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農作物傳入中國的時間段,可以說正好形成了兩個高峰期:漢代(餘波延續至唐宋)與明代(餘波延續至清代)。一般來說,漢代傳入的域外農作物,多沿陸上絲綢之路進來,原產地一般在中亞、西亞一帶;明代傳入的農作物,則通常沿海上絲綢之路而來,多數為美洲作物。但也不絕對。
有個簡便的方法可以大體上區分從陸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域外農作物與從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域外農作物。前者的名字通常都帶有一個「胡」字,後者則通常都帶有一個「番」字。但請記住,也不可絕對而論。
大致來說,一般而言,基本上,那些名字帶有「胡」的蔬菜、作物,是宋元人可以吃到的,比如蠶豆(原名胡豆);核桃(原名胡桃);大蒜(原名胡蒜);香菜(原名胡荽);黃瓜(原名胡瓜);芝麻(原名胡麻);胡椒;胡蘿葡(胡蘿蔔)。還有洋蔥,不要被它的「洋」名迷惑了,以為是洋人帶來的,其實它的原名叫胡蔥,原產於中亞,也是從陸上絲綢之路而來的。
而名字帶有「番」字的蔬菜、作物,則在宋元時期尚未傳入中國,如番豆(即花生)、番茄、番薯、番荔枝、番木瓜、番石榴、番蒜(即芒果)、番麥(即玉米)、番椒(即辣椒)。馬鈴薯也是原產於美洲,名字雖然不帶「番」字,但有些地方稱其為「洋芋」,到底還是洩露了它的「舶來品」身份,傳入中國的時間大致是明末清初。
宋朝人能吃到的蔬菜,種類已經相當多,與今日你在市場上看到的蔬菜種類大體差不多:胡蘿蔔、蕪菁、牛蒡、白菜、矮黃(娃娃菜)、菘菜(小白菜)、芥菜、油菜、頗稜(菠菜)、萵苣、芹菜、茼蒿、薺菜、芫荽、莧菜)、生菜、紫蘇、蔥、薤、韭、黃芽(韭黃)、大蒜、小蒜、梢瓜、黃瓜、冬瓜、葫蘆、葫、瓠、甜瓜、絲瓜、芋、山藥、姜、菱、藕、苦薏、茭白、蓴菜、紫菜、百合、竹筍、枸杞、合蕈、松蕈、竹蕈、麥蕈、玉蕈、黃蕈、紫蕈、四季蕈、鵝膏蕈,等等。可參見張金花、王茂華論文《宋代的蔬菜與蔬菜業》。