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科學家稱21世紀末人類只能在南極棲息

2020-12-22 長城網

  英國政府科學家諮詢團科學家戴維·金日前警告稱,人類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地球的溫室效應,21世紀末將只能在南極棲息。

  據韓國聯合通訊5月3日報導,戴維·金教授認為,地球已經進入溫室化時代。他預測,今後的6千萬年地球將處於「第一次高溫時代」,屆時地球上再也不會有包括冰河在內的所有的冰,而亞洲、歐洲、南美、非洲、澳洲等大陸的溫度急劇上升,人類只能棲息在南極。

  他說,如果人類不控制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到2100年人類將受到因二氧化碳急增而導致的地球溫室化的影響,直接面臨生存的威脅。

  導致地球溫室化的主犯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戴維·金教授稱,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比重已佔到了不可忽視的程度,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總量比過去42萬年中的任何一段時期都要多出50%。

相關焦點

  • 南極氣溫首破20℃,地球發熱了
    南極是地球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    南極氣溫首破20℃,巴西科學家舍費爾在西摩島監測到的這一溫度,打破了1982年1月監測到的19.8℃的紀錄。舍費爾表示,即使在夏季,這樣的氣溫也非同尋常。尤其進入21世紀以來,南極地區氣溫上升不斷加速。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曾表示,南極大陸是地球上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
  • 氣候變化重創南極,這種企鵝或將走向滅絕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在不久的將來,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或許將完全消滅帝企鵝,當然,這是一個迅速的變化過程。研究認為,到本世紀末,全球70%的帝企鵝就將在氣候變化和全球浪潮的浪潮中被悄然抹去。帝企鵝數量下降是明顯的,它們的種群下降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氣候環境的改變,冰川融化使得企鵝繁殖和捕食場所改變,科學家們認為,南極地表因為氣候改變而發生的變化將使得企鵝覓食的距離變長,這對帝企鵝的捕食和育種不利。隨著南極氣候的近一步變化,這可能將使得帝企鵝不得不遷徙,如果溫室氣體繼續按照目前的效率進行排放,大約110萬的帝企鵝將被迫搬遷直至消失。
  • 英國研究人員:全球氣候變暖 南極正在「變綠」
    (圖片來源: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官網)中國日報網5月24日電(潘一僑)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5月19日報導,南極給人的印象應該是一派白雪皚皚、冰天雪地的景象,不過近日科學家宣稱,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南極地區正在「變綠」。
  • 南極還是受傷了,科學家發現一灘「血」,或關乎人類命運!
    南極還是受傷了,科學家發現一灘「血」,或關乎人類命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浩大的自然災害,例如地震、火山等等,自然災害的爆發,致使周圍地區的房屋坍塌,很多人的家庭支離破碎,甚至還有人喪失了生命,幾乎血流成河。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1、 臭氧洞的發現1985年5月,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三位大氣科學家Farman, Gardiner和Shanklin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根據南極觀測,首次揭示了南極平流層臭氧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每年春季就出現急劇降低的現象,而且臭氧降低的趨勢在不斷加強。
  • 南極北極在哪裡
    隨著人類活動影響的日益加劇,以及人類生存環境越來越受到全球變化的影響,極地也吸引了全球科學家越來越多的目光。3月1日,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國際科學聯盟(ICSU)聯合主辦的第4個國際極地年已正式拉開序幕。為此,本報特開設專欄,系列介紹有關極地的故事,希望這些稿件能夠令廣大讀者加深對極地的了解,提高對極地科考重要性的認識。本欄目稿件由華風信息集團提供,其電視片將陸續在氣象頻道播出。
  • 英國科學家:氣候變暖對發展中國家影響重大
    英國科學家:氣候變暖對發展中國家影響重大 2015-08-10 07:50:51,騎行穿越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7國後,研究南極冰層的英國科學家丹尼爾·普萊斯博士近日抵達中國,和公眾面對面分享他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思考。
  • 青藏高原發現28種新病毒,南極血紅一片!一場危人類的災難
    2月9日,巴西科學家在南極北端西摩島測得20.75℃的氣溫。 一位科學家驚恐地說,「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情況。」 是啊,誰都沒見過。 這是188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南極氣溫首次突破20℃。
  • 南極冰層下800米科學家發現「異星世界」?或改變對外星生命看法
    但是人類在尋找生命的徵途上,從未停止過腳步。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近科學家又有了什麼最新發現吧。一、南極生命:頑強跳動的音符儘管人類已經掌握了高明的科學技術,但是對於地球的探索和了解,其實並沒有很深入。在最深的海底、在神秘的南北極仍然隱藏著許多秘密等待著我們去探知。眾所周知,我們的地球有「七大洲五大洋」。
  • 氟利昂背鍋36年,南極臭氧層非它破壞,中國科學家21年前就已預言
    早在1984年,英國南極科考隊就已發現南極上空出現巨大的臭氧層空洞,至今已36載。人們長期認為,巨大的臭氧空洞是由製冷劑「氟利昂」所致,因此後續人們在1987年籤署了《蒙特婁協定書》,以限制氟利昂的排放。
  • 南極為什麼不屬於任何國家?
    世紀的人類早已將地球的表面幾乎探索分割完畢。南極埋藏的古生物化石、礦產資源、古代氣候環境變遷的遺蹟等,都是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一手研究資料。因此,英國、法國、阿根廷、智利這些南極探索起步較早的國家,就像過去歐洲列強對亞非拉殖民一樣,發現南極洲後很早就提出了對南極的領土要求,並試圖佔領。
  • 格陵蘭島融化3萬億噸冰塊,87名科學家聯名聲稱:人類好自為之
    根據外媒報導消息稱,2019年9月末,位於日本北海島北部的一個小島被證實完全消失,這個小島名為鼻北島。事後專家對鼻北島消失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發現該小島長期遭受外力作用的侵蝕,面積和高度都不斷減少,距離水平面越來越近,今年終於被海水淹沒了。
  • 南極磷蝦不怕每年被吃掉5億噸,就怕人類的一個行為
    南極磷蝦南極磷蝦為什麼起作用?南極磷蝦產品已成為我國南極磷蝦油的大市場,銀世紀將有助於南極磷蝦產業的發展。2016年,銀世紀系列產品受到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青睞,被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評為「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國家隊運動員備戰保障產品」。這是銀世紀南極磷蝦油市場的良好口碑驗證,為我國南極磷蝦油產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南極磷蝦是全球生物量的兩倍。專家表示,隨著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南極磷蝦油富含磷脂型n——3不飽和脂肪酸,具有廣闊的產業前景。
  • 30個國家的科學家啟動人類首次環南極科考
    來自30個國家的50多名研究人員將展開人類歷史上首次環南極洲科學考察,一次性走遍南極大陸及南極洲所有主要島嶼,以期深入了解人類活動對地球南大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17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啟動儀式上,組織者宣布,這支多國聯合科考隊定於12月2日乘坐俄羅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號考察船,從南非開普敦港出發,預計明年3月18日返回。   「我們對南極洲周邊變化的了解遠不及北極及其附近島嶼,」此次科考的發起者之一、瑞士極地研究所共同創始人腓特烈·保爾森說,「而這些變化起了溫度計的作用,反映正在發生的情況。」
  •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1985年Nature文章再解讀
    1985年5月,英國南極調查局的三位大氣科學家Farman、Gardiner和Shanklin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1],根據南極觀測,首次揭示了南極平流層臭氧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每年春季就出現急劇降低的現象,而且臭氧降低的趨勢在不斷加強。
  • 南極創20.75℃紀錄引熱議?在南極聽科學家們怎麼說
    近一段時間關於南極觀測到歷史最高溫度的新聞層出不窮。2月7日,世界氣象組織公布消息稱,在南極半島阿根廷科考站埃斯佩蘭薩觀測到18.3℃,這一記錄打破了了2015年3月24日曾記錄到的17.5℃的南極大陸觀測到的最高溫度。但18.3℃的最高溫度記錄僅僅保持了兩天的時間。
  • 科學家測繪南極冰下沒勘測過的山脈地形圖(圖)
    進行南極冰下勘測的一架飛機正準備起飛測繪飛機用於勘測冰下山脈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南極科考科學家在南極冰下已經發現了一處驚人的古山脈,位於南極冰下4千米深處,形狀和大小都類似於阿爾卑斯山脈,這一發現為科學家們提供了有關南極巨大冰蓋的新線索
  • 預測:在大海中建造城市 21世紀人類將移居海洋生活
    海洋學家眼裡的未來海洋世紀  在海洋中建造人類城市、人像魚一樣在海洋裡遊來遊去……這是四位中國著名海洋科學家對未來一百年裡海洋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的大膽預測。  這是筆者參加的一次海洋論壇中的一項活動。在活動中,四位「九七三」國家重點海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在電視鏡頭前暢談海洋,並現場回答觀眾問題。
  • 英氣象局預測氣候變化 本世紀末或不能打雪仗和滑雪
    據英國天空電視臺報導,英國氣象局分析顯示,到本世紀末,在英國大部分地區,打雪仗和滑雪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復返。據報導,研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到21世紀40年代,英格蘭南部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可能不會達到或低於冰點。若氣候變化趨勢持續,到2080年,只有海拔非常高的高地和蘇格蘭北部的部分地區,才會出現冰點溫度。
  • 如果你是科學家,那麼在南極生活和工作是什麼感覺?
    對於70後和80後來說,科學家絕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職業。如果願望成真,那麼成為一名南極科學家,將會是什麼樣的體驗?自19世紀初南極洲被發現以來,它一直是科學家們著迷的話題。儘管南極洲的氣溫極低,日照時間長得令人暈頭轉向,而且幾乎與人類完全隔絕,科學家們還是繼續湧向南極尋找答案。接來下讓我們一起雲體驗一下南極科學家吧!除了一望無際的冰,你還能感受到強勁的風和充滿靜電的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