳傑:從教育戶籍多層面解決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圖)
    如何完善政策,創新制度,妥善解決好農民工子女的權利保護問題,是當前兒童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今天,在「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問題研討會」上,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蘇鳳傑指出,在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問題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存在。  據了解,農民工子女這一群體既包括流動兒童也包括留守兒童。
  • 農村留守兒童成為當今社會重大問題
    通過了解知道,此次被殺害的7歲女孩果果,是一名留守兒童,父母長年多在外面打工,小孩基本都有老人看著,教育和安全問題確實堪憂,因此再次引發了對留守兒童的安全討論。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為6102.55萬,佔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擴大。看到這組數據時,我震驚到了,留守兒童問題是社會的大問題,牽動著上億個家庭。
  • 兒童權利視角:農村留守兒童「再問題化」
    通過檢討研究者和大眾傳媒這兩個社會問題建構中的重要行動者「誇大」、「汙名」農村留守兒童的方式和過程,有助於進一步探索「去汙名化」之後農村留守兒童「再問題化」的新思路。基於兒童權利視角可以發現,其實是產生大量留守兒童的社會結構有問題,而不是留守兒童本身有問題。而解決產生留守兒童的社會結構問題,需要實現城鄉協同、權利平等,且以「人」的福祉為終極關懷的發展模式,能夠惠及所有農村兒童。
  • 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啟動實施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教育...
    關於啟動實施貧困地區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教育項目的通知國衛辦流管函〔2016〕999號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陝西省衛生計生委:   為落實好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
  • 吳雁澤:社會應多關注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在農村學校,一些「留守兒童」課餘甚至逃學光顧電子遊戲室,痴迷電遊,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鏡頭如兇殺、淫穢等會極大地影響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  記者:您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如得不到很好解決將帶來哪些社會問題?  吳雁澤:農村兒童也是我們祖國明日的建設者,如果對孩子的監護處於真空或半真空狀態,他們失去家庭的監控和教育,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 為他們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例如,教育部要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完成第二批210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創建工作,重點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早發現並糾正心理問題和不良行為。  國家衛健委專門編制印發了《留守兒童健康教育核心信息》《留守兒童監護人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均把心理健康作為重要部分,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心理知識和青春期知識的健康教育,倡導留守兒童監護人關注孩子心理健康,提出了相關應對措施和幹預技巧。
  • 王懷軍代表:加大對貧困山區的教育投入力度
    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農村義務教育的政策,如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等,促進了山區教育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雁池鄉蘇市學校校長王懷軍說,以湖南為例,2013年,湖南省出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中小學教育人才津貼政策,對提高山區教師待遇、穩定山區教師隊伍、提升山區教育質量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研究》工作報告
    (二)課題研究小組的構成和分工情況課題負責人:******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如下:******:參與填寫申請評審書》、撰寫《開題報告》、《研究報告》、《工作報告》、階段總結;負責撰寫《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行為規範養成教育研究》策略;負責課題研究中有效性評價的研究;參與完成申報書、研究方案、報告的撰寫;負責會議記錄和活動記錄。
  •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狀生存狀態調查: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該中心3位留守兒童專家張旭東、趙霞、孫宏豔走訪了在湖南、江西、貴州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市)的12個縣(市、區),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佔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佔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該調查系統地提出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
  • 四川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報告之三(綜合分析篇)
    四川農村留守兒童狀況專題調查已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社會關係做了分析,本報告將結合前兩篇報告結果,並綜合受訪者的意見建議,對整個調查結果作進一步綜合分析。
  • 農村留守兒童的三大問題,他們共同心聲:爸媽你們什麼時候回家?
    【導讀:[躬耕社第21期],歡迎大家加關注,小編每天將持續更新優質文章】快過年了,很多在外地打工的人,都想早點回家看看自己在農村的孩子過得好不好,這些留守兒童也都在農村家裡時時刻刻看著他們回來,而且一等就是一年,每天沒事了,就坐在村口的老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