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散文微刊》2019第98期
(總第335期)
主辦:煙臺市散文學會
協辦:煙臺市作協散文創作委員會
主 編:綦國瑞
執行主編:劉學光
本期執編:劉學光姜曉紅
水土不服
牟進軍
一直生活在農村的母親,未出過遠門,但從我記事起,她講的那些別人在異地他鄉喝水腹瀉、睡覺失眠、皮膚過敏、走路轉向等「水土不服」的故事,我仍記憶猶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高中畢業我即參軍。首次告別故鄉,母親一再叮囑:「出門在外要好好照顧自己,當心水土不服。」我拍著胸脯說:「媽,就咱這身板,走到哪兒也不至於吧?」
入伍是冬季,軍營在千裡之遙的魯西南。雖然那裡的樹葉落得較晚,但內陸乾冷的氣候和家鄉海洋性氣候還是有差別的,蔬菜也由常吃的蘿蔔、大白菜變成了陌生的蓮藕和花菜。儘管如此,兩個月新兵連生活,還是讓我很快適應了新環境,沒有出現水土不服現象。
新兵連集訓結束不久,我考上軍區後勤部技工訓練大隊,主攻槍械、團炮修理專業。緊張學習之餘,中隊領導安排我和另兩位城市兵負責養豬。豬場離營房近一公裡,每天清晨,我們利用跑操時間去打掃豬圈,午、晚飯後再用小鐵車推上飼料去餵豬,風雨無阻。
濟南的春天跟膠東和魯西南別無二致,但傳說中夏天的「熱」,還真是讓我領略到了。盛夏時節,酷暑難耐。吃完午飯,學員們都休息了,而我們餵豬半小時下來已是汗流浹背。我有個鍛鍊身體的習慣,送工具回食堂再到宿舍,體育場是必經之路,每天中午我都要在單槓上自討苦吃地折騰一番,直至大汗淋漓才罷休。
沒多久,我後背上長出了白色點狀斑疹,出汗即有瘙癢感,我原以為堅持幾天病症會自愈,但事與願違,斑區擴大了不說,又長出了糠狀鱗屑,奇癢無比。不得已,只得去衛生所,軍醫一看,診斷為汗斑癬。天哪!怎麼會得此病?會不會傳染?有無後遺症?一連串疑問縈繞心頭。軍醫看出我的驚恐,安撫道:「小戰士,不要緊的,初來濟南得這病較常見,塗上藥膏就會好的,但治療期間不能出汗、不準洗澡,以後也不能長時間流汗曝曬……」遵照醫囑,平時幾乎是我推的小車只能讓兩位戰友代勞了,愛玩的單槓也沒再去觸碰。果然,病去如抽絲,幾天後,症狀全無,依然故我。
有了首次水土不服,此後我就格外當心。不過,該來的總也擋不住。當年底,從訓練大隊畢業,由於表現突出,我成為大隊被告知留隊的唯一學員。可3天後軍區司令部又下令:野戰部隊學員一個不能留。回原部隊後,才知道我們即將參戰。
經過緊張的百日備戰,1985年3月我隨炮團奔赴老山前線參加對越防禦作戰。在雲南戰區適應性訓練兩個月後,我們正式進入陣地。我所駐防的陣地是半山腰一處坡地,18人擠在4頂帳篷裡。在這裡,仰望是鬱鬱蔥蔥的高山,俯視是波濤滾滾的盤龍江,海拔近千米,常年雲霧繚繞,在我的日記中曾有連續28天「暗無天日」的記載,但是一旦紅日高照,氣溫又會驟然上升,炙烤過的地面踏上去有灼人感。
進入陣地不到一個月,我的兩隻腳趾間就出現了潰爛,又痛又癢。開始,戰友們出點子先後用鹽水、碘酒、醋、大蒜等土法治療,但均不奏效。不得已,戰友幫忙到團衛生隊取來兩隻藥膏擦拭一段時間後,才慢慢痊癒了。
無獨有偶。在陣地上,剛治好了爛腳趾丫子,我右腳後跟又長出了個雞眼,觸在地上倏感生疼,只能踮著腳走路,距離稍長還得依靠拐杖。那時,部隊好像還沒有專治雞眼類的藥物,戰友們一時也茫然無措。
有天上午,一向熱心的志願兵老班長王立軍走進我們帳篷,噓寒問暖後,試探著問:「你能不能遭罪?」我堅定地說:「打小在農村長大,什麼罪都遭過!」「我在淄博老家時,曾見過老人用鐵錐子給年輕人扎過雞眼,很管用,但會很疼的。」「只要能治好,再疼我也不怕。」「那我就下手啦!」說完,王班長一邊用蠟燭燒著鐵錐子,一邊讓同帳篷裡的戰友王成柱摁住我右小腿。我趴在床上,兩手緊緊抓住床邊,牙齒也緊緊咬著。
王班長用酒精給患處消完毒,就用錐子深深紮下去,然後在裡面正反向絞了幾圈。這一紮一絞,那個鑽心地疼呀,我豆大的汗珠頃刻間淌了下來。治療過程持續約三分鐘,王班長便用衛生棉球擦淨血跡,又用紗布包紮傷口後,對我說:「起來吧,養護兩天就會好的,要是還疼就吃點消炎藥。」不曾想,王班長的這「招」真靈,傍晚下地走路只感覺右腳有點麻木,雞眼撓心的疼感蕩然無存,第二天就能行走自如了。
時光荏苒,恍惚間30餘載已成過往。如今,「奔9」「奔6」的母親和我,居有定所,生活安然,再也沒有水土不服之虞了。只是獨居鄉下的母親,每次來相距40公裡的城裡我家,哪怕是一天都住不下來,而且理由一貫堅定:「住樓房,我睡不著覺,興許是水土不服吧。」
哦唷!真沒想到母親能用如此理由做「擋箭牌」,來繼續演繹她那些所謂的「水土不服」的故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牟進軍,1965年出生,煙臺市牟平區人。高中畢業後入伍,參加過老山前線對越防禦作戰,復員後進工廠任團總支書記,後考入縣(區)黨政機關,歷任秘書、辦公室副主任,宣傳部科長、副部長、常務副部長兼文聯主席,現任煙臺工貿學校、牟平職業中專黨委書記、校長。煙臺市散文學會理事。在部隊、特別是前線,發表了不少詩歌、歌曲作品;回地方後,應時事所需,轉型主攻公文與新聞寫作,撰寫了數以千計的新聞作品,有數十篇獲國家、省、市新聞獎。出版過詩集《照亮別人 照亮自己》,散文集《故鄉是崑嵛》(合集),新聞集《每滴汗水都閃光》。
精彩回顧
劉學光初心
王家波小樓聽雨
王道芸冬雨
煙臺散文每周為您推送精品閱讀
感謝您的關注、分享和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